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杜聿明30萬國軍被圍,發現對面解放軍戴狗皮帽,心態崩潰:輸定了

2024-04-11歷史

杜聿明30萬國軍被圍,發現對面解放軍戴狗皮帽,心態崩潰:輸定了

1948年12月的淮海戰場,血腥的戰鬥依然沒有結束。經過碾莊圩和雙堆積的兩場血戰,黃百韜兵團和黃維兵團兩大國軍主力灰飛煙滅。到了12月4日,華野大軍在粟裕的指揮下,經過一系列圍追堵截,終於將杜聿明帶領的30萬大軍團團圍困在陳官莊。內無糧草,外無援兵,杜聿明集團只能慘淡經營、勉強堅守。

然而進入戰鬥後期,杜聿明集團卻發現對面的解放軍,已經戴上了用於禦寒的狗皮軍帽。原本就已經非常低落的士氣,一下子低到了谷底,紛紛說:「我們輸定了」。

國民黨軍為何看到了「狗皮帽子」,就如此心驚膽戰?其中到底代表了什麽呢?

一、杜聿明:共產黨一年之內統一中國

抗戰結束後,日本投降。共產黨和國民黨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了中國的東北方向——東北三省。無論是毛澤東還是蔣介石,他們都非常清楚,誰控制了東北,誰就將獲得這場戰爭的勝利。

在當時,東北是中國唯一保存較為完好的工業基地和農業基地,人口眾多、資源繁盛,糧食和日寇留下的武器堆積如山。而且對於中國共產黨而言,東北北靠蘇聯,南靠北韓,具有絕佳的地緣條件。

因此要解放中國,必先解放東北。1945年9月17日,毛澤東就曾指出:

「將東北、熱河以及察哈爾控制在手,全黨團結一致,什麽也不怕!」

兩天後,毛澤東又確立了「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為此,我軍挑選精兵強將,從海陸兩個方向進入東北,其中相當一部份是經過抗日戰爭考驗的老部隊,作風硬朗、戰鬥力強。與此同時,這批隊伍的幹部比例相當高,他們具有豐富的根據地建設以及軍隊建設經驗。而這也為我軍在東北的急劇擴張,提供了有力的條件。

一開始,面對國民黨最強大的美械部隊,我軍作戰不利,一度被打過了松花江。但在林彪、羅榮桓、陳雲等軍政領導的指揮下,東北野戰軍越打越強。

首先,林彪指揮發動了「三保臨江、四下江南」的一系列戰役,遏制了國民黨軍的進攻,鞏固了南滿和北滿根據地。

其後,東北解放區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剿滅土匪、反奸清算、土地改革等活動,老百姓分得了土地、翻身做了主人。在人民的支持下,東北野戰軍的實力得到了質和量的雙重提升。

在量的方面,我軍的2萬幹部深入農村,將一百多個「架子團」全部充實了起來,軍隊數量很快便增長到數十萬,超越了東北的國民。

在質的方面,我軍大量收集日寇散落在東北的武器,繳獲國民黨的美制裝備,建立了強大的炮兵部隊。與此同時,我軍在大連營建的建新兵工廠,也源源不斷地將武器和彈藥運往解放區。在火力上,我軍也隱隱有壓倒國民黨軍之勢。

由此,我軍與國民黨軍的攻守之勢逆轉。在遼沈戰役之前,我軍已經解放了97%的東北,國民黨軍被壓縮在長春、沈陽、錦州、營口等大城市之中。

其後,林彪帶領百萬東北野戰軍發動了遼沈戰役。僅用52天的時間,衛立煌集團的數十萬大軍便土崩瓦解、至此以後。至此以後,東北全境解放,而百萬東北野戰軍,也成為了中國共產黨在定鼎天下路上的最重的砝碼。與此同時,東北野戰軍也成為了懸在國民黨反動派頭頂的一把「達摩凱瑞斯之劍」,讓他們心驚膽戰。

東北解放後,國民黨另一重兵集團——華北的傅作義集團成為了驚弓之鳥。1948年11月9日,杜聿明倉皇從東北戰場逃出,並前往北平拜會了傅作義。席間,杜聿明問傅作義對前途怎麽看,傅作義沈重地說:

