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中國抗美援朝勝利後,其他國家的反應如何?只有日本最真實!

2023-12-12歷史

中國抗美援朝勝利後,其他國家的反應如何?只有日本最真實!

1950年6月25日,金日成釋出命令,北韓人民軍大規模越過三八線,對南方的李承晚政權實施了「猛烈行動」。僅用了短短四個多小時,他們就迅速接近漢城,南韓軍隊節節敗退,戰線向南方迅速推進,幾乎將韓軍逼至海邊!由於美國不希望共產主義勢力擴大在北韓半島的影響,因此組織「聯合國軍」介入軍事幹預,旨在拯救瀕臨崩潰的李承晚政權。隨著「聯合國」在仁川進行登陸,北韓人民軍的後方撤退通道面臨巨大威脅,被迫急速北撤,使戰局瞬間發生逆轉……

1950年10月,出於半島形勢和北韓政府的戰略考慮,中國秘密派遣中國人民誌願軍支援北韓,與「聯合國軍」進行抗衡。很快,抗美援朝的訊息傳遍全國 jài至全球,即便囚禁在監獄中的國民黨成員和日本戰犯也得知了這一「令人震驚的訊息」,對此的反應各不相同。

在功德林關押的國民黨戰犯中,盡管有些人對改造產生抵觸情緒,但內心深處仍然認同自己是中國人。聽聞新中國竟然派軍支援北韓,且與美軍交戰,無不由衷地感到敬佩。然而,部份戰犯的敬佩之情很快消失,轉而悲觀地感嘆:「這怎麽可能戰勝?我覺得這是以卵擊石,白白送死。」

與此同時,在撫順戰犯管理所關押的日本戰犯中,盡管罪孽深重,即便被執行180次死刑也難以贖罪,但在毛主席「一個不殺」的指導下,他們準備從惡魔轉變為有良知的人。對於共產黨的寬大政策,許多日本戰犯認為這是「假慈悲」。

根據一些戰犯管理所的管教幹部回憶,韓戰爆發並美軍參戰後,這些日本戰犯對新中國政府的抵觸情緒達到了巔峰。有些人曾一蹶不振,此時卻煥發精神,甚至不知從何處取出舊的勛章,莊重地佩戴,四處打聽北韓戰場的最新訊息。當聽說戰火蔓延至東北鴨綠江時,這些日本戰犯甚至早早起來朝著東邊高呼萬歲,試圖祈求美軍的勝利。其中一個名叫中村忍的戰犯,他的發言可謂典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這批日本戰犯的心態:「共產黨自不量力,如果他們還是不殺我們,那麽我們將親眼見證美軍進軍中國的時刻!」、

這批日本戰犯的內心矛盾極為復雜。按照他們的邏輯,他們在中國戰場的失敗完全是由蘇聯和美國的介入所致。因此,美軍理應是這群戰犯最痛恨的敵人。然而,他們卻不但不感激中國人留下他們一命,反而由衷地希望美軍能夠取得勝利。有一位美國學者後來著有【菊與刀】,深入分析了日本在軍國主義時期的民族心理,得出兩個結論:一是日本人「忘恩」,二是「慕強」。前者使得他們敢於入侵昔日的「恩師」中國,而後者讓他們在戰後迅速改變心態,對美軍百依百順。撫順戰犯管理所內的這些日本戰犯的言行正是這種心態的真實寫照。

實際上,中國早已有古語來形容這類人——「畏威而不懷德」。對他們的友好行為,他們會全盤接受,但一旦事態緊急,卻立即忘記曾受過的恩惠,成為無德之人。關東軍在蘇聯紅軍的猛烈打擊中潰敗,日本本土遭受了兩次美國原子彈轟炸,在絕對強者面前,他們突然表現得謙卑,這就是畏威小人的典型行為!

然而,在彭德懷將軍的指揮下,誌願軍徹底粉碎了這些軍國主義余孽的期望。當戰線再次被誌願軍推回三八線附近時,這兩組戰犯比之前聽說中國出兵的訊息更為震驚!

根據功德林戰犯沈醉的回憶錄,當北韓戰場的勝利接連而至時,國民黨戰犯們都歡欣鼓舞。當時,全國各地都在竭力支援前線,功德林的戰犯們也積極組織起來,在空地上為誌願軍戰士烹製炒面。據說,「功德林」生產的炒面在誌願軍中廣受好評。

誌願軍的勝利是中國人的勝利,盡管國民黨戰犯與共產黨在政見上存在分歧,曾參與軍事對抗,但他們作為中國人仍然在臉上表露出自豪情緒,這是無法掩飾的。後來,功德林的戰犯們對勞動改造的抵觸情緒大大減輕,逐漸在五六十年代陸續獲釋,放下了過去的歷史負擔,成為了時代的新人。當然,這是後話。

與功德林關押的國民黨戰犯不同,撫順戰犯管理所內的日本戰犯執拗地認為捷報頻傳都是中國人的「虛假宣傳」,旨在瓦解他們的心理防線。這些日本戰犯天真地期待著有一天美軍能夠奇跡般現身,將他們從監獄中解救出來。然而,從1950年一直期待到1953年,他們並未等到美軍的意外到訪,卻被一則驚人的訊息徹底擊潰——板門店停戰協定簽署!

