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徐茂公:李世民最信任的人,臨死前秘密重托,16年後助李治奪權

2024-07-20歷史

在唐朝歷史的長河中,有一個人物的名字常常被人忽視,他就是徐茂公,也就是人們熟知的李勣。作為唐太宗李世民最信任的重臣,李勣在歷史的舞台上扮演了一個至關重要卻又神秘莫測的角色。當唐太宗臨終之際,他做出了一個令人費解的決定:將李勣貶至遠方。這個舉動讓朝野上下都認為,李勣失去了皇帝的信任。然而,事實真的如此簡單嗎?

16年後,當李治即位成為新帝,朝廷內部的權力爭鬥愈演愈烈。在這場暗流湧動的政治漩渦中,李勣再次浮出水面,成為了扭轉局勢的關鍵人物。他是如何在這麽長的時間裏保持低調,又是什麽原因讓他重新崛起?更令人不解的是,李勣的所作所為似乎與唐太宗生前的安排有著某種神秘的聯系。

究竟是什麽樣的秘密重托,讓李勣在16年後依然能夠影響大唐的政局?唐太宗臨終前的決定,是真的對李勣失去信任,還是另有深意?李勣又是如何在權力的迷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最終助李治奪回大權的?這些謎團,或許能讓我們重新審視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李勣,字懋功,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出身於一個世代忠厚的家族。他的祖父李崇曾在隋朝擔任太子洗馬,父親李軌則是隋朝的太子舍人。這樣的家庭背景為李勣日後的仕途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然而,李勣的早年經歷並非一帆風順。隋末天下大亂,李勣先是投奔了瓦崗軍的首領李密。在李密麾下,李勣展現出了非凡的軍事才能,多次立下戰功。但隨著局勢的變化,李密最終敗亡。此時的李勣面臨著人生的重大抉擇。

公元618年,李淵在太原起兵,建立唐朝。李勣敏銳地意識到了歷史的走向,毅然決定投奔唐朝。他來到長安,拜見了李世民。李世民一見李勣,便被他的才華所折服。李勣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很快得到了施展的機會。

在隨後的歲月裏,李勣參與了唐朝平定天下的多次重要戰役。他跟隨李世民征戰四方,立下赫赫戰功。尤其是在平定劉黑闥之亂時,李勣表現出色。劉黑闥是隋末群雄之一,起兵反唐,一度占據河北地區。李世民派李勣率軍討伐,李勣運用巧妙的戰術,最終擊敗劉黑闥,為唐朝掃清了北方的障礙。

不僅如此,李勣還參與了著名的"玄武門之變"。在這場改變唐朝歷史走向的政變中,李勣站在了李世民一邊,為其登上皇位立下了汗馬功勞。這一選擇更加鞏固了李勣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

李世民登基後,李勣的地位不斷攀升。他先後擔任了右武衛大將軍、兵部尚書等重要職位。在平定內亂的過程中,李勣再次顯示出了卓越的才能。他參與平定了吐谷渾之亂,擊退了東突厥的入侵,為鞏固唐朝的統治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

李勣不僅是一位出色的軍事家,在政務上也頗有建樹。他參與制定了多項重要的政策,如完善府兵制度、改革稅收制度等,這些舉措為唐朝的繁榮穩定奠定了基礎。李世民常常稱贊李勣"文武兼資,忠誠可托"。

然而,就在李勣功勛卓著,似乎即將迎來人生巔峰之際,一個意想不到的轉折出現了。唐太宗臨終前,竟然下令將李勣貶至甘肅疊州。這一決定讓朝野震驚,也為李勣日後的政治生涯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這突如其來的變故,究竟是李世民對李勣失去信任,還是另有深意?李勣又將如何應對這一挑戰?這些問題,都將在接下來的歷史行程中逐漸揭曉。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李世民的健康狀況每況愈下。這位開創了貞觀之治的明君,眼看著就要離開他深愛的大唐帝國。在這個關鍵時刻,李世民做出了一系列令人費解的決定,其中最引人註目的就是對李勣的處置。

就在李世民駕崩前的幾天,他突然下令將李勣貶至甘肅疊州。這個決定猶如一道驚雷,震驚了整個朝野。李勣作為李世民最信任的重臣之一,多年來在軍事和政務上都有卓越貢獻,為何會在此時遭到貶謫?

更令人不解的是,李世民在下達這道命令的同時,還對太子李治暗中下達了一道密令。他對李治說:"如果李勣不去赴任,你就殺了他!"這個命令的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麽樣的深意?

