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北宋大將射敵三箭,敵未傷一人,可看到箭頭射中的地方後倉皇撤退

2024-06-02歷史

北宋大將射敵三箭,敵未傷一人,可看到箭頭射中的地方後倉皇撤退,這聽起來像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故事。究竟是何等神射手,能將力量凝聚在箭頭之上,僅僅數箭就令敵軍心生恐懼?而這位神箭手又經歷過怎樣的人生歷程,使他獲得如此了得的武藝?更重要的是,在那個動蕩的年代,這場神奇的一幕又會對北宋命運產生怎樣的影響?一切的謎團,就藏在這位大將身上。讓我們一探究竟,見證一段鮮為人知的北宋英雄史詩。

寒門出身,自幼習武立誌

北宋仁宗年間,開封府祥符縣乃一方小縣,民風淳樸。正值農時,田間遍布操作的農夫,一派豐衣足食的景象。唯有一處破舊草棚,外觀簡陋,與四周格格不入。小屋中,一位年邁的婦人正手把青麻慢慢紡線,旁邊一少年正專註於弓箭的打造。

這少年便是後來名震天下的神射手何灌。祥符縣實乃北邊要塞,自古軍人輩出,但何家世代潦倒,家徒四壁,唯一的指望便是這個少年英傑了。

幼小的何灌命途多舛,遭逢家破人亡,只得在路邊遠親的照拂下度日。他雖無享受讀書的餘閑,卻也沒有因此沈淪。每每看到遠親操練射箭,他便癡迷地註視,偶爾誤入射場,也從不逃避,在一旁靜心觀摩。

直到十二歲那年,親人遽然離世,孤苦無依的何灌只得投靠遠房武官。武官見這孩子天資過人,便將他招入家傳,教以弓馬劍術。何灌自是孜孜不倦,短短幾載,射箭的手藝已是出神入化。

及至十六歲,何灌已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神射手。一日,武官外出巡邊,遭飛賊堵路,周遭百計進犯,就在危難時刻,何灌如行雲流水,連發數箭,挾著疾風驟雨般的力量,盡數射落歹徒。自此,何灌的大名遍傳開封,人人贊許這個天資聰穎的少年俊彥。

次年,武官引薦何灌應召入伍,並獲準直接任命為校尉。就這樣,這個出身寒微的少年得以光榮進入軍教,步入人生的新舞台。然而,這僅是他漫漫征程的開端,更多艱辛與榮耀,還在後頭等候著...

燕雲十六載,金國與遼國自北宋分裂出疆土以來,雙方對北宋邊境一直虎視眈眈。金遼兩軍屢有沖突,漸次南侵,導致宋遼邊境地區局勢持續緊張。

當年,遼軍在北宋河東路一帶經營。位於河曲山口的火山軍,素來鎮守此地要沖。年少的何灌從軍後,即分撥至此接受鍛煉。

一日,火山軍哨所報告,遼軍侵犯大宋邊境,奪取境內清泉水源。清泉乃山間甘泉,水質甘甜,實為寸阜珍饈。卻不料遼兵囂張jumpgrandgayune,意欲永霸此泉。

火山軍巡檢得知,心懷憤慨。他當即點發精銳,與遼軍遭遇陷於對峙。雙方紮營而陷,彼訊息上報京師。

何灌獲命緊急撥調。及至駐地,已是遼宋對陣。這一行伍,何灌等身經百戰老將並不陌生。當年北宋邊軍節節敗退,遼騎狂呼直撲,自己家鄉也受了波及,如今得以親赴前線,正可還這一筆血債。

次日黎明,雙方陷於對射陣地。遼軍聲振林野,意在咄咄逼人。宋軍中見何灌親掛弓上陣,無不心生失望。這位神射手初入軍營,實戰經驗又當如何?

熟知何灌的火山軍校尉卻微微一笑。果不其然,何灌左顧右盼,突取一石,挺身便射。霎時,遼軍遠遠傳來呼痛之聲。一名武士頭盔穿空,撲地而下。何灌竟一箭命中!

遼軍驕橫挑釁,巧射鎮敵心

眼見何灌一箭命中,遼軍雖惱羞成怒,卻也不免心生忌憚。然而,他們原本勢單力孱,今又陷於重兵把守的宋軍陣地,決計不能就此退走。於是,遼軍統領當即調遣精銳騎兵列陣,欲以最強武力震懾宋軍。

騎兵號角嘹亮,馬蹄陣陣,戰鼓隆隆。遼軍列陣已畢,統領親自策馬陣前,高聲呼噓:"且看我遼軍今日必將這些漢子射傷射殘!"言畢,拍馬加鞭,隨即一箭射向宋軍陷陣。

箭風凜冽,險些命中一名宋軍校尉。趁著遼兵喝彩,校尉迅速挺身而出,朗聲呼斥:"何等無禮!我等今日必將那些遼匪一個個射落陣前!"

