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開國大將粟裕,為何令毛主席刮目相看?主席直誇:此人必成大器

2024-01-23歷史

1961年,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立下赫赫戰功的蒙哥馬利元帥來到中國進行存取,在會見毛主席時,毛主席親切地握著這位外國著名軍事家的手說:"在中國我的戰友裏,粟裕最會打仗。"毛主席在外賓來訪中對粟裕的這一評價,足以證明對粟裕軍事指揮能力的欣賞和信任。但鮮為人知的是,在漫長的一段時間內,粟裕並沒有得到主席的直接提拔,而是歷經數次戰鬥,他個人的軍事指揮能力才逐漸被毛主席發現,並最終委以重任。那麽,軍事粟裕究竟經歷過哪些戰役才逐漸被毛主席重用?歷經戰爭磨煉的粟裕,又在他的一生中總結了怎樣的軍事經驗?

(大將粟裕)

長征途中與中央失聯,被報犧牲毛主席直呼"不可能"

1929年,毛主席受中央調遣到福建閩西進行考察工作,粟裕擔任毛主席的貼身警衛連連長一職——這是二人歷史上的第一次會面。在會面之前,粟裕便已對毛主席心向往之:無論是主席、朱德提出的"十六字"遊擊戰要訣,還是1928年總結的"三大紀律,八項註意",粟裕都已爛熟於心。這些貼合前線軍伍指揮的理論,讓粟裕渴望有機會一睹歷史偉人的陣容。但遺憾的是,在毛主席到福建、閩西的考察過程中,因工作繁忙而無緣和粟裕有過多的交流,致使毛、粟二人第一次歷史上相遇的機會被擦肩錯過。但在此時為數不多的交集中,粟裕為人低調,兢兢業業的一線戰士形象卻被毛主席銘記在了腦海。

然而好景不長的是,1933年蔣介石集結一百萬兵力,對江西中央蘇區開展"第五次圍剿"。由於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錯誤領導,中央蘇區在1934年陷入到了極為被動的境地。值此危難之際,粟裕被中央派遣組成"抗日先遣隊",令其到贛北、皖南一帶活動,宣傳黨的抗日救亡工作。直至1979年底,時任軍委副主席葉劍英才向曾經身在先遣隊的粟裕透露:"當時以王明為中央的領導班子已經意識到了中央蘇區已經面臨是否嚴峻的問題,所以才派遣一支先遣部隊北上,目的是作為引子,為中央紅軍南下開辟道路。"盡管當時粟裕不知中央的真實戰略意圖是什麽,但可以肯定的是當時加入先遣隊確實"九死一生"。可即便如此,粟裕還是毅然接受中央的命令,加入到先遣隊中。

(粟裕)

然而,抗日先遣隊北上的過程註定充滿了艱難險阻。1934年,粟裕所在抗日先遣隊與方誌敏紅10軍團匯合,途徑譚家橋時遭國民黨軍隊伏擊。由於敵軍伏擊,加之敵軍空軍襲擾的影響,我軍在這場戰爭中受損嚴重。先遣隊和紅10軍團兵敗之後被迫退至贛北地區不久,又在懷玉山遭到國民黨軍團團包圍。最終方誌敏被俘殺害,而身為參謀長的粟裕則僅率800人成功突圍,並向浙南地區挺進,開展長達數年的敵後遊擊戰爭。

粟裕雖然成功突圍,但卻因當時通訊不便,加之深入敵區與中央徹底失去了聯系。後中央紅軍成功北上至延安後,毛主席多次派劉英等人打探下落不明的粟裕是否存有訊息,但幾經調查,劉英給毛主席的匯報都是:"粟裕同誌可能已經犧牲了。"見到粟裕身在"犧牲烈士"的名單中時,毛主席堅決說:"我相信粟裕同誌還活著!"但沈默一陣後,毛主席便又補充道:"還是寫上吧。"

(粟裕)

