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80年,與汪東興一起黯然離場的4位元風雲人物,最後結局如何?

2024-04-13歷史

1980年2月,在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上,64歲的汪東興辭去了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委員、中央軍委常委職務,正式宣告結束領導崗位。

事實上,這一年除了汪東興以外,還有4位元「風雲人物」,也同樣結束了領導崗位。

那麽,這4位元風雲人物是誰呢?他們有著怎樣的事跡?最後的結局又如何呢?

第一位:陳錫聯

說起陳錫聯,想必很多人對他都不陌生了,抗日戰爭初期我八路軍打的三個大勝仗之一的 「夜襲陽明堡」 就是他的傑作。

1937年10月,時任八路軍第129師385旅769團團長陳錫聯,率部夜襲陽明堡日軍機場,炸毀日軍戰機24架。

此戰的勝利,促使日軍喪失了進攻忻口、太原的空中支援力量,被迫調回大批部隊守備後方,有力配合了國民黨軍對日作戰,從而也極大提高了我八路軍的威望。

戰後,陳錫聯的769團被譽為 「抗戰四大名團」 之一,蔣介石不僅為他們頒發了嘉獎令,而且還發了2萬元的獎金。

當然了,此戰的勝利,也讓陳錫聯名聲大噪,成為國人心中名副其實的「抗戰名將」。

從這之後,陳錫聯便一發不可收拾,先後在多個抗日戰場上立下赫赫戰功。

從1938年起,陳錫聯先後出任129師385旅副旅長、旅長,太行軍區第三分區司令員等職。

抗戰勝利後,太行縱隊改編為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三縱隊,陳錫聯任司令員。此時的他,還不到31歲。

1946年6月,國民黨反動派全面進攻晉冀魯豫解放區。為了粉碎敵人的進攻,同年八月,晉冀魯豫解放區發起了隴海戰役。

陳錫聯率領第三縱隊在隴海反擊戰中,圍殲商丘西援之敵。之後,國民黨軍又企圖以優勢兵力夾擊我軍於定陶、曹縣地區,進而控制整個魯西南。

敵人來勢洶洶,正面硬剛的話恐難取勝,於是我軍果斷采取 「避強擊弱,弱中選強」 的作戰方針,將國民黨整編第三師作為首要殲滅之目標。

為此,陳錫聯的第三縱隊和第七縱隊 入整編第三師與第四十七師之間,擴大兩股敵人之間的距離,主力部隊由南向北攻擊整編第三師,一部向南阻擊第四十七師。

戰至9月7日,國民黨整編第三師全部被殲。次日,定陶戰役大獲全勝,殲滅國民黨軍4個多旅1.7萬余人,一舉粉碎了國民黨軍對我晉冀魯豫解放區的進攻。

然而,盡管敵軍損失慘重,但其並未善罷甘休,相反,遭此大敗的敵軍再一次集中優勢兵力向我解放區腹地發起進攻,巨野戰役由此拉開了序幕。

戰鬥中,陳錫聯率領的第三縱隊表現出色,先後攻占巨野、嘉祥、 成武 等地,殲敵三個團,俘敵8000余名,受到了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部的通令表彰。

1947年初,國民黨軍在多個戰場屢遭失敗後,被迫將全面進攻轉為重點進攻,並實行了所謂的「黃河戰略」。

為了配合陜北、山東兩區粉碎國民黨軍的重點進攻,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在豫北戰役後決定揮師北上。

陳錫聯率領部隊迅速行動,期間殲滅了國民黨軍第二快速縱隊5000余人,並配合兄弟部隊,相繼攻占了湯陰、安陽等地區。

1947年6月30日,晉冀魯豫野戰軍4個縱隊共13個旅12萬余人,強渡黃河,發起了魯西南戰役。

7月中旬,陳錫聯率領三縱血戰羊山集,斃傷俘敵11000余人。之後,晉冀魯豫野戰軍兵分三路,經過二十天的急行軍,戰勝敵人圍追堵截,千裏躍進大別山。

陳錫聯率領第三縱隊進入大別山後,雖然面臨著後勤補給嚴重不足、水土不服等情況,但卻仍然攻占立煌城、葉家集、六安等地,為我軍向皖西發展開啟了局面。

在之後的戰鬥中,陳錫聯率部一路連戰連捷,在淮海戰役中與兄弟部隊一起圍殲了黃維兵團和杜聿明集團。

1949年2月,陳錫聯出任第二野戰軍第三兵團司令員,奉命率部參加渡江戰役。

在突破國民黨軍構築的江防防線後,一舉截斷浙贛線,迂回大西南,殲滅了宋希濂集團,攻占國民黨「陪都」重慶,之後兼任重慶市委第一書記、市長和川東軍區司令員。

1955年9月,年僅40歲的陳錫聯被授予上將軍銜,成為當年授予的55名上將中最年輕的上將之一。

從1959年開始,陳錫聯的仕途之路可謂非常平坦,從沈陽軍區司令員,一直做到了軍委常務委員、國務院副總理。

此外,他還是第九屆到第十一屆的中央委員和中央政治局委員,權力很大。

不過,到了1980年,陳錫聯便辭去了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和北京軍區司令員職務。

一直到1982年,也就是兩年後,才被選為中顧委常委,繼續關註著國家的建設。

1999年6月10日,陳錫聯將軍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

第二位:紀登奎

如果不是對中國共產黨歷史有所了解的讀者,應該不是太熟悉 ‘紀登奎’ 這個人。

紀登奎,山西武鄉縣人,1923年出生。他14歲參加革命工作,15歲入黨,先後經歷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

