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張學良晚年說「我對國家沒貢獻」,呂正操霸氣回應,現場無人反駁

2024-01-19歷史

張學良晚年說「我對國家沒貢獻」,呂正操霸氣回應,現場無人反駁

"從21歲到36歲,這段時間才是我一生的巔峰"

這是張學良晚年對自己生命的評價。他一直認為,自己的人生在36歲之後就已經走到了盡頭。

當然,他這種理解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在36歲發動西安事變後,他開始了長達50多年的軟禁生涯。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蔣介石的全面潰敗、新中國的成立、新中國的崛起,所有這些似乎都與他隔絕了。

1990年,中國台灣當局通知他:你自由了!

此時的張學良,已經由昔日英氣帥氣的「少帥」變成了一個九旬老人。他的視力很差,頭發禿掉了大半,蹣跚的步伐昭示著他的年齡。

張學良獲釋重獲自由,成為中國台灣媒體矚目的頭條新聞。當時,報紙的頭版報道一直聚焦在他和趙四小姐的身上。

在海峽的對岸,另一群人也為張學良的自由而感到興奮和欣慰,他們就是昔日的東北軍老兵和將領。

1936年,張學良被軟禁後,近20萬東北軍士兵失去了指揮。盡管在搭乘飛機將老蔣送回南京之前,張學良曾將弟兄們托付給楊虎城將軍。然而,楊將軍當時身處險境,於1937年1月被老蔣撤銷職務,並於同年6月被派往國外考察。

此後,東北軍的經歷可以用「苦不堪言」來形容。而在這其中,絕大多數人並沒有等到「少帥」重新獲得自由的那一天。

聽說張學良獲釋,北京的呂正操將軍激動不已。作為張學良當年的老部下,呂正操曾多次表示:「有生之年,一定要再見一次少帥。」

這個機會終於在1991年3月到來,張學良獲準離開中國台灣,前往美國探親。兩個月後,呂正操獲得組織批準,飛赴美國與他重逢。

相隔55年,再次見面時,一個90歲,一個87歲。一個成為「無官無職」的普通老人,一個是新中國開國上將。

在親友的見證下,他們共同回顧往事,展望未來。期間,有一段對話令人印象深刻。

張學良詢問東北軍在抗日戰場上的表現,呂正操提及了許多共同的老戰友,但他們大多犧牲在戰場上。聽罷,張學良感嘆道:

「那我做了什麽?我自己說真的,不是說笑,也不是謙虛,我對國家一點貢獻都沒有。」

這番話讓張學良顯得有些落寞,對於自己錯過抗日戰爭而感到遺憾。對他而言,這是畢生的憾事,是無法彌補的錯過。

張學良說出這番話,現場的親友們都感到無語,不知如何安慰。然而,呂正操將軍卻毫不猶豫地說道:

「您這一生做了西安事變這一件事就足夠了,打日本的事別人替您打了,東北軍替您打了。"

這番言論一出,現場寂靜無聲。毋庸置疑,呂正操將軍的講話中包含兩個關鍵點:

首先,他對西安事變的意義給予了肯定,這一點無需再贅述;

其次,也是本期討論的重點,近20萬東北軍失去了指揮後,經歷了怎樣的歷程?

在過去幾十年中,有不少人對東北軍提出質疑,批評他們失去了東北,稱他們為孬種。

四川人高喊「川人從未負國」,湖南人秉持「無湘不成軍」,而東北軍呢?「九·一八」之恥成為他們一生無法抹去的汙點。而張學良更是為此背負罵名大半輩子。確實,恥辱是恥辱!即便你說是上級下令不允許我出戰!

