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54年,鄧穎超找到周總理說了一個悄悄話:鄧子恢的兒子太像林老

2023-12-24歷史

1954年,鄧穎超找到周總理說了一個悄悄話:鄧子恢的兒子太像林老

周總理回到家後,與鄧穎超交流了這一件事情。鄧穎超提到,她覺得鄧子恢的兒子鄧蘇生與林伯渠長得十分相像。

這引起了周總理的關註,於是他立即派人進行調查。經過調查,才發現原來是領錯了孩子。

當時,鄧子恢也知道這孩子其實是林伯渠的,但仍然錯誤地將他帶回了家。

為什麽會領錯孩子,以及為什麽選擇將錯就錯,這其中涉及到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一些隱情。

1934年是個特殊的年份,紅軍的第五次反「圍剿」在這一年失敗了。這一失敗主要歸因於王明的「左傾」領導,他對毛主席正確政治路線的否定導致了「長征」的發生。

「長征」是一次艱險的戰略轉移,途經的地形充滿了難以想象的困苦和危險。與此同時,鄧子恢的孩子剛剛降生,需要得到細心照料。

然而,由於長征的極端困難,將孩子帶上是不可行的選擇。因此,鄧子恢夫婦只好尋找其他安置方案。

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無論放在哪裏都讓人牽掛。在這關頭,鄧子恢夫婦想到了林伯渠的夫人範樂春。

範樂春不僅是紅軍家屬局長,還與鄧子恢的夫人黃秀香是老鄉。此時,黃秀香認為範樂春是她最信任的人。

黃秀香並非希望範樂春收養孩子,而是期望她能夠為孩子找到一個好人家,讓孩子安全成長。當黃秀香將孩子托付給範樂春時,她淚流滿面,眼巴巴地望著還在繈褓中的嬰兒,心如刀絞。

範樂春看著黃秀香母子分離,自己也情不自禁地悲傷。隨後,她向黃秀香保證一定會為這個孩子找到一個好人家,絕不讓孩子受委屈。

聽到範樂春的安慰,黃秀香心中稍感安慰。她深知範樂春是一個可信賴的人,因此毅然決定與孩子告別。

隨著黃秀香與孩子逐漸離去,她的心仿佛被挖空一塊。直到抵達部隊,她才將全部心力專註在這次的戰略轉移上。

黃秀香並不知道這次分別將成為母子最後一面。在遊擊戰中,她不幸負傷並被敵人俘虜。殘忍的敵人最終殘忍地奪去了她的生命,臨終時,黃秀香心中所牽掛的只有新中國和她剛剛降生的孩子。

當時的環境非常艱難,在範樂春抱著黃秀香的孩子時,她也看到了自己剛剛出生的孩子。範樂春心中已有兩個孩子的去處,因為她要同時將黃秀香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送到一個安全的地方。

沒有哪個母親願意與自己的孩子分離,但是在國難當頭,顧不得太多。範樂春現在需要在閩西展開遊擊戰,孩子們絕不能陪在身邊。

於是,範樂春找到了自己的堂哥堂嫂範美宏一家,將兩個孩子托付給了他們。兩人從事小生意,生活條件較好,人品端正,是值得信賴的人。範樂春相信他們能夠好好照顧這兩個孩子。

因此,範樂春與黃秀香一樣,與兩個孩子做了徹底的分別。由於範樂春在遊擊戰中過度勞累,最終病逝。

然而,兩個孩子的命運並非一帆風順。在那個動蕩的年代,生意受到影響,漸漸地變得難以維持。範美宏一家的經濟狀況逐漸惡化,甚至一度為溫飽發愁,對家中的兩個孩子充滿愧疚之情。

