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在人民軍隊中,為何這七位元帥被合稱為四老三總?

2024-02-01歷史

在人民軍隊中,為何這七位元帥被合稱為四老三總?

1955年,人民軍隊首次實施了軍銜制度,對於在建立和指揮人民軍隊以及領導作戰方面表現卓越的高級將領,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1]。

朱德等十位將領榮獲最高軍銜,即後來被普遍稱為十大元帥的榮譽。

在這十位元帥中,有四人被尊稱為「某老總」,另外三位一般被稱為「某總」,形成了所謂的「四老三總」。

他們是如何晉升為元帥的呢?「四老三總」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秘密?

國家的十大元帥是在建立人民軍隊並擔任高級指揮員的功勛卓著的人士,開國元帥的條件相當嚴苛。

中國的十大元帥在人民軍隊發展的22年裏一直擔負著重要的指揮職責。以抗戰時期為例,朱德擔任八路軍總指揮,彭德懷是八路軍副總指揮;葉劍英是八路軍總參謀長,陳毅則是新四軍代軍長。其他六位元帥分別領導八路軍的三個師級單位。

在評選元帥時,一個重要的條件是必須參與了人民軍隊的建立[2]。

在1927年前後爆發的那些起義中,想要成為元帥就必須是起義的領導之一。雖然粟裕參與了南昌起義,但他以士兵的身份參與,並非人民軍隊的創立者。

另外,成為元帥還要求在紅軍時代擔任過軍團長以上職務,因此排除了一些後起之秀。

以粟裕為例,八路軍115師的正、副師長和政委都成為了元帥,而120師只有師長賀龍成為元帥。然而,值得註意的是,129師的正、副師長也是元帥,而政委鄧小平如果參與評選也有可能成為元帥。

由於120師副師長肖克資歷較淺,最終只評為上將軍銜;而政委關向應英年早逝,因此120師只有一個元帥。

這些元帥都參與過人民軍隊的建立,並長期擔任主要領導職務,因此有人曾被尊稱為「某某司令」或「某某總司令」。

在人民軍隊中,有一不成文的規矩,只有朱德、彭德懷、陳毅、賀龍四位元帥被尊稱為「老總」,而林彪、徐向前、聶榮臻則被尊稱為林總、徐總、聶總。

正、副「總指揮」的身份使朱德和彭德懷成為真正名副其實的老總,而在提到老總時,大家首先會想到朱德。

朱德是解放軍的創始人之一,年齡比普通官兵都要大很多,因此大家親切地稱他為「老總」。他於1886年出生,比毛澤東、周恩來等人都年長。朱德的軍事經歷非常豐富,他在辛亥革命前進入雲南講武堂,後成為蔡鍔領導的滇軍成員,並是十大元帥中為數不多參加過辛亥革命的將領之一。

在舊軍隊中,朱德歷任旅長、師長等要職,但他的理想與救國救民的信念逐漸遠離,最終決定加入中國共產黨。

人民軍隊的歷史通常從1927年8月1日開始講述,但在八一南昌起義中,關乎中華民族命運的事件中,朱德的角色卻被邊緣化。

當時,朱德已離開他曾經的部隊,擔任第三軍軍官教導團團長和南昌公安局局長。他與南昌敵人的團以上軍官打麻將,為我軍贏得了先機。成功起義後,為考慮朱德的資歷,他被任命為第九軍軍長,實際上部隊規模有限。然而,南昌起義後的發展為朱德成為「紅軍之父」創造了條件。

南昌起義後,原計劃將部隊開往廣東的海陸豐地區,以接收蘇聯支援的武器並重新恢復廣東根據地,再次北伐。然而,南昌起義建立了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卻未像後來的三灣那樣進行改造。更確切地說,只是由共產黨將領領導的舊軍隊。因此,南下的過程中不斷有人離隊,甚至成建制地叛逃。

在進入廣東時,起義軍規模已經減少到萬余人,不得不在三河壩分兵。朱德留下四千人負責斷後,而主力則繼續執行原計劃。

然而,意外發生在朱德率領的隊伍在三河壩擋住國民黨追兵三天後,當他前去尋找主力時得知,主力在之前的戰鬥中已經全部損失,起義領導人大多逃往香港。在最關鍵的時刻,朱德成功穩定了剩下的800人隊伍,保留了南昌起義的火種,發揮了關鍵作用。接著,朱德借助與國民黨軍官的舊交,成功躲避了蔣介石的追捕。

1928年,他的隊伍又增加了湘南起義和廣州起義的殘存力量,最終與毛主席在井岡山會師。正是朱德領導的這支隊伍上了井岡山,才使得毛澤東帶領的起義後成分復雜的隊伍得以改造成真正的軍隊。