然而,同時,筆者也希望大家能理解:至少在西安事變後,許多出身東北軍的將領都在抗日戰場上表現得英勇無畏。

這些將領可以大致分為兩類:

首先是留在國軍部隊內的一類。

由於西安事變,他們屢次受到老蔣嫡系的排擠。在撤退時,他們往往是負責掩護的;在沒有任何支援的情況下,他們往往與敵人搏鬥到全軍覆沒。他們是悲情的英雄。

另一類是在西安事變後果斷投奔我軍陣營的將領。

他們得到了高度重用,以一次次出色的勝利贏得了尊重。1955年,有25名原東北軍出身的將領獲得晉升:包括一名開國上將、一名中將、以及23名少將。相信,這個數位已經說明了很多問題。

雖然有人批評他們是為了洗刷「九·一八事變」的恥辱,是為了防止子孫後代指責,無論是否確實如此,有一點是肯定的:這些將領都應該被後人銘記。

本期的焦點,是這群曾經受盡委屈的將士。在聽完他們的故事後,您是否也像我一樣,願意向他們喊一聲:「英雄!」

一:蔣介石對東北軍的「殘酷打壓」在某種程度上,張學良之所以發動西安事變,與大量部下頻頻高呼「我們要收復東北」、「我們不能這麽窩囊地活著」是緊密相關的。

在西安事變爆發前,張學良曾耗費巨資從國外購置了一箱箱美酒。他將這些酒擺放在宴席上,卻不允許東北軍的將領們品嘗。他含淚說道:

"我將此酒送給你們每人兩瓶!請你們等待時機,屆時漢卿將帶領你們披甲還鄉,奪回失地。屆時,我們將在鴨綠江邊共飲此酒,以洗去‘不抵抗將軍’的恥辱,感謝全國人民!"

當時,東北軍的將士們紛紛哭泣。

不久之後,西安事變爆發。張學良和楊虎城將軍成為中國歷史的重要人物。

在老蔣答應了張、楊的請求後,張學良親自送蔣介石回南京。在上飛機前,他已經做好了為國赴死的準備,對楊虎城說:「如果我萬一不能回來,東北軍就完全歸你指揮。」

隨後,張學良被軟禁,而東北軍遭受了蔣介石的「瘋狂報復」。具體而言,老蔣采取了兩個主要手段:

首先是整編壓縮。1937年6月,蔣介石命令劉峙主持召開了面向東北軍的開封整編會議。老蔣采用「釜底抽薪」的手法,將原先的甲級師壓縮為丙級師,每軍的師數由五個減少到兩個。

其次是將東北軍兵力分散安置到各地,包括河南南陽、安徽毫州、陜西鹹陽等地。老蔣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讓他們四散各地,無法相互聯系。

這些事實,張學良作為失去自由的人當然是了解的。但他卻毫無還手之力,只能自我安慰:盡管東北軍已經四分五裂,但他們仍然堅守在抗日戰場上,這就足夠了……

因此,在「七七事變」之後,張學良發表了一篇名為【告東北將士書】的文章,其中寫道:

"親愛的將士們,抗日收復的光榮責任已經落在我們的肩上!……大家要加強訓練,準備隨時投身戰鬥,力爭奪回我們的白山黑水……"

這篇文章傳遍了每一個有東北軍群體的部隊。此後:

1937年的淞滬會戰,有他們的身影。

在日寇大肆轟炸上海的時候,67軍軍長吳克仁帶領著東北軍前來支援。這位鐵骨錚錚的東北漢子,在戰場上負傷卻不退縮,最終選擇戰死沙場。67軍也因此全軍覆沒。

吳克仁將軍是淞滬會戰中14位元犧牲的將軍之一,也是唯一的一位軍長級將領。與他同歸於盡的還有參謀長關相崗和107師師長金奎壁。

1937年12月的南京保衛戰,東北軍嶄露頭角。

在那場戰鬥中,57軍奉命增援,萬毅將軍帶領部隊沖鋒在前,幾乎全軍覆沒,江水染紅。

1938年1月的淮河戰役,東北軍51軍於學忠將軍率領部隊,與日軍激戰於淮河之上。盡管老蔣未給予他們任何高射炮支援,東北軍依然創下以輕機槍成功擊落一架敵機的奇跡。這場戰鬥讓淮河染上了東北軍的鮮血。

