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朱瞻基更像朱棣還是朱高熾?朱棣三征安南,他卻一次就放棄了

2024-04-14歷史

最近在看【大明風華】這部劇,劇中除了祖孫三代的嬉笑怒罵讓人大呼過癮以外,明宣宗朱瞻基的英明神武也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隨爺爺朱棣五征漠北,平定叔叔朱高煦叛亂,親手斬殺瓦剌首領馬哈木,這些都說明朱瞻基更像爺爺。

眾所周知,朱棣是一位馬上皇帝,他不喜自己敦厚、肥胖的長子朱高熾,卻偏愛長孫朱瞻基,他認為孫子的性格和行事作風更像自己,是個「好聖孫」,然而歷史上真實的朱瞻基的執政風格並不像朱棣那麽強勢和酷烈,反而更像父親朱高熾。

縱觀朱瞻基執政的十年,文治方面不用多說,僅一條「仁宣之治」就足以說明他在這方面有多麽優秀,然而武功方面比起朱棣就差遠了。

朱瞻基繼位後並沒有進行過一次親征蒙古,只有三次邊境巡邏,而當時的蒙古雖然已經被明太祖、成祖打成了三部份——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但韃靼和瓦剌一直與大明為敵,實力最弱的兀良哈時降時叛,朱瞻基並非沒有對手。

但是朱瞻基邊境巡邏的目的也只是炫耀武力,希望與蒙古罷邊主和,明史稱:「自仁宗不勤遠略,宣宗承之。」也正因為如此,瓦剌部的首領脫歡(可能就是馬哈木的原型)抓住機會,於宣德五年秘密聯絡黃金家族的「岱總汗」脫脫不花,與其結成瓦剌和韃靼的政治聯盟。宣德八年,脫歡以脫脫不花的名義統一安樂王、賢義王及和寧王所部,逐漸強大起來,並不斷侵蝕明朝邊界。脫脫不花也乘間伺隙,帶兵攻略遼東,征服女真諸部,成為明朝邊境之患。

雖然朱瞻基在位期間,大力清除軍中的腐敗現象,整頓軍隊,比如宣德三年頒布了關於征兵和扣押逃兵的新規定;宣德四年,又增加了旨在清除軍中營私舞弊的條款22條。但朱瞻基卻與他的父親一樣,總是對犯罪軍官寬大處理,造成上行下效,制度形同虛設,再加上軍隊不再像朱棣時代那樣經常征戰,戰鬥經驗很少,明軍的戰鬥力急劇下降。

而最能代表朱瞻基不像朱棣的則是對待安南的態度。

安南就是現在的越南,它在歷史上大多數時期都屬於中原王朝的藩屬。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派大軍征服百越,並在這一帶大量移民,設立三郡,其中越南北部歸屬於象郡。秦朝末年,南海尉趙佗建立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越南中北部成為南越國的一部份。

西漢時,因為南越無故殺死漢朝使者,漢武帝派遣五路大軍滅南越國,並在越南北部和中部設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漢獻帝初平年間,占族人區連殺死日南郡縣令,建立林邑國,不朝中原,至武帝太康年間,始來朝貢。

南北朝時期,宋武帝劉裕曾「大略其都而還」,自此林邑基本無力再與中國對抗。永明九年夷人範當根純受南齊封號為安南將軍,林邑王,這是林邑國作為藩屬首次受封。

隋朝時,隋煬帝派軍南征,滅林邑國,分其地方為三郡。唐朝時,高宗李治在河內設安南都護府,置郡縣管轄。

從秦朝開始直到五代十國,今越南中北部一直都是中國的郡縣,大量中原人也移民在此,越南歷史上將這一時期稱為「郡縣時代」。

宋朝積弱,北宋立國6年,丁部領在交趾建立丁朝,自稱皇帝,但趙匡胤誤判交趾不足懼,又考慮到要先平定背靠遼朝的北漢,於是接受丁部領的朝貢,承認了其藩屬地位,從此越南逐步脫中自立。

宋太宗時,趙光義雖然打算趁丁朝發生內亂,恢復漢唐故疆,統一交趾,但無奈白藤江一戰,宋軍先勝後敗,大宋統一的計劃成為泡影,交趾得以繼續保持獨立。

元朝時,雖然蒙古鐵騎強大,但不適合叢林作戰,再加上越南的高溫、沼澤使元軍水土不服,盡管忽必烈曾兩次派軍收復越南,但均遭失敗。隨後越南的陳朝也見好就收,遣使向元朝朝貢修好,忽必烈亦無心戀戰,便順水推舟應允和議,雙方保持過往的宗藩關系。