李世民還向李治解釋道,李勣和自己關系親密,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就一定會忠心輔佐李治。如果李勣沒有疑心、立即赴任,那麽此人就可以重用;如果他有所遲疑,就應該將其處死。這番話更加深了這個決定的神秘色彩。

與此同時,李世民還做出了另一個重要決定。他將李治托付給了長孫無忌和褚遂良。長孫無忌是李治的舅舅,也是李世民的得力助手;褚遂良則是以正直著稱的宰相。李世民在臨終前召集了長孫無忌、褚遂良和李治,當著太子的面囑咐二人:"朕今悉以後事付公輩。太子仁孝,公輩所知,善輔導之!"

這兩個看似矛盾的決定,在當時的朝廷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動。表面上看,長孫無忌和褚遂良成為了托孤重臣,而李勣則淪為了不被信任的局外人。但事情真的這麽簡單嗎?

我們不妨仔細分析李世民的這一系列安排。首先,李勣被貶的地點是甘肅疊州。這個地方雖然遠離長安,但卻是李勣的家鄉所在。李世民是否是在為李勣創造一個暫時避開朝爭的機會?

其次,李世民對李治的密令,看似是在威脅李勣,但實際上卻可能是在考驗李勣的忠誠。如果李勣立即赴任,不僅證明了他的忠心,也為他日後重新被啟用創造了條件。

再者,李世民將李治托付給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看似是在強化他們的地位,但實際上可能是在為李治設定一個"防火墻"。長孫無忌作為李治的舅舅,有血緣關系的約束;褚遂良以正直著稱,可以起到監督的作用。這樣的安排,既可以保護年輕的李治,又可以防止這兩位重臣獨攬大權。

而李勣的存在,則可能是李世民留給李治的一張重要的"底牌"。透過將李勣暫時調離朝中心,李世民可能是在為李治日後平衡朝局留下一個有力的支持者。

這一系列看似矛盾的安排,實際上可能是李世民深謀遠慮的結果。他既要確保李治能夠順利繼位,又要為李治日後掌握實權留下余地。在這個過程中,李勣成為了一個關鍵的棋子。

李世民的這個安排,在當時或許只有極少數人能夠看透其中的玄機。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看似簡單的決定,卻在此後的十六年裏,對大唐的政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李勣究竟會如何應對這個看似不利的局面?李治又將如何運用父親留下的這盤棋局?這些問題的答案,將在接下來的歷史行程中逐漸揭曉。

唐高宗李治即位後,李勣按照唐太宗的遺命,前往甘肅疊州就任。這一去,竟是長達16年之久。在這漫長的歲月裏,李勣的生活和所作所為,成為了一個歷史的謎團。

疊州,位於今天的甘肅省武都縣一帶,是一個遠離權力中心的邊陲地區。對於曾經叱咤風雲的李勣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落差。然而,李勣並沒有因此而消沈。相反,他利用這段時間,潛心研究軍事和政治,為日後的重新崛起做著默默的準備。

在疊州期間,李勣並非完全與世隔絕。他與一些老朋友保持著書信往來,其中包括一些仍在朝中任職的舊部。透過這些書信,李勣得以了解朝廷的動向,同時也在暗中維系著自己的人脈網路。

李勣還利用這段時間,深入了解當地的民情。他走訪了許多貧困的農戶,親身體驗了邊疆百姓的生活。這些經歷讓李勣對帝國的基層治理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為他日後的政策制定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在疊州的日子裏,李勣還專註於編纂軍事著作。他將自己多年來的作戰經驗和對軍事的思考,整理成文。這些著作雖然沒有流傳下來,但據說對後來唐朝的軍事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與此同時,長安城內的政局卻風雲變幻。唐高宗李治即位初期,長孫無忌和褚遂良作為托孤大臣,掌握了朝中大權。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李治逐漸展現出了自己的雄心。

特別是在武則天入宮後,朝廷的權力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武則天以其非凡的政治才能,迅速成為了李治的得力助手。她與李治聯手,逐步削弱了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的權力。

在這個過程中,李勣的名字偶爾會被提及。有人建議召回李勣,認為他的才能可以為朝廷所用。然而,每次這樣的建議都被擱置了。李治似乎並不急於改變父親的安排。

隨著時間的推移,長孫無忌和褚遂良逐漸失勢。長孫無忌在顯慶元年(656年)被貶為廬陵王傅,不久後自殺身亡。褚遂良則在顯慶二年(657年)被貶為潭州都督,後來又被流放到今天的海南島。