「要力量啊!沒有兵有什麽辦法!」

對此,深知東北野戰軍強大的實力的杜聿明也深以為然。多年後,杜聿明記下了自己當年下的斷語:

「東北共軍將近百萬,很快就會入關,它的戰略戰術、武器裝備以及戰力遠超關內共軍。從軍事上講,共產黨一年以內就將統一中國。」

而事實證明,杜聿明的計算非常準確。

二、如驚弓之鳥的傅作義

東北全境解放後,傅作義恐怕是國民黨將領中最為惶恐的一個。

解放戰爭初期,傅作義集團曾是我華北野戰軍的勁敵。在大同和張家口,傅作義曾多次挫敗我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華北野戰軍越來越強,甚至打下了河北重鎮——石家莊,總兵力達到40萬,只略微遜於50多萬的傅作義集團,雙方勢均力敵。

東北解放後,這樣的勢力平衡必將被打破。當時傅作義的軍官們曾私下說,華北解放軍是案板,東野是隨時可能砍下的大刀,傅作義就是那任人宰割的肥肉。

【孫子兵法】曾說:「上下同欲者勝」。然而讓傅作義苦惱的是,華北國軍偏偏就「上下不同欲」。

作為封疆大吏,傅作義卻並非出身於蔣介石的黃埔系,而是出身於晉綏軍。他手下50多萬大軍,實際只有一小部份人聽從他的指揮。整個國民黨華北「剿總」總司令的主力為4個兵團、12個軍、42個師旅級部隊。而在42個師旅級部隊中,從屬於傅作義系統的不過17個師,而中央軍部隊卻多達25個師。因此很多時候,這25個中央軍部隊對於傅作義從來都是聽調不聽宣的。

面對華北解放軍和東北解放軍的兩面夾擊,傅作義想到了撤退。按照當時的條件,傅作義集團有西撤綏遠、南撤江南兩種方案。

對於傅作義來說,南撤江南是傅作義極其不願意的。因為傅作義的根據地在綏遠,其主力部隊——35軍也大多是綏遠人,故土難離。如果帶這些部隊去綏遠,士兵們恐怕要嘩變。

同時,傅作義和蔣介石共事多年,知道這個獨裁者的秉性。雖然蔣介石器重他的才幹,贊賞他「剿共」之業績。但同時,也忌憚他擁兵自重,對蔣介石陽奉陰違。若傅作義離開自己起家的地盤,寄於蔣介石籬下,不可避免地要受排擠以至於被吞並。再說從整個局面來看,跟著蔣介石走未必能有好結果。

然而全軍出走綏遠,也不大可行。畢竟華北國軍的「大頭」是中央軍,傅作義恐怕指揮不動。

綜合以上,傅作義想到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即將自己嫡系的17個師分布於平綏線東段和北平以西的地區,以確保其西撤綏遠的退路;將蔣介石的嫡系部隊25個師配置在北寧線平津唐段和北平以東地區,以阻止東北野戰軍入關,並且保持海上通道。

若東北野戰軍入關,傅作義西逃綏遠,中央軍從海路南下江南,各回各家,各找各媽。由此,傅作義的50萬大軍收縮在長達1200公裏的狹長地帶,以北平、天津、塘沽、唐山、張家口為重點,形成一條兼顧東西的一字長蛇陣。

按照傅作義的想法,能打就打,能逃也就逃。一旦他的計劃得逞,讓華北中央軍逃往江南。華野在淮海戰場所取得的戰果,恐怕要折損一大半。

毛澤東判斷各方面的情報,做出判斷,如果傅作義采取固守平津的方針是對我方有利的;如果撤退,則是利害各半,我雖不戰而取得平津,但對今後作戰不利,因為平津敵人保存了下來,以後還得打。

因此,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將指揮重心放在防止敵人撤退上,並開始改變原本的計劃,適時發動平津戰役。而要發動平津戰役,東北野戰軍何時入關,將成為關鍵中的關鍵。

朱德認為:「我華北40萬野戰軍,要包圍阻攔60萬蔣傅部隊逃跑,就地殲滅他們,恐怕會有一定困難。有一步棋很重要,東北野戰軍必須提前入關,協同華北野戰軍共同發動平津戰役。」