從丁部領稱帝到大明建立,安南處於半獨立狀態已有四百余年,可以說大明是收回安南的最後機會,朱棣也幾乎完成了這一目標。

明朝建立後,安南陳氏政權一直內亂不斷,國勢衰微。1371年,安南國王陳日堅被伯父陳叔明逼死,陳叔明先立其弟陳瑞為王,後讓其侄陳煒繼立,陳朝政權逐漸落入國相黎季嫠的掌控之中,1399年,黎季嫠殺掉陳煒,改立陳日昆,不久又把陳日昆殺掉。次年,黎季嫠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大虞,自己也改姓為胡,名一元,與其子胡漢蒼共理朝政。

胡一元自稱是帝舜的後裔,他遣使到明,詭稱陳氏宗嗣已絕,胡漢蒼是陳明宗的外孫,因此暫時登基理政,當時正值「靖難之役」,建文帝無暇它顧,對胡一元的請示也就置之不理。

朱棣登基後,胡漢蒼遣使到南京朝賀,同時請封。當時安南使者言辭卑微令朱棣甚為滿意,於是冊封胡漢蒼為安南國王。

然而1405年,寮國送前安南國王之弟陳天平至明,讓朱棣開始心存疑惑,認為胡漢蒼「習於變詐,或未盡誠」,但考慮到「布思信懷遠人為務」,便於次年派使臣聶聰,廣西左副將軍黃中率兵5000護送陳天平回國,同時改封胡漢蒼為順化郡公,以示安撫。

然而,當明軍進入安南境內,行至丘溫時,卻遭安南軍伏擊,當時安南伏兵並未與明軍交戰,只是突入隊中,將陳天平虜走,黃中等人因事發突然,又迫於形勢,只好眼睜睜的看著陳天平被殺。

事發之後15天,朱棣才得到黃中等人的奏表,這位馬上得天下的皇帝勃然大怒,感到受了愚弄,怒吼道:「蕞爾小醜,猶敢潛伏奸謀,肆毒如此,朕推誠容納,乃為所欺,此而不誅,兵則奚用?」

於是3日後,朱棣登壇點將,以成國公朱能佩征夷將軍印,為總兵官;西平侯沐晟為左將軍,新城侯張輔為右將軍,統率80大軍萬出征安南。

朱能為「靖難」武臣之首,早在朱棣封王時,就與張玉為燕王府指揮使,張玉陣亡後,朱能成為朱棣的頭號股肱之臣,另外他也是難得的帥才,「雖位列上公,卻從未以富貴驕人」。他命張輔為右先鋒,領京畿兵、荊、湖、閩、浙、廣西兵20萬,自廣西憑祥出;命沐晟為左先鋒,領蜀兵、雲南、貴州兵20萬,自雲南蒙自出。

明軍一路斬關而進,張輔於芹站大敗安南伏兵,占領新福,1406年10月,兩路明軍於白鶴江勝利會師。

胡氏父子料不到明軍進展如此神速,遂傾全國之兵號稱200萬,依托宣江、沱江、洮江、富良江4個天險,伐木築寨,嚴防死守。

張輔率大軍入富良江,先命驍將朱榮進攻嘉林江口,再進至多邦隘,沐晟軍也沿洮江北岸鼓行而進,與張輔形成南北呼應夾擊之勢。胡氏父子則屯重兵於多邦城,企圖據險頑抗。

多邦城堅高險,守衛嚴密。張輔下令道:「安南所恃,莫若此城,此城一拔,便如破竹。大丈夫報國立功,就在今日。」將士踴躍領命,明軍趁夜攻城,都督金事黃中,率敢死之士數千人,越過重濠,緣城而上,指揮使蔡福等人也奮勇先登,安南兵驚措之下,陣腳大亂,「矢石竟不得發」。

明軍趁勢攻入城中,安南兵驅大象出陣,明軍猝不及防,「幾呈不支」。關鍵時刻,張輔下令「以畫獅蒙馬沖之」,大象見獅子畫像「皆反走」,安南兵大潰,明軍追至傘圓山,斬其帥二人,焚毀緣江木柵無算。