這些變故,李勣都透過各種渠道得知。他默默地觀察著朝廷的變化,等待著合適的時機。在這個過程中,李勣展現出了非凡的耐心和政治智慧。他既沒有急於表態,也沒有輕舉妄動,而是選擇繼續蟄伏。

在疊州的日子裏,李勣還結識了一些當地的文人和隱士。他們經常聚在一起,討論詩文,品評天下大事。這些交往不僅豐富了李勣的精神生活,也讓他對世事有了更深刻的洞察。

16年的時光,對於一個曾經叱咤風雲的大將來說,無疑是漫長的。然而,李勣卻將這段時間利用得淋漓盡致。他不僅保持了自己的才能和抱負,還在各個方面都有所提升。

隨著時間的推移,朝廷內部的權力爭鬥愈發激烈。武則天的影響力日益增強,而李治似乎越來越依賴於她。這種局面,讓一些老臣開始感到不安。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unexpected的機會出現了。這個機會,將讓蟄伏多年的李勣重新回到權力的中心舞台。而這一切,似乎都與唐太宗臨終前的那個神秘安排有著某種微妙的聯系。

李勣即將如何重新崛起?他又將在新的權力格局中扮演什麽樣的角色?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將在接下來的歷史行程中逐步揭曉。

龍朔元年(661年),一場突如其來的邊患打破了大唐帝國的平靜。吐蕃大軍突襲西域,占領了疏勒等地,並揚言要進攻西州。這個訊息如同一記驚雷,震動了整個朝野。

面對這一危機,朝廷上下一時間陷入了慌亂。許多大臣提出了各種應對方案,但都無法讓唐高宗李治滿意。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有人提議召回久居疊州的李勣。這個建議立即得到了李治的認可。

一道聖旨很快就送到了疊州。當李勣接到召回令時,他表現得異常鎮定。16年的蟄伏,似乎並沒有磨滅他的銳氣。李勣迅速整理行裝,星夜趕往長安。

李勣一到長安,就被直接帶到了太極殿。當他再次站在這個熟悉的大殿中時,發現朝廷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許多老面孔已經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年輕的官員。而在皇帝身邊,一位雍容華貴的女子格外引人註目,那就是聲名鵲起的武則天。

李治向李勣詳細詢問了吐蕃的情況。李勣娓娓道來,不僅分析了吐蕃的軍事實力,還深入剖析了西域各國的政治態度。他的分析既有宏觀戰略,又不乏細節,顯示出了他這些年來對西域局勢的深入了解。

李勣的表現讓李治大為贊嘆。當場,李治就任命李勣為左武衛大將軍,統領十萬大軍,前往西域平定叛亂。這個決定在朝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動。有人對李勣能否勝任產生了質疑,畢竟他已經離開戰場16年了。

然而,李勣很快就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他迅速組織軍隊,制定了詳細的作戰計劃。在出征前,李勣還特意拜訪了一些老朋友,其中包括一些曾經的部下。這些人中,有些已經退居二線,有些則仍在朝中任職。李勣的這一舉動,不僅重新凝聚了舊部的力量,也為自己在朝中贏得了更多的支持。

李勣率軍西征的過程可以說是一路凱歌。他首先收復了疏勒,然後又連下數城。吐蕃軍隊面對李勣的強大攻勢,節節敗退。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裏,李勣就收復了所有失地,並將戰線推進到了吐蕃境內。

這場戰爭的勝利,不僅鞏固了大唐在西域的統治,也讓李勣的威望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當李勣凱旋而歸時,長安城萬人空巷,百姓夾道歡迎。李治親自到城外迎接,並在太極殿舉行了盛大的慶功宴。

在慶功宴上,李治不僅贊揚了李勣的軍事才能,還特意提到了唐太宗的先見之明。李治說:"先帝深知卿之才,故有疊州之命。今日之功,正印證了先帝的用意。"這番話,既是對李勣的褒獎,也是對唐太宗決策的肯定。

李勣的成功回歸,在朝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動。一些原本對他持懷疑態度的大臣,也不得不承認李勣的能力。而那些一直支持李勣的人,則更加堅定了對他的信任。

然而,李勣的回歸也給朝中原有的權力格局帶來了新的變數。特別是武則天,對這位突然崛起的老將似乎格外關註。她多次邀請李勣私下會面,詢問西域的情況。李勣則總是恭敬地回答,既不逾矩,也不失禮。