同年1938年,台兒莊大捷,東北軍333旅的王肇治將軍參與,東北軍在這場戰鬥中死傷1400多人。

除了那些沖在最前線的勇士,還有許多東北軍的將領,然而老蔣對他們卻漠視無情。例如,直接參與西安事變的白鳳翔將軍,因得不到中央軍的彈藥支持,被迫變賣家產購置武器,最終在1940年被日本特務毒死。

盡管東北軍在各大戰役中都有出色表現,但為何老百姓很少聽到國軍對他們的表揚呢?呂正操將軍在晚年直截了當地指出原因,他說:

"蔣介石總是派遣他們去危險的地方。在上海戰鬥中,蔣介石的親信撤退了,卻讓東北軍充當後衛,渡江時淹死了大量戰士。這些人喪命後,他不但沒有表揚或提供撫慰,反而取消了這個部隊的番號。"

因此,到抗日戰爭結束時,東北軍的建制已經所剩無幾。而當這一切發生時,張學良和楊虎城無力改變這一局面,都被軟禁。

二:周總理發出決定性聲音:發展他們張學良晚年曾對親人表示:「我在中國人中只敬佩幾個人,周恩來是第一人!」無論何時,張學良都毫不掩飾對周總理的尊敬。

作為介入西安事變的我軍領導人,周總理自然明白張學良當時的壓力和苦衷。因此,對於備受排擠的東北軍,我軍始終給予各種關懷。

在緊要關頭,我們願意與他們共同戰鬥。東北軍51軍在魯北遭到日軍狙擊,我軍彭雪楓將軍率領部隊前來支援,協助東北軍兄弟成功突圍。

在關鍵時刻,我們樂意成為他們的後勤支援。東北軍57軍需要跨越大運河,由於我軍與當地百姓關系良好,我們提供了船只支援,同時留下大量傷員進行救治,治愈後再送他們返回。

在緊要關頭,我們樂意擔任他們的情報員。一旦得知他們陷入困境,我八路軍山東縱隊的張經武司令員親自上門,交送絕密情報。

對於那些有意投奔我軍的將領,周總理的方針也很明確,四個字:發展他們!

在這些將領中,僅舉三例:開國上將呂正操將軍、開國中將萬毅將軍、開國少將解方將軍。這三位將軍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曾是張學良的副官。

他們之所以選擇投降我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蔣介石的逼迫。

首先說呂正操將軍。

呂正操曾是張學良的秘書和副官,後來被提拔為團長,與張學良關系極好。張學良被軟禁後,呂正操對蔣介石懷有深深的不滿。

1937年,呂正操的691團再次被留下擔任殿後。當他們艱難突破日軍包圍時,卻發現兄弟部隊早已拋棄他們而去。東北將士們紛紛詢問呂正操:「團長,接下來怎麽辦?」呂正操氣憤之下,直接帶領部隊北上,進行了背水一戰。

從此,我冀中平原增添了一位英勇將領,以地雷戰、地道戰、平原遊擊隊等方式,成功讓鬼子措手不及,令聶榮臻司令十分欣喜。

再說萬毅將軍!

萬毅將軍是張學良提拔的年輕猛將,當時是東北軍中最年輕的團長。在西安事變後,萬毅曾被蔣介石關押整整8個月。

出獄後,他的忠勇精神未減,頻繁發表愛國言論,多次受到威脅。周總理得知此情況後,立即通知地下黨:「前去看望萬毅,如果能夠發展就發展他。」

於是,萬毅秘密投奔中國共產黨,並在後來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取得卓越戰績。百姓傳頌著這樣的贊美:「鬼子不怕一萬,就怕萬毅。」因為他在戰鬥中中彈,臉上留下了酒窩,從此被尊稱為「酒窩將軍」。

最後,再說解方將軍。

解方將軍曾是張學良的弟弟張學銘的「伴讀」,與張家人多有來往。在九一八事變後,解方感到非常苦悶,一直在尋找抗日救國的力量。在這種情況下,他於西安事變前被中國共產黨發展,之後一直在國軍內部「潛伏」。

直到1941年,解方完成了任務,安全到達延安。此後,他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抗美援朝中,都表現出色,成為一位傑出的將領。

對於這些出身東北軍的將士,周總理的感情很深。盡管他多次嘗試救出張學良未能如願,但周總理能夠關心這些東北軍兄弟,對於張學良來說也算是一種慰藉。

三:他們為何如此尊重張學良?看看張學良早年為他們做了些什麽!

