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58年,薄一波給李聚奎打電話:中央有個決定,你和余秋裏對調下

2023-12-23歷史

1958年,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會議五次會議召開之前,正在四川工作的李聚奎突然接到了國務院的電話。電話是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薄一波打來的,電話接通後,薄一波開門見山地說道:「老李,組織上現在有個考慮,讓你重新回到軍隊,擔任總後勤部的政委,你有什麽意見嗎?」

薄一波

聽到老領導的話,李聚奎心生疑惑,此時對川中地區的石油勘探工作正在關鍵時刻,怎麽會突然臨陣換將,要把他給調到別的部門?難道是發生了什麽變故?不過雖然心底疑惑,但多年的軍教生涯還是讓李聚奎以服從命令為先,他堅定地回答道:「我服從組織的一切安排。」

李聚奎是當時的石油工業部部長,在擔任部長期間,他做出了哪些成績?又是因為什麽,黨中央突然要把他給調離崗位?接替他職位的人又是誰?

石油將軍

1955年7月,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二次會議上,為解決中國石油匱乏的問題,黨中央決定成立石油工業部,統籌管理全國石油勘探工作。在會上,周總理提名李聚奎擔任石油工業部的第一任部長,獲得會議一致透過。

周總理

石油,號稱工業執行的「血液」。彼時的中國剛剛成立不久,工業發展和經濟建設需要用到大量的石油,然而西方國家卻在這時對中國進行了各種封鎖,禁止向中國出售石油和各種戰略物資。並且西方的科學家還號稱,中國是貧油之國,永遠也不可能挖出石油。

西方說中國是貧油之國,並不完全是電洞來風。早在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在中國東北廣袤的黑土地上就進行過多次的石油勘探,可是無一所獲。直到大平洋戰爭進入到後期,日本已經沒有足夠的油能讓戰機起飛,已經在東北勘探了十多年之久的日本侵略者仍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在當時的理論界,一度是海相生油學說占據主流。該學說認為只有過去是海洋環境的陸地才會在幾億載滄海桑田的變換中產生石油,而中國大陸多數是陸相沈積,追溯到遠古時期並沒有海洋,因此在中國的土地上不可能挖出石油。

李聚奎

接到了中央的命令,正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工作的李聚奎放下了手中的擔子,火速趕到了北京新成立的部門中開始新的任務。面對周總理的親自點將,李聚奎堅定地說:「請組織放心,我堅決完成任務!」

雖然態度堅決,但畢竟石油勘探是講科學講理論的,人的主觀能動性在這上面起不到決定性的作用。多年後李聚奎回憶起初到石油工業部的日子,他說:「脫下軍裝,去到一個專業性很強的部門,坦白說我還是有點摸不準的。我這前半輩子基本都是在戰場上打過來的,你讓我找敵人那沒問題,但找石油,我可就兩眼一黑了。」

到任石油工業部,李聚奎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拉攏起一支精明能幹,作風強硬的隊伍。現在的石油工業部除了他這個部長,剩下的就是幾個工作秘書了。這些人都是在革命年代經歷過戰爭考驗的,素質不必多說,但唯一的缺點就是,連同他這個部長在內,都不懂石油。

圖片源於網路

石油勘探,所需的專業性的人才必不可少。此時的新中國剛剛成立,專業性的人才其實並不多,這其中多數人還都跟寶貝一樣,被各個部門「嚴加看管」。好在周總理已經對國務院各部門提前打過招呼,只要是李聚奎看上的人,都可以調走,唯一的要求就是找到石油。

1955年8月底,石油工業部組織完畢,這裏匯聚了各路地質學者和專家,而李聚奎,就是他們的領頭人。時間緊迫,在組織人員期間,他就開始物色尋找石油的地點。

在地質部長李四光先生的建議下,李聚奎「出戰」的第一個方向就是西北。李四光先生認為,在西北的茫茫荒漠中,極有可能蘊含豐富的油氣資源。事不宜遲,當勘探隊伍組建完成後,李聚奎馬上就帶隊出發。

周總理(前右一)

出發前,周總理還特意找到了李聚奎,看著勞累過度的李聚奎,周總理說:「聚奎同誌啊,我知道這項任務很重,也很難,但我相信你一定能夠搞好。國家現在的情況你也清楚,第一個五年計劃馬上就要結束,黨中央希望在第二個五年計劃開始之前,你得能拿出石油來。」

對周總理的關心,李聚奎只有簡短的一句話:「保證打贏石油攻堅戰,請總理和黨中央放心。」

對於石油勘驗、地質考鑒來說,李聚奎是個外行。因此在來到新疆之後,李聚奎就抓緊時間進行學習,工作之余,他還不忘請教隊伍裏的專家學者。

李聚奎刻苦學習的樣子令那些學者們也很感動,隨之就湧出了更多的幹勁,一行人在這西北大漠裏一邊高唱國歌,一邊克服各種困難努力勘探。

圖片源於網路

在新疆,李聚奎等人第一選擇的目標就是克拉瑪依地區。之所以選擇這裏,是因為之前蘇聯專家就在這片區域勘探過,還說可能存在石油,並且石油工業部的專家們在此地也發現了大量的油巖系。

