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讀【人間煙火】——分享衣食住行——行

2024-04-11歷史

上一篇文章分享了這本書的「住」部份,今天分享最後一部份「行」這一篇章。

一、道路的性格之「關」。

「行」的主體可以是人員,可以是物資,業可以是資訊,比如一封信,一個訊息。「行」的本質是在時間中實作空間距離的跨越,因此,速度是「行」的關鍵,它決定者「行」的實質效果和人們對「行」的心理感受。影響速度因素包括道路狀況和交通技術的發展水平。宋代,指南針套用於航海,為遠洋航空創造了條件。陸路交通技術主要體現在車和馬方面。

公元前4世紀,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西周以來貴族居家食肉,出門坐車。北朝經隋唐至北宋,官員騎馬上朝。道路上,存在著兩種性質截然不同的交通制度——關與驛。關的目標是控制和管理,負責審查那些試圖進入中原、首都和中央的人。

關往往設在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的出入門戶上。唐代「凡關二十有六,而為上中下之差。京城四面關有驛道者為上關,余關有驛道及四面關無驛道者為中關,他皆為下關焉」。秦末大亂,南海尉趙佗下令橫浦、陽山、湟溪三關「絕道聚兵自守!」又發兵兼並了桂林、象郡,自立 王。三關「絕道」,切斷中原亂兵南下的通道,是趙佗割據嶺南的關鍵。漢武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征貳師城取善馬,李廣利西征受挫,只得撤回敦煌,向武帝報告說道路遙遠,軍糧不繼,請求暫時停止行動,增兵再戰。武帝「聞之大怒,使使遮玉門關」,下令,「軍有敢人,斬之」。李廣利無奈,只得滯留敦煌。一使者「遮玉門」便可阻擋千軍萬馬,所憑借的當然是皇帝的權威,關的門禁作用也躍然紙上。

關的日常工作包括控制人員往來,查驗違禁物品,以及緝拿罪犯。需要過關的長途旅行,必須獲得旅行證明。第一,過所。第二,行牒。第三,長籍。沒有證件私自過關者,屬於違法偷渡行為。

陸路之關為「關」,水路之關為「津」。在道路上,除關之外還有一種制度設施,那便是驛。

二、道路的性格之「驛」。

驛站是古代傳遞公文的官員中途換馬、休息之處,「站」 這個詞到元代才出現。

驛與關代表道路的兩種品格,關代表著審查、排拒與隔絕,而驛則代表著服務、溝通與交流。驛主要提供兩種服務:第一,它向過往官員、使節提供食宿、交通之便利;第二,它傳遞文書,主要是各級官府的上下行公文,從宋代開始也傳遞官員的家書,這就更像是現代的郵政系統了。在不同歷史時期,驛有著不同的名稱和制度。驛的設立不同朝代對距離要求不同。

三、路上匆匆行者誰?

讓我們把目光從道路、關卡、驛站轉向行人。

推廣農業,因為農業既能提供穩定的糧食供應,又能把勞動力固定在土地上。即便如此,華夏大地的道路上仍然是人流不息、物流不息。倘若我們以延時攝影的方式,把攝影機架在古道旁,拍攝一千年、兩千年,然後再把這一兩於年的影像濃縮到一兩個小時裏去放映,我們看到的應該是一條有時稠密、有時稀疏,卻從未斷絕的人流。那麽,那些在路上匆匆前行的人究竟是誰?

1、雖然傳統時代的官員沒有現在的工作量大,但官員出差的頻率和在外奔波的絕對時間不低。

2、官員任職。從理論上講,此後直至帝制終結,所有官員都必須到首都來透過一定的考試獲取任官資格,然後從首都的選任部門獲得職位任命,再奔赴全國各地履職,任滿之後,又須回到首都透過任職資歷的認證,獲取新的任命。由此,諸位可以想象隋以後帝制時期官員生活的常態:從取得官員資格起到退休止,他們一直都在帝國範圍之內奔波往返,通常是在一個地方工作三或四年,然後便得回到首都,再從首都奔向下一個崗位。這就是宦遊。

3、科舉時代還催生了另外一種旅行—趕考,路途雖然遙遠,舉人心中卻充滿了希望。

4、皇帝出遊、出巡。

四、一個士兵的旅程

隨著漢朝對西域的開拓,越來越多的士兵帶著家屬長期在西北屯田,變成了一種大規模的移民行為。老兵「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也許有些誇張,但是支撐老兵跨越慢慢旅程的唯一動力就是可以回到故鄉,但是也許孤獨並未結束,卻還是終極的孤獨。

古人從軍,除了出於臣民責任的服役以外,還有一種是主動的從軍報國覓諸侯。為了獲得穩定的兵員,唐朝後期開始實行職業兵制。宋代又開始在士兵的臉上刻字,同老百姓分開來。當兵俸祿是小家庭的生活來源。

五、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宦遊人是帝制國家和官僚制度的產物。帝制時期的宣遊有官僚制度做保障,未來可能有怎樣的發展則要看個人造化。帝制時期的官僚是高度職業化的群體,從入仕到致仕,在從職位到職位的奔波中,在各種關系的纏結撕扯中,宦遊人一直都在路上。

六、宦遊路上的妻兒

自隋煬帝開始,官員可帶家屬隨行,女性和孩子便隨著丈夫和父親踏上了漫漫宦遊路。

女性在男性宣遊之中的角色是非常有趣的,宦遊是一種運動不定的狀態,男性的官遊把女性帶上了漂泊的旅途,女性在男性的官遊之中承受著雙重的不穩定,一方面是丈夫的宦海浮沈,另一方面則是丈夫可能遭遇的種種誘惑給女性情感帶來的沖擊—一當然,這時候「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古訓和「不得以妾為妻」的法條,以及「正室範兒」都是有益的幫助,它起碼維護了女性在婚姻中穩定的地位。而女性向男性所提供的則是家庭,是陪伴、照顧,是穩定感和延續性。旅途之中最可怕的是疾病和死亡。

中國傳統的喪葬習俗是入土為安,而葬禮是開支極大的計畫。從社會階層來看,宦遊者階層普遍高於普通老百姓,其葬禮要求理應更高。但是,宦遊的漂泊狀態卻讓官遊者的喪葬呈現出窘迫的狀態。

當下常說成年人的字典裏沒有「容易」二字,今天如此,古代亦然。宦遊之人本來就是艱難進取的一個群體,是受雇於皇帝國家又心懷天下蒼生的群體,他們與妻子兒女,道路相扶,同甘共苦,寫下了宦遊路上的悲歡離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