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王震率5000孤軍南下一年後回延安,毛主席見到他激動地說不出話

2024-01-01歷史

1946年8月29日上午,黨中央毛主席以及其他領導人在延安楊家嶺禮堂召開了一次盛大的歡迎會,歡迎王震率領的八路軍南下支隊順利返回延安。

不僅如此,就在當天下午,以毛主席、朱老總的名義發出請帖,請南下支隊歸來的團以上幹部在王家坪禮堂吃飯,規格之高世所罕見。

也就是在會場,朱老總舉著酒杯,聲音哽咽的說:

「這次南征、北返和中原突圍, 共走了二萬七千裏路, 同誌們辛苦了! 」

王震也端起酒杯謙虛的表示:

「沒有, 僅僅是二萬二千裏。」

王震的意思很明確,不能超過偉大的兩萬五千裏長征。

那麽,王震到底做了什麽壯舉,使得中央如此重視呢?

之前我曾有文章介紹過,抗戰勝利後,黨中央曾制定戰略「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

不過,在確立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之前,中央曾一度考慮向南發展,特別是抗戰勝利前夕,日寇窮途末路之際,中央決定挺進敵人縱深腹地,展開大規模的反攻。

1944年夏,中共中央確立向南發展的戰略方針後,不僅計劃發展河南,把華中、華北根據地打通聯系,還計劃向更遠的南方,往湘粵邊發展,並挺進廣東,與東江縱隊會師,說不定還能同在海南的瓊崖縱隊匯合。

按照這個戰略部署,中央於9月派王樹聲、戴季英到河南發展,地處豫南的新四軍第五師也在李先念的率領下出兵豫中,計劃待豫中穩定後,向鄂南挺進。

同月,毛主席在主持中共中央六屆七中會議上,正式做出決定,派王震、王首道等率部於10月南下,發展湘鄂贛等地區。

在原定的計劃中,中央原本是派900名幹部南下,但因為路途遙遠,沿途國民黨軍、日偽軍盤踞,因此中央決定從359旅抽調一支部隊護送南下。

一開始決定是調一名精幹的團長,帶著一個營護送南下,隨著「向南發展」的戰略被提出後,中央直接決定,派359旅一個旅南下,除了執行護送幹部的任務外,還執行開辟南方敵後根據地的重任。

根據中共中央六屆七中全會主席團會議,南下支隊第一梯隊由王震、王首道率領,轄第七一七、第七一八、第七一九團和南下幹部,合計兵力在五千人。

為了順利執行開辟南方敵後根據地的任務,1945年5月16日,中央派了南下支隊第二梯隊,由陜甘寧晉綏聯防軍警備第一旅以及第120師359旅組成。

1944年11月1日,毛主席、朱老總等中央領導人檢閱了南下支隊,10日,王震率部出發。

也就此開啟了艱難的南征之路。

作為一支孤軍深入敵人統治地域,南下支隊的困難可想而知,為了避免損失,王震沿途盡量減少與敵作戰,一路上加快行軍,曾創造過一日行軍180裏的記錄。

只是不可避免的仍然失真失。

王震率領南下支隊南下,因為恰巧趕上是冬季,禦冬衣物準備不足,在過黃河之前,就有不少戰士凍傷。

對於一支隊伍,他的行動作戰,其實是很依賴後勤補給的,畢竟5000人南下,每人每天吃頓飯就是筆不小的數位,以前有根據地在,還能依托補給,現在離開根據地,到不熟悉的陌生地域,獲得補給的難度更是成倍增加。

這還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困難之一。

脫離根據地,大軍深入敵後作戰,困難是必然的。

參照解放戰爭時期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十二萬大軍走出大別山後僅剩下一半就能看出,部隊到底有多艱難,之前我們也聊過劉鄧大軍進入大別山後困難。

1948年初,黨中央曾要求粟裕率領三個縱隊渡江南下,深入敵人縱深,當時粟裕鬥膽直陳,除了談到留在中原打大仗的問題外,後勤補給困難也是一個重中之重的難題。

不過,中央後來采納了粟裕的建議,華野第二次外線挺進沒有執行。

回到南下支隊身上,難道說當時黨中央毛主席、王震沒有預料到其中困難嗎?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就在出發之前,王震主持召開359旅幹部會議,當時會上就有人提出,孤軍深入南下開辟根據地,困難很大,大家當時聊了不少。

當王震提出要選一名團長率部南下時,誰都沒說話,並非是大家都貪生怕死,而是生怕一個不慎,犧牲自我只是小事,耽誤了中央的戰略,才是大事。

王震後來向毛主席匯報這一情況時,主動請纓:

「既然沒有人去,那不如我去。」

毛主席說:

「我考慮考慮。」

兩天後,毛主席找來王震談話,兩人聊了抗戰後期全國形勢的變化,認為要趁這個機會縮小敵占區,擴大根據地。

「目前日軍將戰線拉得很長,後方空虛,投降是早晚的事。蘇聯想盡快結束戰爭,如果蘇聯出兵,日寇投降早,你們南下的危險會更大。老蔣的軍隊躲在四川不下山,一旦日寇投降,蔣軍就會下山摘桃子,同時還有日軍的夾擊,你們有全軍覆沒的危險。」

即便毛主席已經把現實的困難都擺在面前,王震還是堅定的回答:

「幹革命不怕風險,我抱有犧牲的決心,並力爭光明的前途。」

盡管南下的困難重重,甚至有可能失敗,但王震還是選擇毅然決然的出發。

事實上,後來也有人認為,王震的南下是失敗了。

更為關鍵的是,中央在抗戰勝利後,改變了原來「向南發展」的戰略計劃,而是「向北發展,向南防禦」,許多人都認為,王震的南征並沒有起到作用。

不過,也不能絕對的來看。

我們總是站在歷史的角度去看待問題,而完全忽略現實行情的變化。

抗戰前後雖然間隔只有幾個月,但形勢的變化絕對是很大的,中央無論哪一步決策,都是在符合當前形勢下的決策,畢竟誰都沒開天眼,能預知後續的發展變化。

王震率部南渡黃河後,先是抵達鄂豫皖邊地區,與李先念的新四軍第五師會師,當時王震隨軍還有很多南下的幹部,給李先念留下了一部份,客觀上增強了新四軍第五師的實力,對根據地建設也起到了幫助。

離開鄂豫皖邊後,王震繼續率部南下,進入湖北、湖南,根據中央指示,發動當地民眾投身抗日,在當地百姓的支持下,王震圍繞鄂南為中心,開辟了湘鄂贛根據地。

1945年3月中旬,王震再率軍南下,進入湖南,為了進一步發動三湘人民抗日,經中央批準,南下支隊改稱取消「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獨立第一遊擊支隊」的番號,改名為「國民革命軍湖南人民抗日救國軍」。

盡管因為國民黨軍合圍,湘鄂贛邊的根據地建立十分艱難,但王震的四處轉戰,卻擴大了八路軍的影響,並將江北江南等地的抗日力量都連線了起來。

與此同時,毛主席對王震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再用兩個月時間,挺進到湘粵邊,與廣東的東江縱隊會師。在粵北、湘南建立五嶺根據地。

1945年7月,王震動身南下。

王震的舉動,引起了國民黨當局極大的震動。

蔣介石特別害怕王震部隊圍繞井岡山建立根據地,因此抽調大批兵力對王震部隊圍追堵截,王震不得不幾次變更行軍路線,但很遺憾,自始至終未能與東江縱隊會師。

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傳來日寇投降的好訊息。

那時毛主席已經準備應邀赴重慶和談,為了避免內戰沖突,中央下令王震北返。

在極為困難的情況下,王震率部一路北上,繞開國民黨軍圍追堵截,於1945年9月23日返回鄂南,仍與李先念的新四軍第五師會師。

至1946年6月,全面內戰爆發,中原根據地遭到國民黨軍重兵包圍,當時中原軍區部隊兵分三路突圍,王震率領359旅一部份突圍,一路歷經艱辛,行程5000余裏返回了延安。

出發時王震南下支隊5000余人,回到延安後僅剩1800余人。

王震南征歷時658天,行程2萬7千裏,途經7省,大小戰鬥300余次,而且並非是沒有意義,在極為廣大的作戰區域裏,激勵了廣大民眾的抗日熱情,八路軍也因此徹底打響了名聲。

本來挺進敵後作戰,在軍事上是兵家之忌,但王震硬生生憑借勇氣,殺出一條血路,更兼取得重大戰果,就連毛主席也不能不為之動容。

後來參加歡迎宴會的原國民黨軍將領,愛國誌士續範亭得知南下支隊的英雄壯舉後, 興奮不已, 即席賦詩一首:

「王震將軍不會飛, 八千子弟兩條腿,天羅地網都突破, 萬裏長征百戰歸。」

賀老總後來聽聞王震率領359旅回到了延安,也是欣喜若狂,親自向中央提出請求:

「讓王胡子回歸120師建制吧!」

毛主席問聽欣然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