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蔣介石評價朱德:他最大的本事,就是讓人看不出他的本事!

2023-12-18歷史

朱德最大的本事,就是讓人看不見他的本事。

敗退台灣後,蔣介石曾經對中國共產黨的十大元帥做過點評。對於人民解放軍的總司令朱德,他給出了這樣的評價。應該說,他的評價還是很有見地的。

很多人都認為,朱德的戰功並不顯赫,比起彭德懷、劉伯承甚至粟裕來,他缺乏過硬的勝仗來支持名頭。但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朱老總的本事在於,在戰場情況順利的時候,往往無法找到他的身影;但是在困難的時候,他卻能有起死回生的能力。朱老總一生不打順風仗,越是困難越能體現出他的價值。他就有這樣的本事,在不知不覺間,為一支部隊清理出方向,找到勝利的方法。

朱德的軍事生涯起點很高,但是卻高開低走。他畢業於雲南陸軍講武堂,曾經追隨蔡鍔參加過反對袁世凱的戰爭,還參加過反對北洋政府和段祺瑞的護法戰爭。他被授予過三等、五等文虎勛章,還有一個中將軍銜。

但是似乎從這時候起,朱德的帶兵之路就體現出一種另類的不順利。別看他是個中將,但是真正的軍職,最高也就是個旅長,剩下時間不是當憲兵的司令,就是警察廳的廳長。為何會如此呢?這可能和朱老總這樣的人,在舊軍閥中不吃香有關。他是個真正的愛國者,對於軍閥的相互傾軋既看不慣,也不想附和,那麽他自然就只能被排除在核心圈子之外了。

為了尋找救國之路,朱德在1922年前往德國留學,在此期間結識了周恩來。兩人一見如故,暢談之下,朱德接受了馬列主義,並且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但是,他此時的位置,仍然十分尷尬,周恩來給他的定位,是一個「好的參謀和好的精靈」,對於他在軍事指揮上的才能並不十分認可。

這種情況即使到了1927年的南昌起義時,仍然沒什麽改變。誰能想到,後來叱咤風雲的朱老總,一開始並非起義的核心領導者。他所做的,不過是用一場宴會,纏住在當地布防的滇軍團級、副團級以上的軍官,給起義的成功創造條件。

如果南昌起義真的按照設想成功了,開啟了新的北伐,那麽可能朱老總的價值,可能就永遠無法體現了。不過,歷史給了革命軍隊磨難,也給了朱德一個機會。面對敵人的圍追堵截,起義隊伍最終在三河壩分兵,朱德帶領三千余人,負責阻擊敵人。葉挺、周恩來、賀龍等人則率領主力,向潮汕地區進發。

這一場阻擊戰,朱德打得十分辛苦。他手下的三千疲憊之師要面對的,是錢大鈞部兩萬余人。而且,雙方在彈藥量和重火力上的差距,也非常巨大。面對困境,朱德以極其靈活的戰術,時而據守山林,時而據險阻擊,反倒打得錢大鈞無可奈何。甚至有的時候,朱德還能造成敵人不分敵我,自己打自己。戰鬥打了三天三夜之後,朱德在勝利完成阻擊任務後,趁著一場濃烈的晨霧悄然撤走。

而同時,起義的主力部隊在進入潮汕地區後,敵人的圍追堵截逐漸加強,起義隊伍裏,一些革命意誌不堅定的人,也開始紛紛脫離隊伍。最後,甚至葉挺將軍率領的起義主力兵團,都已經難以維持。最終,葉挺、周恩來等人只能前往香港暫時躲避風頭。

南昌起義的家底,此時只剩下了朱德手中的不到兩千人。就是這些人,也是人心浮動,隨時有潰散的可能。面對這個局面,朱德站在所有人的面前,堅毅地說:「 我是共產黨員,我有責任把南昌起義的革命種子保留下來,有決心擔起革命重擔,有信心把這支革命隊伍帶出敵人的包圍圈。我要和同誌們團結一起,一直把革命幹到底!如果有想離開的,我發給路費;如果想要一起走下去,咱們就要同舟共濟!