因此,朱德成為紅四軍軍長,隨後一直擔任人民軍隊的最高指揮官。

與朱老總齊名的二號人物就是彭德懷。

彭老總出生於1898年,曾在舊軍隊中擔任團長。直到1928年,他秘密加入黨,領導平江發動了國民黨獨立第五師起義,發展為紅五軍。

隨後,彭德懷率領幸存人員上了井岡山,後來演變成了中央紅軍三大主力中的紅三軍團。憑借其作戰勇猛,他成為我軍早期四大名將之一。

盡管林彪在很短時間內成為紅一軍團軍團長,但在方面軍總指揮級別上,林彪的地位一直低於彭德懷。此外,彭德懷在1936年就成為了中央政治局委員,這個資歷也在除朱德外的其他元帥中獨占鰲頭。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朱德成為八路軍總指揮,而彭德懷成為副總指揮,實際上成為人民軍隊中的二號人物。

紅軍時期結束後,隨著形勢的變化,朱德和葉劍英返回延安,而彭德懷作為八路軍副總指揮,與副總參謀長左權繼續堅持在太行山。因此,在抗日戰爭的大部份時間裏,彭德懷實際上是八路軍的最高指揮官。

1945年後,彭德懷成為中央軍委副主席、人民解放軍副總司令。這個資歷在朱德之外,其他元帥都無法與之相提並論。

然而,隨後彭德懷經歷了高職低配,從1947年到1949年擔任西北野戰軍司令兼政委。這時的西北野戰軍是解放軍主力中人數最少、裝備最差的戰略集團。而其他幾位元帥在中原和東北戰場有更大的發展,地盤廣、人口多,擴軍較為容易。彭德懷所在的西北戰場從戰略角度看是國共雙方的一個邊緣戰場。蔣介石卻在政治層面考慮,派總預備隊胡宗南集團進攻延安,試圖消滅中共中央。

彭德懷在掌握西北野戰軍的指揮權時,面臨人力狹少的困境,每次戰役都需精打細算。

從某種角度來看,唯有彭德懷能夠用極為有限的軍事資源取得驚人的戰績,同時還成功牽制胡宗南集團,阻止其支援其他戰場。

彭德懷離黨中央的距離僅次於朱德,事實上,他在指揮西北戰場的同時,還協助毛主席和朱老總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布局。因此,他實際上延續了抗戰時期的「副總指揮」角色。

1949年,西北野戰軍加入了華北軍區兩個兵團,成為第一野戰軍,實力基本與其他三支野戰軍相當。在解放大西北後,彭德懷曾雄心勃勃地籌劃大西北的建設。然而,韓戰的爆發打破了這個計劃。

黨中央迅速判斷到,參與韓戰所需的人力和物力將遠超過之前的三大戰役。換言之,不僅原東北野戰軍,其他野戰軍的精銳部隊都可能投入戰鬥。

鑒於以往的經驗和資歷,只有彭德懷擔任誌願軍司令才能有效協調來自全國各個兵團的作戰。因此,「彭老總」的稱號是全體解放軍官兵內心對他的真誠尊敬。

雖未曾擔任「總司令」,但賀龍和陳毅以特殊的資歷備受矚目。

在人民軍隊的領導層中,朱德和彭德懷作為正副首長被尊稱為老總是理所當然的,而賀龍和陳毅也因其卓越之處而被譽為老總。

提及賀龍,許多人耳熟能詳他兩把菜刀鬧革命的傳說。

賀龍同誌於1896年出生,在1916年南方各省討伐袁世凱的時候,率領親朋以兩把菜刀為武器奪取鹽稅局的槍支彈藥,用以組建隊伍。後來成為程潛麾下的一位營長。

自1916年至1927年,賀龍在舊軍隊中屢立戰功,從營長晉升為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第20軍軍長。賀龍所部在兩次北伐中表現卓越,這一點其他元帥都難以媲美。

賀龍真正確立在我軍中的地位,是在八一南昌起義時。當時賀龍還不是中共黨員,其部隊中共產黨員比例也較低。黨中央在策劃起義時只依靠葉挺的11軍25師,是絕對可靠的武裝。

然而,賀龍的第20軍成為南昌起義的絕對主力完全源於他個人對中國共產黨的歸屬。僅從南昌起義這一事件來看,賀龍的地位無可動搖。

更感人的是,保存實力在舊軍隊中通常是為了保全個人的權勢和富貴。在南昌起義後,賀龍的第20軍幾乎損失殆盡。對於其他人而言,這無疑是一次巨大的打擊。然而,賀龍毫不氣餒,當時他表示要從零開始,重新組建隊伍。

果然,不到一年的時間,他發動了荊江年關暴動和桑植起義,成功重新組建了一支紅軍,即紅二軍團。

1934年,中央紅軍展開長征前,肖克率領紅六軍團與紅二軍團匯合,賀龍成為紅二方面軍總指揮。在紅二方面軍與紅四方面軍匯合後,賀龍的努力推動了紅四方面軍的第二次北上。

賀龍的老總之名早在抗戰之前就已經確立;盡管在抗戰和解放戰爭中賀龍的職務有所波折,但這並未改變人們對他的尊敬。

相比之下,陳毅的早期經歷並不為人廣泛熟知。

在南昌起義時,陳毅並未在南昌,而是在起義軍離開南昌後追隨隊伍,並被任命為團指導員(相當於團政委)。

陳毅與朱德一同參與了三河壩的分兵行動。在主力失敗後,團以上的軍官中只剩下朱德、陳毅和王爾琢。這三人發揮了重要作用,並率領這支隊伍上了井岡山。

隨後,朱毛紅軍進行了改編成為紅四軍,下轄三個師;朱德擔任10師師長,毛澤東為11師師長,而陳毅成為12師長。可以說,陳毅一度成為井岡山的「三巨頭」之一。隨後,為了鞏固和壯大紅軍,陳毅在朱德和毛澤東之間發揮了溝通的潤滑劑作用。

