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遵義會議後,那個曾讓紅軍差點全軍覆沒的李德,去了哪兒?

2023-12-15歷史

1935年的遵義會議上召開過程中,面對同誌們的批評,李德非常不服氣。他認為自己是共產國際派到中國的軍事情報員,自認為他代表先進的文化與生產力,所以一直對毛澤東等同誌的不同意見不屑一顧。

即使第五次反圍剿,因為他和博古的指揮失利害得紅軍身處險境差一點就要全軍覆沒,然而李德依然不認為自己的指揮有什麽不對的地方。李德身上體現出來的盲目的道路自信已經徹底表明,他和他身後的共產國際已經沒有正確領導中國革命的能力了。

李德

因而,在這次會議當中,李德的指揮權和領導權被拿下。力挽狂瀾的毛澤東同誌邁進第一線,確立了最高軍事指揮權。那李德在遵義會議之後去了哪裏呢?

李德是德國慕尼黑人,有個筆名叫華夫。1900年出生,一戰時候接受了共產主義思想,加入了共產黨。他的人生可謂是跌宕起伏,這也是他們那個時代的年輕人的共同宿命。

18歲創立了巴伐利亞蘇維埃,26歲被德國政府扔進監獄。當時的歐洲是資產階級的天下,對共產主義深惡痛絕,所以李德等共產黨員的日子很難過。

身陷囹圄的李德每天都在想著逃出去,28歲那一年,他成功越獄,然後跑到了蘇聯。蘇聯由於十月革命的成功,當時被全球的共產主義信仰者認為是必須要去「取經」的地方,那裏的環境對共產黨員很友好。

李德到了蘇聯混得如魚得水,他去了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這段軍事學習的經歷相當於鍍金,從這個軍校出來的學員,在當時都會被高看一等。

李德加入了共產國際,這個組織是列寧建立的,總部就在蘇聯的莫斯科。中共和共產國際有很深的關系,中共的建立和十月革命也有直接關系。

1920年,共產國際派出代表來到中國負責幫助成立中共,當時負責接洽的國人是陳獨秀和李大釗。從中共創立開始,共產國際對中共的革命運動是提供過很長時間的經費支持的。

1922年,中共派出代表去蘇聯參加共產國際,正式成為一個支部。既然是支部,不可避免要受到指導和幹預。

1932年,李德第一次來中國,共產國際給他指派的任務是幫忙營救一對特工。李德這一次中國之旅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年,他申請來到中國,共產國際同意了。

李德進入蘇區之後,因為他的身份,立馬變成了中共軍事委員會的核心之一。

有老紅軍回憶當時的李德,給出了很公正的評價。其實在初期,李德給紅軍講過軍事理論,這是他在伏龍芝軍事學院學到的。他的專業術語層出不窮,授課很成功。如果他不是和中國革命交纏在一起而是單純作為一個軍事教官那麽肯定是稱職的。但歷史沒有如果。

李德是個上過戰場的人,只不過是歐洲戰場,他的經驗局限於歐洲和伏龍芝軍事學院所學的理論。他對中國革命和紅軍實際上是不太了解的,有點教條主義。所以他的指揮走錯了方向。

李德剛來中國的時候是滿懷雄心壯誌的,但個人能力有限。人自有沖天之誌,非運不能自通。李德那個時候並沒有一票決定權,但是博古等人是盲目相信共產國際,所以才會把李德架在了一個很高的位置上。

博古等人缺乏道路自信可以理解,他們在探索的過程中更願意相信共產國際,因為蘇聯的共產主義革命是走通了的。所以博古一些人就完全照搬了。

李德本人也對自己非常自信,他從一戰中走來,從德國走來,從蘇聯走來,他認為他的能力完全可以領導中國革命。李德的盲目自信和博古等人缺乏道路自信交織在一起就導致了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

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所造成的後果非常嚴重,紅軍的革命根據地完全保不住了,留在這裏有全軍覆沒的危險。紅軍的傷亡慘重,路線錯誤,繼續走下去,也許是一條不歸路。

因此周恩來、朱德他們緊急召開遵義會議,會議上,王稼祥頭一個站出來支持毛澤東的主張,並且批評了博古、李德等人在指揮上的重大失誤。

會議上,確立了毛澤東同誌的建設性意見,將紅軍的最高指揮權交到了毛澤東同誌的手上。從這時候開始,中共和紅軍終於有了一個能把中國具體國情和共產主義革命融會貫通的領袖。中國革命和紅軍轉危為安,那麽李德去了哪裏呢?