透過權衡考慮,中央軍委和毛澤東提出了「留傅匪於北平、天津、張家口、保定地區,以待我東北主力入關,協同華北力量,徹底殲滅該敵」的總方針,並且著重強調「尤其在抑留」。

就在中央軍委準備發動平津戰役時,淮海戰役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三、林彪的瞞天過海之計

在蔣介石和傅作義看來,東北野戰軍是不可能那麽快入關的。經過殘酷的遼沈戰役,東北野戰軍怎麽也要休整半年。而在當時,東北野戰軍確實也在這麽做。

據1兵團司令員蕭勁光回憶,中央軍委原本已經同意了1兵團從11月初修整到12月15日的計劃,部隊忙於總結經驗、評選模範、補充新兵、調配幹部,收集整理武器彈藥。但軍委的急電一個接一個,迅速從商調變為命令。中央軍委甚至在電報中提出兩個方案 :

「一個是東野即日啟程入關,斷敵南撤通路,另一個是「你們按照原計劃繼續修整,蔣傅要撤就讓其撤走,你們準備到平津後無仗可打」。

話說到這個份上,林彪、羅榮桓、劉亞樓等東野領導只能服從中央軍委的命令。東總決定11月23日至24日東野各縱隊先後啟程,首先向冀東玉田開進,兵分兩路,南路3縱打頭,從錦州出發,由冷口入關,北路以5縱為先頭部隊,從義縣出發走喜峰口過長城

為了防止打草驚蛇,導致傅作義集團提前逃竄。中央軍委給東野入關提出了兩個相互矛盾的要求,首先要求「取捷徑,以最快的速度前進」;其次強調「部隊行動必須十分隱蔽」「夜行曉宿」。

數十萬大軍出動,又要快,又要隱蔽,談何容易。因此林彪想出了一個瞞天過海之計。在入關之時,林彪要求新華社以及東北各廣播電台在今後兩個星期內,多發沈陽、新民、營口、錦州各地東北野戰軍慶功祝捷、練兵和開會的資訊。

林彪、羅榮桓、劉亞樓出發後,【沈陽日報】在一個星期後刊登了一條林彪還在沈陽的新聞,並且經新華社廣播。考慮沈陽有敵特,林彪令沈陽部隊推遲出發時間,否則部隊一出動,敵人必然察覺。

林彪一系列「瞞天過海」的操作,果然騙到了傅作義,使之相信東北野戰軍在短期內不會入關。

而此時,東北野戰軍幾乎傾巢出動,80多萬部隊,15萬民工,14萬頭牲畜,3000余輛汽車和8000多輛大車擠在了通往華北的道路上。一時間紅旗獵獵,車水馬龍、行軍的號子、歌聲不絕於耳。

看到此情此景,黃永勝(原8縱司令員)感慨又自豪地說了一句話:「現在單憑東北解放軍(四野)的力量,基本就能打敗 蔣軍了。」

到了11月底12月初,敵人的飛機終於發現了東北野戰軍主力入關的行動,部隊無秘可保。林彪當機立斷改變計劃,命令部隊改為白天行軍,晝夜兼程,由沈陽出發的三個縱隊和特縱取捷徑,由山海關向冀東以排山倒海之勢猛進。

東北野戰軍主力的突然入關,出乎傅作義的意料,他大為震驚。但是為時已晚,等待他的將是更大的震驚。

四、「狗皮帽」部隊的震懾

1948年11月24日,中央軍委領命華北3兵團包圍張家口,27日中央軍委正式命令華北第2兵團和第3兵團以及東野先遣兵團,加上地方部隊,組成這次作戰的主力。

張家口是塞外之咽喉,是傅作義退回綏遠的必經之道。因此大驚失色的他急忙調集自己最精銳的35軍,前往張家口救援。

誰知35軍前腳剛走,位於北平周邊的密雲就「出事」了。密雲於12月4日被解放,我軍殲敵6000余人。而更令傅作義心驚膽戰的是,攻占密雲的部隊,都戴著狗皮帽子。而在國民黨軍眼中,狗皮帽子就代表著東北野戰軍。

狗皮帽子在東北常見,因為氣溫低,不管是官兵還是百姓,基本都會戴著。解放戰爭時期,為了避免戰士們凍傷,東野也就配備了狗皮帽子,不僅可以禦寒,還可以保護耳朵等部位。因此在冬季,東北野戰軍官兵都會戴著狗皮軍帽。