值得註意的是,當初朱德對毛澤東的「黨指揮槍」理論不認同,雙方爭論了幾個月。幸運的是,陳毅作為紅四軍前委書記,多次調解雙方,最終在一系列教訓面前,朱德終於認可了毛澤東的軍事思想,人民軍隊才得以迎來大發展。

陳毅的下一個顯赫時刻則要等到抗戰中期。在1934年紅軍長征期間,陳毅因腿部受傷被留下。在留守的中央局人員中,瞿秋白的資歷最高,項英的實際職務最高。

因此,在為期三年的南方遊擊歲月裏,陳毅一直低於項英。這也解釋了為何在新四軍建立後,項英成為相當於政委的副軍長,而陳毅只是第一支隊長。直到皖南事變後,中央重建新四軍,陳毅逆襲成為代軍長、軍長。

到了1946年,陳毅指揮的山東野戰軍與粟裕指揮的華中野戰軍合並為華東野戰軍。盡管粟裕在軍事指揮方面表現出色,但由於資歷相對較低,他成功發揚指揮藝術還需要陳毅的全力支持。

在淮海戰役前,中央考慮將陳毅派往中原局工作,這讓粟裕感到一些為難。粟裕強調華野離不開陳軍長。為了妥善處理,毛主席做出了妥協,讓陳毅繼續擔任原職,同時任命粟裕為華野代司令員兼代政委。

可以說,沒有陳毅坦蕩的胸懷,粟裕後來的成就不會如此輝煌。

除了「四老」之外,還有接下來的「三總」指的是林彪、徐向前和聶榮臻。

林彪的早期資歷相對較低,作為黃埔四期生,南昌起義時只是一個連長。但上井岡山後,他迅速崛起成為紅一軍團長。由於年齡較朱老總小21歲,因此被稱為娃娃軍團長。然而,在這個時期,林彪的地位並不算特別突出。

1937年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後,林彪率領115師打響了抗戰的第一槍。然而,由於一次誤傷事件,使他缺席了抗日戰爭的大部份時間。隨後,林彪正式轉變為「林總」的稱呼,成為東北民主聯軍司令和東北野戰軍司令。他指揮了遼沈戰役和平津戰役,在全國解放中做出了卓越貢獻。

與林彪不同,徐向前的軍事生涯可謂波瀾起伏。他在1927年參與廣州起義失敗後曲折地來到了豫鄂皖蘇區,並在新成立的紅四方面軍中擔任要職。

憑借卓越的軍事才能,徐向前迅速崛起,成為紅四方面軍的最高軍事長官,盡管在其前任政治長官張國燾等領導之下。1935年,當紅四方面軍放棄川陜蘇區開始長征時,徐向前已經指揮著8萬人的龐大軍隊,成為紅軍時代為數不多的能夠指揮如此龐大兵力的將領,「徐總」之稱也由此而來。

抗戰爆發後,徐向前擔任129師副師長,但因健康原因於1939年返回後方修養。可惜的是,在解放戰爭爆發後,徐向前未有機會指揮大兵團作戰。然而,隨著劉鄧大軍南下,徐向前率領山西留守部隊成功擊敗了閻錫山集團。

相較於林彪和徐向前的輝煌時刻,聶榮臻的軍事生涯相對更加穩健。然而,聶榮臻擁有其他元帥所不具備的獨特資歷,他是唯一一位留學法國後獲得比利時沙洛瓦勞動大學化學工程系大學文憑的元帥。

聶榮臻早期是一位典型的政工幹部,1937年抗戰爆發後成為115師副師長,替代養傷的林彪在抗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他在重建我軍第一個敵後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根據地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並擔任司令員兼政委,從那時起,「聶總」之稱開始傳播。

1947年後,作為華北軍區司令員,聶榮臻為平津戰役的勝利和黨中央的保衛做出了巨大貢獻。

劉伯承、葉劍英、羅榮桓這三位元帥或許沒有獲得「老總」之尊號,但無疑都是令人景仰的軍事領袖。

其中,劉伯承元帥和葉劍英元帥長期扮演人民軍隊的總參謀長角色,雖然未曾被賦予「總司令」之名,但他們一直在背後默默貢獻,發揮著重要的指導作用,是人民軍隊的堅實支柱。

相較之下,羅榮桓元帥曾協助毛主席發動秋收起義,但後來一直從事政工工作,擔任過115師政委、東北野戰軍政委等職務。因身體原因英年早逝,導致他的名氣相對不夠響亮。

盡管這三位元帥在名氣和主要職務上存在差距,但不可否認的是,無論誰,都為人民軍隊的建立和新中國的誕生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他們的功績永載史冊,成為我們心中永遠的軍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