直至1938年,粟裕才與劉英取得聯系,粟裕"還活著"的訊息經過電報被項英收到,並最終由項英通電給毛主席。得到訊息後的毛主席十分興奮地連連自語道:"粟裕還活著!粟裕還活著!"接著便將"粟裕還活著"的訊息通報給延安全軍,以作為艱苦鬥爭的楷模進行宣傳。同年4月,粟裕受中央排程擔任新四軍第二支隊副司令員一職,正式踏上其坐鎮一方的大將生涯。

兩次戰役,粟裕被毛主席刮目相看,稱其為"一方大將"

雖然粟裕在浙南地區歷經九死一生後得到升遷,但相比我軍的其他大將,粟裕所立功勛依舊相對遜色,直至兩場戰役的發生,使毛主席徹底對粟裕刮目相看。

第一次戰役是1940年的黃橋戰役。1940年,我軍獲得百團大戰第二階段的勝利,沈重打擊日軍及日偽勢力,但這場戰鬥中我軍的傑出表現也讓國民黨看到了我軍潛在的實力,於是在當年開始對我軍開展有目的、有計劃的襲擾,並最終為1941年針對新四軍的"皖南事變"埋下伏筆。1940年,國民黨頑固派韓德勤擁兵十萬,對蘇北地區粟裕所在的新四軍部隊發起進攻。當時陳毅、粟裕二人分別擔任蘇北地區新四軍縱隊的正、副指揮,出於民族大義和抗日大局出發,二人堅持有利、有理、有節的鬥爭立場,先讓出姜堰一地,並給予國民黨地方軍陳泰運、李明揚、李長江等人槍械,使國韓德勤在政治上陷入孤立。見新四軍節節退讓,韓德勤更為驕狂,遂令1.5萬先頭部隊,兵分兩路對黃橋開展進攻,欲圖徹底將新四軍驅逐出蘇北地區。面對敵軍咄咄逼人的攻勢,陳、粟二人制定了誘敵深入,各個擊破的方針,部署新四軍蘇北第三縱隊鎮守黃橋,第一、二縱隊於黃橋西北地方埋伏,伺機穿插,最終以7000兵力對來犯的1.5萬國民黨軍形成三面合圍之勢,經過鏖戰,國民黨軍僅有4000余人遁逃。經此一役,我軍徹底在蘇北地區站穩腳跟,華中地區抗戰的局勢也因此被開啟。

(粟裕與陳毅)

第二次令毛主席頗為欣賞的戰役則是在1944年秋至1945年的天目山戰役。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已接近尾聲,法西斯在各地盡顯頹勢。但在世界各地出現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預兆之際,國民黨軍卻有意無意地節節敗退:一方面,國民黨軍因上層貪腐,自身作戰能力與日軍存在懸殊;另一方面,地方國民黨軍希望借日軍、日偽之手打擊我軍,壓縮我軍生存空間。1944年,為預防美軍可能在中國東南地區登陸,威脅中國上海、南京一帶,日軍遂在溫州、福州地區登陸,而國民黨未經抵抗便全線西撤,給全國抗戰帶來新一輪嚴峻的危機。粟裕所在新四軍部臨危受命,在中央命令下挺進蘇浙皖邊、浙江沿海一帶,開啟中國東南地區抗戰的局面。但面對一心救國的新四軍,國民黨頑固派卻全面對我軍進行阻撓,前後派遣多達59個團的兵力對我軍開展三次進攻,我軍被迫進行反擊。粟裕先率新四軍第一、二、三縱隊佯裝撤退,以麻痹敵軍,待敵軍攻克天目山,深入我軍境內後,粟裕率軍奮起反擊,共殲滅敵軍1.36萬人,使蘇浙皖邊革命根據地連成一片,為我軍在解放戰爭中開展蘇中戰役、挺進大別山戰役奠定了基礎。

在天目山戰役獲勝的訊息傳至毛主席耳畔時,毛主席興奮地對周圍人說:"從一線出身的粟裕,未來一定能成為一個大將人物。"歷經兩場戰役後,毛主席令原為師長軍銜的粟裕可以在必要時指揮兩個師的兵力,正式將粟裕起用為地方的一員大將。

