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王司令不戰而撤,使彭德懷險被馬家軍生擒,後缺席新中國大授銜

2024-02-07歷史

我軍的開國元帥彭德懷,一生打過無數場戰役。他參加革命參加的早,是從土地革命打起了老前輩,可以說,從北伐戰爭到抗美援朝,我軍的歷史上始終貫穿著彭老總的身影。

但是有句老話說的好,勝敗乃兵家常事,即使是彭老總這樣的百戰將軍,也難免有留下遺憾的戰役。

比如說1948年,西北地方的西府戰役就給彭老總留下了無盡的遺憾。

在西府戰役結束以後,彭德懷總結自己戰役失利的原因,就曾經用手指著自己的頭,十分懊悔的說:彭德懷呀彭德懷,你就是馬列主義沒有學通!

原來,彭老總認為自己只看到了敵人矛盾的一面,而沒有註意到敵人在反共和反人民這一點上,還有統一的一面。這就忽視了馬克思主義原理中,矛盾與統一的辯證關系。

盡管在戰後總結的時候,彭德懷承擔了失利的主要責任,但對於野戰軍第四縱隊也提出了批評,四縱司令員王世泰也得到了黨內批評的處分。

西府戰役究竟發生了什麽?第四縱隊又為什麽會被批評呢?

挺進西府

1948年3月,西北野戰軍在宜川地區取得了大捷,但在西北作戰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我軍前線遠離後方,供給不足。

而且由於西北地方,農田相對稀少,我軍長期以來采取的,一邊前線作戰,一邊在後方組織革命、發動群眾的方法不再那麽好用。

這種脫離根據地的作戰,對於指揮人員和參戰將士的考驗都非同尋常。我軍所面臨的還不僅是物資供應的短缺,包括情報通訊等方面的問題也很嚴重。

在這種情況下,彭老總指揮西北野戰軍截斷延安到鹹陽的公路,想要逼迫國民黨軍隊北上,進行圍點打援。

可是我軍缺乏攻城裝備,而敵軍占據火力優勢和守城的優勢,我軍對於洛川久攻不下,國民黨軍隊又不肯輕易北上。

既然圍點打援的計劃失敗了,彭德懷很快就調整作戰方針,準備進一步深入敵人後方,奪取敵軍的物資和武器彈藥,以供給我軍使用。

用這樣的辦法也可以逼迫胡宗南放棄延安,回到自己後方,然後再用運動戰的方法拖垮國民黨軍隊。

這個方針的好處是,我軍可以抓住胡宗南後方兵力薄弱的時候,好好在敵方根據地大鬧一場,既能補給自己,又能解除延安的困局。

但壞處是,進一步深入敵軍後方之後,會離我方解放區更加遙遠,孤軍深入的危險,想必不必別人多說。

但是,在慎重的考慮過後,彭德懷還是認為這已經是當前最好的辦法。為了發揚民主精神,西北野戰軍還召開了前委擴大會議,討論這一決定的可行性。

會議上,彭老總風趣的將西府戰役稱作逮胡宗南的「寶雞」,當時的西北局書記習仲勛則說:去捉「寶雞」,困難很大,要出其不意,「抓一把就走」。

野戰軍副司令員趙壽山也講了這一決定的冒險性,但會議最終還是決定,進行西府戰役,奪取寶雞。

於是野戰軍很快將大部隊分成三路,一邊繼續圍城,一邊截斷公路,最後一路則渡過涇河,奔向寶雞。

要知道,西北地方可是胡宗南經營多年的老巢,這位大軍閥在外一向有「西北王」的稱號,如今雖然受蔣介石指派為國民黨征戰,但說到底還是惦記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而彭德懷進攻的寶雞,正是西北王胡宗南的戰略樞紐。裏面有許多他儲存的軍事物資,甚至還有他建的兵工廠,萬一要是落到我軍手中,那對彭老總來說,也可以稱得上是如虎添翼了。

