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南臨失利後:大家都批粟裕,年輕小將撰文替粟出氣,從此平步青雲

2023-12-09歷史

南臨失利後:大家都批粟裕,年輕小將撰文替粟出氣,從此平步青雲

1947年8月,當時的情況相當緊張。南麻臨朐兩次戰役的失利使得內部局勢雪上加霜,伴隨而來的是一系列讓人費解的小事件。在這段時間裏,出人意料的是,粟裕將軍竟然遭受了一番集中批評。

南臨失利的背後

1947年七月,中央下令對華野將軍的主力部隊進行分兵,這個決定徹底顛覆了原本的戰爭節奏。

華野將軍此前率領部隊在萊蕪和孟良崮戰役中獲得了重大勝利,這些勝利的關鍵在於他能集中優勢兵力。然而,當華野準備延續這一成功策略時,中央卻下達了分兵的命令,要求他擾亂敵人的陣線。

這個命令著實讓人費解,但華野將軍毫無選擇,只得照辦。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接下來發生的一切似乎都指向了粟裕。

隨著部隊的分離,粟裕能夠直接指揮的部隊數量急劇減少,這直接導致了南麻和臨朐兩次戰役的不順利。在南麻的戰鬥中,面對整編的11師,在臨朐對陣第八軍,都演變成了一場漫長的消耗戰。

這局面令人難以置信。我軍的傷亡居然比敵軍還要高,這在解放戰爭中實屬罕見。更為震驚的是,我軍四個縱隊竟無法擊敗一個整編師,這對華野的領導團隊造成了巨大沖擊。

曾經取得輝煌勝利後,敗退引發的領導層動蕩,在某種程度上說也是正常的。而粟裕的震驚可能僅限於對戰局突變和我軍實力的深刻認知。他或許認為,軍團以下部隊的戰術能力略遜於國軍,我軍攻堅戰術也存在缺陷等等。總之,粟裕可能對南臨失利持有「勝敗乃兵家常事」的看法。

但最意外的是,華野領導團隊的動蕩並不僅限於軍事層面,而是涉及到自身的指揮能力、領導品質甚至是意誌力的深刻質疑。

陳毅和譚震林首先對粟裕起草的戰役檢討電報表達了不同意見。接著,在譚震林率領二、七、九縱向膠東轉移時,他給粟裕留下了一封充滿批評的信。

這封信鋪陳了一連串關於粟裕的觀點,每一個都是對他在軍事指揮上的質疑。

首先,指出粟裕經常在軍事上犯粗心的錯誤,這是一種致命的弱點。其次,強調他缺乏遠見,只看得到眼前一兩步而忽略了更長遠的戰略。在南麻和臨朐的戰役中,他過於樂觀自信,以致輕敵。更為重要的是,譚震林指出他缺乏謙虛,只要求下屬表現出色,卻從不自省。

這些觀點完全扭轉了粟裕自蘇中七戰七捷以來指揮表現的光輝形象。譚震林毫不留情地列舉了每次戰役中粟裕的缺點,無所保留,直指要害。

但這樣的批評並非旨在盲目指責,而是提醒人們,即使粟裕是軍事領域的天才,他也不是毫無瑕疵的。他在某些戰役中的缺陷值得深入討論。然而,這些言論對於粟裕本人來說難以接受,對於我這樣的旁觀者和軍事門外漢更是難以認同。

軍事指揮的缺點談何容易,即便毛主席都可以批評粟裕,劉帥、徐帥和彭總或許也能提出一兩句意見。但是,除此之外,其他人對粟裕的批評戰鬥指揮不佳,甚至結合具體事例來進行批評,難道不顯得有些班門弄斧之嫌嗎?

這種情況下,人們開始對信中的批評產生了疑問。如何解釋南臨戰役的失敗與孟良崮戰役的成功之間的差異?究竟是孟良崮的情況特殊,還是南臨戰役中發生了什麽意外的變化?這些問題開始困擾著人們的思維。

挺身而出的年輕將領

譚震林送交給粟裕的那封批評信引發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將華野領導層推向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緊張狀態。而譚震林離開後的匆匆之舉,則讓人們紛紛猜測他對這份信件的影響和深遠意義。

這封信對一向謙虛謹慎的粟裕造成了極大的震撼。他被指責過於樂觀,而他直言對方的樂觀更為過分。於是,他毅然撤回了原先起草的檢討電報,獨自撰寫了一份全權承擔所有失利責任的報告,甚至拒絕了陳毅和譚震林的聯署。

這種極端的舉動極為罕見,激起了人們的廣泛關註。毛主席也察覺到了粟裕情緒的波動,並及時回電安撫,鼓勵他不要過度自責,關心他的身體狀況。

在這個關鍵時刻,年輕的副司令員張震挺身而出。他不僅以公眾能夠觀察到的事實來揭示我軍失利的主因,而且在於他並非站在對立面,而是試圖在情感上與粟裕建立聯系。

張震的文筆巧妙且容易被接受。他的觀點不是簡單的批評,而是深入分析了南麻臨朐戰役的細節,論證了子母堡防禦戰法的威力。他指出這種策略源自國軍在湖南對付日軍時的應對方法,強調其在短時間內構築、易守難攻的特點。