李勣的回歸,不僅改變了大唐的軍事格局,也給朝廷內部帶來了新的平衡。他的存在,似乎成為了各方勢力都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

而這一切,似乎都在印證著唐太宗臨終前的那個神秘安排的深意。李勣,這顆被埋藏多年的棋子,終於在最關鍵的時刻發揮了作用。

然而,李勣的故事並沒有就此結束。在接下來的歲月裏,他將如何在復雜的朝廷政治中保持自己的地位?他又將如何影響大唐的未來走向?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將在接下來的歷史行程中逐步揭曉。

李勣的華麗回歸後,朝廷的政治格局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作為一位久經沙場的老將,李勣的存在無疑給武則天的勢力帶來了一定的壓力。然而,武則天並沒有選擇直接對抗,而是采取了一種更為巧妙的策略。

乾封元年(666年),武則天開始推動一系列重大的政治改革。其中最引人註目的,就是改革科舉制度。武則天主張廢除九品中正制,全面推行科舉取士。這一舉措得到了李治的支持,但在朝中卻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面對這場改革,李勣采取了一種謹慎的態度。他既沒有公開支持,也沒有明確反對。但在私下裏,李勣卻頻繁與一些老臣進行交流,討論改革可能帶來的影響。

武則天註意到了李勣的這種態度。她意識到,要想完全掌控朝政,就必須爭取李勣的支持,或者至少要確保他不會成為障礙。於是,武則天開始頻繁邀請李勣參加宮中的宴會和討論會。

在這些場合中,武則天總是對李勣表現出極大的尊重,經常詢問他對國事的看法。李勣則總是謙遜地回答,既不越矩,也不失禮。這種微妙的互動,讓朝中的其他大臣都感到十分驚訝。

與此同時,李勣也在暗中布局。他開始培養一批年輕的官員,其中不乏有才之士。李勣經常在家中設宴,邀請這些年輕人前來討論國事。這種做法,讓李勣在朝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勢力。

武則天很快就註意到了這一點。她意識到,李勣的影響力正在逐步擴大。為了平衡這種局面,武則天開始推薦一些自己信任的人進入朝廷重要崗位。

上元元年(674年),一場突如其來的事件打破了這種微妙的平衡。李治突然病倒,無法處理朝政。武則天立即提出要"臨朝稱制",代理皇帝處理政務。這個提議在朝中引起了巨大的爭議。

面對這種局面,李勣再次展現出了他的政治智慧。他既沒有公開支持武則天,也沒有明確反對。相反,他提出了一個折中的方案:由武則天和幾位重臣共同處理朝政,等李治康復後再做決定。

李勣的這個建議得到了朝中大多數大臣的支持。武則天雖然沒有得到完全的權力,但也避免了被完全排斥在權力中心之外。這個結果,似乎讓各方都感到滿意。

然而,這次事件之後,武則天對李勣的態度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她開始更加警惕李勣的一舉一動,同時也在尋找機會削弱李勣的影響力。

上元二年(675年),武則天提出了一項新的政策:重新評定官員等級。這項政策的目的,表面上是為了選拔人才,實際上卻給了武則天調整朝中權力格局的機會。

面對這項政策,李勣再次表現出了高超的政治智慧。他公開表示支持這項政策,但在執行過程中,卻巧妙地保護了自己的一些重要支持者。這種做法,既沒有與武則天直接對抗,又維護了自己的利益。

武則天顯然註意到了李勣的這種做法。她開始更加頻繁地邀請李勣參加宮中的討論會,試圖了解李勣的真實想法。李勣則始終保持著謹慎的態度,既不輕易表態,也不過分親近。

這種微妙的政治賽局,一直持續到了儀鳳元年(676年)。這一年,李治的病情有所好轉,開始重新處理一些朝政。這給朝中的局勢帶來了新的變數。

面對這種局面,李勣再次展現出了他的政治智慧。他主動向李治匯報這段時間的朝政情況,既肯定了武則天的一些做法,也委婉地指出了一些問題。這種做法,既沒有得罪武則天,又在李治面前展現了自己的能力。

李勣與武則天之間的這種政治賽局,不僅影響了當時的朝廷局勢,也為後來的歷史發展埋下了伏筆。在接下來的歲月裏,這兩位政治家將如何繼續他們的賽局?他們的行動又將如何影響大唐的未來?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將在接下來的歷史行程中逐步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