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蔣手8虎將,7在台,1未去,其後如何

2024-02-04歷史

"蔣介石的經典台詞「文白無能,喪權辱國!」揭示了1949年三大戰役後國民黨部隊無力還手,甚至主力部隊已經被消滅大半的現狀。

在這種情況下,李宗仁代表的南京偽國民政府派出張誌忠為代表,前去與中國共產黨進行和談。不久後,雙方達成【國內和平協定】的最後修訂案。"

雖然當時國民黨已經註定失敗,但協定實質是迫使國民黨投降,這一事實讓心胸狹窄的蔣介石極為憤怒,因此對代表國民黨參加談判的張治中破口大罵。

蔣介石或許未曾料到,國民黨退守台灣後,原本輔佐他的八大金剛中,唯獨張治中選擇留在大陸,這也使得張治中最終得以善終。

地位非凡的心腹團隊「八大金剛」是蔣介石的重要心腹團隊,其成員都是國民黨中的重要人物。其中,陸軍上將何應欽更是這個團隊中的領軍人物。

雖然他在外界備受爭議,但他的影響力在國民黨核心領域仍然不容忽視。

何應欽曾是國民政府中海陸空三軍的總參謀長,雖未親臨戰場,卻長期在關鍵位置。許多人猜測,他的地位源於與老蔣的關系。

但隨著國民黨戰敗,何應欽的權力日益減弱,晚年生活過得十分艱辛。

陳誠,黃埔軍校出身,曾得到老蔣賞識,主持多場會戰,戰功顯赫。但在解放戰爭後期,看著國民黨軍隊敗局已定,他突然醒悟,認識到之前的所作所為是錯誤的,深感愧疚,隨後隨老蔣退守台灣。

他曾經放言只需三個月就能消滅解放軍,但如今的他已經明白,戰爭的勝負並非三個月所能決定的。

顧祝同,國民黨的防務部參謀總長,也是八大金剛中最長壽的人。他因其在抗日戰爭中的英勇善戰而聲名鵲起,更難得的是,他還深諳人情世故。

顧祝同對宋中山先生和老蔣始終忠誠不二,這種堅定的信念使他在晚年生活得較為安穩。而另一位"八大金剛"之一的劉峙,因其在淮海戰役中的拙劣表現和被人戲稱為"豬將軍",使得國民黨遭受了重大挫折。

由於上述原因,國民黨失敗後,劉峙的日子變得更加艱難。如果沒有他在北伐戰爭中的少量貢獻,他可能會面臨被處決的危險。

而在八大金剛中,其他三位在軍事方面的能力較弱,他們之所以能夠擔任高級職務,完全是因為老蔣的信任。

國民黨失敗退守台灣後,他們在黨內的地位急轉直下,逐漸被邊緣化。與此同時,國民黨也在持續走向衰落。然而,八大金剛中的一位,與其余七人截然不同。

在這八人中,他是最反對內戰的國民黨軍官。正是由於他的獨特性,在國民黨敗退台灣後,他的結局比其他幾位金剛好很多。

張治中:老蔣的心腹愛將,卻從未向解放軍開過一槍,甚至還差點成為開國元帥,這讓人感到驚奇。他於1890年出生在安徽的一個小農場,童年時期經歷了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入侵北京的殘酷歷史。

在他的童年記憶裏,清政府的腐敗和無作為導致列強入侵中國領土,同胞被殘忍殺害的場景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他順應歷史潮流,投身革命事業,如同一顆星星在黑暗中閃耀,引領反清浪潮的潮流。

在革命的旅途中,張治中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進行深造,隨後又在老蔣的盛情邀請下,奔赴黃埔軍校進一步學習。

從此,張治中成為老蔣手下的得力幹將,與另外七位老蔣的親信,共同被譽為「八大金剛」。

張治中是一位作戰能力強大的將領,他在國民黨中嶄露頭角,地位頗高。然而,他在國民黨這個龐大的家族中卻是一個獨特的人。

因為在國民黨高層中,大多數人的私生活都非常混亂,擁有三妻四妾是司空見慣的事情。而張治中則與眾不同,他在19歲時,遵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與17歲的洪希厚結婚。

雖然他們的婚姻是父母撮合的,但婚後夫妻感情非常好。

張治中在事業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很多人都建議他迎娶名門貴族的千金,但他堅決反對,始終對妻子不離不棄,兩人的婚姻沒有任何負面新聞。

在黃埔學習工作期間,張治中與周總理頻繁合作,建立起深厚友誼。這段經歷為他未來的決定埋下了伏筆。孫中山先生去世後,國民黨內部發生了劇變,野心勃勃的右翼勢力迅速崛起,這導致國共第一次合作開始破裂。

在北伐時期,張治中極力推薦周總理擔任北伐軍總司令政治部主任,然而老蔣對於選用共產黨人持反對意見,因此駁回了張治中的提議。

這件事情讓張治中深感遺憾,他認為北伐軍的領導層如果沒有周總理的參與,將是一大損失。

在北伐期間,蔣介石不安分的發動了反革命政變,對此,張治中深感不滿。他不願參與屠殺曾經並肩作戰的「戰友」,因此決定轉去文職,帶領使團前往歐美,遠離這場紛爭。

然而,蔣介石的這一行為已經背離了孫中山先生所制定的革命政策。

在抗日戰爭中,張治中重返軍隊,率領第五軍在前線英勇抵抗,給日本軍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戰爭結束後,張治中倡導國共雙方透過對話解決分歧,他在這個時期一直致力於推動國共和平,因此被譽為「和平將軍」。

蔣介石雖然胸懷大誌,但並未打算透過和談解決問題,這導致了不久後解放戰爭的爆發。從這時起,張治中便對國民黨失去了信心和興趣。

共產黨在解放戰爭中逐漸占據優勢,眼看無法改變局勢,蔣介石再次想起了張治中,派他前往北平試圖與中共中央重新進行和談。

張治中是一個明智的人,他在抵達北平後,直接在【國內和平協定】上簽字,並將該協定送往南京。然而,當蔣介石看到條約內容後,他憤怒地破口大罵,認為張治中這是「投敵」和「喪權辱國」。

他甚至下令讓張治中立即返回。

在聽到這個訊息後,周總理親自出面說服張治中這位革命誌士留下來。周總理的勸說成功了,張治中留了下來,並且在新中國成立後為國家做出了許多貢獻。

從上述結論可以得出,張治中對於和平的渴望是深沈的,同時也希望全國人民能夠享受到安居樂業的生活。他的行為證明了即使沒有加入共產黨,他對革命事業的忠誠和執著依舊堅定不移。

張治中為中國的和平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我們應該深深銘記和學習他的精神。正是有了無數革命先烈的無私奉獻和不斷奮鬥,我們才能夠擁有如今的和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