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許世友陪同周總理視察南京長江大橋,總理的教誨令他深受啟發

2023-12-28歷史

在這個數位化的時代,我們每天都被海量的資訊所包圍,無論是社交媒體、新聞網站還是各種套用,都在不斷地向我們推播資訊。

這些資訊的數量和種類繁多,讓我們有些應接不暇。在這個背景下,我們需要學會如何挑選和處理這些資訊,以便能夠更有效地利用它們。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探討的主題:資訊挑選和處理。

許世友將軍慶祝南京長江大橋鐵路橋通車,提出公路橋必須在1969年元旦之前通車。雖然有困難,但他自信滿滿,展示了他的力量,一次抱起200斤重的沙袋。

新中國成立後,長江上建了兩座大橋,武漢長江大橋和南京長江大橋,雖然修建難度相當,但條件有所不同。武漢長江大橋順利建成,得到了蘇聯的幫助,歷時兩年零一個月。

而南京長江大橋在選址、勘測、計劃過程中,中蘇關系出現問題,但仍然全部由我們自己完成設計。雖然困難重重,但許世友將軍的堅持和自信,使中國人在世界上創造了一個奇跡。

許世友將軍在南京長江大橋的修建過程中遇到了許多困難。除了缺乏材料和人力之外,社會環境也對大橋的建設產生了很大影響。

許多年輕的工人不上班,老工人也束手無策,只能幹著急。許世友將軍對此感到心急如焚,作為南京軍區司令員,他不能坐視不管。

在南京長江大橋的選址會議上,他曾提出過自己的建議:「南京長江大橋因為連線長江南北,建橋時最好選擇在現有輪渡的地方建設大橋,這樣做可以強化交通樞紐的作用。

」他對南京長江大橋的修建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由於大橋工程的新工人不斷被精簡,他十分著急。然而,周總理批準南京長江大橋作為特例繼續招工、購買機器,才解決了一部份實際問題。

為了支持南京長江大橋的建設,許世友給予了相當的支持。「要人給人,要錢給錢,要機器給機器。」柴書林是許世友點名要回來的,他原本是南京軍區工程兵副主任,當時已經被調到了上海鐵路軍管會主任,在許世友的一生令下,他又被調到了南京長江大橋工地上,率領工程兵二團以及支援大橋建設的部隊等工程技術人員一起戰鬥。

在南京長江大橋的建設過程中,許世友的身影時常可見。他看到工人們正在擡沙袋,忍不住也要試試身手,上去就要拎沙袋。

一個軍事幹部怕他閃了腰,趕緊過去扶他,卻沒搭上手。「我要用你扶。」許世友回頭白了一眼。他抱起200多斤重的沙袋,向前走了好幾步才放下。

人力和物力齊備後,許世友開始對工程進度提出要求。原計劃公路橋要到1969年7月1日才能通車,鐵路橋則要在1968年年末建成通車。

許世友對此表示不滿,認為進度太慢。工程指揮部聽取了他的意見後,重新制定了計劃,討論了工程進度和竣工時間,並提出了一個方案:「工程在1969年以前全部完工。

」然而,許世友仍然不滿意,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1968年10月1日前一定要通車,向國慶十九周年獻禮,向黨中央毛主席報喜。

」雖然這個安排有些緊張,但最終經工程部與許世友反復商量,采取了折中,即在1968年9月底完成鐵路橋,年末完成公路橋。

在那段施工最緊張的日子裏,許世友幾乎每天都在工地上,有時充當指揮員,有時也當戰鬥員,以保障大橋的整體施工。

南京長江大橋於1968年9月30日鐵路橋率先通車,許世友參加了剪彩儀式,並提出公路橋必須在1969年元旦通車。

工程人員抓緊時間,僅用18天就完成了原計劃需要兩個月才能完成的土石方任務。12月29日,南京長江大橋公路橋通車,全線貫通。

典禮當天,天空陰沈,下著小雨,許世友堅決不用雨具,給許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那個年代,能夠建成這樣一座舉世矚目的大橋,確實是世界奇跡。

需要指出的是,南京長江大橋的跨度是武漢長江大橋的四倍,但全部是我們自行設計、自行施工建成的。雖然大橋通車,但許世友並不滿足,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969年,許世友陪同毛主席一起視察南京長江大橋,並對大橋能否滿足戰備需求進行了深入思考。作為一個從戰爭年代走過來的將軍,許世友深知大橋的軍事作用。

在大橋尚未竣工之際,許世友在大橋建設委員會會議上提出要檢驗大橋的品質。他認為大橋的品質不僅關系到國家的顏面,而且還是長江戰備的重要保障,所以他決定用坦克來檢驗橋梁的品質。

這一想法在南京軍區引起了廣泛的討論,一些人支持他的觀點,認為只要坦克能過橋,那麽大橋的品質就沒有什麽問題;而另一些人則對此表示反對,他們認為大橋是舉國之力才建成的,如果因為坦克過橋而出了問題,那該如何解釋?

