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清代有兩個低配巡撫,因加上了一個「字首」,級別降為從二品

2024-05-11歷史

所有的清史學者都知道,清朝的巡撫是正二品大員,是一省最高的軍政長官。然而,近日有人私下透露,其實並非所有巡撫都是正二品,有兩個省份的巡撫因為加了一個"字首",級別竟然降為了從二品!作為禦史,自然對這個問題好奇不已。究竟是哪兩個省份的巡撫級別如此之低?又是什麽"字首"導致了級別的降低?

一、高於其他巡撫的"從一品"三巡撫

說起清朝的巡撫,雖然大家都知道正是正二品的大員,可其實這也只是個大概而已。禦史近來查閱典籍,才發現在清朝巡撫之中,竟有一些特例,他們雖然名為巡撫,但品級卻高於常規。這就要從說起乾隆皇帝在位時期談起了。

乾隆時期,清朝疆域已達到了鼎盛時期,為了統一中央集權,加大對各省的管轄力度,朝廷下旨將全國劃分為"八督十五撫"。其中八督是指八個總督,十五撫則是十五省的巡撫。

按理說,所有巡撫的級別都應該是正二品才對。可是在做府院編制時,乾隆皇帝發現了一個問題 -- 山西、山東、河南這三省獨特,它們不設總督,巡撫一人獨攬大權,職權與總督相當,如果仍按正二品級別對待未免有失公允。

於是乾隆下旨,將這三省的巡撫級別提高,準予兼任提督銜。而提督銜在當時的品級制度中,其實相當於一種從一品的特殊級別。所以從此,這三省的巡撫雖然名義上還是巡撫,但品級上已經超越了別省,成了"從一品"的存在。

這三省巡撫雖然沒有總督那樣的實權,但作為一省最高長官,仍然掌控了舉足輕重的軍政大權。比如河南巡撫在乾隆年間確實就曾率領夔府鎮守正黃旗壓境內農民起義軍,戰績非凡。再加上提督級別的優渥俸祿,使得這三省的巡撫確實成為了與普通巡撫不同級別的"特別存在"。

甚至在有些地方政務機構的正式文書中,這三省的巡撫往往被標註為"某某提督",而非按常理應當的"某某巡撫"。可見當朝真的將他們與其他巡撫加以區分對待。正因如此,禦史才在引言時將這三巡撫的"從一品"級別加上了引號,以示區別於正經八股的一品大員。

對於這三省巡撫的從一品級別背後的原由,相信讀者們應該也有了一定了解。接下來讓我們繼續探討,究竟是什麽原因,導致了另外兩省的巡撫級別降為從二品呢?

二、新疆巡撫:被"甘肅"字首拖了後腿

如果說山西、山東、河南三省巡撫的"從一品"級別尚可憑借提督銜來解釋的話,那麽新疆巡撫的從二品級別就令人費解了。作為清朝在西北重鎮的最高長官,為何新疆巡撫的級別反而不如內地各省?這背後自然也有一段獨特的歷史淵源。

要說起新疆這塊領土何時並入清朝版圖,就要追溯到乾隆年間的征服事跡。乾隆六十年在位,可謂是一個雄才大略的開疆擴土時期。在他手下,不但平定了準葛爾、和碩特兩大異族叛亂,更是一鼓作氣攻克了天山以北的哈薩克、布魯特、欽察等遊牧部落,將新疆這塊廣闊的邊疆納入了版圖。

只不過,當時的新疆地區軍事鬥爭依舊劇烈,戰事遠未完全平息。為了堅持中央集權,討伐頑抗,乾隆皇帝便在新疆設立了"伊犁將軍"這一最高軍事長官職銜,由正一品大員出任,負責統率全疆軍務。

時至道光年間,張格爾領導的反清武裝在新疆萌芽。為了鎮壓叛亂,當時的新疆將軍運籌帷幄,臨機應變,艱苦作戰數載,終於在道光二十五年平定了這場大規模動亂。

就在戰事剛剛平息不久,清廷便覺得放任新疆軍閥長期把持兵權並不可取,必須對其加強管控。於是在道光二十八年,朝廷遽然下旨,在新疆設立"甘肅新疆巡撫"這一新的地方政權,取代將軍獨大的格局。

可是,不知為何,這位新疆巡撫的級別並非正二品,而是僅僅加了都察院右副都禦史銜的從二品級別。或許當初朝廷擔心這位巡撫若是級別太高,便會被鑲嵌在將軍的權力結構中,喪失管控能力。故而在起用之初,先將其職權和級別都做了適度壓低。