這之後,朱德又分析了當前的局勢:此時他們的位置,正好處在滇軍、粵軍的夾縫處。這兩支軍閥隊伍看上去兇狠,但實際上各懷鬼胎,並不團結。只要起義隊伍再堅持一段時間,敵人的追擊力量就會越來越弱。屆時只要再發展一些地方武裝,革命隊伍的生存不成問題。

朱德的話,團結了那些革命意誌堅定的軍人。他們繼續堅持了下去,最終在1927年11月等來了好訊息:滇軍和粵軍矛盾重重,幾乎完全放棄了對起義隊伍的追擊。而滇軍的將領範石生,甚至主動要求給起義隊伍補充彈藥和冬裝,每個人還發放了兩個月的軍餉。這一下,革命隊伍起死回生。

生存不成問題之後,接下來就是發展了。1928年1月起義隊伍進入湖南,迅速占領了幾個縣城,補充了物資。朱德還在湖南省發展部隊,建立起了一支總兵力超過八千人的新隊伍。4月,朱德率隊上了井岡山,與毛主席的秋收起義隊伍勝利會師,從此開啟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在後來的土地革命和抗日戰爭時期,朱老總以其一貫的運籌帷幄,將八路軍的所有事情打理得井井有條。雖然他沒有彭德懷百團大戰、115師的平型關大捷、劉伯承的七亙村、神頭嶺、響堂鋪等一系列輝煌戰功,但是他卻在後方調兵遣將,不斷地將合適的人派上戰場。他對整個隊伍戰鬥力的保持,仍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解放戰爭中,朱德的作用又一次得到了非常具體的體現。

日軍投降後,國共兩黨開始了和平談判,並且於1945年10月10日簽署了【雙十協定】,國內的和平前景向好。黨中央鑒於這個情況,向各個軍區發出了裁軍的命令。這個命令其實是有一定掩護作用的,並不是讓軍區的領導真的去嚴格執行。像蘇北地區的新四軍,不但沒有裁軍,反而積極招募軍隊,發展力量,為接下來可能發生的戰鬥做好了準備。

但是,作為全國最大根據地——晉察冀軍區的主要領導,聶榮臻卻真的按照命令執行了。原本晉察冀軍區有士兵三十余萬,而聶帥卻直接裁掉了十萬。同時,大量的兵工廠也關停了生產裝置,甚至拆毀。

應該說,聶帥的決定也不能算錯,晉察冀軍區雖然地域廣大,物產豐富,但是供給三十萬士兵,壓力還是太大了。為了保證生產,聶榮臻不得不忍痛割愛。

但是,【雙十協定】墨跡未幹,蔣介石就開始武裝進攻了。因為裁軍而導致力量不足的晉察冀軍區,損失非常大。國民黨傅作義、孫連仲部,合兵殺向華北重鎮張家口。晉察冀軍區解放軍兵力不足,難以進行有效防禦。最終在1946年10月,張家口失守。

張家口是華北到東北的通道,此處一丟,我軍就有了被分割包圍的風險,對全國解放的大戰略影響巨大。聶榮臻為了總結教訓,在淶源召開了緊急軍事會議。結果沒想到,軍區副司令員郭天民指責聶榮臻裁軍過於草率,語氣很不客氣。聶榮臻剛剛遭遇失敗,心情非常不好。煩悶苦惱之下,竟然一反常態,和對方吵了起來,甚至動用權力將郭天民撤職了!

淶源會議的影響極其惡劣,一時間,晉察冀軍區士氣低迷,人心離散,戰鬥力進一步下降。不久之後,黨中央又傳來命令,撤銷已經設立好的晉察冀野戰軍機構,只保留三個縱隊的編制。本來革命形勢向好的華北,一下子變得困難重重。

相比晉察冀,其他的軍區卻打了不少勝仗。東北地區,民主聯軍已經在一些工業城市站穩了腳跟,形成了和國民黨將領杜聿明分庭抗禮的局面;蘇北地區,粟裕將軍七戰七捷,打出了解放軍的威名;山東方面,雖然初期形勢並不順利,但是在1947年1月,陳毅、粟裕卻完成了華東野戰軍的建立,未來可期;3月,雖然國民黨悍將胡宗南打進了延安,但是卻在彭德懷的不斷打擊下寢食難安。

全國形勢都有轉機,唯有晉察冀軍區仍然持續低迷。聶榮臻對此有些束手無策,急盼中央前來支援。

1947年4月,黨中央成立了中央工作委員會(簡稱中央工委),在朱德、劉少奇的帶領下,來到了阜平縣城南莊。本來,中央工委是要去太行山區的,但是朱德在發現晉察冀的困境之後,決定留在這裏主持工作。

這個決定,表面上看是比較讓人錯愕的。晉察冀軍區的司令員是聶榮臻,但朱德、劉少奇的地位更高,三個人在一起,到底要如何分配權利呢?其實,這一點根本不用擔心,因為劉少奇和朱德從始至終,都沒有想過幹涉聶榮臻的指揮。他們只是想幫助軍區梳理關系,調整戰略,讓部隊恢復戰鬥力。

朱德常駐晉察冀之後,立刻揮出了自己的「三板斧」:談話、正規化、戰鬥力重建。

晉察冀軍區的問題,最表面上的就是不團結。除了聶榮臻和郭天民的矛盾之外,另一位大將——察哈爾軍區司令員鄭維山,經常是牢騷滿腹。朱德到來後,立刻展開了分別談話。

聶榮臻是老資格的革命家,心思透徹,所以朱德和他的談話不用太深,點到為止。聶榮臻很快就表示,自己犯了過於樂觀的錯誤,「太相信美國人了」,所以才貿然裁軍,導致了整體形勢的被動。對於自己和其他人爭吵的事情,他也做了檢討。聶帥的工作,這就算完成了。