這樣的分析和論證展示了張震強大的邏輯思維和戰術洞察力,這使得他在領導層內部的爭議中成為了粟裕的支持者。他的觀點既深刻又不與粟裕為敵,反而在情感上與他建立了聯系,這種獨特的角度和態度為領導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決問題的可能性。

張震的分析超越了簡單的戰役結果,他深入探討了國軍在配置兵力方面的精妙布局。國軍采用了一種靈活而堅實的方式,在每個地堡只配置少量兵力,而將大部份兵力放置在二線。

這種布局方式展現出了遠見和對步兵戰術的深刻理解。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這種靈活的兵力配置方式後來被我軍在抗美援朝戰場上采用,取得了鐵原阻擊戰和上甘嶺戰役等戰鬥中的驚人效果。

他的分析幾乎涵蓋了指揮、戰術組織、通訊、保障以及士兵戰術水平等各個方面。透過精準的數據計算,他突顯了我軍士兵在消耗子彈與敵軍傷亡比例上的不對等。這種全面的分析使人不得不承認,我們之所以沒有取得勝利,根源在於戰術和指揮上的實質問題,而非簡單的樂觀或粗心所致。

面對譚震林指出的戰役缺陷,或授權以反思,那些戰役取得勝利,是否需要過分挑剔所謂的缺陷?畢竟,戰爭最終取決於勝負。這些所謂的缺陷或許只是微不足道的瑕疵,無法掩蓋整體勝利的輝煌。就像太陽即使有黑子,也無法掩蓋其輝煌的光芒和熾熱的能量一樣。

深情知己:粟裕與張震的默契與敬意


在譚震林的傳記中,他的敘述相對較少,言語也更為緩和,仿佛在暗示著他自發地承擔責任,與粟裕一同面對困境。這種態度暗示了他對合作夥伴的支持和理解,強調了他們共同應對挑戰的決心。

然而,盡管粟裕和譚震林一直是良好的合作夥伴,這次事件卻在粟裕的傳記中少有記載。這引發了人們的猜測,這樣的記錄缺失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麽原因?或許當事人已經模糊了記憶,但後來者或許能看得更加清楚。

粟裕一直對張震有所了解,認為他思路清晰,擅長做參謀長的工作。然而,這次事件讓粟裕更深入地認識了張震的品質。他對張震的義氣和膽識倍感感激與珍惜,認為這是難得的珍貴品質。

除了對張震的深刻洞察和清晰戰術思維外,粟裕也對張震提出的觀點和行動表示欽佩。在華野戰略層面遠勝於戰術層面的情況下,張震卻提出了一項有關我軍射擊技術不如國軍的觀點,並主導了二縱的兵教兵訓練計劃。

盡管華野諸將在戰術上稍顯粗糙,粟裕本人也對基層戰術研究有所欠缺。然而,這並非完全應該歸咎於粟裕。作為一軍統帥,他的職責主要在於總體指揮,而深入研究基層戰術並非他的重點。相較於其他將領,粟裕在這方面顯然有所欠缺,但這是否與各級主官的情況有關呢?

華野的將領們多數是大老粗,缺乏深入研究軍事規律的專業人才。因此,張震的出現無疑讓粟裕感到欣喜。南臨戰役的總結讓粟裕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張震的工作風格,細致、務實、全面、嚴謹。對於註重實際事務的粟裕來說,他對張震的好感進一步加深。

戰友情深

在膠東保衛戰後,粟裕急速提拔了張震擔任華野副參謀長。此時,榘參座外出率部作戰,司令部的領導工作便落在了張震身上。他輔助粟裕指揮了豫東、濟南等戰役,甚至在淮海戰役時,張震和粟裕共同商討著解決戰局的策略。這段合作成就了張震在軍史中嶄露頭角的時刻。

粟裕對張震的賞識與提拔給了他施展才華的機會。這個機會讓張震在開國將軍中脫穎而出,最終成為中央軍委副主席,成為了軍史上的佳話。

在戰役指揮層面,能與粟裕形成默契的人並不多,而張震絕對是其中之一。他們之間的合作與默契為我軍的勝利和戰局的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

提到幫過第一次再幫第二次,張震兩次的支持與助力讓人印象深刻。第一次是在南臨戰役後為粟裕發聲,第二次則是在粟裕去世十年後,與劉華清副主席共同姓名標示了一篇文章,發表在【人民日報】和【解放軍報】上。

這樣的行動,許多人難以做到,但張震的倡導下,最終成功發表,以此來悼念粟裕大將的遺誌。這份深厚的戰友情誼和歷史回憶,讓人們永遠銘記。張震與粟裕之間的情誼和支持不僅是一段佳話,更是歷史的見證和珍貴的戰友情誼。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聯系刪除!#聽說現在流行爆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