另一個可能原因,則是由於新疆剛剛平定戰亂,該地維系軍餉、糧草往往需依賴陜西、甘肅兩省的支援。為此,新疆巡撫不得不與甘肅存在千絲萬縷的淵源聯系,自然級別也就被拖了後腿,只能加上"甘肅"二字的字首,成為"甘肅新疆巡撫"。

這個看似無足輕重的"字首",實則象征著朝廷對新疆地區的謹慎管控,不願過於張揚中央政權在這塊新征服的領土上的力量。

直至晚清時期光緒皇帝在位,新疆才真正由左宗棠將軍予以全面平定。緊接著,清廷便在光緒十年正式設省,撤去"甘肅"二字,單獨置"新疆省",省長級別也由此上調為正二品。

從當年的從二品級別到如今的正二品,新疆巡撫的級別升遷可謂歷歷在目。這正是清王朝在西北這塊邊疆地區,逐步擴張統治力量、加固中央集權的一個生動寫照。

三、台灣巡撫的"福建"禍根

若是說新疆巡撫的從二品級別還能從制度設計上加以解釋,那麽台灣巡撫的從二品級別就更加令人匪夷所思了。作為華夏文明的中心腹地,台灣島在清朝的統治版圖中可謂舉足輕重。為何朝廷在派遣這裏的最高長官時,卻將其級別壓低至此?

要追溯這一疑團,就必須從台灣的行政體制說起。清初時,福建沿海一帶成為台灣的直接管轄地。為了統一管理沿海地區,朝廷便在福建設立了"福建巡撫"一職,負責統轄福建全省以及台灣地區。

而在台灣本地,則另設有一位"福建台灣道"作為最高行政長官。不過,這位道員的級別可不一般,按例兼有按察使和台灣學政兩個正三品銜,級別遠高於普通道員,甚至平起平坐於內地巡撫。

禦史查閱典籍,發現連些當世有識之士對這位"福建台灣道"的級別都有非議。有人直言不諱地批評道:"台灣島上之小米蟲爾,豈能望其氣象與福建巡撫並駕齊驅?"

從這番評論中可見一斑,當時朝野上下對台灣地位的看法仍存在重重戒心。即便已是版圖腹心,台灣的最高長官級別也不能與內地相提並論,不得不做些折扣。

而就在人們質疑聲中,光緒十一年,朝廷遽然下旨於台灣設立"福建台灣巡撫",並將其級別定為從二品,取代了原本的道員職務。這無疑是一個重大的決策,標誌著台灣地位的正式確立。

那麽,為什麽新設的台灣巡撫級別會被壓制至從二品呢?其中的緣由,或許就要從閩浙總督的異軍突起說起。

早在雍正年間,朝廷便在福建、浙江兩省設立了"閩浙總督"一職,作為兩省最高長官。而在光緒朝,這位總督的權力日益擴張,不但兼管軍務,更被準予監督原本的福建巡撫。

有了這位能與之抗衡的總督存在,朝廷自然就不願意台灣巡撫的級別太高,以免產生新的權力較量。於是在設立之初,便將台灣巡撫的級別加以壓制,成為名不副實的從二品。

另一方面,朝廷之所以不願給台灣最高長官以過高級別,也是出於對這塊領土的謹慎考慮。畢竟,台灣島地處東南沿海要沖,文化程度與內地差異甚大,給予太高職權只怕會引發其它矛盾。

有意思的是,在台灣巡撫設立之後,原本的福建巡撫一職竟然也被直接裁撤,由閩浙總督兼任了巡撫事務。從這一幕可以看出,當時朝廷對台灣地位的確是寄予了重視,不願讓其受福建巡撫的掣肘。

台灣巡撫之所以被壓為從二品級別,既有來自上位權力的制衡,也有朝廷出於防患未然的謹慎考慮。而"福建"二字,則成為了這一壓制的見證和代價。

四、朝野反應:爭議與解釋

在新疆、台灣兩省巡撫的從二品級別問題曝光後,朝野之間自然是掀起了一番哄動。有贊同者,也有反對者,更有人對其中的緣由作出了各種解釋和分析。

從官場上層來看,對於朝廷壓低這兩省巡撫級別的做法,自有其執政智慧。有禦史分析,新疆方面或許是朝廷考慮到當地剛平亂事,不宜立即將最高權力交予文官,使其免受軍閥的拖系。至於台灣,則顯然是出於防範閩浙總督異軍突起,以及顧及當地特殊文化背景的緣故。

然而,也有人對此提出了質疑。有禮部中人便直言不諱地說:"清帝國豈是如此短視?分裂權力權衡是一回事,但究竟從什麽時候起,封疆大吏還需要如此小器了?"

