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治國平庸的道光,為什麽選擇更加平庸的鹹豐接班?

2024-02-02歷史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作者:@高成兒

自道光二十九年起,六十八歲的大清皇帝不時聖躬違和,但他老人家克服疾病,堅持上班。到年底,皇太後薨逝,這對道光打擊很大,他既要處理朝政,又得守孝、治喪,加之身體的衰老,終於一病不起,行將就木。

道光三十年正月十三日,皇帝召見禦前大臣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科爾沁王僧格林沁等,大家依次進入圓明園慎德堂後,驚訝地發現,奄奄一息的皇帝竟強撐病體,穿著朝服,端坐在大家面前。他命人取來緘匣,裏面存放著道光二十六年六月十六日寫下的兩道聖旨,一道是封皇四子奕詝為皇太子,另一道是封皇六子奕䜣為親王。

正常來說,立儲就是立儲,匣子就應該放立太子的詔書。道光皇帝讓人意想不到,順帶著把奕䜣也封了親王,這是老皇帝能夠給予的最高地位。道光自己三十多歲,在抵禦天理教徒攻打紫禁城時立下功勞,才被嘉慶皇帝封為親王,現在奕䜣僅僅十七歲,沒立過什麽大功,就得到了親王爵位,體現了老父親最後的愛,這也讓繼承皇位的奕詝非常尷尬,說明道光選擇繼承人時非常糾結,在兩人之間搖擺不定。

在史書中,有著一些兄弟二人爭奪皇位的記載,似乎也印證了老皇帝的想法。從後來的歷史可以看出,四阿哥水平一般,面對內憂外患,更是心力交瘁,自暴自棄,年僅三十一歲就死在了避暑山莊。反倒是六阿哥業績更為出色,在他的輔佐下,清廷開展洋務運動,剿滅太平天國,暫時度過了統治危機,開創「同光中興」的局面,既然稱之為「中興」,由衰退而復興,那麽鹹豐時代自然就屬於衰退期。道光為什麽要選擇奕詝?沒有把江山社稷交給更出色的奕䜣呢?

道光二十六年六月,六十五歲的老皇帝意識到,儲君人選不能再拖了,必須有個決斷。要是哪天他跟嘉慶一樣猝死了,群臣都不知道該擁立誰。從賬面上看,道光皇帝兒子不少,共有九個,可仔細想想,他選擇的余地真心有限。

此時此刻,皇長子奕緯、皇次子奕綱、皇三子奕繼均已不在人世,奕緯享年二十三歲,據野史記載,他的死與道光皇帝有關。據說奕緯讀書不用功,讓師傅非常無奈,皇帝眼下也沒有別的孩子,您以後當了萬歲爺怎麽治理國家?奕緯早就看師傅不爽,怒斥道:「以後我要是當了皇上,第一個宰了你!」話音剛落,師傅嚇得不輕,將此事告訴家長,皇帝火冒三丈,恨鐵不成鋼,往奕緯頭上狠狠踢了一腳,沒過多久,奕緯便去世了。道光這下傻眼了,年近半百,膝下無子,萬裏江山無人繼承。

誰能想到,以後的歲月裏,皇帝寶刀不老,老而彌堅,五六十歲了照樣生兒育女。皇四子奕詝、皇五子奕誴、皇六子奕䜣相繼出生,年齡還非常接近,道光皇帝長舒一口氣,總算對得起祖宗了。真正能夠納入接班人選考慮的,實際上也就是這三個人。後面的皇七子奕譞、皇八子奕 詥、皇九子奕譓年齡偏小,最大的只有五六歲,根本無法考察。不過既然是秘密立儲,皇帝就可以秘密換人,假設道光活到八十,發現奕譞人品貴重,更值得托付神器,再把詔書上的名字改了也是OK的,當然,前提是真有那麽一天。

