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三野4名悍將為何抵觸粟裕?譚震林批評粟裕「粗枝大葉缺遠見」

2024-02-06歷史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提起粟裕,那是威 震八方戰神,開國十大將軍之首 。但是要知道人無完人,況且是領導數萬人參與的戰爭,那就更無法做到面面俱到,人人滿意。 在解放戰爭期間,敬佩粟裕指揮有方、作戰神勇的人有很多,但對他不滿的人也不是沒有 。其中有三個還是粟裕的下級將領,還有一個與他平級。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解放軍將全軍分為四大野戰軍,其中華東野戰軍被稱為第三野戰軍。而我們要講到的這四個人都是三野了不得的人物,他們分別是華野第十縱隊的司令宋時輪,華東野戰軍第九縱隊的司令員許世友,華東野戰軍的參謀長陳士榘,以及華東野戰軍的副政治委員譚震林。

同屬第三野戰軍的他們與粟裕會有什麽樣的不和呢?戰無不勝的粟裕又為什麽會被批成「粗枝大葉缺遠見」?

一代儒將

粟裕是毛主席的同鄉,就讀於湖南省第二師範,師範生出身的他在20歲這年就參加南昌起義,這時他的身份是國民革命軍的學員班長。 從粟裕的出身就看得出來,他身上帶著師範環境中熏陶出來的儒家氣質,為人和善。

南昌起義失敗後,粟裕又加入朱毛紅軍,一路過關斬將,從連長升到師長、司令。到解放戰爭時期,粟裕已經是華中軍區的副司令兼華中野戰軍司令。 師範畢業的粟裕有著和毛主席相似儒者風範,喜歡研究戰爭和政治,而且還很有才華。 粟裕一生也撰寫了數百萬字的文章,其中大部份都是軍事思想理論相關的內容,他不愧是中國偉大的軍事家和戰略家。

無功可立,宋時輪怒拍桌子

宋時輪是科班出身的優秀將領, 1926年曾考入黃埔軍校第五期。 而且跟隨人民軍隊參加指揮過多場戰役,立過多次戰功。

1946年,華東野戰軍成立,將粟裕的華中野戰軍與陳毅的山東野戰軍合並一處,合並前的宋時輪是陳毅的參謀長,合並的宋時輪被安排到了一線部隊,任華東野戰軍第十縱隊的司令員,隸屬在粟裕帳下。

當時粟裕的華東野戰軍有四大主力部隊,是作戰的主要力量。在戰鬥任務分派時也會優先考慮他們。 而宋時輪所在的第十縱,粟裕並不十分了解,往往被安排吃力不討好的阻擊任務。 在後來的大小戰役中,宋時輪的部隊常常是傷亡慘重,而且部隊還得不到補充,顯然是在削弱宋時輪的權力。數次戰鬥下來,宋時輪拋頭顱灑熱血,在阻擊任務中又沒法立下戰功 。黃埔軍校出身的他自然是氣不過,後來多次與粟裕發生爭執,拍桌罵娘也不是沒有過。

或許是上面有意要削弱宋時輪,粟裕只是執行命令,這個不得而知。但是後來宋時

輪犯錯時,粟裕卻多次力保宋時輪。在一次軍事行動中, 宋時輪私自調動部隊,毛澤東得知後立即下令撤除宋時輪的職務, 是粟裕向毛主席好言相勸,才保下了宋時輪。

面對肆意沖撞自己的下級,粟裕仍報之以德,可見粟裕的大將風範。晚年的宋時輪還常常感念粟裕對自己的保護。

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

許世友也是在解放戰爭時期,成立華東野戰軍的時候才成為了粟裕的部下,當時擔任第九縱隊司令員。許世友是個直來直去的軍官,腦筋不大會打彎,而且講義氣,心直口快,跟他的打仗風格一樣。 許世友打仗喜歡硬碰硬,橫沖直撞。

而粟裕則是心思縝密,善用謀略的軍事指揮家,在和國民黨軍隊作戰時常常出奇制勝,讓敵人摸不著頭腦。可麻煩的是, 粟裕不僅讓敵人摸不著頭腦,自家的的部隊也常常摸不著頭腦。

孟良崮戰役 中,粟裕采用聲東擊西的辦法引誘敵人,可是經過多次交鋒的國民黨軍隊也有了一定經驗,無論粟裕怎麽派兵引誘,國民黨軍隊就是抱團不動。 後來粟裕就改變了策略,采用了「耍龍燈」戰術, 他調動大軍進行大範圍的移動,每過一段時間就改變方向,反復變向的解放軍一下子就把敵人給繞蒙了,最後終於亂了陣腳,被打的稀裏嘩啦。

