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為何多次催促哥舒翰出戰?他到底在想什麽

2024-07-20歷史

唐玄宗之所以催逼哥舒翰主動出擊,和他們雙方的騷操作都有關。如果說人生在世,相逢就是一場報應。那麽靈寶之戰的失敗,就是這對君臣給對方的報應。

對於當時的戰局,哥舒翰在奏折裏給唐玄宗說的很明白了:「安祿山久在軍中,精通兵法,有備而來,利在速戰。叛軍暗藏精銳,以老弱病殘引誘我軍,肯定有詭計,如果我軍輕出,必然落入叛軍的圈套,到時悔之不及。」

哥舒翰已經說了,對於安祿山來說,速戰速決最有利,他們一定會用老弱病殘誘惑他們主動出擊,然後設下圈套等著他們,要是他們現在出戰,很容易落入叛軍的圈套,然後吃虧。

唐玄宗再老邁昏聵,漢字還是能看懂的。即使大臣們玩「皇帝的新衣」哄騙唐玄宗,唐玄宗也該聽取哥舒翰這個一線工作人員的意見啊,畢竟「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啊。

唐玄宗堅持要哥舒翰出戰,除了唐玄宗對戰局的誤判,除了因洛陽失守帶來的糧道斷絕的擔憂,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對哥舒翰的不信任。

「北鬥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胡馬,不敢過臨洮」長久以來,大家都把哥舒翰當做名將,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哥舒翰其實也很會搞政治鬥爭。

安史之亂前,哥舒翰已經中風了。其實哥舒翰很不情願出來掛帥,只不過唐玄宗已經斬了高仙芝和封常清,無人可用,所以堅持要哥舒翰出征。

安祿山有一個沒有血緣關系的堂兄弟,叫安思順。安思順和安祿山關系很好,不過安思順可沒參與安祿山謀反的事。安思順不僅沒參與,還提前提醒過唐玄宗,安祿山可能謀反。

所以,安祿山謀反之後,唐玄宗也沒處置安思順,只是把他的軍職卸了,讓他改任戶部尚書。

安思順之前是朔方軍節度使,後來大名鼎鼎的郭子儀、李光弼,都是他帶出來的。

以安思順在軍中的地位,他要是和安祿山有牽扯,完全可以帶著更大的勢力,去支持安祿山。可是他沒有,所以安思順對於唐朝,確實是忠心耿耿。連楊國忠都給安思順說情。

可是哥舒翰和安思順不和。為了陷害安思順,他居然偽造了安祿山和安思順書信,還捏造出一個送信的奸細,以此誣告安思順參與謀反,非要置安思順於死地。

謀反這種事,要麽被告死,要麽原告死。哥舒翰領兵在外,唐玄宗肯定不能查他的罪,所以這件事只好以安思順被處死,家屬流放告終。

哥舒翰這一手太狠了,連楊國忠都覺得膽寒。【資治通鑒】上說「楊國忠不能救,由是始畏翰。」

楊國忠本來結好哥舒翰,排擠李林甫安祿山。可是這件事發生之後,楊國忠和哥舒翰之間也起了嫌隙。

一來是覺得大敵當前,這麽坑自己人,過於刻薄;二來,安思順的死讓楊國忠發現,手持二十萬大軍的哥舒翰,已經不是自己的小弟。連皇帝都不得不按照他的意思做事,自己這個丞相算什麽呢?

哥舒翰到了潼關,一仗沒打,將相先失和了。

範雎和白起的故事告訴我們:將相失和,吃虧的往往是將軍,而不是日日陪在天子身邊的丞相。

可是沒過多久,另一件事又激化了楊國忠和哥舒翰之間的矛盾。哥舒翰的部下王思禮建議:「安祿山不是以殺楊國忠清君側的名義造反嗎?咱把楊國忠殺了吧,像漢朝七國之亂時那樣,到時候安祿山就沒了名號,不方便造反了。」

哥舒翰雖然沒同意王思禮的建議,但是也沒斥責王思禮。【舊唐書】說哥舒翰「心許之,未發。」

這件事傳到了楊國忠耳朵裏,可把楊國忠嚇壞了,這是要學安祿山啊!

不過楊國忠也不是坐以待斃的人,他向唐玄宗提出招募三千精兵,在內苑裏日夜訓練。後來又在長安招募了一萬多人。

楊國忠這麽做,當然是防備哥舒翰,防備這個胡人將軍派兵進長安殺自己,或以殺自己為名義造反。

唐玄宗痛快的答應了楊國忠的建議。在防備哥舒翰這件事上,君臣倆的立場是一致的。楊國忠能得到的訊息,唐玄宗自然也能得到。楊國忠恐懼,唐玄宗同樣疑心哥舒翰。

安祿山是胡人,哥舒翰也是胡人;安祿山受自己寵信,哥舒翰也受自己寵信;安祿山說要殺楊國忠清君側,現在哥舒翰也說要殺楊國忠堵安祿山的嘴。那麽,哥舒翰和安祿山到底有什麽不同?

