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老蔣一生三大愛好:兼職、寫條、拜把子,每一項都揭示其必敗原因

2024-02-05歷史

民國時期,中華大地上有很多的軍閥,其中便有一位「三不知」將軍張宗昌,他號稱不知有多少兵;不知有多少錢;不知有多少小老婆。三不知可以算得上是所有軍閥共同的綽號,就連中華大地上最強的新軍閥蔣介石也有著三不知的綽號。

那麽,大家知道蔣介石有哪三不知嗎?這三不知又給他帶來了什麽呢?

與奉系頭目張宗昌的三不知有所不同,蔣介石既不好色也不貪財,他唯獨喜歡權力。他的三不知與他所追求的權力密切相關,每一項都是愛權的表現,下面就請大家聽我娓娓道來。

不知自己結拜多少盟兄弟

拉幫結派,創立山頭是蔣介石的拿手好戲,也是他空手套白狼的起家本錢。蔣介石自幼便酷愛野史小說,對於【三國】【水滸】中的兄弟情義更是十分癡迷,也時常幻想自己能夠像劉關張一樣桃園三結義,像宋江一樣集結一百零八位,於是他從小便是奉化溪口鎮的孩子王,領著一幫小弟到處惹是生非,甚至還得到了「瑞元無賴」的頭銜。

長大後的蔣介石更是發揮了他的所長,到處義結金蘭,樂此不疲地結交異姓兄弟。1905年還在學堂讀書的蔣介石便與鳳麓學堂的一群人結拜為兄弟,稱之為「鳳麓十兄弟」,頗有江湖特色。

然而這群人只是蔣介石人生初期練手的工具而已,並算不上真正有作用的盟兄弟。只有周淡遊在蔣介石追逐權力的路上發揮了一定的作用。1905年周淡遊前往日本留學,在這裏他認識了蔣介石的人生導師陳其美,並在他的介紹之下加入了同盟會。

次年,蔣介石也東渡日本,在異國他鄉與自己的兄弟周淡遊碰了面,在盟兄弟的介紹之下他與陳其美義結金蘭,成功地加入了同盟會,走上了從政的道路。回國之後的蔣介石與陳其美參與了辛亥革命,並在陳其美擔任滬軍都督時在他手下做事。

陳其美對於蔣介石有知遇之恩,可以說是他的這些盟兄弟中結局最被蔣介石尊敬的。1916年,陳其美被袁世凱派人暗殺,沒有人敢去替他收屍。蔣介石聞聽後痛苦不已,頂著袁世凱的威壓,親自前往上海替他收屍,他的這一做法贏得了同盟會內部的一致稱贊。

在蔣介石掌握軍政大權之後,立刻重用陳其美的兩個侄子,讓陳果夫與陳立夫幫助他建立黨務系統,蔣介石大概也是透過這種方式來報答陳其美的知遇之恩吧。

除去陳其美之外,其他與蔣介石稱兄道弟的人似乎沒有一個有好下場,與蔣介石在日本結拜的黃郛更是被當做棋子一般,代替蔣介石簽訂了許多屈辱的條約,成為了蔣介石的禦用背鍋俠。最後只能不問政事,遠離蔣介石。

1916年蔣介石與張靜江、許崇智結為兄弟,人生導師陳其美死後,張靜江成為了蔣介石的第二個領路人,在中華革命黨財務部長張靜江的保舉之下,蔣介石晉升的很快。1918年,蔣介石順利當上了上校作戰科主任,逐漸在孫中山的面前展示自己。

永豐艦風波過後,蔣介石充分取得了孫中山的信任。不久之後,蔣介石又在他的幫助之下當上了黃埔軍校的校長。可以說張靜江對於蔣介石的作用不亞於陳其美,他動用自己的一切關系幫助蔣介石問鼎權力的巔峰,但是卻在後來被蔣介石排擠了出去。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之後,蔣介石一心一意想要剿滅共匪,而搞實業出身的張靜江則表示強烈反對,他主張發展經濟。獨攬大權的蔣介石自然聽不進這位盟兄弟的勸告,將他「請」出了權力中心。

像這樣被蔣介石以盟兄弟的名義利用完再丟棄的人有很多,除了張靜江,黃郛,還有許崇智,都是蔣介石成功路上的得力工具。甚至包括比蔣介石小14歲的張學良,中原大戰時,多虧了張學良的鼎力相助,蔣介石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為了表示感謝,蔣介石與張學良在南京結為兄弟。

然而,這個幫他打馮李、剿共匪的小兄弟卻在西安事變之後被他囚禁了半個世紀之久。

對於蔣介石而言,絕大多數的盟兄弟並不存在著「兄弟情義」,只是為了達到權力巔峰的手段而已。其中不乏「當面叫哥哥,背後摸家夥」,時而舉杯把盞,稱兄道弟;時而刀槍相向,大打出手的例項,這是蔣介石的慣用伎倆,

為了北伐的順利進行,蔣介石與李宗仁、馮玉祥結拜為兄弟,但喊出的誓詞還在耳畔,雙方便打響了蔣桂戰爭,兄弟情義在利益面前飛灰湮滅。不久之後,蔣介石又與馮兄李弟打響了中原大戰,絲毫不顧及兄弟情面。