胡宗南也知道這個道理,因此留守的將領都是自己手下的心腹悍將,更是在得知訊息後,考慮過放棄延安直接南下,只是他畢竟還屬於國民政府之下,因此一直沒有下定決心。

形勢逆轉

戰鬥的第一階段,我軍挺進十分順利,一舉奪下了十多座縣城,很快就兵臨寶雞城下。

在此危急存亡之時,國民黨將領也充分展現了後期腐敗盛行的作戰風氣,一見到大勢已去,軍隊將領,毫不猶豫的轉移到鐵甲車上,準備向西逃竄。

其中胡宗南的愛將徐保,在車上對自己的參謀長說,眼看大勢已去,要自己先撤出,留參謀長在車上指揮作戰。

這位徐保師長不但十分怕死,還很好面子。見參謀長心知必死,將家小托付給自己,還要說自己留在車上,讓對方突圍的話。

參謀長也是跟著徐師長多年,哪裏不知道長官在說反話,只好力勸長官先行離開。

徐保既得了面子,又得了裏子,當即換上了士兵的服裝,準備步行著撤離。

不過,我軍並沒有給他這個機會。在他開啟裝甲車,想要悄悄遁走,不驚動任何人的時候,我軍一發炮彈,將其擊倒在地。

由於受傷太重,這個在國民黨內被稱作西北「四大金剛」的軍官,很快就在俘虜中病死了。

一見寶雞失守,胡宗南再也不肯在延安駐守,當即調兵遣將,決定回援自己的老巢。

其實在攻克寶雞以後,我軍是有機會撤離的。但或許是由於收復延安太令人高興了,也或許是由於胡宗南與馬步芳的矛盾深入人心,以至於從未想過兩人聯手,總之,我軍並未及時撤離。

由於沒有想到胡宗南能夠迅速調集10多個旅的兵力,並且得到蔣介石的大力支持,在胡宗南和馬步芳的聯手下,我軍形勢萬分危急。

4月28日,由於胡宗南和馬步芳兩面夾擊,我軍決定撤離寶雞,第2天一早,我軍正在緊張的搬運寶雞內的物資和軍事裝備,胡宗南的大軍已經臨近了。

應該說不愧是被動了老巢,胡宗南這一次決斷和行軍都稱得上迅速,沒有辦法,範明只好指揮部隊,將實在搬不走的東西通通炸毀,爭取不給敵人留下一點彈藥。

正在他們到馬家山指揮所找彭老總的時候,村外已經槍聲大作,很明顯胡宗南的軍隊已經到了這裏。

但彭德懷臨危不亂,還在給每一支部隊播報撤退電報。

由於敵人離的實在是太近,指揮所中的其他人都很難保持冷靜,範明已經想要拉彭老總快走。但彭德懷並沒有理他,而是沈著冷靜的播報完了每一份指揮。

直到所有的撤退指令都下達完畢,彭德懷才向身邊的警衛要了一只左輪手槍帶在身邊,並對身邊的人說,只要部隊能撤出去,我可以和警衛營一起打遊擊嘛!

即使是在這樣混亂的情況下,彭德懷也臨危不懼,將所有戰士的生命放在自己之前,也難怪,能在如此不利的形勢下,帶領我軍順利轉移了。

總結經驗

西北野戰軍這一段時間的戰鬥,圍點打援失敗,雖然占領了寶雞並且擊斃了國民黨的一名重要將領,但又在胡宗南和馬步芳的聯手夾擊下,被迫撤出。

我軍戰士上的失利,給了敵人極大的自信心,在又一次出擊切斷了我軍與陜甘寧根據地的聯系之後,他們甚至做起了「養寇自重」的美夢。

由於軍閥部隊與蔣介石內部矛盾本就十分嚴重,雙方互相忌憚,因此,馬步芳的兒子還揚言說,不能徹底消滅共產黨,以防蔣介石把他們調去山西戰場。

儼然已經是一副共產黨軍隊盡在自己掌握的勢頭。

由於借著馬家的聯合成功奪回寶雞,這次胡宗南也頗給馬步芳兒子的面子,不但組織了記者團到戰區采訪,還親自賀電,稱他是自古英雄出少年。

當然,這些話中有幾分真誠,不必多說。畢竟胡宗南和他爹馬步芳是多年的矛盾,就差沒互相動手了。

趁著敵人氣焰囂張,驕矜自滿的時候,彭德懷還組織我軍殲滅了敵軍的一部人馬。

可惜此時的西北野戰軍深陷敵人後方,不但與我軍後勤失聯,而且又處在敵人的聯手圍殺之中,只能打起移動戰,輾轉多地,經過多次苦戰才擺脫了敵人。

西府戰役以後,彭德懷也總結了這一次戰鬥的得失,雖然成功達成了收復延安的目的,也殲滅了敵人的許多部隊,還打亂了國民黨方面的部署,但我軍也在其中損失頗重。

在戰後檢討反思的會議上,彭德懷將戰役後期失利的主要責任承擔下來,認為自己作為西北野戰軍的最高指揮,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

