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國民黨軍高層評價對越反擊戰:裝備不佳,訓練不足,但意誌頑強

2024-01-17歷史

1979年2月17日淩晨,集結在廣西自治區和雲南省邊境地區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數十萬大軍分別在廣州軍區前指和昆明軍區前指的指揮下,於中越邊境全線發起了對越自衛還擊、保衛邊疆作戰。這一仗,是在河內當局自70年代中期以來大力推行地區霸權主義,企圖稱霸中南半島和大肆反華排華,蓄意制造兩國之間緊張局勢的時代背景下發生的。

從2月17日到2月26日,是戰役的第一階段,歷時10天。這一階段,解放軍集中主力分別圍殲紅河東西兩岸的越軍第345師和高平地區的越軍第346師。同時對封土地區、同登地區、祿平地區的越軍實施牽制性進攻。

從2月27日到3月5日,是戰役的第二階段,歷時7天。這一階段,解放軍的主要作戰目標是殲滅沙巴地區的越軍第316A師和諒山地區的越軍第3師,同時清剿第一階段占領地區的越軍殘余。

從3月6日到3月16日,是戰役的第三階段,即回撤階段,歷時11天。這一階段,解放軍采取邊回撤、邊搜剿的方針,繼續搜剿殘敵,擴大戰果,又殲敵近萬人。

在為期28天的作戰中,解放軍各支參戰部隊在猛烈火力支援下,廣泛運用穿插分割、迂回包圍與正面突擊相結合的戰術,充分顯示了大兵團作戰的雷霆之威,以排山倒海的壓倒性優勢,奪取了戰區所有預定目標,殲滅越軍57000余人(不完全統計)。

這一仗,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自抗美援朝戰爭結束之後進行的規模最大的一次作戰。自然也就引起了老對手,同時也是手下敗將的國民黨軍的高度重視。國民黨軍高層指示其情報系統透過各種渠道收集關於這場戰爭的相關資料,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其中,以情報參謀次長、空軍中將汪正中所作的【共越戰爭剖析報告】最為典型。

汪正中在報告中總結了解放軍5個方面的特點,認為應該引起國民黨軍的重視。

1、保密良好,隱蔽戰役企圖。解放軍從各地向滇桂邊境調動時,除了一部份可能徒步行軍之外,大部份為鐵路輸送,由於保密措施周祥,越軍在戰前未能發現解放軍大部隊已經到達其當面。比如粵東解放軍某部已經調離該地,但是無線電通訊仍在原地照常實施,而移動中的部隊則采取無線電靜默,直到攻擊發起之前才再次出現。等到越軍察覺之後,為時已晚。

2、集中兵力、火力優勢。解放軍歷來作戰,特別強調優勢,使用比敵人多二倍、三倍,乃至五倍、六倍的兵力投入戰鬥。解放軍此次作戰參戰兵力50萬,越軍為15萬,解放軍是越軍的三倍多。在火力方面,則在進攻之前使用大量炮兵進行火力準備,一方面摧毀目標,一方面震撼越軍心理,使其喪失戰鬥意誌。

3、小部隊頑強戰鬥。解放軍素來對小部隊作戰極為重視,此次作戰初期,當大部隊受到地形限制無法充分展開時,即改用小部隊以營、連為單位,采取各種傳統戰法,攻擊越軍據點,取得顯著戰果。戰爭結束後,授予表現英勇的連隊和個人英雄模範稱號,可佐證其「頑強」之特色。

4、重視使用坦克作戰。解放軍在北韓作戰時,軍、師級均無坦克部隊編制。此次作戰,則下轄坦克團。在攻擊過程中,不斷發現其運用坦克,配合步兵和炮兵作戰。

5、運用民兵擔任作戰輔助任務。解放軍參戰步兵團,均配屬3個支前民兵營和1個武裝基幹民兵營。民兵除了直接參加作戰,搜剿殘余越軍和打掃戰場之外,同時還負責前運後送、維護交通線、看押俘虜等戰地勤務。這使得解放軍能夠集中兵力作戰,體現了解放軍一向貫徹的人民戰爭思想。

汪正中在報告結尾處總結道:其陸、空軍部隊裝備並非新穎,訓練亦未見精良,但其頑強之作戰意誌與戰略戰術之采擇,均能持續果敢,適機運用。故對其優缺點,均宜予以重視,並為國軍教育訓練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