不待說罷,校尉已拽弓搭箭,一箭直射陣前遼軍統領的戰馬。那匹健馬應聲倒地,遼軍統領盡管不傷分毫卻也大為狼狽,連落數個踉蹌。

遼軍陣前轟然大罵。統領雖氣惱交迫,卻也穩住馬韁,不動聲色整頓軍心。他視線掃過宋軍陣前,卻見一人正悠然而立,左手反身後握住一枝長箭。

忠心報國殞命沙場,成就悲壯

歲月無情,燕雲十六載轉瞬即逝。自那神箭退遼兵一役後,何灌赫赫有名,很快便被調撥入京師,擔任重任。

會當臨淮,金兵借口宋朝拒不納貢,遂發兵南下。靖康元年,金軍渡過了淮河,直逼東京開封。

宋人大兵壓境,金軍所向披靡。一路燒殺搶掠,開封城中空有皇城和宮闕,但早已無甲可守。金兵隨後包圍開封,宋廷幾無還手之力。

在這危急存亡之秋,絕處逢生之時,陛下下詔命何灌留守皇城。開封去衛,舉目皆是金人燕然雲集,已無可能自外圍而解。惟有死守宮城,保全皇族君臣幸存。

身負重任的何灌深知形勢危急,只得下令安置妻小於地窖,並組織禦林軍儀仗和廷臣隨扈共同固守。金軍步步緊逼,四面受敵。但禦林軍將士臨危不亂,卻也愈戰愈勇,尤其是親隨在旁的何灌如雷貫耳出聲疾號時,每每更可狠狠一擊敵軍退避。

可哪知兵力懸殊,城池終將失守,禦林軍守禦有素,卻極其艱難。第一日,金軍連番攻城,火攻亦無遺力。第二日,禦林軍初現疲態。第三日,大批軍民陣亡,禁不住金軍騎兵猛攻,直沖王城。

何灌目睹親隨一一陣亡,心如刀割。寧肯背恩棄義,逃生保全?臨危奮勇,視死如歸?良久,何灌擡頭註視皇宮深深一叩首,當機立斷,持劍奮勇殺向金軍。

禦林軍壯士盡畢,唯剩得何灌在城頭奮力一搏。他提劍起舞,金軍如同潮水一般將要將他徹底淹沒。可誰料這位神射手臨別臨危,竟重拾昔日手藝,數箭命中數騎將,可卻已不敵重圍。就在瀕臨不支之時,何灌深吸一口氣,最後一箭射向天際......

功高震主,英雄猶存悲歌

那一箭射向天際,竟然驚動了數十裏外的金軍。金兵得報馬上調遣大軍前來圍攻,卻原來何灌已經力竭氣絕,城頭唯剩他一人的遺體。

金軍見狀大為失望,一名統領憤怒難遏,當即下令將何灌屍體暴屍街頭示眾,以儆效尤。宋室覆滅,君臣殞命,何灌的英勇亦無人見證。

數月後,南宋建立,朝野震驚見到何灌這位開國功勛屍骸被如此淩辱,群情洶洶,宋高宗當即下令將何灌屍骨迎回臨安。禦史大夫親自主持收殮,禦賜陵園,隆重安葬。

就這樣,這位寒門少年一步一個腳印,終成大器,可惜英年早逝,無緣見證自己的最終榮耀。禦史大夫編撰何灌生平,以示後世:"何公自幼祖籍貧微,卻勤勉自律,煢煢孑立間磨礪自身,終成一代武林大家。身先士卒,勵精圖治,並無半點權錢美色的名利心。臨危不亂,視死如歸,勇冠三軍。此其忠心耿耿,誌節彰彰,實乃宋北韓有的人傑!"

後人為紀念何灌,在他的墳冢旁豎立了一座石碑,上書"英雄猶在,猶存悲歌"。這八個大字,見證了一個平民英雄最終的榮光。

時至今日,翻開何灌的生平事跡,仍讓人感慨萬千。他的悲壯一生,正如那首經典詩句所寫:"烽火揚州路,兵臨萬裏沙。大江東去,空余霜雪紛紛掃歸家。"

結尾

一個時代的硝煙已遠去,英雄的事跡卻長存心間。他昔日手持長弓親射遼軍,力挽狂瀾的一幕,已永世鐫刻在北宋史冊之上。末路一死,但英勇無疑。這個寒門少年以身殉國,鑄就了可歌可泣的悲壯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