然而,更令人擔憂的不僅僅是溫飽問題,還有國民黨軍隊對「紅孩子」的迫害。雖然溫飽問題或許還能想辦法解決,但一旦孩子被發現是「紅孩子」,安全將成為難以保障的問題。

有一次,範美宏受到了國民黨的詢問,對他們家為何有兩個年齡相近的孩子提出疑問。

範美宏回答說這兩個孩子是雙胞胎,但是國民黨發現兩個孩子並不相像,於是追問為何雙胞胎不像。

範美宏解釋說,並非所有雙胞胎都長得一樣,他建議國民黨可以詢問周圍的鄰居作證明。

這番話消除了國民黨的疑慮,盡管這次逃過一劫,但下一次是否能蒙混過關仍是未知數。

範美宏夫婦感到十分後怕,考慮著將兩個孩子分開,這樣更為安全。於是,他們決定將鄧子恢的孩子留在身邊。

範美宏的妻子郭發仔認為鄧子恢的孩子身體較弱,因此不太放心將其送到外面。

於是,範美宏夫婦找到了無兒無女的賴兆枝和滿姑,希望兩人能專心地疼愛林伯渠的孩子。

果然,兩人收養了林伯渠的孩子後,對他充滿了愛,將所有的關懷都給予了他。

然而,在一次意外中,造成了無盡的懊悔。有一天,賴兆枝帶著孩子上山放羊,由於林伯渠的孩子請求,她同意讓孩子陪同。

山上雜樹叢生,地勢崎嶇,極易不留心地絆倒。當時年僅5歲的孩子不慎摔下了懸崖。

幸好懸崖並不高,林伯渠的孩子並未生命危險,但卻導致了永久的腿部傷害,行走時會略顯跛腳。

盡管已經脫離了上一次的不幸,但對於孩子的照顧卻更加慎重,生怕再次發生意外。

幸運的是,林伯渠的孩子在養父母的精心呵護下,未再經歷任何危險,安全地成長為了一名成年人。

相反,鄧子恢的孩子雖然沒有經歷過危機,但生活並非盡善盡美。

盡管家中生意逐漸下滑,但他仍然不放棄孩子的教育。為了讓孩子上學,即使生活拮據也要勒緊腰帶。

然而,在鄧子恢的孩子11歲那年,一個不幸的訊息傳來,範美宏去世了。這對這個家庭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家計落在了郭發仔的肩上,而鄧子恢的孩子表現得十分懂事,不願母親過於勞累。於是,他選擇輟學成為學徒,希望透過這種方式賺取生活費,分擔家庭的負擔。

學徒的生活非常辛苦,每天都要承擔沈重的體力勞動。盡管如此,盡管飯菜簡陋,他依然艱難維持日常生活。

在這樣的情況下,鄧子恢的孩子生活得像家畜一樣,居住環境似乎也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

這樣的生活並沒有持續很久。在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的努力下,終於迎來了勝利解放。

百姓迎來了嶄新的生活,不再為苦難日子提心吊膽,每個家庭都沈浸在解放的歡樂中。

在解放後,範家顯得格外莊重。範家的母親把鄧子恢的孩子叫到一邊,神情嚴肅。

鄧子恢的孩子見到母親嚴肅的表情,意識到母親要談論重要的事情,便換上了嚴肅的神情,靜靜地傾聽。

母親說:「孩子,我要告訴你一個秘密,你其實不是我的親生兒子,你的親生父母是解放軍。」

得知自己不是親生的,鄧子恢的孩子感到震驚。母親和養母對他都十分重要。

既然已經解放了,他是否可以見一見親生父母呢?

