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朱椿:朱元璋第11子,明朝第一位賢王,意外扯下朱棣遮羞布

2024-04-13歷史

公元1393年,明朝初期著名「藍玉案」爆發,朱元璋用意欲謀反罪名誅殺藍玉,牽連人數超過萬人。

為了警告朝臣,朱元璋用草木填充藍玉的皮囊,在全國各省輪流傳閱,當藍玉的皮囊到達蜀地後,蜀王朱椿請求朱元璋中止傳閱,將藍玉的屍身永遠留在蜀地。

朱椿是朱元璋的第11個兒子,也是藍玉的女婿。

當時,因為受到「藍玉案」的影響,人人避而遠之,生怕被藍玉連累,朱椿作為朱元璋的兒子,更應該明白其中的利弊關系,為什麽要「鋌而走險」呢?朱元璋又是如何回復朱椿的請求呢?

今天,我將結合明朝歷史資料,盡可能完整地還原明朝首位蜀王朱椿的「絕妙人生」。

洪武太祖喜得子、中都蜀王被套路

公元1371年3月,朱椿出生在南京城,這年是朱元璋登基稱帝的第4年,元朝殘余勢力已經被驅趕到漠北地區,在輕徭薄賦政策的鼓勵下,明朝已經逐漸呈現出妍妍向榮的景象,歷史上稱之為「洪武之治」。

朱椿的母親是郭惠妃,她是郭子興的女兒,也是馬皇後的義妹,她為朱元璋生下3個兒子和2個女兒,其中朱椿是年齡最大的。

必須承認,郭子興對朱元璋的人生影響極大,朱元璋能夠建立明朝的基礎就是站在郭子興的肩膀上,郭子興的女兒郭惠妃、義女馬氏都嫁給朱元璋,兩位女子都是難得的聰明豁達有教養,為朱元璋養育了出色的後代。

在郭惠妃的悉心教導下,朱椿性情至純至善,非常有孝心,與此同時,朱椿非常熱愛讀書,文章寫得也是一絕,朱元璋非常青睞朱椿的才華。

明太祖朱元璋一生共有三次冊封藩王,第一次是在洪武三年,也就是朱椿出生的前一年,因此沒能趕上第一波冊封藩王。

終於,洪武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78年,朱元璋再次冊封藩王,朱椿被封為蜀王,這年他7歲。第二年,朱元璋便命人為朱椿建造藩王府邸,地址就選在四川成都。

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後,為了感謝郭子興的幫助,追封郭子興為滁陽王,在滁州修建宗廟,不管是生卒日,還是遇到祭祀節氣,都要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

【明史】記載「追封故元帥郭子興為滁陽王,妻張氏為滁陽王夫人。立廟滁州,仍繪其子從祀。凡生卒之日及節序,皆命有司致祭。」

在朱元璋的眾位兒子當中,每次都讓朱椿代表自己前去祭祀,直到朱椿前往蜀地就藩才結束,隨後讓滁州當地的官員負責。由於朱椿的學問非常高,朱元璋還稱呼他為「蜀秀才」。

【明武宗實錄】記載「蜀王之國,掌滁之衛事者主焉。」

公元1385年,朱椿已經年滿14歲,朱元璋將藍玉的女兒嫁給朱椿。朱椿新婚剛滿半月,朱元璋就命朱椿、朱柏、朱桂等人到鳳陽學習軍事技能,這是朱元璋教育兒子的「慣用套路」。

鳳陽是明朝的「中都」,在皇子成婚之後、就藩之前,朱元璋都會安排他們到鳳陽練兵演武,同時還要在這裏沈浸式體驗百姓生活,目的就是讓皇子們體會明朝江山的來之不易,知道百姓窘迫的生活現狀。

【明太祖實錄】記載「命先往鳳陽,觀祖宗肈基之地,俾知王業所由興。」

這段「中都」生活歷練對朱椿的影響非常大,離開榮華富貴的宮廷生活,看見底層百姓為養家糊口辛勞耕作,但是依然掙紮在溫飽線上。

朱椿和農民共同生活勞作,從農具、耕種到賦稅交糧,從起居、飲食到婚喪嫁娶,對於百姓生活中的任何瑣碎小事,朱椿心中都清清楚楚。

禮聘大儒作上賓、巧妙治蜀獨一份

公元1389年,位於成都的蜀王府邸竣工交付,明太祖朱元璋詔令朱椿回到南京,做好前往藩地的準備。

公元1390年的正月初二,朱椿奉命啟程前往藩地,與朱椿同行的還有蜀王妃藍氏,朱元璋賞賜的隨從士兵1840人。

朱椿到達蜀地後,決定用詩書禮樂教化當地人。

首先,朱椿聘請方孝孺做世子老師,舉行隆重儀式將方孝孺迎接到成都講授學問,並且親自為方孝孺的住所題名為「正學」。

方孝孺主張施行仁政,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治國思路是嚴刑峻法,因此方孝孺並不受到重用,但是在蜀地受到格外重視,這裏也是方孝孺日後飛黃騰達的起點。

