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粟裕指揮不了山東兵團,原因何在?主席事後明確指揮權

2024-01-17歷史

作者:莫孤煙

粟裕將軍曾說,在他的軍事生涯中,豫東戰役是最讓他緊張的三個戰役之一(另外兩個是宿北戰役和淮海戰役)。

在豫東大戰的最後關頭,由於黃百韜兵團的突然殺入,讓手中已無預備隊的粟裕措手不及,導致戰局一度險象環生。粟裕以大智大勇,率華野主力在絕境之中脫身而去,但畢竟遭受了損失,讓粟裕將軍引以為憾。

黃百韜部原本是蔣軍留在山東戰場的機動部隊,策應徐州和兗州等多個方向,是華野山東兵團的死對頭。我軍發動豫東戰役時,從西柏坡到華野總部都對黃部的動向高度重視,曾命山東兵團以積極手段拖住黃部,但山東兵團顯然並未完成這一任務,其原因究竟何在呢?

1948年5月21日,總部給陳粟、華東局以及劉鄧許譚發電,對華野夏季作戰的目標作出指示:粟裕兵團(1、4、6縱)和陳唐兵團(3、8縱)再加上中野11縱,總共6個縱隊約16萬人,殲滅邱清泉的第5軍,這是中心目標。為達到這一目的,需要劉鄧部牽制胡璉的18軍,山東兵團許譚部相機奪取泰安地區,牽制濟南到徐州沿線各敵,使其不能西援。

在這份電報中看,總部認為粟裕兵團和陳唐兵團的兵力是比較充足的,這16萬人足以完成殲滅第5軍的任務,同時也不影響劉鄧部和許譚部的兵力配備。電報特別強調,如果需要抽調劉鄧部和許譚部幾個縱隊的話,需要報請總部批準後執行。

【華野部隊在行軍中】

自「七月分兵」之後,華野部隊一分為四,許(世友)譚(震林)兵團留在山東內線作戰,韋(國清)吉(洛)兵團兵出蘇北,陳(士榘)唐(亮)兵團挺近豫西,暫歸劉鄧指揮,粟裕能直接指揮的兵力,僅有葉飛1縱、陶勇4縱、王必成6縱,以及中野的王秉璋11縱。雖然山東兵團從名義上講隸屬華野建制,但事實上是歸西柏坡總部直接指揮。

為應對即將發動的大戰,總部特別強調,粟裕全權指揮1、3、4、6、8、11這6個縱隊,並指揮許譚部在津浦線上配合作戰。這就意味著陳唐兵團已經正式歸建華野,受粟裕直接指揮,但山東兵團的任務是在特定區域配合作戰,粟裕對他們的指揮權依然是有限的。

【粟裕、張震、陳士榘研究作戰方案】

按照粟裕最初的計劃,是要讓陳唐兵團當誘餌,誘使邱清泉第5軍南下,粟裕率1、4、6縱南渡黃河後再逼迫邱部北上,陳唐隨後跟上,和粟兵團一起夾擊,在運動戰中吃掉邱部。盡管手中有6個縱隊,但既要攻敵又要阻援,粟裕還是感到兵力不足,特別是沒有預備隊,風險很大。因此他向總部請示,要求從山東兵團抽調一個縱隊當預備隊,進入魯西南地區待命。

總部於5月28日回電,明確是否從山東兵團抽一個縱隊參戰,要視戰局發展情況而定。假如抽許譚部的一個縱隊參加殲滅第5軍的大戰中,那麽山東兵團部隊因兵力分散而牽制不住敵軍,敵兩個整編師可能會隨同加入豫東作戰,這樣還不如在遠距離鉗制敵軍為好。當然,如果山東兵團在津浦線的攻勢確實能完全牽制住敵軍,而我軍還有余力的情況下,自然可以抽一個縱隊參戰。

【在車站集結的蔣軍部隊】

由此可見,總部對於山東兵團的使用是慎重的,因為牽制山東之敵的任務是艱巨的,輕易不能動用。而不經總部批準,粟裕是無權調動山東兵團的任何部隊的。

戰局的發展令人眼花繚亂,邱清泉相當機警狡猾,未鉆進粟裕設下的圈套。粟裕臨機決斷,走出攻開啟封的奇招,一舉奪得戰場主動權。蔣軍為奪回開封蜂擁而至,下一步是打是走尚需決斷。

就在開封激戰之時,劉鄧給總部發報,建議在華野打下開封之後中野攻打鄭州,吸引張軫兵團增援並相機殲滅。一天之後,粟裕給劉鄧發報並轉西柏坡,同意打鄭州的部署,但認為打邱清泉比打張軫更有利。劉鄧很快回電,認為這樣一來可能會打成僵局,建議先停戰休整,之後再執行原方案。

【粟裕在指揮作戰】

粟裕和劉鄧的爭論在於,下一步的重點是打邱清泉還是打張軫。相比之下,當然是張軫要好打一些,而且之前劉鄧在宛東戰役中圍殲張軫的計劃失敗,很想扳回一城。但粟裕本次南渡黃河發動豫東之戰,本來就是沖著邱清泉來的,這也是他當著主席的面立下軍令狀的,自然要把殲滅邱部當成首要任務。