盡管如此,許世友仍然堅持自己的想法,並找到了橋梁專家,要求他們在最短的時間內提供坦克過橋的數據。為此,他還專門調來了兩輛32噸重的62式坦克,並進行了精確的計算和分析。

結果顯示,坦克過橋完全沒有問題。為了保護路面,坦克在透過橋梁之前,先鋪設了一層茅草,並進行了灑水。此外,坦克在行駛過程中嚴禁調整方向或掉頭行駛。

1969年9月初,許世友親自從蘇北調來一個裝甲團。在試驗當天,許世友坐在指揮車上,除了前面有4輛摩托車開道外,還有兩輛宣傳車不停地廣播宣傳,幾乎全南京市的人都知道了,許司令要用坦克來檢驗大橋品質的訊息。

118輛坦複制隆駛過南京長江大橋,南京市民見證這一歷史時刻。這座橋不僅支撐了坦克,還在潛射飛彈試驗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潛射飛彈的發射是一項困難的任務,因為彈射時需要保證潛艇的安全。美國曾經為此付出慘重代價,但中國潛射飛彈總設計師黃緯祿和科學家們找到了解決辦法:新建的南京長江大橋。

這座橋的水陸交界處可以作為試驗地點,而且不需要修建復雜的塔吊設施。雖然資金是一個限制因素,但錢學森給予了支持。

「這是非常創新的想法,你們也是核潛艇之父啊。」

周總理視察南京長江大橋,一句教誨令許世友深感觸動。南京長江大橋的修建並非一帆風順,工人們為了趕在規定日期前完成,幾乎拼盡全力。

盡管大家齊心協力完成了一個舉世聞名的工程,但真實的故事仍然令人深思。當時任大橋局二橋處設計組助理工程師常榮五回憶起一件事:1968年9月30日,是南京長江大橋鐵路橋通車的日子。

但就在前一天,大橋上的腳手架還都在上面。常榮五臨走前,看著大橋上密密麻麻的腳手架,心裏想:「明天能通車?

不可能,那麽多腳手架,一夜之間不可能拆除。」但事實讓他大吃一驚,同事李玉書第二天叫醒他時,他發現大橋上的腳手架一夜之間被拆得幹幹凈凈,上萬立方米木材的腳手架,全部堆在南岸引橋下的鋼梁預拼場上。

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人確實創造了奇跡,無論不談大橋的建設,就光說一夜之間拆掉大橋上的腳手架,這種動員能力,怕是只有我們才能做到。

但讓常榮五感到無奈的是,橋頭堡大多都是混凝土設計,凝固程度還遠遠沒有達到設計強度,尤其是上部的懸臂梁過早的拆模是要出現問題的。

當天坐完彩車後,常榮五爬上橋頭堡,一番細致的檢查之後,果然發現,橋體上出現了許多裂縫,尤其是懸臂梁的根部,裂縫相當嚴重。

常榮五立即將這一情況反饋給了工宣隊、軍代表。兩天以後,上級要求迅速查明情況。常榮五接手了這個任務後,帶著十幾名工作人員,拿著放大鏡,細致的檢查了橋體,結果發現了200多條裂縫。

好在有常榮五的及時發現,大橋工程處迅速出動,將出現裂縫的地方進行了妥善處理,這才沒有給大橋留下安全隱患。

周總理陪同羅馬尼亞領導人參觀南京長江大橋,羅馬尼亞朋友對此贊不絕口。解說員介紹這座大橋是自行設計、自行建造,用的全部都是國產材料。

周總理提醒大家實事求是,不要說的太滿。周總理解釋,南京長江大橋並不是十全十美的,橋上曾出現過裂縫。他不滿於「自行設計、自信建造」、「用的全部都是國產材料」這種說法,因為南京長江大橋是在武漢大橋的基礎上建造的,吸取了武漢大橋的經驗。

鋼軌上還有俄文字母,建武漢大橋剩下的材料,也支援了南京大橋。周總理的話,體現了他坦率和實事求是的態度,以及大國總理的胸懷。

許世友與大橋施工技術人員合影,總理的幾句感慨讓他深受啟發,他轉身對身邊的同誌說:「你們要註意這件事。」中午,許世友安排了一頓特別的飯菜,全是野味,連魚都是他自己養的,看起來非常豐盛,又不浪費。

周總理非常滿意,臨走時他還付了夥食費。南京的賓館一開始不肯收,但在總理的堅持下,他們還是收下了。後來,許世友去北京開會,總理的警衛參謀找到許世友的工作人員,要求他們補交夥食費。

工作人員拒絕了,但警衛參謀堅持說:「一定要補交,上次寄給南京的夥食費,賓館說已經結賬了,所以又退回來了。

總理知道了,肯定會批評的。」總理嚴謹的態度讓人佩服。總之,那個年代能建成這樣一座舉世聞名的大橋,真是奇跡。

圖|1968年9月30日,南京市五萬多群眾慶祝南京長江大橋鐵路橋通車為了能在1968年國慶日前通車,大橋建設者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們加班加點,甚至有很多群眾和單位自發前來幫忙。每天都有三萬余名工人在工地上勞動,最多的時候達到了五萬。

一位老橋工回憶道:「那時候,大橋的變化幾乎一個小時一個樣。」讓南京市民印象深刻的則是1969年12月29日,南京長江大橋公路橋通車當天,盡管天空中下著小雨,但南京城的百姓幾乎全部出動,他們歡呼雀躍,為大橋的建成而感到無比的自豪。

據當年參加活動的解放軍戰士回憶,活動結束後,他們在橋下撿到了幾籮筐的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