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鄭位三:曾是新四軍政委,55年授銜名單卻沒有其名,主席親自特批

2024-04-13歷史

引言:

他是中國開國元勛之一,1955年的授銜名單上卻不見他的名字,但是卻享受元帥同等級待遇。

他就是鄭位三,他又是誰?能夠得到如此殊榮呢?

投身部隊報效國家

1902年鄭位三出生在黃安的一個殷實家庭。優越的家境並未將他塑造成一個紈絝子弟,相反他自幼便養成了勤奮好學的習慣。

閑暇之余他總是泡在書房裏,沈浸在書海中。這種對知識的渴望,為他日後投身革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18年16歲的鄭位三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湖北甲種工業學校。他的才華和勤奮很快就在學校裏脫穎而出。

但是他並沒有滿足於個人的成就。在思想浪潮洶湧的時代背景下,他開始思考如何將自己的所學所能用於更廣闊的天地。

「位三,你為何如此刻苦學習?」有同學曾這樣問他。

「為了尋找一條救國救民的道路。」他堅定地回答。

正是這份堅定的信念,引領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19年五四運動的春風吹遍了神州大地。

鄭位三毅然投身其中,成為了學生運動的領導者。

他帶領同學們走上街頭,高呼反帝愛國的口號,為國家的命運和民族的尊嚴而抗爭。

不久後他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思想。這一偉大理論像一盞明燈,照亮了他心中的迷茫。

他意識到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解答他心中的疑惑,才能指引中國革命走向勝利。於是他毫不猶豫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的隊伍。

「我誌願加入中國共產黨,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鬥終身!」他的誓言鏗鏘有力,擲地有聲。

入黨後的鄭位三被派往家鄉黃安進行革命宣傳和組織工作。他深入田間地頭,與農民們親切交談,向他們灌輸革命思想。

在他的努力下,農民協會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為革命積蓄了強大的力量。

但是革命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1927年大革命失敗,黃安縣的革命形勢也陷入了低谷。

他果斷地將縣委機關轉移到七裏坪,繼續領導革命鬥爭。在鄭位三的領導下,黃安縣的革命火焰再次熊熊燃燒起來。

他組織發動了黃麻起義,打響了鄂豫皖邊區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它卻像一顆火種,點燃了鄂豫皖邊區的革命烽火。

浴血奮戰只為心中目標

1932年鄂豫皖根據地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國民黨大軍三十萬重兵壓境,紅軍為了保存力量,被迫開始了艱苦的長征。

在主力軍撤離後,鄭位三接過了遊擊總司令的重任。這不僅僅是一項職務,更是一份沈甸甸的責任。

他動員區、鄉幹部深入群眾,建立武裝隊伍。在那個大別山鬥爭最為殘酷的時期,他始終保持著艱苦樸素的作風,與戰士們同吃同住,共渡難關。

在鄭位三的帶領下,部隊和根據地的革命群眾團結一心,鬥誌昂揚。他利用空閑時間給大家講革命故事,用先進事跡和英雄人物的故事來鼓舞士氣。在他的感染下,每個人的心中都燃起了熊熊的革命火焰。

只是革命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在反圍剿行動中,鄭位三失去了至親。面對親人的離世,他悲痛欲絕,但革命的信念卻更加堅定。

在鄭位三的領導下,鄂東北的革命鬥爭取得了重大勝利。他們不僅成功拖住了國民黨的步伐,還恢復了地方武裝,組建了多個獨立遊擊師,為革命事業註入了新的活力。

時間來到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鄭位三再度臨危受命,從延安回到鄂豫皖邊區,發動和領導抗日鬥爭。

他指導紅二十八軍改編為新四軍第四支隊,開辦了多期遊擊隊幹部、青年、黨員訓練班,為抗日戰爭培養了大批骨幹力量。

在鄭位三的帶領下,新四軍第四支隊在皖中、皖東地區開展了廣泛的抗日遊擊戰爭,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建立了抗日民主根據地。

他的英勇事跡和卓越貢獻,贏得了黨和人民的贊譽。在1945年召開的黨的第七次代表大會上,他被評選為中央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鄭位三繼續率領中原軍區部隊與國民黨軍展開殊死搏鬥。

在中原突圍中,他不顧個人安危,堅持隨部隊一起行動。面對敵人的重重圍堵,他沈著應對,機智周旋,最終成功沖破合圍,保存了有生力量。

晚年依舊不忘為國做貢獻

1955年新中國迎來了首次授銜儀式,同時也實施了薪資制度。在這歷史性的時刻,鄭位三的名字卻沒有出現在上面。

他雖未出現在授銜名單上,但毛主席和周總理卻一致決定,給予他行政三級的待遇,相當於政府副總理級別。

只是這個榮譽在鄭位三看來,卻是莫大的榮幸與不安。每月300元的津貼,他分文未取,全部用於資助老區人民和革命烈士後代。

他常說:「這些錢,是黨和人民對我的信任,我怎麽能私自享用呢?」

這位曾經的新四軍師政委,為革命事業立下汗馬功勞。但是在新中國成立後,他卻選擇了功成身退,不居功,不自傲。

他的名字,鮮少出現在報刊、紀念館和書籍中,但他卻從未對此有過任何怨言。

鄭位三的身體狀況其實並不好,長期的超負荷工作加上戰爭年代留下的傷病,讓他時常感到力不從心。但他卻從未向組織訴過苦,總是默默承受著一切。

在北京休養期間,鄭位三並沒有過上悠閑的生活。他時刻關註著國家的動態和人民的疾苦。

身體稍微好一些,他便深入到民眾中去了解民情。看到老區人民的生活依然艱苦,他心痛不已,立即將自己的津貼全部捐出,用於改善他們的生活。

鄭位三為黨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貢獻,但他卻從未向組織要求過什麽。他始終保持著淡泊名利的心態,過著簡樸的生活。

他的家裏陳設簡單,除了必要的家具外,幾乎沒有什麽值錢的東西。他的子女們也都繼承了他的優良品質,從不依賴他的地位謀取私利。

結語:

1975年7月27日,鄭位三因病去世,享年73歲。他的追悼會在八寶山革命公墓隆重舉行,李先念親自致悼詞。

兩日後的【人民日報】用大篇幅報道了他的事跡。這位無銜元帥、開國元勛的事跡終於被更多的人所了解。

鄭位三用他的一生詮釋了什麽是真正的共產黨人。他雖無元帥之名,但在黨和人民心中,他卻是當之無愧的開國元勛!他的故事將永遠激勵著後人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