數日來,日本戰犯們一片萎靡不振,仿佛被霜打的茄子。然而,監獄工作人員明顯感覺到這些日本戰犯的態度發生了巨大變化,曾經對抗改造的刺頭們也變得老實順從。在六七十年代,這些經過改造、完全告別軍國主義思想、重新獲得新生的日本戰犯陸續獲釋歸國,從曾經殘害中國人的劊子手,轉變為中日友好的倡導者,述說著毛主席以德報怨、以理服人的偉大胸懷和智慧。

福州籍的海軍元老薩鎮冰於1952年4月辭世,他曾是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提及中國近代海軍歷史,薩鎮冰是一位備受矚目的人物。年少時,他成功考入船政學堂,並獲得公派留學的機會,前往英國皇家海軍學院深造。畢業後,他在南洋水師、北洋水師等職務中嶄露頭角,最終成為廣東水師提督,並在民國時期擔任福建省省長。

作為一位經歷甲午慘敗而終生未能如願的海軍前輩,當1951年初收到誌願軍奪占漢城的訊息時,薩鎮冰激動得老淚縱橫。這標誌著近代中國首次在對外戰爭中成功奪取他國首都,為中華大地寫下了足以彪炳史冊的輝煌篇章。對此,薩鎮冰欣然作詩以慶祝,其中一句表達了老將軍對國威重振的激動之情:

「美軍屢敗終難振,華裔方興孰敢輕!」

抗美援朝的勝利不僅激發了中國人的鬥誌,也展現了中國軍威和國威,為北韓半島帶來了半個多世紀的和平穩定。在新中國陶醉於抗美援朝勝利的巨大喜悅中,外國人又是如何評價這場工業國聯軍與新生貧弱農業國的正面交鋒呢?「西方列強在中國海岸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以奴役中國人」的歷史已經一去不復返!

中國人民誌願軍成功將南北韓分界線從三八線變為了穩定在三八線附近的板門店軍事分界線,這一成就出乎許多國家的意料。然而,蘇聯在這一勝利面前顯露出矛盾的心態。

首先,蘇聯對中國同誌們的勝利表示欣然接受。盡管韓戰被標榜為南北韓之間關於統一問題的戰爭,實際上卻是「共產」與「資本」兩大陣營在半島上的激烈較量。史達林在美軍參戰後並不看好北韓半島的局勢。根據蘇聯解體後的解密檔案顯示,史達林甚至做好了放棄北韓半島的準備,計劃讓金日成在中國東北建立一個名存實亡的流亡政府。然而,中國決不能容忍東北地區成為冷戰對抗的前沿陣地,因此理應響應北韓同誌的援助請求。

史達林最初並未承諾提供空中援助。直到彭總率軍秘密入朝並初戰告捷,才使史達林改變了態度。隨後,蘇聯空軍與年輕的中國空軍一同開辟了著名的「米格走廊」。實際上,在韓戰中,蘇聯基本上置身事外,各國研究者普遍認為蘇聯是最大的受益者。他們成功借助中國的力量,將美國的勢力限制於北韓半島中部,同時將二戰時期生產的冗余軍用物資援助或出售給了中朝兩國,清理了一大批庫存。

中蘇朝三國並肩作戰,抗美援朝的勝利鍛煉出了深厚的情誼。然而,蘇聯對於得勝歸來的中國的看法引發了高層的分歧。蘇聯一直自視甚高,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內部的平等關系往往因蘇聯的存在而虛有其表。與美國一樣,蘇聯希望其同陣營的國家是忠實且順從的小兄弟。然而,抗美援朝讓中國贏得了國際上崇高的聲譽,不僅在社會主義陣營內部聲勢浩大,甚至在資本主義陣營內也有國家向中國示好。在北韓戰場上,中國軍隊展示出的強大戰鬥力讓蘇聯感到了一種「中國翅膀硬了」的隱隱憂慮。

蘇聯所追求的是一種能讓小兄弟言聽計從的支配地位,而迅速崛起的中國則追求獨立自主。中蘇交惡的歷史走向也證實了這一點。以一個笑話形容,就是:「我最看不得兄弟受窮了,但如果哪一天兄弟真的掙了錢富起來了,簡直比我自己虧錢還難受。」