蔣介石這些有名氣的兄弟尚且如此,那些早年間為了達到目的而結拜的無名兄弟更是被拋到了腦後。利用這種手段,老蔣迅速登上了權力的巔峰,也留下了數不清的盟兄盟弟。

不知自己任了多少官職

在借助義結金蘭的手段登上權力之巔後,蔣介石還不滿足,一個官位並不足以填滿他的虛榮心。於是他為自己設定了許官職,借此來彰顯自己的政治地位。

上台之後的他成為了國民黨軍政層面的最高領導人,按道理說,身居高位的他應該將權力下放,讓下面的人能夠做一些小事。可他偏不,他不僅要獨攬大權,還要攬小權,他在抗日戰爭期間竟兼任了27個職務,恐怕連他自己都不記得有這麽一個官職。

在還沒有走上權力舞台的時候,蔣介石只是一個無名小卒,受陳其美的派遣,在滬軍擔任團長。不久之後,陳其美遇刺身亡,蔣委員長連區區團長都當不成了。在孫中山的委派下,他擔任中華革命軍東北軍參謀長,然而老蔣的屁股還沒坐熱乎,袁世凱就病死了,中華革命軍也隨即解散。

雖然對權力充滿了向往,但是失去了支持他的人,老蔣只能孤身一人奮戰於官場之中。果不其然,沒有後台的老蔣備受其他軍閥的壓迫,不斷地辭職,復職,在官場浮浮沈沈。據相關資料記載,老蔣在1918年到1924年這6年間,辭職、復職的次數高達13次,也就是說每半年蔣介石就要換一個單位。

終於時間來到了1924年,老蔣的官場生涯也迎來了高潮,利用盟兄弟的關系,老蔣登上了校長的寶座,也成為了粵軍總司令部參謀長,從此進入了權力中樞。在黃埔軍校培養的一批人才很快便被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老蔣親自擔任軍長。他在黃埔軍校中培養的學生在融入了國民革命軍的方方面面,等同於老蔣直接掌握了國民革命軍。

1925年,老蔣再次發揮自己坑兄弟的才能,利用廖仲愷被刺殺這一事件,將自己的「二哥」許崇智驅逐出了廣州,自己則直接掌握了粵軍的實權。

如此熱衷權力的蔣介石也因身兼數職位鬧過笑話,因為擔任的職位太多,很多材料最後都要回到自己的手上。就比如在擔任黃埔軍校校長期間,老蔣還是教育部長,最後的審批流程還是回到了自己的手中。另外蔣介石還是一位「校長」專業戶,除去黃埔軍校的校長之外,他還擔任過37所學校的校長,被許多人尊稱之為「校長」也可謂名副其實。

抗日戰爭爆發之前,老蔣的主要職務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副主,但是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之後,蔣介石竟同時擔任了數十個官職。

根據相關史料的記載,1937年蔣介石擔任國防最高會議的主席,1938年出任國民黨總裁,1939年出任國防最高委員會委員長、國民參政會議長、行政院長,1943年出任國民政府主席。甚至還兼任著一些地方政府的職位。

即使離開了大陸,到達台灣的他依舊不放棄權力,國民黨總裁的稱號也只為他一人保留。

然而,從權力邊緣走向權力中心也是要付出一定代價的,貪權的蔣介石,獨攬大權於一身,也漸漸地被權力蒙蔽了雙眼,沒有人能夠制約他,所有有識之士的忠言他也完全聽不進去,這就最終導致了言論的閉塞。

不知自己下了多少手諭

大權在握的蔣介石也十分喜歡下達命令,事無巨細的他無論什麽都要透過手諭來解決,有時甚至在一天之內連發數封。根據相關資料的記載,1936年到1948年期間蔣介石已經歸檔的手諭多達120箱,根據整理歸檔的結果,大多數都是軍事方面的命令。

根據蔣介石所用的手諭紙張,我們也能從側面窺看出蔣介石權力之路行進軌跡。在北伐戰爭期間,蔣介石的所用的紙張多是「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用箋」,等到完全掌握軍政大權之後,蔣介石所用的紙張又變成了「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用箋」。

在北伐期間,他所發出的手諭大多與指揮部隊有關,完全屬於他的分內之事,但隨著他地位的提高,手諭除了軍事,也涉及政治與外交的相關事宜。

在九一八事變的第二天,蔣介石曾發手諭告訴張學良,應避免讓日軍找到侵略的借口;1933年他再次發手諭給張學良,提醒他日軍將要占領熱河,請他立即布置火力;1936年的綏遠抗戰也是蔣介石在背後透過手諭遙控指揮的結果。

透過手諭的方式來指揮、教導自己的部下是蔣介石所熱衷的事情,透過手諭上的字跡,我們也能看出在寫寫命令時蔣介石的精神狀態以及情感傾向。

最近幾年,國民黨上將錢大鈞所收藏的【蔣介石密令手諭】以專場的形式被拍賣,最終以1780多萬元的價格成交,這140張手諭涵蓋了整個抗日戰爭時期,具有相當高的史料價值。

如此看來蔣介石喜歡發手諭的習慣也給後世帶來了一定的積極影響。

總而言之,革命時期的每一個人都或多或少擁有著自己的特殊習慣,蔣介石有三不知,毛主席也有三怕。這些特點都是他們自身性格的表現方式。

蔣介石借助自己的廣交盟友的手段獲得了晉升權力巔峰的可能,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蔣介石完美的利用了這一點。在他問鼎權力高峰之後,又透過身兼多職,勤發手諭來彰顯自己的權力。說到底這「三不知」的最終目的都是權力,蔣介石一生的追求也是權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