我們再把目光挪回安思順之死,唐玄宗真的不知道安思順是冤枉的嗎?

唐玄宗或許因為安祿山的緣故厭惡安思順。可是無論唐玄宗對安思順是什麽態度,皇帝自己想殺人是一回事,你借著手握重兵逼著皇帝殺人又是一回事。

事情發展到這,唐玄宗和楊國忠已經很懷疑哥舒翰了。

楊國忠和唐玄宗練新軍,是為了防哥舒翰,但明面上的原因是為了增加長安的守衛力量。

哥舒翰得知皇帝和楊國忠操練新軍,知道皇帝和楊國忠是不信任自己,非常生氣。於是他上奏,既然組建這只軍隊是為了守衛長安,抵抗叛軍。那就讓這只軍隊來聽我調遣吧。我這裏前線吃緊。

唐玄宗能怎麽做?他只好同意,讓這只軍隊的將軍杜乾運帶隊過去,聽從哥舒翰調遣。

然後,哥舒翰又幹了一件很彪的事,他找茬把杜乾運砍了!

這件事之後,楊國忠惶惶不安,哥舒翰也心懷憂懼。所以後來叛軍出動老弱病殘,誘敵深入。哥舒翰沒有中計,可是唐玄宗等人以為,哥舒翰的對面只有四千老弱殘兵。

在唐玄宗看來,不論怎麽說,這一次是二十萬對四千,優勢在我!

在楊國忠看來,敵軍那麽弱你還找借口固守不出,你是憋著要坑我吧?所以一個勁的鼓動唐玄宗,催促哥舒翰出征。

其實李光弼和郭子儀等人都支持哥舒翰固守不出,坐待轉機。可是唐玄宗和楊國忠一心懷疑哥舒翰,派出的使者一個接一個,最後哥舒翰沒辦法,大哭一場,領兵出擊。

這次出征,後果極為慘烈,哥舒翰把二十萬人都帶了出去,結果中了敵人的計,只剩下八千人。死亡率達到百分之九十六。

失敗的哥舒翰被部下火拔歸仁挾持,被送到安祿山手裏。據說火拔歸仁勸安祿山:「您帶了二十萬軍隊,一天之內幾乎都沒了。您還想回長安嗎?您忘了高仙芝的下場嗎?」

哥舒翰說:「您們放了我吧,我寧願像高仙芝那樣去死。」火拔歸仁直接把他綁在馬上,送到了安祿山那裏。

安祿山沒造反的時候,和哥舒翰關系非常不好,哥舒翰心高氣傲,瞧不上安祿山。安祿山看著已經成為階下囚的哥舒翰,問:「你當初總瞧不起我,現在怎樣呢?」

汝常輕我,今日如何?

哥舒翰慫了,他跪下認罪說:「肉眼不識陛下,遂至於此。」還對安祿山表示,自己願意寫信,為安祿山招降其他將領。

聽了這番話,安祿山立刻多雲轉晴,封哥舒翰為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然後美滋滋的等結果。為了對哥舒翰示好,安祿山還把火拔歸仁給殺了,說自己容不下背叛的人。

安祿山為了對哥舒翰示好,說自己容不下背叛的人,真是黑色幽默。

結果呢,哥舒翰的信除了給自己招來幾頓罵,沒什麽其他作用,堪稱唐朝版洪承疇。

哥舒翰被捕後,長安大驚,皇帝西逃,後來唐玄宗逃到馬嵬驛,六軍嘩變,非要賜死楊貴妃,殺死楊國忠。楊國忠被亂軍所殺。

沒過多久,唐肅宗北上靈武繼位,遙尊李隆基為太上皇,唐玄宗被自己兒子提前結束了政治生命。

靈寶之戰的失敗,唐玄宗、楊國忠、哥舒翰君臣將三人誰也沒有好下場。

但是,哥舒翰行事狂妄,難道全是哥舒翰的問題嗎?誣陷安思順確實是哥舒翰的問題,可是哥舒翰一聽說長安練新軍,立刻要這只軍隊調來自己麾下,明顯也是猜忌皇帝。

封常清和高仙芝的例子在前面,哥舒翰猜疑皇帝,不是太正常不過了嗎?

有高仙芝和封常清無罪被殺在前,所以哥舒翰會懷疑皇帝,一定要新軍調來自己麾下。又因為哥舒翰誣陷安思順在前,斬殺新軍將領杜乾運在後,所以皇帝和楊國忠懷疑哥舒翰,一定要他盡快出征。

他們雙方都做了錯事,所以才會互相猜疑,導致靈寶之戰的失敗。從這點來看,他們真是彼此的報應。

哥舒翰雖然有背叛唐朝的黑歷史,但是後來還是被唐朝追封為太尉,謚號武慜。看來唐朝的統治者也清楚,哥舒翰戰敗,責任不在哥舒翰自己,而在於唐玄宗的微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