克拉瑪依說是地區,其實就是一片荒漠。這裏的晝夜溫差極大,往往白天還有二十多度,晚上瞬間就降到了零下十幾度。而且這裏風沙大,極端天氣時有發生,這些惡劣的環境因素給李聚奎的勘探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但李聚奎和石油工業部的同誌們不懼困難,不畏艱險。歷時一個多月的辛苦工作,終於在10月29號這天,克拉瑪依一號石油鉆井噴出了濃滾滾的黑色石油。石油噴出的那瞬間,李聚奎瞬間紅了眼眶,想到不久前總理跟自己的交待,現在總算有了結果。

圖片源於網路

隨著一號井的噴出,很快,二號井、三號井也陸續噴出了石油。這些鉆井的產油說明了克拉瑪依沙漠底下不是只存在零星的石油,而是可以長期開采的油田。當李聚奎把這個訊息報告給中央之後,毛主席高興地將李聚奎召回了北京,親自接見了他。

見到李聚奎之後,毛主席緊緊地握住了他的雙手,並笑著說道:「我們的石油將軍來了。」

毛主席說這話當然不僅僅是對李聚奎的欣賞,而且還有另外一個深意。在1955年舉行的授銜儀式上,本來中央軍委是要給李聚奎授上將銜的,但當時又有規定未在解放軍中工作的人不能授予軍銜。

周總理

因此,李聚奎的上將軍銜就因為周總理的點將而這麽錯過了。而此番毛主席叫李聚奎為「石油將軍」,其實就是告訴他,你在革命年代做出的功績,黨不會忘記,國家不會忘記,人民也不會忘記。

後勤政委

當然,對於從紅軍時期一路緊隨黨的領導的李聚奎來說,授銜與否根本無關緊要。重要的是,他現在已經在新疆開采出了石油,石油的成功采出就意味著西方的海相生油理論是錯誤的。

李四光先生早就提出過一套新的理論,即陸相學說。李四光認為,無論曾經的地理面貌是海洋還是陸地,只要存在生物,經歷地質變動,就有可能產生石油。如今克拉瑪依石油的出土意味著李四光先生的理論是正確的,中國即將擺脫「貧油國家」的帽子。

圖片源於網路

在握手致意之後,毛主席問李聚奎:「眼下,石油開采還有什麽困難嗎?」

李聚奎回道:「主席,石油的勘探工作我和部裏的同誌們還會繼續努力。但就目前來看,無論是克拉瑪依,還是其他地方,可能蘊含石油的都是些偏遠蠻荒地區。因此我建議,為了充分保障石油工業的發展,應該成立一支專門的解放軍石油師,由他們來進行後續的石油開采工作。」

毛主席點點頭,同意了李聚奎的建議。李聚奎沒有耽擱時間,馬上就成立了一支專門的解放軍部隊,除此之外,新疆駐紮的解放軍多部也都來到了克拉瑪依,開始了熱火朝天的建設。

毛主席

當1956年李聚奎再次來到克拉瑪依時,這裏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棟棟樓房平地而起,一幢幢井架依次排開。看著這些場景,李聚奎激動地說:「第二個五年計劃開始時我們不會再缺石油了。」

在克拉瑪依出油之後,李聚奎並沒有閑下身來。他馬上又和石油工業部的其余同誌們趕赴到了其他戰場。1956到1958年這三年間,李聚奎先後去到了準格爾盆地、川中盆地、松遼盆地,足跡踏遍了祖國南北。

這三年間,中國石油工業的成績也可謂輝煌。1949年新中國剛成立時,全國原油產量僅僅7萬余噸,到了1958年底,中國石油產量已經達到了330余萬噸左右。

圖片源於網路

盡管這個數位還不是特別多,但李聚奎在這三年還有另一個特別重要的成果,那就是發現了多處油田,已探明的石油地質儲量就達到50億噸。李聚奎和同誌們還在松遼盆地中隱約發現有大油田的跡象,正待他準備繼續探查時,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薄一波卻給李聚奎打來了一個電話。

薄一波在抗戰時期曾任太嶽軍區的司令員,是李聚奎的上級。老領導來電話,李聚奎自然是無比開心,可等到薄一波開口後,李聚奎卻是面露了難色。

只聽薄一波在電話裏說道:「老李啊,組織上經過研究後考慮,將你重新調回解放軍總後勤部,擔任政委一職。你的石油工業部,就交給余秋裏同誌接著幹,你意見如何?」

圖片源於網路

此時的李聚奎正在四川工作,並且已經探明了川中盆地的石油位置,接下來就要去到東北,去找那個可能存在的大油田。這時候對調工作,對李聚奎來說實在不是一個好時機,不過本著堅定的紀律,李聚奎還是回到:「報告老領導,我沒有意見,同意對調工作。」