對於戰役失利的總結,彭德懷也提出了3點反思。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出發前的準備不夠充分,在戰役的指導上過於急於求成了。決定圍點打援的時候猶豫了太久,以至於準備進攻寶雞的時候,就沒有做足準備工作。

急著進攻寶雞的時候,沒能讓部隊先進行修整,以至於隊伍過於疲憊,等到撤出寶雞後,在西北地方轉戰時就更加疲憊,後期的戰役就打的越發艱難。

另一方面則是對國民黨軍有些輕敵了,沒有想到胡宗南居然還能和馬家聯合,也沒有想到,馬步芳的兒子率領的部隊有足足9個團,而在我軍的前期偵察中,以為他只有5個團。

同樣的問題也放在胡宗南身上,原本以為胡宗南就算回防,也要調集一段時間的人馬,沒有想到他的部隊機動性那麽強。

再加上之前想要圍點打援時,裴昌會的軍隊躊躇不前,可是胡宗南回防時,他卻帶著11個旅的兵力急速馳援。

這些沒有想到,使得我軍在後來面對國民黨集結起的大部隊時十分被動。

除了這些對於自己戰術指揮的自省之外,彭德懷也點名批評了一個縱隊,這個縱隊就是第四縱隊。

貽誤戰機

西北野戰軍第四縱隊是由王世泰帶領的隊伍,他出生於1910年,由於家境貧窮,被送到延安求學,1929年,19歲的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入黨以後,王世泰也在軍中幾經輾轉,還曾經受到周總理的關照,親自寫條子給他批了馬匹。

在西府戰役中,王世泰帶領第四縱隊承擔過多次任務,但幾乎每次都出現了問題。

在杏林鎮戰役中,第四縱隊的防禦兵力過於分散,同時部隊的抵抗意誌也不夠堅定,在戰鬥中沒能起到消耗敵軍,使其進攻減緩的效果。

更過分的是,他們不但沒能堅決阻攔敵軍,還在敵軍突破後自行撤離了,撤離後甚至也沒有通知上級一聲。

不過這一次也不能全怪王世泰。他所率領的第四縱隊一開始其實是在鹹陽附近牽制敵人的,後來才被拉到杏林鎮,當時連防禦工事都沒修好,所面對的敵人又太多太強,所以才帶隊撤退。

這也和我軍長期打遊擊有關,我們的許多隊伍都習慣了獨立作戰,並且長期進行運動戰,見敵人來了就戰略撤退,保存有生力量。

王世泰可能還一直沒有適應過來,這種需要與其他隊伍協同作戰,並且要時刻向上級匯報動向的作戰方式。

後來四縱隊進行運動阻擊任務的時候,又沒能與敵軍接戰,任務再次失敗。

由於連續多次貽誤戰機,第四縱隊受到了彭德懷的嚴厲批評,彭德懷表示個別部隊記憶體在嚴重的自由散漫的風氣,尤其是第四縱隊,表現極差。

這可以稱得上是相當嚴厲的批評了,但是在杏林鎮沒有通報就擅自撤退的行為,造成的後果的確十分嚴重。國民黨軍隊因此長驅直入,對野戰軍主力部隊造成嚴重威脅。

可以說當時稱得上生死攸關,如果彭德懷的指揮稍有差錯,可能就已經落入敵人的魔爪了。

不過彭德懷的批評也是基於他要求嚴厲的表現,主要是希望所有將士們都能改正錯誤,王世泰後來也在其他戰場上表現良好,建國後還被派到西北主持大局。

至於1955年王世泰為什麽沒有參加授勛,實際上是因為他當時在外主持工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