然後,朱椿在接觸蜀地學子的時候,發現很多人因為家中貧窮不能讀書,於是朱椿就從每月的俸祿中拿出一部份接濟貧困學子,成為每月的「固定支出」。

在朱椿身邊,不僅有方孝孺,還有一位名叫陳南賓的鴻儒,他被奉為蜀王府的長史,受到朱椿的格外敬重。

朱椿就藩蜀地是在洪武23年,此時正是朱元璋四處派兵平定邊疆時期,眾位駐守邊疆的藩王都是練兵備戰,唯獨朱椿成為其中的「顯眼包」,唯獨他采用禮樂教化的方式穩定明朝西陲。

【明史】記載「時諸王皆備邊練士卒,椿獨以禮教守西陲。」

由於蜀地仍然屬於邊陲地區,經常會發生當地蠻人叛亂劫掠的情況,在朱椿就藩蜀地的第一年便遇到這種情況。僅靠朱椿帶領的一千余人自然難以抵擋,於是向朱元璋稟告求援。

明太祖朱元璋立即派出翟能、藍玉領兵平亂,這兩位的軍事能力都是極強的,藍玉自然不用多說,翟能在靖難之役中把朱棣打得抱頭鼠竄,由此可見這位猛將的能力。

就這樣,明軍很快肅清叛亂的蜀地蠻人。如果是普通藩王可能此時要向朝廷請功,但是朱椿最關心的是這些人為什麽要叛亂,經過了解發現當地百姓的賦稅太重,人們被迫無奈只能鋌而走險。

朱椿在蜀地大振幅減輕稅賦,親自制定蜀地集市交易的規範,讓人們能夠安居樂業,朱椿也被蜀地百姓稱贊為「賢王」。

【明史】記載「蜀人由此安業,日益殷富,川中二百年不被兵革。」

朱椿的處理思路和方法,得益於他在「中都」鳳陽時期的生活經歷,朱椿能夠有這樣的認識和做法,也讓明太祖朱元璋非常欣慰,他的苦心教育終究沒有浪費。

公元1393年,朱椿奉命到南京覲見明太祖,朱元璋對朱椿能夠獲得「賢王」的稱贊非常滿意。也正是在這一年,朱椿的嶽父藍玉獲罪處死,朱椿上書請求將藍玉的屍身留在蜀地,朱元璋想起朱椿曾經立下「忠孝為藩」的誓言,再加上朱椿在蜀地的表現,因此同意了朱椿的請求。

想當年,在眾位藩王就藩之前,朱元璋都會諄諄教誨他們,希望他們到封地後做一位「賢王」,勤政愛民,為明朝守衛一方。相比驕橫跋扈的朱樉等人,朱椿是唯一一位獲得百姓認可的賢王。

建文削藩獨得寵信、大義滅親舉報親弟

在1392年,朱元璋精心培養的接班人朱標意外去世,對於明太祖朱元璋來說,這是巨大的打擊。在大臣的勸說下,朱元璋最終將朱允炆確定為皇位繼承人,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朱允炆順利登基,成為明朝第二位皇帝,即明惠帝。

有一次,朱元璋告訴朱允炆說,「我把防禦敵人的重任交給眾位藩王叔叔,確保邊疆不亂,給你營造安穩的環境。」

然而,朱允炆卻說,「敵人不安分,有藩王叔叔駐守,那如果藩王們不安分,誰可以去防禦呢?」

朱元璋聽後默不作聲。

建文帝登基後,在黃子澄、齊泰的強烈建議下,朱允炆迅速確定了削藩策略,連續將齊王、周王、楚王、湘王、代王等人動手,但是朱允炆對蜀王朱椿卻是極為信任,從一件事上足以說明。

代王朱桂是朱椿的同母弟,他是明初九大藩王之一,封地是在大同。建文帝廢除朱桂的藩王爵位之後,特意將他送到成都蜀王府,讓朱椿來教育感化朱桂。由此可見,建文帝對朱椿的信任度是非常高的。

建文帝的削藩政策最終引發了靖難之變,經過四年的戰爭,燕王朱棣率軍攻破南京城,祭奠朱元璋後官宣登基,成為明朝第三位皇帝,即明成祖。

1402年9月,蜀王朱椿從蜀地趕到南京,是第一個入朝覲見朱棣的藩王。朱棣心中大喜,留朱椿在南京居住長達半個月,要知道,朱椿在1393年覲見朱元璋的時候,僅僅在南京呆了兩天。