傅作義心裏明白,東北野戰軍已經到了。事實上也確實如此,攻占密雲的,是賀晉年所率領的東野11縱隊。其在戰場上所表現出的鬥誌,迅速的應變能力以及強大的火力,說明東北野戰軍的戰鬥力已經遠超華北國軍。

情急之下,傅作義又令35軍趕緊從張家口東逃,馳援北平。而這一舉措,正中我軍下懷。華北野戰軍連同東北野戰軍,將35軍包圍在新保安。12月22日,我軍發動總攻,35軍全軍覆沒,軍長郭景雲拔槍自殺。不久後,張家口也被解放,傅作義西逃綏遠的圖謀被徹底掐滅。

35軍是傅作義起家的部隊,裝備最好、戰鬥力最強。聽聞35軍覆滅,傅作義老淚縱橫,不禁嘆道:「我的政治生涯結束了。」

張家口戰役後,東北、華北野戰軍又包圍了北平胡天津。華北傅作義集團如果不能及時起義,那麽他們距離覆滅,幾乎就剩下一步之遙了。而東北野戰軍,也在間接上促進了戰役的勝利結束。

而就在此時,淮海戰場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就在35軍被全殲之時,杜聿明的30萬大軍也被華野大軍圍困在陳官莊,只能做困獸之鬥。

當時天寒地凍,東北軍服廠生產了大量狗皮帽子,送往了淮海前線。因此華野部隊,也裝備了狗皮帽子。被圍的國軍見了,均大驚失色,以為東北野戰軍已經到達華東戰場,不禁士氣大減,紛紛說:「我們輸定了。」

多年後仍有身在台灣的國民黨老兵堅稱淮海戰役後期是東野南下才擊敗了國民黨軍的主力。事實上,東北野戰軍當時依然在華北,監視著傅作義集團。

為了防止傅作義集團狗急跳墻、南下江南,毛澤東當機立斷,於12月11日做出部署:

「於殲滅黃維兵團後,留下杜聿明指揮之邱清泉、李彌、孫元良諸兵團之余部,兩個星期內不作最後殲滅之部署。

毛澤東決定先放置杜聿明集團,給蔣介石留個念想,讓他不至於做出過激的舉動。因此毛澤東建議粟裕圍而不打,休整2個星期,為切斷傅作義集團的退路爭取時間。

1949年1月,東北野戰軍完成了對天津的包圍,切斷了傅作義集團從海上逃往江南的退路。總攻杜聿明集團的時機已經成熟。到了1月6日,華野數十萬大軍對士氣低落的杜聿明集團發動總攻。僅僅4天的時間,杜聿明集團土崩瓦解,全軍覆沒。

1月14日,東北野戰軍解放天津,傅作義集團徹底成為甕中之鱉,國民黨當局敗局已定。面對我軍的政治以及軍事攻勢,傅作義最終低下了頭顱。

最終,傅作義選擇了和平道路,他於21日與平津前線司令部達成和平解決北平問題的協定。22~31日,駐北平的國民黨軍撤出城外,聽候改編為人民解放軍。1月31日,人民解放軍在人民歡呼聲中開入北平城內進行接管。至此,北平胡平解放,平津戰役結束。傅作義集團52萬大軍全軍覆沒,蔣介石最後一支機動兵力徹底消亡。

綜上所述,遼沈戰役是三大戰役的第一場戰役,也是極具決定性的戰役。東北戰場的勝利,讓我軍能夠以東北為大後方,以東北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從容經略中原。例如在淮海戰役中,東北的兵工廠便為華野部隊提供了大量火炮和彈藥。

與此同時,強大的東北野戰軍也讓南方的國民黨軍心驚膽戰。他們的狗皮帽子,足以讓關內國軍士氣全無,讓大部份國民黨高級將領對戰局失去了信心,甚至連出身黃埔的嫡系將領也在考慮國民黨政府倒台後的去路問題。至於傅作義這樣的地方實力派,更不願意為行將崩潰的蔣家王朝殉葬。他尋求擁兵自重而不成,終於選擇尋求新生,從而「無血開城」,和平解放了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