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毛澤東在蘇區留下的大多是親信

2024-02-02歷史

毛澤東在蘇區留下的大多是親信

1935年,中央紅軍遭遇第五次反圍剿的重創,為了生存和信念,他們毅然決然地踏上了長征之路,這是一次充滿艱辛與挑戰的征途,也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它覆寫了中國的命運。

然而,並非所有的紅軍都參與了這一偉大的歷程。

圖丨長征路上在紅軍長征期間,有部份人為了爭取紅軍大部隊轉移的寶貴時間,留在了長征路上與國民黨軍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令人痛心的是,留守蘇區的10位領導人,大部份都為革命獻身,只有一位活到了建國,見證了新中國的誕生。他們是誰?

為什麽是他們被留下?這些留守的領導及將士們又度過了怎樣的艱苦歲月呢?長征路上的英勇事跡道阻長,留守蘇區。

1933年,第四次反圍剿結束後不久,國民黨軍開始圍剿紅軍,發起第五次圍剿戰爭。然而,紅軍在此前的四次反圍剿戰爭中都取得了勝利,不僅重創了國民黨軍,還使紅軍根據地越打越大。

第五次反圍剿,紅軍為何失利? 在第五次反圍剿戰爭中,紅軍遭受了嚴重的損失。這並非國民黨力量強大,而是因為當時中央蘇區被李德、博古等人掌控,他們的決策導致了失敗。

他們在圍剿前對形勢的估計不足,指揮失誤,戰術運用不當。博古和李德否定了毛澤東及其他指揮員的戰術,批評他們膽小、不敢正面交鋒。

然而,紅軍在兵力和武器裝備上遠不及敵軍,不擅長陣地戰硬碰硬,正面交鋒並不能發揮其靈活性和機動性優勢。這樣的策略無疑是在用自己的短板對抗敵人的優勢,最終導致了紅軍的失敗,不得不進行戰略轉移。

圖丨李德留守名單1934年紅軍主力被迫進行轉移,與自己的鄉親戰士依依惜別。戰士們雖然不舍得離開,卻不得不離開。

但不要忘了,還有1.6萬紅軍戰士、3萬武裝力量和10位中央領導人被留下來掩護紅軍主力突圍。長征途中危機四伏,留下的人也要面對前狼後虎,當時各方勢力盤踞,形勢極其復雜嚴峻,國民黨也不遺余力拿出全部家當圍剿,動用了近50萬兵力,蔣介石本人更是親自坐鎮南昌處理一切剿共事務。

紅軍長征剛剛踏上征途,蔣介石就下令將槍口對準蘇區根據地,因為蔣覺得那裏曾經紅軍駐紮過,已經匪化,不殺則不能斬草除根,之後便對群眾大肆掠殺;而留守的紅軍面對百萬大軍的圍困,仍然堅持戰鬥。

面對危急的情況,留守的項英、陳毅接到中央命令,決定分路突圍,開展遊擊戰,分散作戰,以期更好地保存有生力量。

他們在此後的3年裏,開始了野人般的生活。留下來的是10位領導人,包括瞿秋白、項英、陳毅、何叔衡、賀昌、陳潭秋、方誌敏、劉伯堅、毛澤覃和古柏。

那麽,他們為何被留下呢?又是誰決定的名單呢?我們都知道,紅軍被迫長征,主要原因就是李德博古的指揮不當。

他們的戰術指揮過於呆板,沒有實戰經驗。在李德、博古到來後,當時的蘇區老領導們也被排斥出核心決策層。為了進一步鞏固中央,李德組成了中革軍委決策中心三人團,包括李德、博古和周恩來,因此,誰留下誰走,都是由他們決定的。

網路圖片顯示,雖然表面上由三人團做決定,但實際上博古、李德排斥政治立場與他們不同的紅軍將領,從而總攬了紅軍的所有決策。

而周恩來當時只是執行發電文的命令,沒有實權。在最重要的將領留守名單中,他也只是知道人數,而不清楚具體是哪些人,所以留守名單最終是由李德和博古二人決定的。

那麽,李德和博古又是根據什麽原則來決定留守的呢? 在長征途中,由於紅軍的靈活和行軍速度快,所以他們會面臨前追後堵的局面。

為了應對這種情況,紅軍必須具有很強的機動性。最初長征時,李德和博古要求將所有物資帶走,包括結婚證存根,這導致戰士們怨聲載道。

輜重過多會影響行軍速度,不利於紅軍發揮其靈活作戰的優勢。湘江戰役中,紅軍由8萬銳減到3萬,損失慘重,部份原因就是輜重過多,無法快速過江,導致被敵人包圍。

如果不是後來周恩來據理力爭,紅軍可能會被敵人包圍更多次。這些血的教訓,李德和博古要承擔不可推卸的責任。

在長征途中,危險重重。因此,在這樣的特殊時刻,有傷病的紅軍戰士不能隨大部隊轉移,他們需要被留下來分散養傷,隱蔽行蹤,以免影響大部隊的行軍。

陳毅因為在醫院療養無法行走,無法隨軍出發,被留了下來。

毛澤東受到批評後被撤銷主席職務,喪失軍事權,只保留了一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主席的虛職,沒有實權。後來贛州戰事不順,他被調去前線任紅軍總政委,重新獲得軍事指揮權,但在提出多個軍事決策後被否決,與中央局的矛盾越來越深,之後再被撤職。