12月,明軍經過激戰,又連克安南東西二都,張輔出榜安民,安南吏民崩潰,各州縣「來歸者日以方計」。

胡氏父子進退失據,於是焚毀宮室,亡命海中。1407年,明軍水陸並進,攻取籌江、困枚、萬劫諸寨,斬首三萬七千余級。安南將領胡肚扼守的天險盤灘江也被明將陳封攻破,斬首萬級,溺死者無算。

3月,安南殘兵於富良江搦戰,張輔與沐晟夾岸迎戰,柳升以水師橫沖其陣,大敗安南軍,斬首數萬級,安南兵紛紛棄舟而逃。5月,明軍追至奇羅海口,安南軍殘部全軍覆沒,胡氏父子被擒後檻送京師。

至此,明軍出師僅一年,就大獲全勝,不僅滅了胡氏政權,還得48州府、180縣、戶312萬。朱棣大為高興,即刻詔告天下,改安南為交趾布政使司,設官吏,置17府,安南正式成為明朝的一個行政區。

然而安南並未就此平靜下來。1408年,張輔大軍剛剛班師回朝,以簡定為代表的安南地方勢力就起兵反叛。為了招攬人心,簡定立所謂的陳氏後人陳季擴為大越皇帝,改元重光。不久叛軍攻陷盤灘、鹹子關,控扼三江府,安南民眾紛紛起而響應,明朝駐軍鎮壓不力,致使叛亂不斷蔓延。

面對安南叛亂,朱棣自然不甘心取得的戰果付諸東流,8月,朱棣命張輔再次出征安南。

「前度劉郎今又來」的張輔對安南局勢早已成竹在胸,他在叱覽山伐木造舟,並不急於進軍,而是「招諒江北諸避寇者復業」。待形勢穩定後,張輔才率大軍進至慈廉州,攻克喝門江,破孔目柵,於鹹子關大敗安南叛軍。隨後安南亂軍聚集戰船600余艘,退守江東南岸。張輔又乘風縱火,大破其陣,擒其將帥200余人。

不久,明軍追安南敗兵至太平海口,安南將阮景異出戰船300艘迎戰,又為張輔所敗。11月,張輔命指揮使朱榮、蔡福等率步騎先進,他則親率舟師為後繼,由黃江至神投海,於清化大山中會師,再分道進入磊江,真是「搜山檢海追簡定」,叛軍被追的無路可逃,最終簡定在美良山中被活捉,連同他的黨羽一百余人一起被押送京師。次年1月,張輔又削平其他各處叛亂,斬首數千人,築成京觀以鎮服安南百姓。

張輔飛書向朝廷告捷,陳季擴則退回義安,繼續抵抗。當時明軍第一次北征正好遇到重大挫折,淇國公丘福等在臚朐河遭蒙古軍伏擊陣亡。朱棣震驚之余,接獲張輔捷報,認為安南已不足為患,遂召回張輔,準備親自領軍北征蒙古。

1410年,朱棣親征漠北凱旋而歸,陳季擴趁機遣使入賀並求封,朱棣高興之下,授其為交趾布政使。然而陳季擴的本意是求封安南國王,見未能達成目標,遂繼續稱兵作亂。由於明軍主力北上,留守的沐晟兵力不足,無法討平陳季擴。

1411年,為了徹底平定安南之亂,已經騰出手來的朱棣派張輔三征安南,令「陳季擴表奏伏罪」,如不服罪,則以武力徹底平定之。

張輔一向主戰,他到任後立即部署進兵,此時安南官民對張輔頗為忌憚,又見明軍重兵抵達,局勢很快向有利於明軍的方面變化。張輔首先申明軍令,都督黃中素來驕橫,屢違節度,張輔斬之,由此官兵屏息,無敢不用命者。

7月,明軍於月常江大破阮景異,生擒安南元帥鄧宗稷,繳獲戰船百余艘。1412年8月,安南叛軍以戰船400余艘,分作3隊,在神投海邀擊明軍。張輔以銳卒沖擊敵軍中堅,同時以鉤牽連敵船,作殊死戰,從中午激戰至傍晚,大破敵軍,斬俘萬人,然後又乘勝攻至陳季擴的老巢乂安府,城中軍民相繼出降。

1413年,張輔與沐晟會師於順州,在愛子江與安南軍決戰。此役,安南軍仍然以象陣為前鋒,明軍按照張輔的部署,先射象奴,後穿象鼻,輔以火器驚嚇象群。群象進,矢落如雨,槍聲震天,象群受傷奔回,安南兵大敗。

