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五虎將衛立煌,遼沈戰役為何突然不執行蔣介石命令,真的是臥底?

2024-06-08歷史

1948年5月,東北戰局進入關鍵階段,國民黨軍五十多萬人被東北野戰軍圍困在沈陽、長春、錦州等幾個孤立的大城市。蔣介石一再要求東北剿總司令長官衛立煌,集中兵力打通沈陽、錦州通向關內的道路,以求將東北國軍主力調入關內。

不料衛立煌各種軟磨硬頂、陽奉陰違,把國軍主力死死地扣在關外。我東北野戰軍趁機發起遼沈戰役,殲滅國軍主力三十多萬人。

令人疑惑的是,明明蔣介石屢次下令,甚至不惜以身涉險到沈陽指揮,衛立煌仍然拒絕執行命令呢?這還要從衛立煌的出身說起。

一、最不受待見的五虎將

衛立煌(1897-1960),字俊如,安徽合肥人,曾任國民黨軍陸軍二級上將。

衛立煌曾被稱為國軍五虎上將之一。所謂的五虎上將,是蔣介石北伐時培養起來的五個心腹大將,分別是陳誠、顧祝同、衛立煌、蔣鼎文、劉峙。

這五個人當年都是北伐軍的主力團長,效力於北伐軍總司令蔣介石,深受蔣氏器重。

人與人是不同的,這五位虎將,在蔣氏集團中的地位和表現也各不相同。

陳誠具有一定政治能力,軍事才能一般,所以後來成為蔣氏政治班底中的頭號心腹,蔣氏敗退寶島前夕,他提前赴島任該省主席,終生受蔣介石信任。

顧祝同一直活躍於軍界,最高做到國防部參謀總長,是蔣氏軍事班底中的重要人物,一度與何應欽相頡頏。但這位老兄也是忠誠有余,能力一般,在華東、中原戰場頻頻受命親自指揮作戰,無奈都打不過解放軍。

蔣鼎文是蔣介石浙江老鄉,忠誠度沒得說,但在1942年中原抗戰,在河南被日軍打得慘不忍睹,蔣氏被迫引咎辭職,從此淡出軍界。

劉峙有許多稱號,諸如福將、豬將、長腿將軍,將軍有這麽多綽號並非好事,劉峙軍事上極為無能,但因其忠勉有加,蔣介石始終把他放在重要位置上。

衛立煌與上述幾位截然不同,他既非黃埔軍校畢業的,與蔣介石沒有師生之誼,也不是浙江老鄉,故而蔣與其關系稍有疏遠。時人說,衛將軍是蔣介石嫡系中的雜牌,可見關系之微妙與尷尬。

這可以說是衛立煌後來與蔣介石分道揚鑣的根本原因吧。

二、抗戰期間被朱德感化

衛立煌雖然並不怎麽受蔣介石寵信,但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形勢吃緊時,蔣介石還得靠實力選將。日軍對山西發動猛烈進攻,閻錫山連連向蔣介石求援,蔣介石任命衛立煌為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兼任前敵總指揮。

衛立煌一心為國,雖然也抱怨,沙場拼命的活計總是我來做,高官厚祿卻盡由那些會曲意逢迎的人來享受。但他仍然任勞任怨,在山西與日軍拼死戰鬥。

然而也正是在山西期間,衛立煌對國民黨、對蔣介石的態度,發生了更加深刻的轉變。

轉變的關鍵原因,就是朱德總司令。

衛立煌是個講究實際的人,他當初參加大革命、追隨蔣介石北伐,也是滿懷革命壯誌、解救百姓於水火的熱血青年。

但九一八事變後蔣氏的種種攘外必先安內的做法,令他產生了很多疑惑。

山西抗戰期間,八路軍不計前嫌,與國軍密切配合作戰,平型關戰鬥、忻口會戰、夜襲陽明堡、黃土嶺等戰鬥,雖然規模不大,但八路軍誓死衛國、積極作戰的精神面貌和決死之誌,令衛立煌大受震撼。

衛立煌多次與朱德會晤,受觸動的地方,主要有四個方面:

其一,共產黨的力量來源。自紅軍長征以來,共產黨以絕對弱勢之力量,能夠在陜北深深紮根,現在居然敢以不對稱的兵力向日軍發起攻擊,其深厚力量來自於百姓的擁戴。這是國軍所不能比擬的。

其二,八路軍思想政治工作極具力量。1938年1月與朱德第一次會面後,聽朱德對八路軍政治工作作了介紹,並現地觀摩了政治工作的一些成果,衛立煌大感耳目一新,當場要求朱德物色了一批有經驗的政工幹部,選調到衛立煌的前敵指揮部,組織了一個國軍戰地工作團,這成為諸部國軍的特色。但同時也招致了蔣介石的猜忌,認為衛立煌有親共嫌疑。

