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74師覆滅後,6縱不請示就放走倆俘虜,陳毅的擔憂絕非沒有理由

2024-07-26歷史

孟良崮戰役結束沒多久,陳毅在華野團級以上幹部的會議上講了次話。在講話裏,他專門講了華野對原國軍整編 74 師俘虜的處理和安置情況。當中,針對華野六縱沒請示,就私自放走原 74 師的一個團長和一個副團長這事兒,給出了嚴厲批評。

在陳毅眼裏,六縱這麽幹,簡直就是把老虎放回山裏,以後準有大麻煩找上門來。

陳毅為啥這麽說呢?實際上,陳毅的這種擔心絕對不是沒道理的,畢竟 74 師這支部隊確實太特殊啦。

74 師屬於「國軍五大主力」之一,它的前身是 74 軍,1937 年抗戰時成立的。一開始,這支部隊有三個師九個團,總共三萬多人,單從兵力上看,就曉得這可不是一支弱旅。

另外,這支部隊裝備不錯,訓練也到位,特別是在第二任軍長王耀武的帶領下,74 軍在戰場上的表現特別出色,變成了一支「鐵軍」。

但少有人知道,74 師這麽厲害,還有個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這支部隊差不多 60%的軍官,都是從黃埔軍校畢業的。

這就表明,74 軍軍官的素質和水平相當高。在這群接受過系統教育、又有實戰經驗的軍官帶領下,74 軍的綜合實力自然就很強。

有個曾經在 74 軍當了 10 年連長的基層軍官回憶道,1946 年 74 軍整編為 74 師的時候,裏面搞了優勝劣汰的制度,表現平常、文化水平不高的基層軍官,不是降職就是直接被淘汰,他自己呢,是跟著 74 軍打了好多仗,表現出色,這才好不容易留了下來。

雖說在之後的兩淮、漣水等戰役裏,74 師有一部份官兵受損,但沒真到傷筋動骨的地步,畢竟有好多一路陪著 74 師成長起來的連排幹部呢,這些人可是維系 74 師戰鬥力的關鍵,只要他們在,就算遭受重創,也能在短時間內訓練出一批厲害的士兵。

除了那些經驗很豐富的軍官,74 師還有一筆無形的財富,那就是有好多老兵。根據華野的相關調查資料,1946 年 74 師整編的時候,老兵數量在整個部隊總人數裏的占比超過了 85%。

有一大批經驗豐富的軍官,還有好多身經百戰的老兵,這使得 74 師不管是幹部的品質,還是士兵的品質,都達到了一個讓國軍大多數部隊都比不上的高度。

由此就能想到,在抗戰勝利沒多久剛整編完的 74 師,實力到底有多強。

就因為這個,整編後的 74 師被稱作「天下第一師」,由師長張靈甫帶著,守在南京孝陵衛,成了國民黨的「禦林軍」。

當時 74 師的裝備又進一步升級了,這就使得張靈甫越發狂妄起來。

相關資料顯示,1946 年整編的時候,74 師獲得了好多精良的美式裝備。像 37 公釐口徑到 105 公釐口徑的各種炮,一共有 306 門,重機槍有 108 挺,火焰噴射器和火箭筒加起來 90 具,而輕機槍、衝鋒槍、步槍啥的,居然多達萬余支。

這事兒沒完呢,當時 74 師的所有軍官,全都配備著 9 公釐的白朗寧手槍。另外,74 師還有一千多匹騾馬,各類機動車輛更是多達 300 輛。

可能有人不太清楚 74 師的這些裝備是啥情況,那咱們可以瞧瞧同一時期咱我軍部隊的裝備。

就拿華野來說,1947 年往後,因為連連取勝,繳獲不少,華野的武器有了升級,可就算升級了,華野的武器裝備也只是比原來稍好一點罷了。

其中,每個步兵團直屬的,也就只有 6 挺重機槍、6 門迫擊炮和 1 門 92 式步兵炮罷了,像重機槍這東西,一個營最多能有兩挺。

從這兒就能明白,74 師的武器裝備,差不多能算是一流的,而且這支部隊有不少基層幹部,還有作戰經驗很豐富的老兵,戰鬥力當然就很強悍。

在孟良崮戰役結束後,就算打輸了,可被俘虜的 74 師官兵還是不服氣,他們多數覺得,這次失敗,不是因為他們沒戰鬥力,而是由另外幾個因素造成的:

第一,「主帥沒本事,讓部隊進了絕境」,就是張靈甫不聽勸,把隊伍拉到孟良崮這絕地,結果部隊沒糧沒水,徹底陷入困境。

第二,地形和環境因素限制了 74 師美式裝備的作用。像把 105 公釐榴彈扔到山下就是個例子。而且,孟良崮上特別缺水,使得依靠水冷的美制 M1917 重機槍大多不能正常用,整體火力因此大受影響。

所以,這些 74 師的俘虜心裏想,自己以前能把日本人打敗,要是解放軍在白天正兒八經跟他們打,不一定能打得過他們。

在具體戰術方面,那些作戰經驗豐富的 74 師官兵,也點明了華野當時存在的許多問題。

比如說,步兵班排單位組織進攻的時候,前進的隊形太密集啦,這時候要是有一枚炮彈落下來,那進攻小隊可就傷亡慘重了。

另外,在指揮進攻的時候,華野的基層幹部指揮手段太單一,前進就把帽子高高舉起,後退就把帽子放下,這種方式看似挺簡單直接,可實際上根本應對不了戰場上那種復雜又多變的情況。

另外,華野有些戰士在戰鬥時不太會偽裝和保護自己。像在孟良崮戰役裏,有的戰士臥倒偽裝時,把花草綁在帽子和皮帶上,特別顯眼。要曉得孟良崮周邊大多是沒什麽雜草的山坡,這麽一偽裝,簡直就是告訴敵人自己的位置。

像這樣的問題,被俘的 74 師官兵說了不少,這也能側面表明,74 師的這些俘虜,軍事素養確實挺高的,不光是人,按照華野的資料,就連 74 師炮兵營裏拉大炮的騾馬,都受過半年以上的訓練。

所以,孟良崮戰役打完後,怎麽安排 74 師的俘虜成了新難題。按咱我軍以前的經驗和辦法,通常都是教育完,能收就收,收不了就給路費讓回家。可對華野對這些 74 師的俘虜,沒這麽處理。

研究過後,陳毅最後拿定主意,在原來的俘虜政策之上,單獨添上兩條:

第一,把所有被俘的 74 師官兵的待遇都提升一級;第二,沒得到批準的話,一個俘虜也不能放走。

之所以定了這麽兩條特別的規定,那肯定是有原因的。

提高待遇這事兒沒啥好說的,74 師以前本身在物質方面就特別優厚,現在他們成了俘虜,給他們提高待遇,就是為了更好地感化他們。

之所以一個俘虜都不準放走,那是因為陳毅有所擔憂。

74 師確實是精銳部隊,這沒假。不管是作戰經驗,還是武器裝備,當時能跟它相比的部隊特別少。而且它的作戰風格,甚至能說是狡猾、兇狠,在孟良崮戰役之前,74 師就好幾次把華野打得很慘。

在孟良崮戰役的時候,74 師就算陷入絕境了,還是跟華野拼死作戰,自始至終都沒有成建制投降的,在當時的國軍裏面,這種情況相當少見,甚至可以說根本沒有。

就算到了最後關頭,74 師殘部的表現還是讓人禁不住倒抽一口涼氣。

當時戰鬥到了打掃戰場的時候,從各縱隊報上來的俘虜數目來看,粟裕覺得有問題,整編 74 師大概有 3.2 萬人,但是把擊斃的和已經被俘的都算上,總數怎麽都不對。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華野情報處傳來訊息,稱在孟良崮的一個山坳裏發現了微弱的電報訊號,這意味著,還有 74 師的殘部在活動呢。

於是,粟裕趕緊派部隊去搜查,這一查,就瞧見在一處窪地裏,整整 7000 人聚在那,一聲不吭,一動也不動。

7000 人可不是小數目,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居然能做到不瞎跑也不出聲,這就足以表明 74 師平常治軍相當嚴格。

要是這些人沒被發現,那裏面好多老兵就會像一顆顆「種子」似的,很快培養出更多精兵,到了那時候,74 師又能「活過來」,重新變成難對付的對手,真要是這樣,在孟良崮犧牲的烈士們,那血可就白流啦。