如果按照粟裕的建議來打,戰役的規模會非常大,戰局的發展實難預料。因此在就華野攻克開封的當天,主席致電劉鄧和粟裕,委婉地否決了劉鄧提出的「攻鄭打援」計劃,同時也表示,目前打太大規模的殲滅戰主客觀條件都不成熟,事實上也不贊成粟裕大打的計劃。主席對當下的殲敵數量要求並不高,指示要打有把握的仗,「哪怕殲敵一個旅也是好的」。

【華野部隊在豫東戰役中攻克開封】

不過,粟裕的決心非常大,不甘心只取得攻克開封的勝利,仍在尋機準備兜住邱清泉,再打一仗。但第5軍確實戰力兇猛,3縱和8縱難以牽制,而區壽年兵團的兩個整編師停留在商丘一帶,西進增援的意圖不明顯,所以粟裕再次臨機決斷,放棄打邱部而轉打區部。

區部的抵抗相當頑強,1、4、6縱的攻擊陷入苦戰。蔣氏為挽回豫東敗局,於6月29日下令將正在北援兗州的黃百韜整編25師(已抵達滕縣)西調,準備增援豫東。

此時粟裕的兵力使用已到極限,3縱和8縱剛剛經歷了開封惡戰,元氣尚未恢復,全靠宋時輪的10縱拼死阻擊邱清泉,中野負責牽制胡璉和張軫,也是壓力山大。如果黃百韜的整編25師此時參戰,後果不堪設想。因此,粟裕在6月30日給總部發急電,稱此戰有把握全殲區兵團,請總部命令許譚部派一部進攻滕縣,殲滅黃部一部,威脅徐州,一定要把黃百韜拖住。

【華野部隊在戰鬥中】

此事非同小可,周副主席親自起草電報,向山東兵團發去急電,命他們立即攻擊滕縣,把黃百韜部拖住。如果黃部已經走了,那就進攻臨城和韓莊,透過威脅徐州,拖住黃部。同時命令中,還讓豫皖蘇部隊破壞徐州到商丘間的鐵路,延緩黃部西進的時間。

遺憾的是,山東兵團並未執行上述命令,豫皖蘇部隊也沒有完成破壞鐵路的任務,導致黃百韜兵團順利抵達豫東戰場,讓粟裕腹背受敵,戰局立即陷入被動。

山東兵團為何不執行總部命令呢?可能是因為他們正在全力攻打兗州,不願意在這個節骨眼上放棄即將到來的勝利。7月3日這一天,譚震林單獨給西柏坡發電,說當前有上中下三策:兵團主力南下打臨城和韓莊為上策;主力繼續打兗州,抽一個縱隊南下為中策:全軍打兗州為下策。譚個人認為上策最有利,但他估計多數人可能會贊成下策。

【譚震林(左一)粟裕(左二)等人合影】

很顯然,執行上策是從大局出發,是符合總部指示精神的,但可能會導致攻擊兗州的計劃落空,這是山東兵團一些領導所不願意的。譚盡管支持上策,但沒法說服其他主要領導,只能給主席單獨表態,以「免除誤會」。

就在同一天,山東兵團又給總部發電,提供兩個方案以供決策:一是全力打下兗州,二是南下威脅徐州,直接配合中原戰場。

其實,這個時候即便山東兵團領導層統一了思想去執行上策也來不及了,因為黃百韜早就走了,戴罪立功的他,這個時候作戰積極性比誰都高,已經到達豫東戰場了。

【黃百韜和蔣氏合影】

總部經過一天的考慮,批準了打下兗州的第一方案,也就是之前譚震林認為的下策。為了解除山東兵團主要領導的心理顧慮,主席還特意說這是上策,不是下策。

現在有不少人指責在豫東之戰中山東兵團不顧全大局,實際上,設身處地看,山東兵團本身也有很大困難,執行南下威脅徐州的計劃確實有很多顧慮。一來是兵團主力9縱在之前的周村、濰縣等一系列作戰中出力很大,傷亡也很大,正在休整之中,暫時無力投入戰鬥。二來是徐州和濟南都有敵重兵,一旦放棄兗州南下,敵軍尾隨而來,也許會陷入被動,也無法達到牽制黃百韜的目的。

【我軍召幹部會,研究戰術打法】

正因為如此,主席也無法對許譚下死命令,只能讓他們自己討論。黃百韜正是在這個時候飛速趕往豫東戰場,其推進速度之快是超出我軍預料的。在這種情況下,再讓山東兵團南下威脅徐州,已無任何意義,還不如全力打下兗州,於是「下策」就變成了「上策」。

粟裕南渡黃河的目的,原本是要殲滅邱清泉的第5軍,但戰局的發展出人意料,最終演變成了一場事先誰也沒想到的中原大戰。粟裕在在攻克開封、殲滅區兵團、重創黃兵團的同時,打亂了蔣氏在中原的防禦體系,使得中野和山東兵團趁機奪取了襄陽和兗州。盡管華野因受到黃百韜的強力反撲而損失不小,但就整體戰果而言仍是賺大了。因此雖然山東兵團未完成牽制黃百韜的任務,但也未受到批評。

【1947年7月12日,山東兵團7縱60團1連率先攻上兗州西城墻】

粟裕無法直接指揮山東兵團,這一指揮體系上的弊端在豫東戰役中體現得很明顯,確實不能適應大規模殲滅戰的要求。正因為如此,在後面的濟南戰役中,主席明確命令華野全軍及整個戰役由粟裕負責,使得華野的凝聚力進一步加強,充分發揮出其強大的戰力。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歡迎投稿,私信必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