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古代女子及笄禮時穿的衣服和佩戴的飾品有什麽講究?

2024-06-08歷史

在中國傳統的成人禮中,男子冠禮,女有及笄禮。

女子行笄禮的時間是十五歲至二十歲之間,只要許嫁15歲便可加笄;如果一直待該許人,最遲也要在二十歲時行及笄禮。

因此,及笄禮標誌著女孩從童年邁向了成人。

及笄禮時有三次加笄(具體看【古代女子的及笄禮如何舉行,有哪些環節?】),每次要換不同的衣服和首飾,這些衣服和首飾都代表了什麽意義?有什麽講究?下面來看看。

1、女童服飾

舉行及笄禮之前,表示女孩還是一個天真爛漫的女童,穿衣和打扮都是女童的樣式。

因此在及笄禮的初加之前,女孩穿的是采衣采履,即童裝。根據冠禮的資料,樣式有點類似於短掛褲。

發型一般梳雙鬟髻、雙平髻、雙丫髻這樣的女童發型。

2、及笄發型

及笄禮開始,初加之前,笄者(待舉行加笄禮的女孩)的發型要從女童型給梳為成年女子發型。

及笄禮中這個環節是贊者為笄者梳頭,發型根據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流行樣式,贊者給笄者梳不同的發髻。

例如高椎髻,朝雲近香髻、隨雲髻、靈蛇髻、驚鴻髻、百合髻等。

3、初加的首飾和服裝

初延長,正賓為笄者加笄。

笄,簪也,是一種用來固定發髻的飾品,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當時人們就開始使用骨簪或木簪來固定頭發。

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簪的樣式和用途逐漸豐富,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人形及鳥獸型的簪頭,到了唐末,金、銀發簪開始流行,做工十分精致,成為了一種象征身份和地位的飾品。

現在我們看到的鳳簪、花鳥形式的簪子,以及金、銀、玉等各種材質的簪子和釵都是在笄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在這個環節,貧窮人家的女孩加急用木簪、銀簪,一般家庭的女孩用各種金簪、玉簪,富貴人家的女孩,一般用帶有各種寶石的金簪、玉簪,反正怎麽看著富貴怎麽來。

正賓為笄者加笄後,笄者要去換一套與頭上發簪相匹配的素衣襦裙,一般為色淺而素雅的襦裙,象征著豆蔻少女的純真。

4、二加的首飾和服裝

二延長,贊者為笄者去發笄,正賓為笄者簪上發釵。

笄者更換一套與頭上發釵相匹配的曲裾深衣。

曲裾深衣出現於戰國時期,是一種上下身互相連線的深衣,其下擺部份裁出曲裾,向後擁拖,蔽體完密而不妨礙行走。

曲裾深衣從戰國一直流行到魏晉,是公認的、最能體現漢民族女子之美的服飾,象征著花季少女的明麗。

5、三加的首飾和服裝

二延長,贊者為笄者去發釵,正賓為笄者簪上釵冠。

釵冠主要由花釵和博鬢組成。在宋代,龍鳳花釵冠是皇後、皇太後在出席重要場合時佩戴的禮冠。太子妃、公主及王妃的冠飾則去龍,為鳳冠。朝廷命婦的冠飾也被稱作花釵冠,其裝飾的寶鈿數量多寡預示著等級的高下。

在明代,皇後、皇太子妃所戴之冠稱為鳳冠,客製為九龍四鳳,各銜珠滴。其他品階命婦所戴之冠成為翟冠,較鳳冠簡化。

【錦心似玉】中徐太夫人和十一娘進宮時,頭上戴的就是朝廷命婦的釵冠。

笄者更換一套與頭上釵冠相匹配的大袖長裙禮服,大袖禮衣則反映了漢族女子的審美取向,雍容大氣,典雅端麗。

穿上大袖長裙禮服,身份貴重的女孩也會佩戴相征身份的帔或霞帔,佩墜,以及玉石掛件等。

唐朝時的帔像一條長紗巾,繞於後背垂在兩臂之間,下垂部份可垂於臂彎,可用手捧在胸前,可固定在裙子系帶上,形式多樣。一句話,有點類似於現在的披肩。

到明代,帔演變成霞佩,是一種狹長的繡巾。與宋代繞頸而佩的方式不同,明代霞佩是由身後下擺處經肩繞到身前,下垂至膝,底端並合,綴一墜子。明代後妃、命婦的禮服中施霞佩,霞佩的花紋和帔墜的材質,所飾禽鳥種類均有明確的等級規定,是佩戴者身份的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