李德雖然被拿下了軍事指揮權,但是他仍然是核心領導層的成員之一,政治局的重要會議,他都有參加。這個階段,他還是跟著紅軍走的。

毛澤東同誌提出長征後,李德帶著妻子蕭月華跟著大部隊一起出發了。

李德剛來到蘇區的時候,作為一個西方人,對人很熱情,很愛跟人打招呼聊天。男同誌當然無所謂,但是李德和一些女同誌主動閑聊,女同誌接受不了。

因為那時候的女同誌雖然接受了很多先進思想,但仍然是含蓄而保守的。這無可厚非,文化不同,不強求。但是李德不理解,後來還是男同誌跟他說了內情,他才恍然大悟。

李德來到蘇區後追求了一位紅軍女同誌,名叫蕭月華。蕭月華早年生活艱苦,受到封建壓迫,接受革命思想洗禮之後加入了紅軍隊伍。

李德大膽追求蕭月華,蕭月華一開始是不同意的,相處一段時間之後兩個人可能有了感情,所以結婚了。蕭月華有著中國傳統婦女的吃苦耐勞、賢惠的品質,對李德很有耐心,還學會了烤麵包。

可是兩個人語言不太通,李德對漢語一竅不通,兩個人溝通有些困難。李德的性格有點剛強和執拗,漸漸地,兩個人之間爭吵越來越頻繁,感情越來越不好。

李德在反圍剿時期接連指揮錯誤,其實他內心也很懊惱,心理壓力很大。但是這種心理壓力他沒有跟其他同誌訴說而是帶著壞脾氣和蕭月華相處,一點小摩擦就吵起來。蕭月華厭煩了吵架,要求離婚。

李德和蕭月華在婚後相處過程中應該都發覺彼此其實不是自己想找的那個人。李德的腦子裏還充滿浪漫思想,他喜歡的可能是那種圍著愛情團團轉的女孩子。蕭月華的想法很簡單,她更喜歡中國的男同誌,踏實上進有包容心。兩個人成長的環境和想法大不相同,相處久了矛盾越來越尖銳。

對於離婚,想必很多人都清楚,大多是勸和不勸分。同樣的,蕭月華提出離婚被其他同誌知道後,也是好心勸他們和好繼續過日子。蕭月華聽完也就沒有堅持離婚了。

長征路上,蕭月華是在休養連,一路上吃了很多苦,李德也吃了很多苦。紅軍戰士們沒有一個容易的。李德跟著組織到達了陜甘根據地,也到達了延安。蕭月華生下了他們兩個的兒子,起名「寧寧」。

生下孩子之後,李德和蕭月華被分到了不同的工作地點。蕭月華去了中央秘書處,李德去了紅軍抗日大學擔任教官。他們兩個只有在周末的時候才會團聚,孩子就寄養在附近的農民家裏。

李德對蕭月華比長征之前有了許多耐心,脾氣沒有之前火爆,而且他學會了做飯。孩子在周末被蕭月華帶回家的時候,李德會做些飯菜給他們品嘗。

李德自從遵義會議之後,思維方式改變了很多。一開始他是不適應突然失去了指揮權的,雖然參加重要會議,但說的話越來越少。他意識到自己的有些觀點是不合時宜的。

他在總結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時候坦然地說:「我終於明白了,中國同誌比我更了解他們在本國進行革命戰爭的正確的戰略戰術,我沒有根據中國的地理形勢、中國人特有的作戰傳統進行指揮。」

李德終於意識到了他是沒有把革命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所以導致了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他能坦坦蕩蕩地把這些話講出來,說明他並不是一個聽不進去別人意見的人,他懂得自我反省。

遵義會議之後,他為了找出自己軍事指揮上的錯誤以及確認毛澤東同誌軍事指揮水平,申請去了林彪帶領的紅一軍團。見到林彪之後,他與之討論起毛澤東同誌的戰術。

林彪感到頭疼,他一方面要指揮作戰,一方面還要應對李德,但是依然盡心盡力照顧李德。這段時間,李德深入到基層,他總算搞明白了毛澤東在軍事指揮上的能力是比他高出非常非常多的。至此,他改變了以前的固執己見。

在長征路上,李德對張國燾和毛澤東提出的兩種截然不同的策略方案,在分析之後,他堅決支持毛澤東提出的北上抗日的決定。

張國燾還欺騙李德說毛澤東他們不是北上抗日而是北上去蘇聯,李德完全不相信,嚴厲批評了張國燾而且不允許他在這個時候搞事情。李德在慢慢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改變曾經獨斷的性格。這一點,其他同誌是能看到的,慢慢對李德有了很大的改觀。

抵達延安之後,他到紅軍大學擔任軍事教官。這個安排更符合李德的特長。他在授課時,理論還是在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的,但是軍事案例都是拿紅軍的作戰經歷舉例說明。

李德每次講完紅軍在長征時候作戰成功的案例時總會由衷地感嘆:「毛澤東同誌的軍事指揮能力讓人望塵莫及,我聽過他講課,他是個偉大的人。中國紅軍同樣很偉大!」

李德跟隨紅軍長征和歷經無數次戰鬥之後,他改變了很多很多。剛來到蘇區的時候,李德是抱著俯視的態度對待毛澤東和紅軍的,他認為自己「獨步天下」。而且鴉片戰爭之後,西方人對中國人普遍有一些歧視。

李德在被拿下指揮權之後,他親自到第一線感受領悟毛澤東同誌的軍事指揮能力和領導中共和紅軍的能力後,他無比敬佩。最終他意識到,中國紅軍為了革命拋頭顱灑熱血不畏艱險是令人無比敬佩的,是偉大的。他們沒有私心,只是為了國家的存續和民族的生存。