其三,八路軍戰鬥力超出傳統認知。國民黨軍當年對紅軍百般圍剿追擊,雖然也吃過不少虧,但總體上形成過共識,就是缺裝備、機械化水平不高、遊擊習氣重、不會打正規陣地戰。在與日軍的作戰中,衛立煌有了嶄新的認識。1938年2月在韓信嶺,衛立煌的指揮部被日軍追擊,匆忙中衛請求附近的八路軍支援。朱德當即派一個連的部隊阻擊日軍。衛立煌脫險後,在山頭上回望戰鬥,日軍2000多人在飛機大炮的配合下強攻。衛立煌起初以為八路軍有好幾個團在參加戰鬥,核實得知只有一個連,衛立煌遺憾地說這個連恐怕要完了。沒想到戰鬥結束後,該連由於戰術組織得當,只犧牲了20人,還繳獲了日軍幾頭戰馬。衛立煌驚嘆,這種戰鬥,國軍是絕對打不出來的。由此對八路軍更加欽佩。

其四,朱德強大的人格魅力。朱德在與衛立煌的幾次接觸中,不管是政治交往還是私交,都開誠布公,沒有絲毫隱瞞。即使38年以後國民黨反共摩擦逐漸掀起高潮時,朱德對衛立煌仍然抱以充分信任。用衛立煌的話來說,共產黨雖然立場鮮明,但「不同而和」,特別是朱德,既有三軍之帥的威嚴,又有寬厚長者的三春之暖,與之交往,令人如沐春風、倍感踏實。也正是透過朱德,衛立煌深入了解了共產黨人為了革命事業作出的巨大犧牲。

思想上的縫隙一旦裂開,必將導致行動上的改弦更張。

此後衛立煌處處維護國共和作,多次為八路軍說好話,主動協調各方為八路軍發放軍餉,較之南方新四軍的待遇,可謂兩重天。

蔣介石惱怒衛立煌親共,將其調離第一戰區,抗戰結束後衛被迫出國。遊歷期間,他再次與中共接觸,甚至提出加入中共的要求,但當時延安方面寬慰他,加不加入組織不重要,在現在的位置或許更能發揮作用。

三、遼沈戰役拒不執行蔣介石命令

對衛立煌在海外的行動,蔣介石基本一無所知。

1947年國軍在東北戰場屢屢吃虧,陳誠應付不了局面,蔣介石遍尋手下,唯有衛立煌能鎮得住局面。在陳誠等人多次苦請、蔣介石答應付以東北軍政全權的條件下,衛立煌答應上任。

國民黨在東北本無根基,九一八事變後一直被日本控制,抗戰結束後,中國共產黨率先派出大批幹部在東北放手發動土改,力量根基擴充套件到廣大農村,到1948年初,已經控制了97%的土地與86%的人口。國民黨只能控制沈陽、長春、錦州、營口、葫蘆島等鐵路沿線的核心城市。

衛立煌已經能明確地預見到國軍未來的出路,要麽死守孤城,一點點被東北野戰軍磨死、吃掉。要麽快速結束東北,退回關內,與華北傅作義匯合。

蔣介石要求衛立煌放棄東北,多次下令衛立煌立即發兵打通錦州一線,確保入關大路的暢通。

坦白地講,如果東北國軍完全而堅決地執行了蔣介石的命令,沈陽、錦州的國軍對向前進,以30余萬主力的規模,東野要強行攔住,其實並不容易做到,畢竟當時101的決心還沒定。因為東野的後方根據在黑龍江,打大決戰,必然要把大量輜重兵員糧秣運送到遼西,這個過程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

正是由於衛立煌反復押下蔣介石的命令,反復強調沈陽國軍向西南出擊的危險性,才使得東北國軍高級將領思想很不一致,沒有認清到底該堅守還是撤退。

而這,正好給東野以準備時間,使101積蓄了充足的力量,在1948年9月,搶先發動了攻錦州之戰。

錦州守將範漢傑本來要聽從蔣介石的命令,就近從營口經海道逃往關內,但衛立煌一直給範漢傑灌迷魂湯,要他堅持堅持再堅持,結果錦州國軍猶豫不決,終於葬身東野之手。

遼沈戰役最終國軍沈陽各部被東野全殲,30多萬主力之淪喪,與衛立煌的有意拖延有著巨大關系。

沈陽解放,衛立煌棄城坐飛機逃回南京。蔣介石惱恨其不執行命令,將其軟禁起來。1949年4月,國民黨政府風雨飄搖之際,衛立煌趁看守松懈,帶領家人逃往香港。1955年,經周總理和朱老總親自過問與協助,衛立煌終於重回大陸,回歸人民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