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55年全軍大授銜時,存在的「四大爭議」,分別是什麽?

2024-02-01歷史

1955年金秋九月,北京懷仁堂隆重舉行了,建國後的第一次全軍大授銜儀式。

為了此次授銜,國家組織人力、物力準備了5年之久,最後,終於在建國6周年前夕,評定結果出爐。雖然總政部在做評定工作的時候,力求做到軍級與職務、資歷對等,但依舊是鬧出了一些爭議,爭議最大的,當屬以下四個。

一、大元帥空缺

從1949年到今日,中國只評定過10個元帥軍銜,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開國10元帥,其實,在這10位元帥外,當時還設定了一位「大元帥「。經過總政部評銜組成員一致綜合評定後,大家都覺得這大元帥人選,非毛主席莫屬。

毫無疑問,無論是從軍經歷,亦或者是革命貢獻來看,毛主席都是當之無愧的大元帥,可是,當總政部將最終評銜方案送與毛主席審批時,他卻將自己的名字從名單上劃掉了。軍銜評定小組負責人羅榮桓甚是不解的問毛主席這是為何,毛主席笑著點了根煙,抽了一口後說道:「軍銜是給在職軍人評定的,我現在也不是在職軍人,不應該接受授銜的。」

「可論功績,論資歷,論貢獻,沒有人能比您更有資格擔任這個大元帥啊!」羅榮桓試圖勸說道。

毛主席聽後擺了擺手說:「可莫要這麽說,革命路上多少人付出了寶貴的生命,多少人屍骨無存呢?革命軍人的貢獻都不小,我看吶,在中央和地方工作的領導幹部就不要參加授銜了,把軍銜讓出來,留給在職軍人吧。」

毛主席一再堅持不接受大元帥軍銜,大家見實在勸不動了,便只能將大元帥軍銜空缺了出來。

二、國務院副總理授銜

因為毛主席的一句「中央和地方領導幹部不參加授銜」,很多原本在授銜名單中的中央領導幹部紛紛自動要求結束授銜,國務院副總理陳毅卻依舊在授銜名單中,且軍銜為元帥。對此很多人不解,一些因為規定不能參加授銜的地方領導幹部更是因此鬧起了情緒。

其實,在周恩來、鄧小平主動結束授銜過後,陳毅也上書要求刪去自己的名字,卻被毛主席拒絕了,因為陳毅當時除了是國務院副總理外,還身兼外交部與軍委委員等職務,雖然他的工作重心並不在部隊,但是,陳毅當時還是有軍職的,故而他參加授銜,是理所應當的。在毛主席的要求和堅持下,陳毅接受了軍銜。

三、「戰神」軍銜被評低

新中國戰鬥史上,曾誕生過兩位「戰神」級人物,一個是林總,另一個則是粟裕。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次授銜時,林總被授予了元帥銜,而「善打神仙仗」的粟裕卻僅被授予了大將軍銜。兩位戰神,功績不相上下,軍銜卻不一樣。

在當時,很多人都覺得,以粟裕的成績和能力,憑個元帥不為過。也有一些人認為,粟裕雖然能力不錯,但是,與林總比起來,還是有所差別的,故而軍銜上低一級也是正常的,對此大家各抒己見,爭議鬧得很大。

其實,在軍銜評定初期,粟裕也是在元帥名單當中的,粟裕本人得到訊息後,第一時間上書中央,請辭了元帥銜,他認為自己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能力和資歷也有所欠缺,並不適合擔任元帥,自請降級。毛主席看完報告後大為稱贊了粟裕的人品,綜合考慮之後,還是同意了粟裕的申請,將其從元帥名單中移除,放到了大將軍銜的第一位。

四、獲得三個一級勛章的大校

1955年時,經人大常委會透過,為了表彰革命戰爭時期做出貢獻的革命軍人,特制定了勛章、獎章條例,其中包括八一勛章和獎章、獨立自由勛章和獎章以及解放勛章和獎章,其中一級勛章級別最高,當時的55位開國上將中,也不是每個人都獲得了全部的一級勛章,然而,原江漢軍區副司令羅厚福卻不一樣。

1955年頒發勛章時,羅厚福一人接連獲得三枚一級勛章,著實羨煞旁人,這是組織上對他多年來工作的肯定,亦是對他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的贊揚,不過很可惜的是,在全軍大授銜時,他僅被授予了大校軍銜。

羅厚福20歲參加紅軍,一路披荊斬棘,在戰場上浴血廝殺多年,功績卓然,抗日戰爭末期曾擔任第一軍區分區司令,第三軍區分區副司令等職,解放戰爭時期也曾多次擔任軍區副司令一職,無論按軍資還是按戰績,羅厚福評個少將都不為過,但是,因其建國初期曾組織部隊官兵集資辦廠,改善部隊生活,而被扣上了「走資派」的帽子,因此在1955年憑銜時才被降級評定。

事後有人替羅厚福抱不平,將事情原委上報給了軍委,軍委在了解了事情始末後,特為其平反,摘去了「走資派」的帽子,並在1961年時為其晉升了少將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