面對只有十四五歲的三個兒子,道光皇帝首先將皇五子奕誴排除在外,據【清宣宗成皇帝實錄】記載,道光二十六年正月,皇帝給內閣下旨:「朕弟惇恪親王綿愷,尚無承嗣之人,著將皇五子奕誴過繼與惇恪親王為嗣,即襲封惇郡王,並著欽天監於本年三月內選擇吉期,移居府第。其一應章服,仍照皇子分例服用,應領俸糈,即於本年春季為始照例支領。」轉譯成白話文:這兒子朕不要了,送給那個不成器的弟弟綿愷吧!從此以後,奕誴不再是道光的兒子,他的爹已經換成了叔叔。其中的原因很簡單,皇五子為人粗俗,又讀不來書,不為父皇所喜,所幸就放棄了。

選來選去,只剩下奕詝和奕䜣終極對決。奕詝年齡稍稍比奕䜣大一點,但也大不了多少,只年長一歲多。奕詝的生母是孝全皇後,屬於嫡長子,可惜皇後已經去世,接替母親撫養他的,正好是奕䜣的生母靜皇貴妃。但清朝立儲,向來不看重是嫡是長,以能者居之,畢竟江山的長治久安才是最重要的。到底立誰呢?道光糾結壞了,相繼發生了兩則故事。一個是【清朝野史大觀】裏面記載的:

皇四子之師傅為杜受田,皇六子之師傅為卓秉恬。道光之季,宣宗衰病。一日召二皇子入對,將藉以決定儲位。二皇子各請命於其師,卓教恭王以「上如有所垂詢,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杜則謂鹹豐帝曰:「阿哥如條陳時政,智識萬不敵六爺。惟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將不久於此位,阿哥惟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誠而已。」如其言,帝大悅,謂皇四子仁孝,儲位遂定。

大意是道光皇帝年老體衰,總是生病,決定考察兩位皇子,確定接班人選。六阿哥奕䜣師傅是卓秉恬,他告訴弟子必須發揮自身優勢,把畢生絕學全都用上;四阿哥奕詝的師傅是杜受田,他深知徒弟的能力比不上奕䜣,就揚長避短,趴在地上痛哭流涕,展現孝道。道光看到奕詝如此孝順,非常高興,認為他仁孝,決意把江山傳給他。

還有一個是【清史稿·杜受田傳】記載的:

至宣宗晚年,以文宗長且賢,欲付大業,猶未決。會校獵南苑,諸皇子皆從,恭親王奕䜣獲禽最多,文宗未發一矢。問之,對曰:「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幹天和。」宣宗大悅,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儲遂密定,受田輔導之力也。

上回比得是文,這回比得是武。道光皇帝率領眾皇子在南苑打獵,按照騎射能力的高低,奕䜣當仍不讓,排名第一,杜受田知道四阿哥比不上六阿哥,就教他幹脆不要射箭,皇帝問起來,就說此時正值春天,鳥獸剛剛繁衍,不忍殺生。道光聽了又很高興,瞧瞧奕詝這站位,有皇帝的思想水平,必須馬上立為太子。

從以上兩段記載看,奕詝的優勢是仁孝,「仁」體現在狩獵時不殺生,「孝」體現在無法接受父皇老去的事實而痛哭流涕;奕䜣的優勢是才幹,既有治國理政的文才,也有打獵時收獲最多的武才,道光最後的選擇是奕詝,因為在他身上最能看見自己的影子。

道光何許人也?平庸、摳門,小心翼翼,恪守祖制的守成之君。道光二十七年,他對即將赴任的四川按察使張集馨說:「汝此去,諸事整頓,我亦說不了許多,譬如人家一所大房子,年深月久,不是東邊倒塌,即是西邊剝落,住房人隨時粘補修理,自然一律整齊,若任聽破壞,必至要動大工。」道光的治國思路,就是小修小補,而非大破大立,一旦動作大了,引起政權不穩,社會動蕩,以其膽識、能力是無法承受。奕詝仁孝平庸的基本情況,正好與道光不謀而合。可清王朝已經是風雨飄搖了,廣西的洪秀全蠢蠢欲動,西方的列強磨刀霍霍,讓奕詝接爛攤子,對國家、對個人都是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