這一點,和他曾經歷的一戰以及其他國家的戰爭目的是完全不同的。當他見識到毛澤東同誌將中國國情和革命完美結合讓紅軍的發展勢頭越來越好之後,他不得不生出敬佩之心。這是對偉大的人的敬佩和肯定,當李德親眼見證中國革命的發展歷程,他的思想會煥然一新。

所以李德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他表示要一直留在中國,跟隨中國革命付出他的所有心血。

可惜很多事過於出乎意料,蕭月華和李德的感情時好時壞,而且李德做了一些讓蕭月華無法接受的事兒。蕭月華一氣之下跑到了毛澤東同誌那裏訴苦,毛澤東同誌安慰蕭月華,「你們性格合不來,大家都知道。但誰也不能勸你們離婚,你們自己要想清楚」。

蕭月華態度很堅決,提出離婚申請,最終中央同意了。兒子由蕭月華撫養,李德負責每個月給撫養費。就這樣,他們的婚姻劃上了終止符。

離婚後,李德想要回蘇聯,可能是覺得自己沒有什麽可留戀的了。他問了其他同誌,得到的訊息是蘇聯那邊在搞肅反,李德此時回去處境不會太好,不如靜觀其變等待一段時期再從長計議。

李德在靜觀其變的過程中又娶了一個妻子。可能是又有了一個家讓李德有了歸屬感,他決定要陪伴中國妻子一直生活在這裏,不回蘇聯了。

然而在1939年八月份,就在抗日戰爭開始的第二年,李德突然接到了共產國際發過來的電報,讓他立刻返回蘇聯。

共產國際的訊息來得很突然沒有絲毫征兆,讓李德回去任職的期限很倉促。毛澤東、張聞天等同誌聽說後立馬去送行,李德不得不趕緊收拾,他提出要帶著妻子一起回蘇聯,但是到了機場之後,妻子沒有護照,沒辦法上飛機。

李德難過地說:「你等我回來,我一定盡快回來接你。」可惜,李德從這之後,再也沒有回到中國,兩個人就此分別,天各一方。

回到共產國際總部後,李德的處境很不好。雖然經過了肅反,但此時的共產國際稽核依然嚴格。他們對李德領導紅軍和中國革命所犯下的錯誤進行大批特批,李德感覺很慌張,他隱隱約約感覺這是一次大清算,而且說不定有可能被當做「敵對分子」處理。

李德據理力爭,他認錯,但是實事求是。他說:「我知道自己錯在哪裏,我對中國國情不了解,完全按照自己以前的經驗和所學到的理論去指導,所以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但我不是有意的,只是能力不足。」

李德的誠心交代再加上共產國際的多方調查,最終給李德的判斷是他是因為個人思想作風問題犯下了指揮上的大錯,和路線問題無關。李德松了一口氣。

共產國際判斷,李德不適合到前線去幹指揮工作了,所以讓他去出版社工作。李德從這之後,和中國革命、中國紅軍與共產國際的核心工作就脫了軌。

德國入侵蘇聯之後,共產國際考慮到李德是個德國人,把他安排到戰俘營工作。戰俘營裏面關著的都是德國士兵,李德的任務是感化和教育這些人,讓他們擺脫法西斯思想,重新做人,不再傷害無辜的老百姓。

多年的戰鬥經驗和紮實的理論學習,再加上在中共那裏耳濡目染學會的本領,李德教育德國戰俘很出色,很多頑固分子都被他感化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李德又回到了出版社工作。他把蘇聯的文藝作品轉譯成德語釋出出去,在德國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因為他在文藝工作方面表現出色,所以蘇聯作家協會邀請他加入並且給他頒發了一枚勛章。

等到史達林去世,赫魯雪夫上台,蘇聯的天徹底變了。李德趁機回到了東德,進入了東德作家協會擔任第一書記。李德憑著他豐富的人生經歷在東德混得如魚得水。

但是到了六十年代,不知道出於何種心理何種原因何種動機,李德居然在東德的官媒報刊上調轉槍頭對準了他曾經一起戰鬥過的中國紅軍和同誌們。

他寫了所謂的回憶錄,在書裏汙蔑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共領導層。多次發表文章攻擊毛澤東和中國。

有人分析是因為六十年代,中國和蘇聯的關系惡化,所以李德才會這樣做。如果是這樣,李德有沒有搞清楚中國是不得已被侵犯了國家主權所以才交惡的呢?

這其中的內情很難搞清楚,李德接觸到的人太多太多了,而且接受的思想也很多很多。畢竟李德是1939年就離開了延安,離開了中國革命。他在蘇聯待了14年,直到史達林去世。他在蘇聯加入的共產國際上的軍事學院。所以,李德的思維方式可能是有一點「與眾不同」「令人費解」。

李德最後的訊息是他在1974年於東德去世。李德的思維很難捉摸,他的經歷過於豐富,他估計自己都沒有搞清楚很多事情。而且性格一直固執,容易鉆牛角尖。但隨著他的離去,一切塵緣往事,都隨風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