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蔣介石在大陸的最後一年,兵敗如山倒

2024-01-01歷史

1949年1月19日,面對兵敗如山倒的局面,蔣介石約見副總統李宗仁商談,表示自己願意「引退」。

蔣一生三次下野,這是最後一次。

國民黨是一個五嶽劍派性質的組織,李宗仁作為當中的「桂系」首領,和蔣介石一直不對付。

此時蔣把總統大位扔給政治對手李宗仁,一方面有所圖謀,另一方面也事出無奈。

就在一個月前,李宗仁的小弟白崇禧致電南京請求停戰,主張邀請美、蘇聯合調停沖突。

幾天後,南方各省的多位大佬,像湖南程潛、湖北張軫等均通電主和,要求蔣介石下野。

蔣一邊罵著「娘希匹」,一邊看著毛人鳳保密局呈送的情報,才得知這些大佬背後竟然是美國人在支持。

原來在1949年初這個關口,對蔣介石失望透頂的美國政府已經在中國公開策動倒蔣活動,希望用換人及和談的方式來維系住國民政府和半壁江山。

當時隨著三大戰役告一段落,國民政府手中的部隊主要還剩三部份:湯恩伯的京滬杭警備司令部( 約40萬人 ),胡宗南的西安綏靖公署( 20余萬人 ),以及白崇禧的華中剿總司令部( 約35萬人 ),其他的地方軍閥部隊和地方保安部隊基本可以忽略。

湯和胡都是蔣介石的嫡系,因此危急時刻蔣最需要穩住的便是白崇禧那三十多萬大軍。

形勢比人強,再考慮到李宗仁與中國共產黨的關系相對比較好,讓他來當這個「和談總統」是絕佳的選擇。

1948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釋出的【懲處戰爭罪犯命令】,提出「首惡者必辦,協從者不問,立功者受獎」

蔣介石一邊考慮下野,一邊安排親信陳誠出任台灣省主席兼警備司令。

陳誠的主要任務是把大陸庫存的277余萬兩黃金、1520萬枚銀元 以及大量珍貴文物、檔案資料等運往台灣,同時盡快穩固住局面以供國府撤退。

這期間還發生了一點幺蛾子——來自美國的抗議。

華盛頓認為台灣是美軍從日本手中解放出來的,雖然開羅會議時有歸還中國的協定,但在對日和約尚未正式簽訂之前其主權歸屬仍無憑據,理論上應由盟軍司令部托管;而這種情況下蔣介石便要將台灣作為撤退大本營,似有僭越之嫌。

於是美國駐華軍事代表巴大維將軍想請司徒雷登大使向國民政府提出口頭抗議,以示態度。

1月19日,路透社駐南京分社曾這樣報導 :

「對於南京政府一部遷往台灣,美國已向國民黨警告;在對日和約簽訂之前,根據開羅協定盟總對台仍負有任務,故南京政府可遷往廣州,但不能遷往台灣。」

不過相對盟軍總部( 麥克亞瑟 )和美國軍方,司徒雷登顯然更了解國民黨當時日薄西山的局面,他深知台灣已是蔣最後的退路,否則就得去菲律賓建流亡政府了。

因此司徒大使並沒有太激烈地向國民政府抗議,只是派人與李宗仁簡單溝通了此事。

蔣介石對美國覬覦台灣管轄權的情況非常了解,他在1949年1月5日函電陳誠時曾這樣說道:

「如何不速就職,若再延滯則夜長夢多,全盤計劃完全破敗也。」

1月12日,蔣針對陳誠的一些公開發言再度告誡:

「台灣法律地位與主權在對日和會未成以前,不過為中國一托管地之性質……」

從中大家不難發現,蔣雖然明面上要求陳誠強力控制住台灣,但對於台灣的性質問題並沒有跳脫出美國給設定好的框架,或者說不敢直接忤逆華盛頓給定的調子。

1949年1月21日下午,蔣介石和兒子蔣經國、長孫蔣孝文一起乘專機離開南京飛杭州,然後驅車回到奉化溪口故裏;在溪口,蔣度過了大陸的最後一段時光。

李宗仁擔任代總統後的第一件事,就是開啟和談。

為表誠意,他下令撤銷總動員令、停止戒嚴法之實施、改各剿匪總司令部為長官公署,並釋放各種犯人。

面對國民黨開啟的這一波輿論攻勢,我方首先透過私下渠道告知了李宗仁底牌:

如果你真有反蔣之心,即應迅速與蔣分裂,中間道路是行不通的;否則便無此余暇,與之敷衍。

雖然李宗仁和蔣介石的關系不睦,但讓他立即與蔣決裂還是壓力太大。

李宗仁的回應很藝術,他精挑細選,組建了以「親共人士」張治中、邵力子、章士釗、黃紹竑等為首的和談代表團,陣容強大,由不得我方不接待。

4月1日,代表團乘專機來到北平,和談正式開始。

南京和談代表團留在北平後,張治中(右二)、邵力子(右一)、李蒸(左二)偕同張豐胄(左一)同遊中山公園

李宗仁有一個非常精妙的計劃。

他想借中國共產黨之口提出和談條件,把壓力透過美國或國內輿論渠道傳遞給蔣介石,脅逼蔣「出國」,然後借美蘇大國斡旋之力達成和平協定,借此實作其隔江分治的方案。

面對李的小心思,4月3日,周恩來單獨接見了李宗仁私人代表黃啟漢,要他傳話給李、白:

一、和談期間解放軍暫不過江,談成後要渡江,談不成也要渡江;

二、白崇禧在武漢指揮的國民黨軍應先退到花園以南一線;

