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古代金榜題名有多難?遠超你的想象,難怪範進中舉會瘋狂

2024-06-08歷史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季,先祝莘莘學子能夠超常發揮,金榜題名,考上理想的大學。

高考是人生的一個關鍵節點,但絕不是終點,一生的路很長,希望各位考生不要過於敏感。

都說高考難,其實古代高考——科舉更難,那才是真正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引言:

古代科舉制度,作為中國歷史上重要的選拔人才機制,一直以來都備受帝王將相的重視。它不僅影響了無數知識分子的命運,還塑造了古代社會的文化氛圍。

對於現代人而言,科舉的具體難度系數和過程仍然不被多數人所知。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帶領大家一起揭開古代科舉的神秘面紗,探討其難度所在。

科舉的起源

科舉制起源於隋朝,發展於唐朝,興盛於宋朝,最終在明清兩朝達到巔峰。科舉考試主要包括三個等級:鄉試、會試和殿試。每個檔次都有其獨特的難度和挑戰。

隋唐大力推行科舉,很大程度是為了限制門閥的人事任命權。以前靠裙帶關系,逐漸要靠真本事了。 憑本事上來的人,對皇帝的忠誠度更高,也不需要受制於門閥。

科舉的深度與廣度

一,科舉考試的內容涵蓋了廣泛的知識領域,因朝代不同,命題範圍有所區別。

考生不僅需要掌握【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還要熟悉歷史、地理、法律、軍事等多個領域的知識。

這種廣度要求考生具備全面的知識儲備,而不僅僅是單一領域的專長,不要想著一招鮮吃遍天咯。

二,科舉考試的深度也是令人咋舌的。考生需要對經典文獻有深入的理解和解讀能力,能夠靈活運用經典中的觀點來回答問題。

除此之外,科舉考試還要求考生具備較高的文學素養和寫作能力,能夠寫出優美的文章和詩句。這種深度的要求對考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力提出了極大的挑戰。

寒門學子在這方面,真的很吃力,因為見識、視野真的需要真金白銀和家庭熏陶才能具備。所以,江浙滬地區,歷來都是人才聚集地,各種私塾以及教書先生遍地開花。

除了廣度和深度,科舉考試對考生的綜合能力也有著極高的要求。考生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大量的思考、理解和寫作任務,這要求他們具備良好的時間管理能力和應變能力。

到了考場,還要求考生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應對壓力的能力,因為在考試過程中,考生需要面對來自各方的期望和壓力。進考場時,還要經過層層檢查。平時沒見過世面的,看到大佬監考,恐怕會瑟瑟發抖。

閱卷和評判標準也是科舉考試難度的一部份

為了防止各種暗箱操作,從宋朝時就開始各種謄寫、糊名等手段。 科舉考試的評判標準非常嚴格,閱卷老師都是朝廷上的各種大佬,他們對考生的答案進行仔細的審查和評分。

因此,即使考生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如果不能在考試中展現出出色的思維和文字表達能力,也難以獲得高分。

科舉是寒門的一種上升通道,也保障了社會的公平性。一個考生從秀才到舉人再到進士,一路過關斬將笑到最後,是極不容易的。

有些人即便白發蒼蒼,可能連個舉人也中不了,每個省就幾十個舉人名額,大家想想這是什麽機率?比考清華北大還難。所以,範進中舉後的舉動,也就不足為奇了,換作其他人只會更加滑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