1414年1月,明軍攻至政平州,安南殘兵駐紮在暹蠻、昆蒲諸柵,懸崖徑狹高險,騎兵不得進,安南兵以為明軍必然不敢輕易進軍,然而張輔要的就是出其不意,當夜四更,明軍徒步掩至其巢,大破安南軍,活捉阮景異、鄧容等。陳季擴只身敗逃寮國,張輔命指揮使師佑率兵追擊,連破寮國三關,活捉陳季擴於蒙冊南磨,與其妻子一起押送京師。至此,安南全部平定。

張輔第三次平定安南後,朱棣召還了交趾布政使兼按察使黃福,改由素有能名的兵部尚書陳洽任之,同時在安南設升、華、思、義四州,增置衛所,留軍鎮定,明朝再次對安南進行了直接統治。

然而明朝官吏不善於安撫,內部又勾心鬥角。朱棣雖然委派了能吏陳洽治理安南,但為了防止陳洽做大又安排了中官馬騏監督,卻不想馬騏貪暴,在安南橫征暴斂,斂財無度,陳洽無法制止,再加上鎮守衛所的榮昌伯陳智和都督方政不睦,致使安南民心不附,為以後的變亂埋下了禍根。

1418年,安南清化府土官黎利在蘭山起兵抗明,陳智和方政忙於勾心鬥角,竟然不出兵鎮壓,任其逐漸做大。

1425年,黎利探知朱棣已死,於是遣使求和請封。陳洽上疏明宣宗道:「賊雖乞降,內懷詭詐,黨羽漸盛,將不可制。乞諭諸將速滅賊,毋為所餌。」朱瞻基下旨指責,陳智、方政這才被迫進兵,然而卻於茶籠州戰敗,宣宗削其官。

1426年10月,朱瞻基以成山侯王通為征夷將軍、都督馬瑛為參將領兵5萬前往安南,匯同安南駐軍10萬對黎利叛軍進行圍剿。然而在崒洞之役中,明軍被叛軍重挫,明朝在安南的的軍事力量只剩下幾個被包圍的城市。

1427年6月,朱瞻基再派曾參與張輔南征的柳升為主將,率步兵10萬、騎兵2萬從廣西出兵進攻鎮南關,沐晟率步騎兵各5萬自雲南出進攻梨花關。

9月,柳升率大軍進入越南,黎利得悉後,指示部下:「今柳升之來,途路遼遠,人必疲勞,吾以逸待勞,蔑不勝矣。」下令軍士邊戰邊退,將明軍引入腹地,而這時的柳升因屢戰屢勝,得意忘形。郎中史安、主事陳鏞、尚書李慶都勸告「防賊設伏」,但柳升不聽。

10月,明軍主力到達倒馬坡,柳升率領百余騎先行過橋,先頭剛過,橋突然崩塌,於是後軍不能進。這時黎利伏兵四起,明軍大敗,柳升自己則身陷泥坑,中箭而死。主將陣亡,明軍散亂無主,敗退。黎利再驅象陣追擊,明軍或死或走,7萬大軍就此覆沒。

柳升戰敗後,沐晟知道孤軍不能再進,也率部退回雲南,安南就這樣落入黎利之手,王通因為懼怕而向黎利請和,並私下釋放俘虜2萬余人以及馬2萬匹,並送黎利使者入朝,請求封所謂的陳氏後人陳暠為安南國王。

朱瞻基召集群臣前來商議,英國公張輔道:「此為黎利詐謀,必不可從,應當再次益兵討賊,臣誓將元兇首惡,摯獻闕下。」吏部尚書蹇義、戶部尚書夏原吉也都認為不可輕易許之。然而,朱瞻基已有厭戰之意,而且自1416年遷都北京,明朝的經營重點就逐漸北移,安南已經成為明廷的一個沈重負擔,於是便說國中疲憊,遠征無益,不如就許了黎利。

1427年11月明宣宗冊封陳暠為安南國王,同時詔令罷交趾布政使司,命王通等安南明軍8萬余人北返。

後來黎利弒殺陳暠篡奪國王之位,群臣又建議朱瞻基借機派兵征伐,結果他非但不許,反而改封黎利為安南國王。從此安南再未劃入中國版圖,直到清光緒十一年,清政府與法國簽訂【中法新約】,越南徹底獨立。

朱瞻基與民生息不能說對錯,只能說利在當代,弊在千秋!但如果換做他的爺爺朱棣會如此做嗎?所以說朱瞻基更像他的父親多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