三、希望白崇禧部隊在安徽讓出安慶,桂軍向武漢撤退;

四、希望李宗仁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離開南京,考慮到他的安全,可以調桂系一個師進駐南京保護,萬一受到蔣軍攻擊,只要守住一天,解放軍就可以到來支援。

從當時給李宗仁提的條件來看,我方顯然是希望徹底分化李白為首的「桂系」與蔣介石中央軍,最好李宗仁和白崇禧能來個「世紀大投誠」,直接實作全國解放。

這些條件有沒有打動李宗仁不知道,不過作為李宗仁的私人代表,黃啟漢( 解放後曾任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 )抓住千載難得的機會向周恩來表示:

「不管李宗仁白崇禧走什麽道路,我一定跟共產黨走。」

解放軍裝備的美制M3A3斯圖亞特坦克在長江附近行軍

4月8日上午,毛周等領導同誌在北平香山接見以張治中為首的和談代表團。

為表誠意,我方同意不在和平條款中提出戰犯的名字,對南京代表團的處境和困難表示諒解。

其實就後來事情的發展來看,張治中等南京代表團團員也沒有什麽難處,他們心態非常輕松。

因為從抵達北平的那一刻起,張治中等人就已經決定:無論和談情況如何,都不會再回南京了,他們將從此投身新中國的建設工作。

1949年4月15日,雙方達成【國內和平協定】修正案。

次日,由黃紹竑、屈武兩位攜帶「協定」赴南京請李宗仁、何應欽簽字。

關於這份「協定」不做過多解釋,南京高層緊急開會討論後,認為該協定形同「無條件投降」。

4月20日,李宗仁、何應欽電告北平國民政府談判代表張治中拒絕簽字,和談破裂。

4月21日,我方釋出【向全國進軍的命令】,渡江戰役拉開帷幕。

渡江戰役發起僅僅兩天,南京即宣告解放。

整個和談過程中,由於蔣的掣肘、孫科「府院之爭」等各種因素,李宗仁並沒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來推動,窩了一肚子火。

李宗仁這個代總統雖然指揮不了蔣介石,但蔣介石同樣指揮不了他。

面對土崩瓦解的局面,李並沒有跟隨國民政府遷往廣州,也懶得處理那一攤子爛事,他直接飛往了桂系的大本營桂林,決心在廣西自行重組政府,與蔣介石徹底決裂。

按照李宗仁的計劃,他將以白崇禧麾下的幾十萬大軍和西南幾省為籌碼,和我方再談一個價錢。

眼看大哥準備與蔣介石決裂,實際掌握兵權的白崇禧顯然還沒有做好心理準備。

4月29日,白崇禧飛離武漢前往桂林準備與李宗仁見面,一方面是想聽聽大哥的方案靠譜不靠譜,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大哥對反蔣一事慎重再慎重。

不過就當飛機臨近桂林時,天上突降暴雨,白崇禧只得改飛廣州。

當晚,蔣介石緊急在黃埔軍校舊址會晤白崇禧;經過一番思想工作,蔣最終說服白崇禧與之合作,李白二人就此分道揚鑣。

我們很難想象要是那天桂林不下雨,讓李宗仁先見到白崇禧,歷史會是什麽結果。

此前幾十年裏,每逢桂系做重大決策,李宗仁都能做白崇禧的主,然而就是這最後一次,功敗垂成。

李宗仁曾警告白崇禧(身著軍裝者)「桂系到台灣無用武之地」,但白仍執意赴台灣。1954年3月10日,蔣介石組織國民大會罷免李宗仁時,白舉起雙手表示贊成

1949年底,四野大軍攻入廣西,負隅頑抗的白崇禧大敗;桂系殘兵一部份敗退走海路被運往海南島,另有一部退入越南境內。

至此,李宗仁和白崇禧幾十年起家的精銳家當傷亡殆盡。

在敗局已定的時候,李宗仁沒有隨蔣一起遷往台灣,而是以「就醫」為由經桂林、南寧飛赴香港,住進了香港半山養和醫院。

不久,他又借口胃疾復發,偕妻子及隨員七人,乘包機一架,離港赴美。

就這樣,國民政府不僅丟了江山,連自己的「總統」也丟了。

說來有趣,李宗仁這個代總統一直「代」到1954年第二屆「國大」召開才被罷免,也算幹滿一屆。

李宗仁夫婦返回中國大陸

旅美期間,李宗仁成了美國歷史學界的寶貝,美籍華裔著名學者、哥倫比亞大學中文圖書館館長唐德剛經常上門采訪他。

唐德剛當時負責「口述歷史計劃」的中國部份,有時會帶著一批教授去和李宗仁談民國歷史。

民國歷史李宗仁可是熟悉。

他1910年加入同盟會,早期在滇軍和桂系裏服役,參加過護國戰爭、護法戰爭和粵桂戰爭;1923年經李濟深介紹加入國民黨,次年被孫中山任命為廣西督辦兼廣西陸軍第一軍軍長;1926年以國民革命軍第七軍軍長的身份參與轟轟烈烈的北伐戰爭,之後又經歷了國共分裂、軍閥混戰、聯合抗日等一系列重大事件。

作為幾十年歷史行程的親歷者,每當教授們找上門,李宗仁總會特別高興,談笑終宵。

後來唐德剛回憶道,這或許是李宗仁選擇回大陸的原因之一:北京的人民政協裏勝友如雲,吹起牛來多過癮!

想想也是,李濟深、宋慶齡、陳紹寬、衛立煌、唐生智、龍雲、傅作義、杜聿明……

大家坐在一起復盤天下大勢,找找誰是「狼人」,誰是「預言家」。

一壺濁酒喜相逢,成敗興亡笑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