與毛澤東關系親近的人也受到了牽連,包括何叔衡、毛澤覃等。他們因為與毛澤東的關系最終都被留在蘇區,歷經九死一生。

連毛澤東也上了李德博古的留守名單,但以周恩來為首的人據理力爭,最終讓毛澤東跟上了長征的隊伍。這些留在蘇區的人都是與毛澤東有深厚革命友誼的親朋好友,他們的忠誠和勇氣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圖丨毛主席(3) 廣昌戰役,是中央蘇區北部的重要屏障,國民黨軍隊兵臨城下。然而,紅軍指揮官李德博古等人對敵情判斷失誤,堅持堅守廣昌,致紅軍傷亡5000余人。

彭德懷、劉伯承等紅軍將領對此深感痛心,對李德博古等人提出了尖銳的批評。盡管劉伯承最後被列入留守名單,但周恩來找到了李德博古,指出了劉伯承在紅軍方面的重要地位,才讓劉伯承得以參加長征。

廣昌戰役的失敗,導致中央紅軍遭受重大損失。直到1935年遵義會議召開,李德博古被罷免了軍事指揮權,由毛澤東、周恩來負責軍事指揮,紅軍才重新走上正規,開始了新的章程。

在紅軍長征的道路上,有許多艱難困苦的時刻,其中之一就是在梅嶺被國民黨軍隊圍困了20天。陳毅和其他戰士們只能在山中吃生食,忍受饑餓和寒冷。

他們無法生火,因為煙火會暴露他們的位置。在惡劣的天氣中,他們只能任雨水打濕,要麽在太陽下曬幹,要麽用自己的體溫捂幹。

在這個艱難的時期,有些戰士甚至被凍死。雖然這是非常艱難的時期,但陳毅和其他戰士們並沒有放棄。他們繼續堅持戰鬥,為了革命的勝利,他們願意付出一切代價。

面對圖片來源於網路和槍支彈藥奇缺的困境,紅軍戰士以身作則,用頑強的意誌和堅定的信念對抗裝備落後和人員短缺。

他們在戰場上拼死血戰,雖然傷亡慘重,但始終不屈不撓。在這個艱苦的時期,陳毅率領紅軍戰士度過生死危機,創作了傳世之作【梅嶺三章】,成為蘇區唯一活下來的領導人。

他的精神永存,激勵著我們為祖國的未來而奮鬥。 紅軍戰士們在國民黨軍的圍剿下,堅守陣地,堅持了三年的遊擊戰爭,他們大多數犧牲在了革命路上,他們的英勇事跡永遠銘記在我們心中。

在長征開始後,瞿秋白留在瑞金,帶著紅軍作戰,盡管身患肺病,但他仍然堅持戰鬥,直到最後。然而,他們在轉移過程中被敵人發現,不幸落入敵軍之手。

但是,他們始終堅持自己的信仰,不低頭、不降服、不動搖,最後被國民黨處決,慷慨就義。他們的精神將永遠活在我們心中,激勵我們為了正義和自由而戰鬥。

1. 鄧子輝護送何叔衡轉移,不慎暴露行蹤,何叔衡年老體弱,深知可能會拖累大家,為不拖累同誌,跳下懸崖,用自己的生命換取了其他同誌的生存。

2. 賀昌年齡最小,但在數次突圍戰中一直沖在最前線,帶領戰士浴血奮戰,面對敵人窮追不舍,身邊的戰友們誓死抵抗一個個倒下,聽到敵人要活捉他時,他選擇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戰鬥到最後一刻,最後一顆子彈毫不猶豫留給了自己,以身殉國,年僅29歲。

3. 劉伯堅深知留守蘇區領導人面臨的艱難困苦,與好友葉劍英話別,寬慰他做好艱苦作戰的準備,然而在1935年帶兵突圍中,因負傷被捕,受盡屈辱,最後壯烈犧牲。

圖丨英勇犧牲的革命先烈們:劉伯堅毛澤覃、方誌敏、古柏、項英和陳潭秋,他們雖然都因各種原因不幸犧牲,但他們的英勇無畏和堅定的革命信念,永遠值得我們銘記和敬仰。

他們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今天的和平與繁榮,他們是真正的英雄,他們的精神永遠在我們心中燃燒。

圖丨陳譚秋總結了那些留守中央蘇區的領導人,他們在黎明的前夕倒下了,用獨特的方式完成了精神上的遠征,只有陳毅活了下來,親歷了新中國的成立。

在開國大典中,站在天安門城樓上的陳毅將軍熱淚盈眶。他知道為了這一刻,有多少同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他不是一個人站在那裏,他是無數犧牲的戰士的代表,沒有他們的付出和犧牲,就沒有新中國的誕生。

他們的堅定革命意誌和勇於擔當的精神,將永遠激勵我們前進。作為後輩,我們將繼承先烈們的遺誌,守護國家山河無恙,國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