但相較而言,紀登奎進步的速度比較慢,在建國後才是河南許昌地委書記兼宣傳部長。

不過,紀登奎這個人 很有才華。1951年主席南下視察途徑河南許昌時,想了解一下縣、市的宣傳工作是如何開展的,開展的程度怎麽樣。

而當主席聽說主管許昌宣傳工作的是不到三十歲的紀登奎時,便產生了極大興趣,當即便點名要他來匯報工作。

時任許昌地委書記兼宣傳部長的紀登奎,非常了解許昌的實際情況,匯報工作時有理有據,給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紀登奎便一路扶搖直上,先後出任洛陽礦山機器廠黨委書記兼廠長、洛陽地委第一書記、河南省委常務委員等職。

尤其是從1968年以後,紀登奎更是平步青雲,先後出任河南省委書記、國務院副總理,還被選為第十、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政治局委員,一度成為了位高權重的大人物。

時間到了1980年,在經過一番大起大落之後,一切重歸平靜,紀登奎辭去了所有職務。

3年後,紀登奎被安排到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工作,享受正部級待遇。

1988年7月13日,紀登奎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5歲。

第三位:陳永貴

陳永貴,山西昔陽縣人,1915年出生。

陳永貴出身貧苦,他是在毛主席領導中國共產黨推翻「三座大山」後獲得解放的。

正因如此,陳永貴打心眼裏熱愛毛主席,一心一意聽毛主席的話,跟黨走。

1952年,37歲的陳永貴當上大寨黨支部書記後,一直按照黨的指示開展工作。

此外,由於他具有一定的政治頭腦,組織能力很強,工作上的辦法多,對自己的要求又非常地嚴格,因此,他在群眾中具有很高的威信,幾乎每項工作都能帶領群眾幹出成績來。

就連鄧小平都評價他說: 「陳永貴是個有頭腦的農民!」

1956年,全國掀起了農業合作化高潮。而就在全國普遍試辦高級社的時候,大寨就已經率先成立了高級社,集體經濟比之前做得更大更強了。

在陳永貴的帶領下,大寨連年取得豐收,每年生產的糧食自給有余,還上交給國家。

後來,大寨的事跡被廣為報道,山西省委號召全省農村幹部學習陳永貴,學習大寨的經驗。

在整個60年代初期,山西全省掀起了一場學習陳永貴、學習大寨大隊經驗的高潮。

一時間,陳永貴成了一個 令人敬仰 的中國農民領袖級人物。

1964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的71歲生日。這一天,毛主席自費請了一些人在人民大會堂吃飯。

在這些賓客中,既有大區書記,也有中央的一些高級幹部,而更多的是全國勞動模範,其中就包括陳永貴。

毛主席一見到陳永貴,就立即上前與他握手。但陳永貴見到毛主席,卻激動得連話也說不出來,只是咧著嘴笑。

之後,毛主席邀請他與自己同桌,並親切地問他年齡、身體情況、工作情況、家庭情況等,陳永貴深為感動。

毛主席還向在座的人介紹陳永貴,並說: 「陳永貴有實踐經驗,有知識,他才是真有辯證法,他是聰明的……」

不得不說,毛主席這樣誇贊一個農村基層幹部,是少有的,由此可見毛主席對陳永貴的賞識。而這也預示了陳永貴後來的仕途。

從1967年起,陳永貴一路平步青雲,先後出任山西省革委會副主任、昔陽縣委書記、山西省委書記、晉中地委書記等職。

1975年,陳永貴來到北京擔任國務院副總理,分管農業工作。此時的陳永貴,可以說已經迎來了人生中的高光時刻。

然而5年後,也就是1980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普及,陳永貴辭去了所有職務。

1982年,黨的十二大上,陳永貴沒有再當選為中央委員,但他仍然住在北京部長樓裏,生活待遇跟以前一樣。

在家賦閑一段時間後,陳永貴寫信給中央,請求給他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之後,陳永貴被安排到北京東郊農場 擔任 顧問。

在此期間,陳永貴多次到東郊農場,幫助那裏分析農業生產情況,研究和改進生產技術問題,為那裏的經濟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

1986年初,陳永貴病重,以前的很多老同誌紛紛前往看望。同年3月26日,陳永貴在北京逝世,享年71歲。

第四位:吳徳

吳徳,河北豐潤人,1913年出生。學生時代的吳徳追求進步思想,19歲的他就加入了革命大軍,主要從事工人運動。

抗日戰爭時期,吳徳任中共河北省委組織部部長,之後在延安參加整風運動,任情報部第四室副主任。

解放戰爭時期,吳徳先後出任中共晉察冀中央局秘書長、冀東區黨委書記、冀東軍區政治委員兼唐山市委書記等職。

建國後, 吳德 成為了主政一方的大員,擔任過平原省委書記、吉林省委第一書記。

值得一提的是,在1957年3月前, 吳德 還曾兼任過天津大學校長一職。

1966年,吳徳被調到北京,任北京市革委會副主任,後來又擔任過北京軍區政治委員、北京市委第一書記等職。

從1973年後,吳徳進入中央政治局,相繼當選為第四屆、第五屆人大副委員長。

1980年,吳徳辭去了所有職務。他與陳錫聯一樣,後來進入了中顧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1995年11月29日,吳 德在 北京逝世,享年82歲。

綜上所述,便是1980年與汪東興一起黯然離場的4位元「風雲人物」的簡單概述了。

當然了,以上這些內容都是非常粗略的,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去認真看一下這段歷史,也許會有不一樣的收獲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