接下來,是和郭天民的談話。朱老總指出,郭天民的觀點是正確的,但是方法用得不對。聶榮臻畢竟是軍區司令員,劈頭蓋臉地批評和指責是不可取的。講話柔和一些,態度好一些,可能情況就會好很多。郭天民也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但是同時也表示,自己和聶榮臻的矛盾已經形成了,害怕以後無法彌合。對於這一點,朱德也想到了,他派郭天民去了晉冀魯豫軍區,給劉伯承當副手。

鄭維山的情況,其實也很簡單。他之所以心裏有火,是因為他覺得在晉察冀發揮不了自己的才能,打仗打得太憋屈。這種心態,是此時晉察冀軍區大部份指戰員的心聲,所以做鄭維山的工作,相當於做所有人的工作。

朱德和鄭維山談話之後,很鄭重的對他說:「 晉察冀不會總打敗仗,肯定會打勝仗。黨中央一定會幫聶司令員重新完成軍事建設。日後,華北有很多硬仗、惡仗要打,到時候會有你鄭維山的用武之地。

其實,鄭維山並不是真的要走,只是發牢騷。如今牢騷發出去了,又得到了朱老總「日後打硬仗」的承諾,於是不再說別的,從此安下心來幹工作。這一下,幾乎晉察冀軍區的所有指揮員,都不再有怨言了。

重新將人心團結起來後,朱德便開始了下一步工作:正規化。

晉察冀軍區是個大軍區,每塊土地上的物產和經濟都不一樣,而且部隊直接參與生產和分配。有些部隊能透過生產和做生意得到不錯的收入,所以指戰員們的生活條件較好。有些部隊則因為駐地經濟不行,弄得連吃飯都成問題。這就造成了一些經濟上的矛盾,雖然平時看並不明顯,但是關鍵時刻,會造成部隊之間的不團結。

朱德到來之後,立刻開始了軍隊和經濟部門分離的改革。他命令,所有的部隊全部結束經濟生產,所有的工商業、農業,統一交由軍區經濟部門統一管理。所有的稅收不能經過部隊的手,而所有軍事人員的津貼,全部按照標準統一發放。另外,部隊的武器彈藥,全部由後勤部門統一發放管理。如果部隊有了繳獲,一律上交,進行統一分配。

朱老總此舉,相當於拉開了解放軍正規化改革的序幕。從此後,部隊和經濟分離,變得更加純粹。統一分配的原則,讓那些損失大、打硬仗多的部隊可以得到更好的補充,部隊的凝聚力因此而增強了。

前兩步解決了宏觀上的事,下面就要重建部隊的戰鬥力了。

老實講,在晉察冀軍區,有不少軍事幹部,還沒有完成從遊擊隊轉為正規軍的心理過程,打起仗來沒有章法。甚至有些人曾是遊擊戰的名將,但卻無法適應大兵團作戰。就是聶榮臻自己,在軍事指揮上也有短板。對於這一點,朱老總心知肚明。為了盡快完成對部隊戰鬥力的重建,他決定從其他地區引進能力強的軍事幹部,加強晉察冀軍區的總體指揮水平。

不久之後,楊得誌、羅瑞卿、耿飈三人,便被調到了晉察冀地區。他們之中,楊得誌來自晉冀魯豫,羅瑞卿來自西北,耿飈則是一直從事統戰工作。朱老總圍繞著三個人,重建了晉察冀野戰軍,並讓三人分別擔任司令員、政委和參謀長。

經過一番大刀闊斧的改革,晉察冀野戰軍的戰鬥力直線上升。改革當月,野戰軍就打響了正太戰役,殲敵3.5萬人;6月,又攻克了克青、滄縣、永清、徐水、固城五個縣城。1947年十月,晉察冀野戰軍又完成了清風店大捷,並且乘勢解放了石家莊。自此,晉察冀軍區從此前的搖搖欲墜,變成了鋒芒畢露。這也就難怪毛主席在渡過黃河之後,將自己的下一個落腳點選在了西柏坡了。

小說裏有雲:銳劍無鋒,大巧不工!用這句話來形容朱老總,是再合適不過了。從表面上看,他似乎沒有指揮過什麽大型的殲滅戰,沒取得過什麽輝煌的軍事勝利。但是,每一場勝利的背後,好像又都離不開他的努力。順境中不爭鋒,逆境中不逃避,透過調整部隊的狀態來左右戰爭,這才是朱老總的真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