另有人更是借機揮斥朝廷的短視近利,直指其對這兩省"有心開疆拓土,卻無心治理"。言辭之激烈,可見當中怨氣之深重。

不過,朝廷也未盡無解釋。有禦史為此作了如下分析:新疆固然重要,但畢竟仍是邊疆。台灣雖在腹心,但其文化背景復雜,設定太高的長官權力只怕難以服眾。朝廷不過是循序漸進,待時機成熟,自會給予相應的級別。

從官員階層上看,當時兩省的一些地方官員也在為自己的上司級別較低而感到憂心忡忡。據聞,有新疆巡撫曾親自上書朝廷,願以捐納巨資的代價,為自己加銜提級。只可惜,朝廷未予理睬。

相比之下,台灣方面的反應倒是相對平胡一些。有位任職台灣的知縣便如此分析,台灣島上自古就禮俗陋習橫行,百姓們對於文官並不太尊重。因此,即便巡撫級別不高,倒也無傷大雅。只要這位長官手中的實權充足,小小級別其實也無關緊要。

從學者和文人方面看,倒也有不少人對此事持開明態度。有人如此說道:"古時名分森嚴,今日君臣相得,何必拘泥於名號氣數之間?官員身份自有高低,但賢與不肖,強與不強,豈是級別所能盡概?"

直到今日,朝野間對於清代這兩省巡撫的級別問題,仍存在不同觀點和評判。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就算級別有別,他們仍然是清帝國重要的地方長官,其權力舉足輕重。只不過,或許朝廷當年出於種種權衡和考量,不得不做出了一些岔視有失的決定而已。不過,歷史終歸還是會以公平的眼光去審視和評判這段往事的。

五、大總統遲暮叩關:晚清變革之路

自新疆、台灣兩省巡撫的級別問題引發爭議開始,清廷便意識到,對於這些重要領土的管理方式應該有所調整。尤其是到了晚清,整個王朝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變革浪潮,對外對內的壓力使得中央權力日漸式微。在這種背景下,既有的行政體制也應該作出相應改變,以適應時代的需求。

直至光緒年間,朝廷終於下定決心,在新疆設立獨立的省會,擺脫了"甘肅"這個累贅。緊接著,這位新疆巡撫的級別也隨之上調為正二品,與內地各省持平。

這無疑是朝廷對西北疆土重視程度的一個明證。在將近百年的時間裏,新疆終於徹底從屬國化為版圖腹心,不再是隸屬於內地某省的附庸。而這位巡撫的級別上調,更是象征著清帝國在新疆的統治力量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至於台灣方面,雖然仍未能完全擺脫"福建"羈絆,但其巡撫級別也在光緒晚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扶正。有史料記載,當時台灣巡撫的轄區不但包括台灣全島,更擴充套件到了整個澎湖群島,權力可謂是日漸擴大。而其級別也終於得以上調,由從二品改為正二品員。

不過,有意思的是,就在台灣巡撫級別剛獲提拔之際,朝廷又一改既往謹小慎微的做法,在台灣設立了一個全新的"大總統"銜,外加直隸大臣一級的最高級別。而這位大總統更是直接隸屬於軍機處,權力僅次於六部尚書!

從這一做法可見,當時的清帝國已經徹底放棄了對台灣的保守戒心,毫不吝嗇地將最高權力交付於此。究其緣由,有兩點值得我們註意:

第一,台灣地理位置極為重要,更是通往東南亞、南洋諸國的咽喉要道,其戰略價值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晚清時期朝廷希望在這一地區重兵把持,穩固統治,自然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大總統之設立時間恰逢甲午戰爭之後。面對列強橫逼,朝廷意識到必須在沿海地區加強軍事建設,方能保全國家統一。而台灣地處東南沿海,自然就成為了軍事力量的集中點。

所以,在大總統之下,軍隊、海防、工事等諸多重任一肩挑起,其權力自然也由此膨脹。這與清初時對台灣權力的壓抑可謂是形成了鮮明對比。

直至晚清,大總統才終於取代了原先的巡撫銜,成為了台灣最高長官。而這不僅是清帝國中央集權力量在台灣的一次突破,更預示著清王朝走向覆亡的前夜,朝野立場早已風雲變幻。

從新疆、台灣兩省巡撫級別的變遷,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清帝國對於邊疆與沿海地區統治力量的歷次調整和變化。一把當年那銳不可當的雄師,最終也難逃被時代洪流所吞噬的宿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