與蘇聯不同,美國的心情大為不同。畢竟這是一場戰前看似勝券在握、戰後卻悔不當初的戰爭。前美國總統艾森豪在回憶錄中對這場戰爭感到痛心——「這可能是除南北戰爭和兩次世界大戰外,美國歷史上流血最多的一場戰爭了。」的確,如果美國聽從中國政府的警告,選擇見好就收,不讓麥克亞瑟越過三八線,企圖徹底消滅北韓,甚至不妄圖將戰火延伸到鴨綠江畔,那麽中國很可能不會派兵,美國也就不會遭受如此巨大的損失。

誌願軍的卓越表現使美軍面對了史上最為棘手的對手,一戰之間,將領三易其帥。中國人的抗美援朝戰役,徹底摧毀了五星上將麥克亞瑟的名將形象,使其軍事生涯的終場淒苦而落寞;而四星上將克拉克則無奈地承認,成為美國歷史上唯一一位未在取得戰爭勝利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的指揮官。

美國學者赫姆斯指出,在中國人發起抗美援朝行動之前,美國並未正式承認這個新興政權。實際上,若要確定美國何時正式承認新中國,那必然是在1972年尼克森對中國的存取。然而,美國實際上在板門店的停戰協定上承認新中國要早得多。中國人展現出的英勇勇氣迫使美國人不得不坐下來,在談判桌上與他們簽署停戰協定,從而實際上承認了新中國的國家地位。赫姆斯認為,正是從這時開始,美國人開始認真看待新中國,並將其視為強大的對手,威脅美國亞太利益的國家。

毫無疑問,這樣的戰爭結局並非美國人所期望的。對於韓戰,美國國內至今仍存在巨大爭議。若以保護南韓為戰略目標來看,美軍可以說「取得了勝利」或者「戰爭以平局告終」;然而,若美軍的戰略目標是消滅北韓,進而對中蘇構成威脅

中國人民誌願軍在韓戰中的卓越表現改變了戰局,使其成為史上最為棘手的對手,美軍一戰三易其將。中國人的抗美援朝戰爭不僅打破了五星上將麥克亞瑟的名將形象,也讓他的軍事生涯以淒然落幕;四星上將克拉克則無奈地成為美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在取得戰爭勝利後未在停戰協定上簽字的指揮官。

在美國學者赫姆斯看來,抗美援朝之前,美國並未正式承認新中國這個新興政權。然而,實際上美國在板門店的停戰協定上承認了新中國,這可追溯得比1972年尼克森對中國的存取更早。中國人展示的非凡勇氣迫使美國不得不與其在談判桌上簽署停戰協定,實質性地承認了新中國的國家地位。赫姆斯認為,從這一時刻開始,美國對待新中國的態度變得認真起來,將其視為強大的對手,是美國亞太利益的威脅者。

這場戰爭對日本而言有諸多好處。首先,從經濟角度看,由於前線需求巨大,日本成為「聯合國軍」的後方基地,戰後經濟因大量軍事訂單而蓬勃發展。政治層面上,美國因韓戰而對日本傾斜,使這個二戰戰敗國由跪立起,煥發新生。軍事層面上,被完全解除武裝的日本以「自衛隊」名義重新武裝。戰略層面上,南韓仍然是資本主義陣營對抗社會主義陣營的橋頭堡,使得日本的戰略環境大為改善,成為歐美產業轉移的首選地,成為亞洲最發達的國家。

盡管韓日在美國的硬湊下成為盟友,但二者卻存在深刻的世仇。北韓半島若出現統一國家,不符合日本利益,而韓戰的結局仍維持了半島的分裂,符合日本的利益。總體而言,日本在韓戰中的心態或許是周邊國家中最輕松、最為欣慰的。

中國人民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具有多層次、多方面的意義,是一篇任何文章或書籍都難以窮盡的篇章。對於中國人而言,抗美援朝戰爭甚至比抗日戰爭的勝利更具鼓舞意義。1953年夏季的板門店,是自1840年以來整個中華民族最為昂揚的時刻。中國人以這場戰爭樹立了自己的威嚴,用卓越的智慧和勇氣贏得了全球各族群的尊重。這種感受在海外華僑中尤為深刻,即便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也曾表示:「當時我在英國讀書,歐洲人普遍看不起黃種人。但韓戰之後,我們在國外都感到自己的腰桿挺得更硬了。」

美軍在北韓戰場所受到的嚴峻打擊讓他們充分吸取了教訓。在隨後的越南戰爭中,他們再也不敢忽視中國政府的警告,不敢讓地面部隊越過北緯17度線。美軍的前車之鑒警示著全球各國,不敢輕視中國軍隊的實力。曾有蒙哥馬利元帥發表過這樣的言論:「任何一個明智的國家都不會選擇與中國軍隊進行一場大規模的地面戰爭。」當然,總有例外,例如喜馬拉雅山南麓的某個國家,並未受到這一規範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