另外,74 師長期被反動思想給影響著,他們心裏壓根不覺得蔣介石有錯,還覺得是我軍挑起了內戰,這在華野對俘虜進行思想教育的時候就已經能看出來了。

當時有個俘虜兵,聽完「蔣介石壓迫人民」這種宣傳,立刻就跳出來講:「蔣介石咋壓迫人啦?要不是他,我咋能從大山裏坐飛機出來?」

類似這樣的情況可不少,這就足以表明,好多 74 師的官兵反動思想挺深的,再加上被俘後生活條件差了一大截,就讓一些 74 師的官兵動了歪心思,盤算著只要瞅準合適的機會,立刻就造反。

就因為這個,陳毅才提出「連輕傷的兵也算上,俘虜一個都不許放」,他心裏清楚,要是讓這些俘虜走了,有一多半人很可能又回到國軍那邊去。

盡管提了相關要求,可陳毅所擔心的,最後還是出現了。

孟良崮戰役結束後,一部份華野幹部沒把上級定的政策搞明白,還是像對待普通俘虜那樣對待 74 師的俘虜。而且在改造的時候,這些俘虜思想很頑固,一直沒什麽變化,這就讓一些幹部感覺很棘手,於是,就出現了私自把俘虜放走的事兒。

就像前文說過的華野六縱,沒請示上級,就擅自放走了原 74 師的一個團長跟一個副團長。

不光是六縱,其他部隊也出現了類似狀況,另外有些俘虜叛變跑了,這些人最後透過各種途徑湊到一塊兒,把 74 師又給重建起來了。

其中,有不少原 74 師的軍官,像原 74 師 21 旅副旅長王夢庚、151 團團長王奎昌、151 團副團長王克己等等。

在 74 師重建以後,這些人全都成了 74 師的骨幹,比如王夢庚直接當上了師長,王奎昌也是師長,沒有一個例外。

在這些人的引領下,74 師不光重新建起來了,戰鬥力還很快提高了,當然,跟以前比還是有一定差距,不過也相當不好對付。

就說濟南戰役那時候,王耀武被華野重重包圍著,直接用飛機運來了 74 師的 7 個連隊過來幫忙打仗。這 7 個連隊到了濟南就駐守在郵政大樓。他們攻勢太猛,連有著「攻堅老虎」名號的華野 3 縱 8 師都老半天拿不下來。

到最後,華野費了好大勁,還用上地下爆破的辦法,這才打下了郵政大樓。在打下之前,華野朝樓裏喊過話,可那 7 個連隊就是死拼到底,最後全被擊斃了,一個都沒跑掉。

另外,在淮海戰役的時候,重建後的 74 師還是這個樣兒。就像在陳官莊戰役快結束的時候,杜聿明的大部人馬都投降了,可 74 師的一支隊伍一直抵抗到第二天,也就是 1 月 10 日下午才被咱解放軍給消滅掉,這也是整個包圍圈裏,咱解放軍最後消滅的一支國民黨軍隊。

所以呢,在淮海戰役那個時候,重建後的 74 師所展現出來的整體戰鬥力,起碼能在國軍裏排進前三。

可這,僅僅是原 74 師的一些中基層軍官,領著一幫訓練還沒滿一年的新兵弄出來的局面,而且啊,重建後的 74 師,新兵占比超過了 80%。

要是再過些日子,或者老兵的比例再高一點,想想都能知道其綜合實力能強到啥程度。

而且,那些沒逃出去的原 74 師俘虜,變成解放戰士後,竟然還想著反水,甚至有的人碰到機會,馬上就會把槍口掉轉。

比如說在沂蒙山區打仗的時候,咱這邊的我軍跟對面的國軍開幹,有個原先在 74 師被俘虜後加入華野的士兵,一瞅見國軍的隊伍,馬上就蹦出來臨場叛變,一個勁地大喊,要給在孟良崮犧牲的兄弟們報仇。

甚至全國解放了,還是有原 74 師的官兵存有想要「變天」的心思。

1951 年,我軍一團後勤運輸排的排長夜裏突然心臟病沒了。整理他遺物的時候,他的戰友發現這人居然還留著當初張靈甫簽發的一張證書。要曉得,當時這人都入黨了,還當上排長了,可還是有特別深的反動思想,可見這些人中毒太深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