這些東北軍的愛國將領,無論是留在國軍的還是明智地加入我軍的,都有一個顯著的特點: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都對張學良懷有崇敬之情。

1991年,當張學良感慨自己未能參與抗戰、為國家做出貢獻時,呂正操之所以回應「東北軍替您打了」,無疑體現了這種尊重。事實上,除了呂正操之外,萬毅和解方也都有相同的態度。

即便是東北軍老兵們流亡到台灣,對張學良同樣充滿敬意。

當張學良被囚禁在台灣時,蔣介石終於同意讓十幾名東北老部下前來探望他。他們與張學良聊了很久,離開時都不願離去,一個個圍坐在張學良身邊流淚,生怕以後再也見不到他。

送他們來的國民黨警衛只能多次催促。最後,為了避免他們因此惹上麻煩,張學良喊了一聲口令:「所有人,列隊!向後轉,開步走!」

這些年邁的老兵們果然一個個站起來,聽從他的指揮列隊離去。這一幕讓國民黨警衛們目瞪口呆,他們不理解:關押了這麽多年的張學良,怎麽還能擁有如此深遠的影響力!

這種尊重的根源究竟是什麽呢?難道真的只是因為他昔日的「少帥」身份?顯然不是!這個問題的答案只有一個:他善待英才。

呂正操將軍出生於遼寧毛祁鎮山後村,出身貧困的農民家庭。他在17歲時加入了東北軍。如果不是張學良第一個發現了他的才華,並將他送進東北講武堂接受系統化的軍事學習,或許就不會有後來的開國上將的輝煌歷程。

萬毅將軍同樣出生在貧苦的家庭,18歲時加入了東北軍。張學良同樣為他付出努力,將他送進東北講武堂。在畢業時,他以總成績第一的優異表現,得到了張學良親自送上的指揮刀。在29歲時,張學良提拔他為團長。

後來,由於萬毅與老蔣派來的政訓員發生沖突,被蔣介石盯上。老蔣曾當著張學良的面痛斥萬毅:「你們有個團長很反動!」張學良聽完後當場「護犢子」,堅決保下了萬毅。如果不是當時張學良的堅決支持,我們很難想象萬毅的處境會有多麽危險。

1990年,當張學良獲得自由時,萬毅曾特意寫信祝賀。在信中,萬毅以「漢卿我師」尊稱張學良,表達了誠摯的敬意。

尾聲:

張學良絕不是一個「完美式」的英雄,他的性格十分復雜,也曾犯下過不少錯誤。盡管他始終認為自己對國家沒有任何貢獻,但無論如何,周總理對他的評價一直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我軍一直對張學良的那些抗日部下保持高度的尊重,即使他們曾是國軍的一部份。比如戰死的吳克仁中將,他的照片如今高懸在淞滬會戰紀念館的墻上;白鳳翔將軍也早早地被列入中國抗日英烈名錄。

在東北軍的隊伍中,並非人人都是英雄,因為其中也存在著一些投靠汪偽的敗類。然而,在那些為抗日戰場拼過命的人中,我們應該銘記他們。

東北軍有這些英勇戰士,對張學良而言是一種幸運,也為他彌補了一大遺憾。這些戰士是張學良的驕傲。

而對中國來說,東北軍擁有這樣的戰士也是一種幸運。這些英勇戰士,同樣應該成為國人的驕傲。

透過這篇文章,我們懷念這些可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