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開國少將秘密回鄉,發現哥哥正準備出門要飯,當地官員卻富得流油

2024-02-05歷史

1959年冬天,開國少將(1988年被授予上將)尤太忠接到了家鄉的來信。

信中稱他的老母親病重,讓他趕緊回來看一看。

尤太忠得知立馬往家趕,沒想到到家看到後的一幕卻讓他驚呆了——他的哥哥竟然準備出去要飯。

恰巧不久後尤太忠見到了當地官員,一看到他們,尤太忠就怒不可遏,轉身離去。

尤太忠一家為何淪落至此?他見到當地官員後,又為什麽發這麽大的火呢?

革命期間,將士們為了保家衛國,不得不背井離鄉,尤太忠將軍也是一樣。

戰爭年代他在外征戰多年,新中國建立後,又有職務在身,一直沒有機會回家。

1952年冬天,從北韓戰場回國匯報工作時,難得有休假的時間,趁這個機會,尤太忠緊趕慢趕地回到了老家河南省光山縣磚橋鎮。

他與家人闊別多年,這次見面都格外開心。

當時尤太忠母親的身體還不錯,哥哥嫂子的生活也能過得下去,尤太忠心裏才踏實一些。

聽聞尤太忠回家,鄰裏鄉親們都來看望,尤太忠熱情地同他們交談著,並計劃下午去鎮上的小學看一看。

學校校長請他為師生們做一場報告,給他們講講革命事跡,尤太忠欣然答應。

在報告會上,尤太忠不止向大家講述了以往的革命征程,還就當下正在發生的抗美援朝,為師生們分析了國際局勢。

他告訴孩子們,只有好好讀書學習,將來才能和自己一樣保家衛國。

尤太忠將軍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為全校師生做了一場酣暢淋漓的報告,大家熱烈的掌聲一陣又一陣響起。

這掌聲既是給尤太忠將軍的,也是給無數在戰場上浴血奮戰的將士們的。

晚上,尤太忠與學校領導和老師們一起用餐,席間他屢次提到教育的重要性,還說教師責任重大,理應受到社會的尊敬。

尤太忠將軍的隨和謙虛讓眾人印象深刻,飯桌上歡聲笑語不斷,尤太忠也發自內心地覺得親切。

第二天,尤太忠還見了自己的小學老師,兩人一起吃了晚飯,還暢聊到深夜。

公務在身的他,很快就離開了家鄉,他依依不舍地告別了家人和鄉親們,並在回到部隊後,給鎮上的小學送了竹花籃和一個白瓷和平鴿。

有人說離別時為了更好的相遇,想必尤太忠也是這麽想的。

雖然離開了「小家」,但他一直在為新中國這個「大家」做貢獻,他相信只要國家好起來了,他的家人也會越來越好。

而他這一走就又是七年,直到1959年,他收到了一個壞訊息——母親病重了。

心急如焚的尤太忠立馬踏上了回家的路程,一路上他都十分著急,恨不得插個翅膀飛回去。

一到家鄉,他就迫不及待地朝自己家走去,可他剛到門口,就看到幾個衣衫襤褸的人從家裏出來,手裏還都拿著碗。

為首的男人看到尤太忠後,當即楞住了。

尤太忠仔細辨認了一下面前這個瘦骨嶙峋,衣衫破爛的男人,才發現這竟然是自己的哥哥尤太俊,他身旁的是嫂子和孩子們。

尤太忠震驚不已,他問兄嫂這是要幹什麽去,怎麽會成這個樣子?

兄長這才告訴他,家裏實在太困難了,他們這是準備出門去要飯。

尤太忠沒想到家裏的情況糟糕至此,他趕緊讓人去準備了飯菜,將兄嫂和孩子帶回家。

母親正臥病在床,整個人病懨懨的,骨瘦如柴。

尤太忠既心疼又自責,問過母親的情況後,他問起了哥哥為什麽會變成這樣。

尤太俊告訴他,不僅是他們一家,整個村子的情況都一樣。

這兩年鬧饑荒,他們還算幸運的,好歹有口吃的,能活著,還有一些人被活活餓死。

原本村子裏還有200多人,現在走的走,死的死,也只剩四十多人了。

尤太忠聽著心如刀絞,他在外拼搏多年,就是為了讓人民安寧和樂。

可現在,這麽多村民蒙難,讓他怎能不心情沈重?

很快,飯菜都準備好了,大家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看著家人這個樣子,尤太忠忍不住紅了眼。

飯後,尤太忠又到鄉親們家裏走了走,看到百姓們這樣,他十分痛心地握著他們的手,哽咽道:「你們受苦了。」

他自掏腰包,給了每家每戶五元錢,身上帶的僅有的200元全部都發完了。

隨後他又回家陪在病重的母親床前。

不久後,尤太忠將軍回鄉的訊息傳到了縣長馬龍山耳朵裏,於是他就邀請尤太忠來吃飯。

尤太忠正好想向當地政府了解一下具體情況,就答應了。

但是一見面,尤太忠將軍就怒不可遏,直接轉身離去。

原來他看到一起吃飯的人都是肥頭大耳,桌子上都是美味佳肴,一看過他們得就是富裕生活。

百姓們吃苦受餓,這些領導卻一個個過得有滋有味,這怎能不讓他氣憤!

