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鄧小平為何一直不當國家主席?1981年接見金庸時,才吐露出原因

2024-07-18歷史

1983年7月18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福建廳門口,金庸一家人從汽車上緩緩走下來,面帶笑容走向廳堂大門。

這一天對於金庸來說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因為他終於可以見到自己多年來一直想見到的鄧小平。

而對於已經提前等在門口的鄧小平來說,這一天也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因為他終於見到了自己一直欣賞的金庸。

鄧小平主動走上前去親切地和金庸握手說道:「查先生,歡迎回來看看,我是你的讀者,你的作品我讀了許多,我們算是老朋友了,我現在又‘重出江湖’啦。」

一番寒暄之後,接下來兩人的會談一共持續了一個小時,他們談了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許多東西,談得非常愉快。

其間當金庸提起鄧小平雖然德高望重但是一直都不肯出任國家主席時,鄧小平坦然地告訴了金庸這其中的原因,而這原因是他從來沒有公開向人說過的。

鄧小平為什麽一直沒有出任國家主席?

金庸以其精彩的武俠小說作品而廣為人知,那麽他與政治人物鄧小平又有著哪些千絲萬縷的關系呢?

愛國作家金庸

金庸原名查良鏞,出生在1924年的浙江艾寧,當時正值國家處於動蕩不安之際,各方軍閥勢力在歷史舞台上相繼粉墨登場,卻沒有幾個當權者真正關心國家的前途命運。

日軍的鐵蹄踏進華北大地之時,金庸剛剛十歲出頭,小小年紀的他被迫和父母一起加入流亡的人群,向南遷徙到麗水和杭州等地繼續初中學業。

在杭州上學時,日軍轟炸機向城市裏投放了鼠疫炸彈,金庸的一位同學因為感染鼠疫而死亡。

金庸和老師同學們一起含淚把同學埋葬,日軍毫無底線的暴行令金庸義憤填膺,可惜年少體弱的他無法奔赴戰場,只能在後方好好學習。

後來浙江全省陷落,金庸又和家人向西千裏流亡到重慶。

金庸從小到大見到了太多太多的人間疾苦,在他的心中,國家不應該是那個風雨飄搖的樣子,民眾中也應該有更多的有識之士挺身而出行俠仗義,救大眾於水火。

在自北向南、自東向西的流亡生涯中,金庸親眼見證了國土淪喪,也見證了中國軍隊不屈不撓的抗爭。

在這種種環境的影響之下,金庸後來提筆寫出了一部又一部具有愛國主義精神的武俠作品。

他筆下所描寫的【倚天屠龍記】中的張無忌抵抗蒙古軍隊、【射雕英雄傳】中的郭靖守護襄陽,都是金庸對當年他親眼所見的拋頭顱灑熱血的抗日將士的側面謳歌。

在顛沛流離的求學生涯中,金庸的一顆拳拳愛國之心也逐漸形成。

雖然中國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巨大犧牲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但是金庸也清晰地認識到,因為中國的地域之大、交通與教育的落後,導致中國許多民眾在抗戰中缺少國家意識、民族團結意識、反抗精神。

這是之所以泱泱華夏在經歷了14年的磨難才最終趕走日本侵略者的原因之一。

此時國民黨軍隊在大陸已經節節敗退,第二年新中國即宣告成立。

剛剛目睹多年抗戰中的國土淪喪之後,金庸又看到華夏大地在經歷幾年的內戰之後形成兩岸分離的局面,金庸感到痛心不已。

他更加堅定了在文化界深度耕耘以此喚醒同胞的國家民族意識的決心。

1959年身在香港的金庸和朋友一起創辦了【明報】,從此他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主筆【明報】,致力於發表時評文章。

在多年來發表的大量時評文章中,金庸的文字中時常可以看到其以中華民族為中心的領土思想、家國情懷、「一個中國」原則。

中國對印自衛反擊戰發生後,金庸贊譽解放軍打擊印度軍隊時行動之迅猛,以及中國政府為了促進和談而退軍20裏的博大胸襟,同時他也在文章中指明印度方面的過分舉動是赤裸裸的侵略行徑。

在談到台灣問題時,金庸在文章中說道:

「世界上只能有一個中國,不可能有兩個中國,中國有許多個省,台灣只能是中國的一個省,就算國民黨因為理念的不同而在台灣割據一方,但也絕不能否認這一事實。」

金庸的愛國情懷不僅收到了大陸領導人的贊譽,而且也得到了台灣方面的蔣介石的高度認同。

後來1973年台灣方面邀請金庸存取台灣,當時蔣介石已經疾病纏身,於是派蔣經國對金庸進行招待。

當被問到想去什麽地方看看時,金庸毫不猶豫地回答道:「我想到金門、馬祖兩島上的要塞去看看。」

金門、馬祖兩地是台灣蔣介石軍隊負隅頑抗的前沿,也是解放軍一旦對台灣發起目標時首先會進軍的地方,在金庸的心裏,這兩個地方是祖國兩岸分離的最明顯象征。

在當看到金門、馬祖兩地遍布的碉堡陣地、機槍大炮時,金庸傷心地感嘆道:

「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能夠看到兩岸和平統一的那一天。」

在金庸的心裏,祖國統一之事是他尤為關註的大事之一,因此除了台灣以外,他還一直關註著大陸方面的情況。

也就是金庸出訪台灣的同年,身在大陸的鄧小平從江西回到北京恢復黨組織生活。

金庸與鄧小平互為「粉絲」

鄧小平也是一位金庸武俠迷,1973年從江西回到北京任職時,鄧小平就托人從國外購買了一套金庸作品全集。

當時金庸的作品還沒有進入大陸市場,因此鄧小平是金庸作品在大陸的第一批讀者之一。

在金庸的十幾部著名作品中,鄧小平最喜歡的是射雕英雄傳,裏面勤奮上進又不屈不撓的郭靖使得鄧小平產生了深深的共鳴。

郭靖歷經種種磨難最終成為一代大俠,而鄧小平也是經過人生的三起三落最終成為中央政府的重要負責人。

他與郭靖的人生經歷在某種程度上有著相似的輪廓,因此大俠郭靖身上的諸多品質總能給鄧小平帶來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

曾經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射雕英雄傳】一直都存在於鄧小平的枕邊、書桌上,每當工作疲憊時,他都會拿出這本書來閱讀一會兒,很快就能出去身體和心靈上的疲憊。

除了金庸的武俠小說以外,鄧小平還對金庸在【明報】上發表的具有愛國情懷的時評文章頗為贊賞,讀到精彩之處每每都會拍手稱贊。

而金庸對於鄧小平也是仰慕已久,早在鄧小平於60年代末遭遇政治挫折並在種種質疑面前不為所動時,金庸就在文章中對鄧小平的強大毅力大為贊嘆。

後來1976年鄧小平在返回政治舞台中心過程中再次產生波折,金庸大膽預言:鄧小平很快就會順利回到政治舞台。

一年以後事情果真被金庸說中,鄧小平順利回到政壇,並帶領中國人民走上了改革開放的道路。

當被問到是如何預言成功時,金庸說:

「我只是說出了我的個人願望,而我的願望又是廣大中國人民的願望,那麽它就早晚會實作。」

金庸曾經向朋友坦言:

「幾十年以來,我一直很想見到鄧小平本人,他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人物,我的作品中所刻畫的大俠的民族精神和偉大風骨,在鄧小平的身上有著某種體現。」

讓金庸沒有想到的是,他的這一願望在改革開放後不久就得到了實作。

1981年,金庸作為愛國作家收到中國政府邀請到大陸存取,金庸喜出望外,他牢牢把握住這個機會,馬上向中央政府提出請求,希望能有機會與鄧小平見面。

北京的鄧小平從工作人員那裏聽說金庸想要與自己見面時,也感到高興。

在鄧小平的心裏,他與金庸先生已經算是神交已久,當年金庸先生所寫的許多愛國時評文章都給鄧小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金庸的武俠小說以及稱贊鄧小平的文章,也都讓鄧小平感到深受鼓舞,回想到這些年來他們之間的多次精神交往,鄧小平毫不猶豫地答應了金庸的請求。

1981年7月16日金庸先生帶著家人到達北京,本來他只是打算自己獨自一人前去與鄧小平見面因為與一位國家領導人會面畢竟是一件非常正式的事情,一家人同去恐怕有些妥當。

讓金庸沒想到的是,在見面之前鄧小平專門派人向金庸轉達:可以帶著家人來一起見面。

這說明鄧小平不僅僅是把此次會面看成是一位領導人對一位知名愛國作家的接見,而且把它看作是兩位朋友的相逢,金庸對此很是感動。

為何不當國家主席?

7月18日上午,金庸帶著妻子和兩個孩子來到了人民大會堂福建廳,鄧小平已經提前在門口等候。

雖然這是兩人第一次見面,但是好像是故友重逢一樣親切,鄧小平主動迎上前去握著金庸的手說道:

「查先生,歡迎回來看看,我是你的讀者,你的作品我讀了許多,我們算是老朋友了,我現在又‘重出江湖’啦。」

金庸感到受寵若驚,笑著向鄧小平微微鞠躬表示敬重並說道:

「感謝您對我作品的認可,我也仰慕您很久啦,今天很高興年能夠見到您。」

鄧小平把金庸當成一位久別重逢的故友,寒暄之後他微笑著和兩位孩子聊了起來,親切地詢問他們的個人狀況。

隨後走到大廳內落座後,鄧小平還對穿著西裝套裝的金庸說道:「如果熱的話就把外套脫掉吧,朋友之間見面不必拘束。」

當時是7月份,正值炎熱的夏天,金庸為了表示對此次會面的重視而穿了西裝。

此時的他確實已經熱得流出了汗,聽到鄧小平的話後,他把外套脫下來放到了一邊。

談話開始之後,他們首先談起了國家當下的狀況,鄧小平說:

「我們現在有三個主要事情,第一是搞好經濟建設,第二是完成祖國統一,第三是在國際社會中反對霸權主義。」

金庸對鄧小平的話很是認同,祖國統一是他一直以來所期盼的,對此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要想順利實作祖國的和平統一,首先要發展好經濟,良好的經濟狀況對收回台灣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金庸的這一認識正好符合鄧小平的想法,鄧小平高興地說道:

「對,經濟建設是基礎,把經濟建設做好,那其他兩項工作自然就會變得容易了。」

兩人相視一笑,有英雄所見略同之感。

又談了國家的一些其他狀況之後,金庸向鄧小平表示:如果祖國的現代化建設有什麽地方需要他出力,他一定會竭盡所能。

小明笑著回答說:「可以出力的地方很多,但是具體做什麽,你可以經常來大陸看看,然後再自己做出決定。」

金庸點頭表示同意。

談了國家之事以後,兩人逐漸談起了有關個人的話題,金庸說:

「您本來是可以出任國家主席的,可是您並不這樣做, 如此淡泊名利的做法,著實令人敬佩,並且在歷史上都是非常少見的。」

以鄧小平當時的政治影響力,他完全能夠出任國家主席一職,可是他所擔任過的較高職位只有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央軍委主席國務院副總理等職,一直都並沒有出任國家主席。

其中的原因鄧小平並沒有公開說過,因此國內外許多媒體都對此感到好奇。

金庸說這話,一方面是表示自己的欽佩之情,另方面多多少少也有一點想知道其中原因的意思。

鄧小平也看出了金庸的好奇,於是他坦然地把其中的原因告訴了金庸:

「名氣嘛,我現在確實是有一些的,出任國家主席,我也的確是有這個資格,可是畢竟我現在年齡大了,雖然在一些大的戰略方針上還能為黨和國家出出主意,但是身體已經不能勝任太多繁忙的工作了。」

鄧小平說到這裏,從口袋中掏出一盒熊貓牌香煙點燃並緩緩吸了一口,金庸知道鄧小平的話還沒有說完,於是繼續認真地聽著。

「國家主席不僅要負責許多具體事務,而且要參與幾乎每天都會有的接待外國領導人的工作,任務實在是太多。」

金庸大致明白了鄧小平的意思,微笑著點了點頭,鄧小平繼續說道:

「我現在沒有出任國家主席,每天尚且要至少工作八個小時,如果出任了國家主席的話,也許每天就要工作十幾個小時了,那樣的話,對於我這個上了年齡的人來說,實在是太過吃力,我想保持住僅有的這點精力,為國家多做幾年貢獻。」

金庸明白了鄧小平的意思,不出任國家主席一方面是避免因為出現身體原因而影響工作,另一方面是希望能夠為社會建設多出些年的力,金庸對鄧小平的細致和偉大而更加欽佩。

鄧小平胡金庸是惺惺相惜的精神摯友,金庸佩服鄧小平作為領導人的過節、睿智和偉大,鄧小平欣賞金庸的才華。

兩人互相談得非常愉快,整個談話持續了一個小時。

談話結束後,鄧小平親自把金庸一直送到門外,臨別時還把自己口袋裏的熊貓牌香煙送給金庸,就像朋友之間互贈一個小禮物一樣。

他握著金庸的手說道:「歡迎你,以後常回來看看」,讓金庸心裏倍感溫暖。

此次與鄧小平的會面,讓金庸對中國未來的前途命運充滿信心。

後來他對朋友說道:

「去大陸之後,我心裏非常樂觀,對香港樂觀,對台灣樂觀,對整個中國都很樂觀。」

從此以後,金庸不僅時常會回內地看看,偶爾回浙江老家拜祭一下祖先,而且還開始致力於促進祖國統一的工作。

中國和英國即將就香港問題展開談判之時,英國政府為了拉攏金庸,於1981年授予金庸一枚官佐勛章。

1982年柴契爾夫人訪華時,還專門途經香港拜訪金庸,希望他能夠在香港問題上,與英國方面保持同樣的立場,金庸斷然拒絕。

後來香港回歸之後,金庸又開始把一部份精力放在促進台灣和平回歸上,另外他還在浙江大學擔任人文學院院長,並向學校捐款100萬港幣,還出資在杭州建設了金庸圖書館,並贈送給杭州市政府。

晚年的金庸雖然一直在致力於為社會公益做貢獻,但是生活一直十分低調,直到2018年10月30日去世,才再次引起了全國人民的關註。

他默默離開了所熱愛的華夏大地和中國人民,不僅給大家留下了一個充滿俠肝義膽的江湖世界,還留下了一份對祖國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