放下電話後不久,李聚奎就交代完工作,起身回到了北京。到了北京後,周總理再次接見了他,見面之後,周總理就問:「聚奎同誌,一波同誌同你說了嗎?」

李聚奎點點頭,說:「說了,我堅決服從組織安排。」

周總理笑了笑,說:「也沒什麽安排,不過是因需調動罷了。你之前搞石油搞的不錯,搞出了成績,打好了基礎,現在就由余秋裏同誌接著去做。你就繼續發揮老本行,去總後勤部把你的後勤工作繼續做好。」

圖片源於網路

在任石油工業部部長之前,李聚奎就一直在解放軍中負責後勤工作。解放戰爭時期,他任東北軍區後勤參謀長兼西線後勤司令員。在抗美援朝時期,正是由他根據誌願軍在北韓作戰環境的特點,開發出炒面這種隨身糧食。

李聚奎當時將小麥、大豆、玉米磨碎後混在一起,並炒熟,隨後加入食鹽。待冷卻下來就可裝入袋中,吃的時候用水一泡即可食用。

炒面這一獨具特色的戰時糧食有效地支援了誌願軍作戰,它易於攜帶,戰士們在吃它的時候不用生火,避免了被美軍飛機發現。彭老總曾經因此特地誇獎過李聚奎,說他雖然沒有到北韓戰場上來,卻為抗美援朝立下了大功。

圖片源於網路

就這樣,曾經專司後勤的李聚奎又重新回到了後勤部門。在出發的前夜,中央軍委還特意給他補授了上將軍銜。面對這遲到了三年之久的軍銜,李聚奎神色平常,只是堅定的敬了一個軍禮。對他來說,在哪工作都沒有區別,無非是工作環境發生了變化,但是那顆對祖國建設事業奉獻的心不會改變。

李聚奎卸任石油工業部長,那麽接替他的余秋裏,又是誰呢?

續寫篇章

說到余秋裏,也是位傳奇人物,人送外號「獨臂將軍」。在1936年的長征途中,任十八團政委的余秋裏奉命阻擊國民黨軍隊,掩護中央紅軍安全轉移。在戰鬥過程中,余秋裏的左臂被敵人機槍射中,可他仍是堅持戰鬥,直到中央紅軍安全轉移後才撤出戰場。

余秋裏

因為長征途中缺乏藥物,余秋裏的左臂得不到及時治療,因此為了防止感染擴大,只能被迫選擇截肢。失去左臂後,余秋裏並沒有因此退居到後方,依然奮戰在一線戰場。

1955年,為表彰余秋裏同誌在革命時期做出的卓越貢獻,中央軍委授予他中將稱號。

1958年,在一次黨中央會議上,毛主席提到了李聚奎的軍銜問題。周總理也同意李聚奎位革命做出的貢獻,理應被授予上將。可是李聚奎此時還是石油工業部的部長,按規定不能參與授銜。

這時,毛主席說:「既然如此,那就把李聚奎同誌調回到解放軍中嘛。他後勤工作搞得好,我看,就接著幹他的後勤工作,怎麽樣?」

周總理回道:「我同意主席的意見,總後勤部現在正缺一名政委,我看,就由李聚奎同誌擔任政委。只是,這樣一來,石油工業部的部長又該誰來擔任呢?」

周總理(前)

聽到總理的問題,毛主席思索了一會,說:「我看,就由余秋裏同誌擔任該職吧。他工作能力強,政治立場堅定,有他在石油工業部,我比較放心。」

就這樣,李聚奎和余秋裏完成了工作對調。李聚奎回到了解放軍總後勤部,余秋裏則是接替了李聚奎的工作,繼續在國內尋找石油。

後來,余秋裏果然沒有辜負毛主席的期望。1960年,余秋裏帶著一支200多名工程師、專家學者組成的勘探隊,來到了松遼盆地。早在58年,李聚奎就在此地勘探過,但當時的他並沒有完成勘探,就被川中盆地發現的油田給吸引去了註意。

在余秋裏接替了李聚奎的職務後,他第一件事就是打贏了「川中石油會戰」,在四川地區建立了一百多口鉆井。如今,余秋裏終於抽開身,來到了松遼盆地。

圖片源於網路

事實證明,李聚奎當初的推斷沒有錯,松遼盆地大慶地區的確存在一個巨大油田,事後探明其石油儲量足足有67億噸,比1958年間的全國已探明石油儲量加起來還要多。

1960年10月,大慶石油會戰正式打響。經過三年多的時間,四萬多名解放軍官兵和工人建造了幾百個鉆井,年產原油高達500萬噸。

大慶會戰的勝利,不僅使得中國徹底摘掉了貧油的帽子,還湧現出了一批以王進喜為代表的勞動模範,「鐵人精神」,「八三傳統」,直到今天,還是我們學習的先進精神。

當下,大慶油田還是中國最大的油田之一,年產油量近4300萬噸,為中國工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動力。

圖片源於網路

石油是工業的血液,而在幾十年前,李聚奎,余秋裏等老一輩共產黨人奮力拼搏、不畏艱難、敢於爭先的精神,則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血液。它就像石油一樣,即使歷經萬載,也不會湮於歷史之中,而是會一直發光發熱,激勵中華兒女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