與此同時,鄧子恢在解放後迅速寫信請老鄉幫忙找尋自己的孩子和林伯渠的孩子。

得到大家的協助後,訊息很快傳到了兩個孩子的耳中,兩位養母也為他們的認親做好了準備。

作為第一任養母,郭發仔最了解情況,但由於年齡較大,行動不便,於是她讓自己的侄子陪同兩個孩子到武漢認親。

一行人迅速抵達武漢,首先見到的是鄧子恢和他的新妻陳蘭。

鄧子恢在見到一行人後非常熱情,迅速安排就座,並迫不及待地詢問哪個孩子是他的,哪個是林伯渠的。

於是範美宏的侄子將兩人的身份告知鄧子恢,至此兩人的身份真相大白。

在確認兩個孩子身份無誤後,鄧子恢非常激動,隨後迅速拿起旁邊的電話,聯系到了林伯渠。

鄧子恢的手微微顫抖,當他聽到林伯渠的聲音時,終於激動地說出:「林老,孩子找到了!」

這時兩個孩子僅15歲,盡管年齡相仿,但長相還是有些不同。

隨後,陳蘭覺察到範家的孩子似乎更像鄧子恢,於是建議進行鑒定,確認一下。

然而,鄧子恢並不同意,堅持強調賴家的孩子是他的兒子,就是他的兒子。

有人曾分析為何鄧子恢如此堅持,可能是因為賴家的孩子在早年摔跛了腿。

考慮到林伯渠年事已高,孩子不多,鄧子恢擔心林伯渠無法承受得知自己的孩子摔跛了腿的打擊。

因此,鄧子恢想著,不如將錯就錯,讓賴家的孩子留在身邊。

他認為兩個孩子都是革命的後代,是黨和國家的兒子,跟誰生活都是一樣的。

於是,兩個孩子就這樣「認錯」了。

隨後,鄧子恢的孩子改名鄧蘇生,林伯渠的孩子改名林秉蘇。

盡管兩人「認錯」,但他們都有著光明的未來,因此以這樣的身份生活了下去。

由於年齡相仿,兩人很快成為了十分要好的朋友。然而,隨著年齡增長,許多人發現林秉蘇越來越像鄧子恢,這才搞清楚這次的抱錯事件。

起初,得知這個認錯事件後,兩人就像當年得知自己不是親生的時候一樣感到震驚。

但很快兩人接受了這個現實,最終選擇回到各自的親生父親身邊,並進行了再次的改名。

鄧蘇生改為林蘇生,林秉蘇改為鄧瑞生,如今兩人終於回到了自己親生父親的身邊。

在兩人成年後,已經具備一定能力,決定回到之前的家庭照顧養母。

盡管家中的養母並非親生,但對兩人的養育之情勝似親生,因此他們希望能夠在養母身邊盡孝道。

得知兩人如此懂得感恩之心後,商定下,兩人都回到了之前養母的家中,報答養母的養育之恩。

在養母去世後,兩人也為未來的生活做出了決定。

林蘇生回到老區,在贛州市工作,由於林蘇生畢業於北京政法學院法律系,最終在贛州中級人民法院工作,這時他的身邊也有一個人陪伴。

林蘇生與農家女劉有發結為連理,在這個自己成長的地方,有著養母和家庭,他感到非常滿足。

在接下來的生活中,林蘇生低調務實,沒有濫用自己的身份,一直兢兢業業。

鄧瑞生則選擇在北京師範大學攻讀物理系,為國家做出貢獻。

在那個年代,我們曾面臨迫不得已的分離,為了革命而選擇分離。

盡管兩人的親生母親在戰爭中犧牲,但如今他們已經找到親生父親,學到了有用的知識,成為國家的棟梁,這是一種欣慰。

在一次采訪中,林蘇生和鄧瑞生表示,作為革命的後代,在戰爭中長大,他們將為國家、為人民服務,沒有什麽區別。

有人評價說,不愧是革命的後代,思想和覺悟非常高,令人十分敬佩。

結語我們的國家經歷了炮火,經歷了血洗,而如今的國泰民安都是先烈們用自己的腳步、用自己的頭顱換來的。

如今的生活來之不易,吃水不忘挖井人,在享受現在的和諧安定社會的同時,我們要牢記我們的先烈們。

願我們的祖國能夠更加繁榮強盛,實作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以上內容資料均來源於網路,本文作者無意針對,影射任何現實國家,政體,組織,種族,個人。相關數據,理論考證於網路資料,以上內容並不代表本文作者贊同文章中的律法,規則,觀點,行為以及對相關資料的真實性負責。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關所產生的任何問題任何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直接與間接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