在朱椿啟程回蜀地的時候,明成祖朱棣親自到城外送行,稱贊朱椿仁義善良、忠孝立身,將蜀地軍民治理得心悅誠服,希望能夠自愛自警,幫助兄長排憂解難。

【明史】記載,「賢弟天性仁孝,聰明博學,聲聞昭著,軍民懷服。凡百自愛,以撫兄懷。」

蜀王朱椿有兩位同母弟,一位是代王朱桂,另一位是谷王朱橞。朱橞在靖難之役戰爭的後期負責鎮守南京金川門,當朱棣率領大軍抵達金川門的時候,朱橞主動開啟城門放燕王軍隊入城,史稱「金川門之變」。

朱橞「臨陣倒戈」,朱棣非常高興,將朱橞的封地從上谷郡改到長沙,每年的俸祿增加2000石。

在長沙封地,朱椿擁有很大的權力,逐漸驕橫跋扈,兼並百姓土地,甚至侵吞應該上交國庫的賦稅。當時封地有位叫虞廷綱的長史上奏朝廷揭發朱橞,朱橞立即反誣他誹謗,並迅速處死虞廷綱。

直到1416年,朱橞密謀造反,暗中蓄養亡命之徒,悄悄打造弓弩器械、訓練士兵及戰法。為了增加造反成功的可能性,朱橞派人給朱椿送去信函,希望朱椿能夠從蜀地同時起兵。

朱椿收到朱橞的信件,得知弟弟用意後大驚失色,立即秘密派遣親信到南京稟告朱棣。明成祖朱棣迅速查明朱橞意圖謀反的證據,將朱橞和他的兩個兒子削為庶人。

由於朱椿的「大義滅親」,明成祖朱棣提前化解一場危機,對朱椿更加信任,贊賞朱椿像周公一樣忠誠。

【明史】記載,「賢弟此心,周公忠存王室之心也。」

公元1417年,蜀王朱椿再次到南京覲見朱棣,這次朱棣依然賞賜非常多的金銀絲絹,在當時的藩王中算是非常突出的。

公元1423年,朱椿在蜀地去世,當訃告送至南京後,明成祖朱棣悲痛不已,詔令輟朝7天,追封謚號「蜀獻王」。

蜀王忠孝傳百年、意外扯下遮羞布

在朱椿之後,蜀王爵位一直傳承15代,直到1662年南明滅亡,而蜀王也成為明朝50余個宗藩中,為數不多從明朝初期一直到明朝滅亡的陪伴者。

朱椿在蜀地期間的王府家法制度、與藩王的書信往來、以及其他型別的文章,都被收錄在【獻園睿制集】,但是這份文集一直到第6任蜀王時期才整理組譯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文集流失國外,被兩位歷史學者在日本國立公文書館發現,也因此揭開明成祖朱棣篡改歷史的「遮羞布」。

洪武23年,即公元1390年,朱元璋令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分別帶領軍隊北伐蒙古,此戰北元朝廷的丞相、太尉和知院等核心人物全部投降,明軍大獲全勝。

但是,這場戰爭勝利的背後到底是誰的功勞呢?

按照【明太宗實錄】記載,晉王朱棡心生畏懼,僅僅北出邊塞很短距離,就不敢進軍。相反,朱棣則是率軍深入蒙古軍隊腹地,出其不意攻打敵營,俘虜北元朝廷重要人物以及牛馬羊無數。

【明太祖實錄】記載,「晉王素畏懼,出近塞,不敢進。」

當前線捷報傳到南京,朱元璋高興地說,「能夠肅清沙漠的人,必定是燕王,從此之後,我再也沒有來自北方的擔憂。」

【明太祖實錄】記載,「清沙漠者,燕王也。」

從這裏的記載可以發現,此戰的功勞全部算在燕王朱棣的身上,然而朱椿的一封信件徹底扯下朱棣篡改史料的遮羞布。

【獻園睿制集】記載,「奉兄晉王殿下,近得書,知大軍於四月初十日至孥溫海子駐紮,偽官太尉乃兒不花、丞相、知院等相率歸款,聞之不勝喜悅,夫不戰而屈人之兵,雖父皇高策之所致,亦吾兄慰撫之有方也。」

大概意思是說,這次戰爭能夠讓北元朝廷的核心人物歸降,不僅是朱元璋的謀略高明,也是兄長朱棡撫慰得當的緣故。

從朱椿的祝賀信函可以發現,朱棡在這次戰爭中發揮著關鍵作用,這與【明太祖實錄】中的說法完全不一樣,很顯然,朱棣對史料進行篡改,將朱棡的功勞算在朱棣的頭上,而朱椿的信函則正確反映當時的情況,朱棡並非無功而返。

古人曾雲,「答君親之恩,明臣子之行,忠不可廢於國,孝不可馳於家」,蜀王朱椿在15歲時便書寫「忠孝為藩」,時刻警醒自己,在明朝初期跌宕起伏的政壇風雲中,朱椿始終安守藩王本分,牢記父親朱元璋的諄諄教誨,在蜀地采用教化安邦的策略,為明朝守護一份安寧,是明朝歷史上難得的「賢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