鬥膽直陳,諫言三次改變中國戰局

毛主席重用粟裕後,粟裕便積極參與中央的戰略規劃布局,並多次鬥膽直言提出建議,這些建議深刻改變了中國革命的趨勢。而毛主席也從諫如流,多次采納粟裕的建議,使得二人成就了一段佳話。

粟裕的第一次向中央諫言是在蘇中戰役期間。1946年,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率軍大舉進攻中原解放區,蘇中地區亦在國民黨軍的進攻範圍之內。為獲得國內戰爭的初步勝利,提振軍隊士氣,國民黨甚至派出張靈甫、李默庵等多名戰將前來助陣,更有蔣介石的嫡系"王牌軍"參與戰鬥。在敵我懸殊的勢力對比之下,毛主席為代表的黨中央建議粟裕所在華中野戰軍撤出蘇中,從西南突圍打通淮南要道。而粟裕卻為此提出截然相反的意見:認為當前敵我實力差距雖然懸殊,但在我軍在當地具有情報優勢,而且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不如在此地先打上幾仗,消滅敵軍有生力量再撤出蘇中。粟裕將這一建議上交給中央後,毛主席認為粟裕身在一線,更了解實際情況遂將蘇中戰役的指揮權全部交給粟裕,粟裕也因此大展拳腳,打出了"七戰七捷"的神話,更創下1比15的歷史性戰損比。當蘇中戰役七戰七捷的訊息傳至毛主席的耳邊時,毛主席甚至懷疑軍報是否有誤,而在確認軍報的真實性後,毛主席則大喜過望,並親自表示:"以後軍事戰略的部署,都要和粟裕多商量一下。"而此時遠在東北的林彪在得知粟裕打贏蘇中戰役後,也發出慨嘆說道:"這個粟裕,真會打神仙仗。"

(蘇中戰役)

粟裕的第二次鬥膽直陳則是在1948年戰略反攻階段,這一時期國民黨的有生兵力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被消滅,但何時進入戰略反攻,如何開展戰略反攻卻仍是讓中央懸疑未決的難題。最終,中央決定讓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開啟戰略反攻序幕。但畢竟大別山區臨近國民黨南京中央地區,一旦被蔣介石發覺,則有孤軍深入,被敵群起而攻的風險。粟裕在嗅到這一軍事行動背後的危機時,便向中央提出【對敵後作戰建軍之意見】,自告奮勇地提出自己率一支軍隊滲透至江浙東南地區,對敵進行襲擾,從而為劉鄧大軍的軍事行動開辟道路。毛主席聽聞後深感粟裕的無畏和直言,於是便向周恩來、任弼時等人稱:"以後凡是中央會議決定的檔,先送粟裕,再送到我手中。"最終,粟裕成立的東南野戰軍吸引了敵軍的註意,為劉鄧大軍開辟大別山革命根據地奠定了基礎。

粟裕的第三次諫言則是在1948年中央決定華野三縱隊是否過江作戰的時候,粟裕表示:"華野三縱隊過江雖能對蔣介石形成威懾,但在此之前應在中原地區打上幾場殲滅戰,使敵膽寒,不敢小覷我軍。"於是在粟裕堅持下,華中野戰軍先後發起豫東、濟南兩次戰役,殲敵9.4萬人,使蔣介石重點進攻我軍解放區的"拳頭"軟了下來,中原地區戰局格局就此轉變,並為後續的淮海戰役埋下了伏筆。

(粟裕在前線指揮作戰)

粟裕多次在戰爭中的獲勝,使有"軍神"之稱的劉伯承也誇贊他是"解放軍最優秀"的戰士。在英國著名將領蒙哥馬利在從毛主席口中了解粟裕的事跡後,更是將粟裕視作比肩拿破侖的軍事偶像。粟裕將軍的一生都在為中國的革命事業南征北戰,為新中國的成立和建設立下了卓著的功勛,他是新時代中我們永遠值得學習的榜樣,也是中國革命史中一座永恒的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