這讓我想起了一則與陳賡大將有關的故事。

30年代陳賡大將曾被國民黨抓捕,蔣介石為了拉攏他,就跟他打感情牌,說他瘦了,陳賡道:「瘦吾貌而肥天下。」

隨後陳賡說蔣介石也瘦了,蔣介石卻說是為國事煩憂,寢食難安,所以瘦了。

陳賡毫不客氣地拆穿他的小心思,說:

「校長瘦而天下更瘦,這是為何?」

陳賡之意就是點明了蔣介石未將百姓放在心上,他只顧自己的利益,所以才會「他肥而百姓瘦,他瘦而百姓更瘦」。

尤太忠將軍老家的這個縣長,自己過得有滋有味,卻沒想過考慮百姓的死活。

百姓將他高高捧起,他卻並未將百姓放在心裏。

尤太忠將軍這才憤然離席,並向上級匯報了群眾的真實情況。

尤太忠將軍的行為與那位縣長簡直是雲泥之別,他征戰多年,即便身居高位,也沒有以權謀私。

得知家人和鄉親們的困境後,他首先想到的是用自己的錢去資助他們,盡管杯水車薪,但他在自己可幫助的範圍內盡了最大努力。

他的兄嫂即便困難成這樣,也沒有去麻煩弟弟,只有在母親病重時,才會通知他回來。

可見這一家人都是淳樸善良之人。

其實尤太忠向來如此,他不僅俠肝義膽,還重情重義。

1947年劉鄧大軍躍進大別山時,過汝河時,前有阻敵後有追兵,尤太忠負責率領十六旅堅守河南大、小雷崗,還直接把指揮所設在了大雷崗。

這裏距離敵人只有兩公裏,期間劉伯承和鄧小平來打到了大雷崗前線。

尤太忠怕他們有危險,讓他們先撤離,劉鄧二人不肯,尤太忠一咬牙,讓人將他們強行送進了指揮所。

就在這時,敵人的一發炮彈落了下來,直接將尤太忠的帽子都掀翻了,他們剛剛站的地方被炸得黑黢黢的。

尤太忠一陣後怕,幸虧劉鄧二位首長已經進入指揮所了,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自那之後,只要劉鄧首長來前線作指示,不管他們說啥尤太忠都說「好」,為的就是讓他們趕緊離開,別在這危險之地。

看尤太忠這著急「趕人」的樣子,劉伯承哭笑不得,只能邊走邊再三跟他叮囑指示內容。

解放戰爭時期,尤太忠率十六旅攻打榆台,卻久攻不下。

他的戰友杜義德知道後,就給尤太忠打電話問他怎麽回事,怎麽大半天都打不下來?

尤太忠這暴脾氣一上來,脫下軍帽就沖到了前線,與戰士們一同作戰。

將軍親臨陣地,戰士們頓時士氣高漲,很快就攻下了榆台。

尤太忠也在這次戰鬥中受傷,但對他來說,能打勝仗就是硬道理。

解放重慶時,尤太忠已是三十四師師長,有一天下雨,劉鄧二位首長看一圈沒發現尤太忠的身影,就問王近山他人去哪兒了?

王近山很了解尤太忠,答道:

「部隊還在街上淋雨,他肯定也在街上。」

杜義德也附和說:

「沒錯,只要有一個士兵在街上,他就不會進房子。」

他們派人去街上找尤太忠,最後發現果如王近山和杜義德所言,他就和戰士們在一起。

尤太忠雖然身為將領,卻願意與士兵同甘共苦,共同進退,這樣的將領怎能讓人不信服敬重?

建國之後,尤太忠因戰爭年代立下赫赫戰功,於1955年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88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他這一生嚴於律己,兢兢業業,從不徇私舞弊,也不濫用特權。

出門時,有人給尤太忠將軍送東西,他即便收下了,也會自己出錢買下來,既不拂了對方的好意,也白拿對方一針一線。

1998年將軍逝世後,有人發現他的書桌上有一對黃山鎮石,上面寫著:

品在竹之間,格在梅之上。

這就是尤太忠將軍人生的真實寫照,他是軍中猛將,也是家中孝子。

他時常會告訴身邊的工作人員,要勤懇踏實,一步一個腳印,靠著自己的努力去爭取職位。

如果有工作人員離開,他也會給他們一些寶貴的建議,讓工作人員們關懷備至。

如今雖然尤太忠將軍已經逝世多年,但他這高尚的品格與精神,依舊在後人心中閃閃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