雖然戰鬥最後取得了勝利,可是在戰術實施的過程中可把戰士們給累壞了,那麽多人這樣大範圍地來回呼動,既不進攻也不撤退。 喜歡痛快的許世友自然是氣憤不已

在濟南戰役中又是這樣,本要安計劃圍點打援,消滅國民黨的大部隊,結果許世友因覺得部署不合理,一氣之下提前就打下了濟南,導致無法消滅救援部隊。戰役結束後粟裕將不聽命令的許世友調離了前線。

但許世友並不是不通情理的人,了解了粟裕的戰術後,知道是自己在作戰是犯錯誤,並沒有因此而埋怨粟裕,兩人後來的關系仍然很好。

目中無人,是對也是錯

在華東野戰軍裏有一個不服管教出了名的陳參謀,這位陳參謀叫陳士榘,他從一開始比追隨毛主席參加革命,從紅軍長征到抗日戰爭,再到解放戰爭, 他是毛澤東一手培養出來的軍事人才。 陳士榘對毛澤東也是畢恭畢敬, 但除了毛主席,他可能誰也不放在眼裏, 無論是軍區副司令粟裕還是軍區司令陳毅。

1946年七月,粟裕領導指揮華中野戰軍完成了著名的 蘇中七戰七捷的戰爭神話 ,一三共的兵力消滅了國民黨5萬多人。而此時陳毅的山東野戰軍正深陷困境,還剛經歷過戰敗,形勢十分嚴峻。 粟裕得知陳毅部隊的情況後,便提議雙方兵合一處,將打一家。 於是九月份華東野戰軍成立,合並後的華東野戰軍士氣大振,戰鬥力也大幅提升,最後在陳毅與粟裕兩軍的協同努力下,取得了宿北戰役的勝利。

然而就在這時,粟裕與陳士榘在軍事指揮方針上發生了分歧,並且互不相讓。從紀律上講,陳士榘是粟裕的下屬,本應服從上級,可是目中無人的粟裕仰仗著毛主席對他的信任,直接向毛澤東報告,並說明了自己的作戰方案。毛主席看了報告以後贊成了陳士榘的想法,後來的結果證明陳士榘的方案是正確的,但是從程式上講他卻是錯誤的, 下級是不能越級上報的,這不僅影響軍心穩定,更不利於部隊的團結。

雖然粟裕做出了不太穩妥的作戰計劃,但是軍令如山,軍人只能服從,畢竟粟裕是一軍之主,不能輕易動搖。 有時候舉棋不定、猶豫不決比判斷錯誤更致命。 而陳士榘的錯誤卻明明白白,他犯了軍中的的大忌。

失敗乃兵家常事,但不是粟裕的常事

1947年在南麻、臨朐的幾次戰役中,粟裕接連失利,這在粟裕的軍事剩下中是極為罕見的事情。 我們都知道,打仗不是指揮官厲害就一定能打勝仗,一場戰爭的勝利需要將帥配合,還要底下士兵絕對服從命令,另外還有天時地利等因素,而粟裕的這次失利未必就是指揮上的錯誤。戰役中連續幾場大雨讓粟裕既失去了天時,也失去了地利,這也是戰鬥失敗的重要客觀原因。

但戰場上通常是只講勝敗,不講原因的,失利後的粟裕立馬就向主席作了深刻檢討,並願意承擔一切責任。不過毛主席並沒有處罰粟裕,而是安慰他 「整個形勢仍是好的」 。但當時作為華東野戰軍副政治委員的譚震林卻毫不客氣的批評粟裕 「粗枝大葉缺遠見」

譚震林和多數軍官一樣,也是直來直去的性格,對於戰敗的粟裕批評幾句本也很正常,而且批評過粟裕後,譚震林還表示自己也有很大責任以及失職的地方。其本意也是希望分享經驗,指出不足,以吸取失敗教訓,在後面的戰爭中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

粟裕與譚震林本無矛盾沖突,都是為了戰鬥取得勝利, 只不過可能性格上兩者有一定的不同,因而被誤以為他們之間有裂痕。再加上粟裕和譚震林是平級的關系,意見不合發生點小摩擦倒也很正常。可能是毛主席感覺到了這一點,後來的作戰便讓他們分開行動了。

所以粟裕與這幾個人本質上並沒有什麽太大的裂痕,畢竟解放戰爭時期大家都不是很熟悉,而面對一個不了解實力的指揮官,自然無法讓人一上來就徹底信服。但在後來的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多場戰役中,粟裕指揮著解放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赫赫戰功,被譽為「戰神」。毛主席稱贊粟裕說「淮海戰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在實力面前,宋時輪、許世友、陳士榘、譚震林等人無不佩服得五體投地。戎馬一生的粟裕在戰鬥中受傷無數,但都沒有將他打敗, 他一次又一次的書寫著戰爭神話 。1984年粟裕在北京逝世,在他的 骨灰中發現的三塊彈片 便是對粟裕「戰神」稱號最有力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