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28年苦尋的義父,重逢在北京醫生山村義診

2024-03-01歷史

1938年5月,參加完平型關戰役和廣陽伏擊戰後,時任343旅686團團長的李天佑因為戰功突出,被任命為343旅代旅長——接替陳光的位置,此時因115師師長負傷,陳光升為代理師長。

然而,本來可以在代理旅長職務上大有作為的李天佑,僅僅幹了2個月,也病倒了。他先是被送回延安接受治療,不見成效後又被送往西安,到年底依舊沒有徹底好轉,於是,李天佑又被安排去了蘇聯療養。

在蘇聯期間,李天佑在進入伏龍芝軍事學院特別班學習,這對他的軍事水平是一次較大的提升,然而遺憾的是,他也因此錯過了抗日戰爭。

1944年8月,李天佑輾轉回到延安,不久後參加了七大,很快,日本人就宣布投降了。

我們都知道,在解放戰爭中,李天佑大放異彩,打出了四野頭號虎將的威名,但事實上,李天佑初到東北時,因為離開部隊已經6年,實際上一開始並未能當上縱隊司令員,直接帶兵打仗。

初到東北,李天佑的職務是北滿軍區參謀長、松江軍區司令員和哈爾濱衛戍區司令員,這些職務並不復雜前線的具體作戰,對於李天佑來說,這顯然是屈才了。

好在盡管李天佑離開部隊6年之後,東野的首長依舊記得李天佑強悍的作戰能力:他在抗戰早期的平型關戰役和廣陽伏擊戰中,都是作為115師的主力團長參加戰鬥的,對這兩次戰役的勝利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除此之外,在蘇聯學習期間,東野參謀長劉亞樓也和李天佑時常往來,兩人關系很好,劉亞樓非常認可李天佑的軍事能力。

1947年5月,三下江南戰役結束後,東野司令部開始籌備「夏季攻勢」。此時的東北經過一年多的經營,局面已經趨於樂觀,東野首長給這次夏季攻勢的目標定得很高,要部隊打過松花江,解放重鎮四平。

大戰在即,必須先擇一良將,野司經過深思熟慮,最後決定把李天佑調到一縱,接替萬毅的司令員職務,而讓萬毅回後方,接替李天佑的松江軍區司令員一職。也就是把兩人對調一下。

一縱是東北各中隊中,人數最多,裝備最好,戰鬥最強的部隊,從進入東北參加秀水河子殲滅戰起,它一直都是東北解放戰爭歷次戰役的頭等主力部隊,屬於四野的「老大哥」。

野司之所以讓李天佑接替萬毅,而不是其他縱隊司令員,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一縱的主力師112師是東野部隊中最「根正苗紅」的部隊,這支部隊脫胎於彭老總領導平江起義,來源自中央紅軍的絕對主力——紅三軍團4師。抗戰後,他們被改編為115師686團,參加平型關戰役,而當時的團長正是李天佑。

後來,該團轉戰山東,發展為山東軍區解放1師,後又進入東北,成為一縱的建縱基石。

讓李天佑回來領導一縱,可以說是「重操舊任」。

但是,命令下達後,時任一縱司令員萬毅不高興了,他當場起身問道:「為什麽要這樣調動?為什麽要把我換下來?」

萬毅當然更願意帶兵打仗,而不是去後方。況且,作為一位有血性的軍人,萬毅不認為自己比李天佑差,他是堂堂東北陸軍講武第九期的畢業生,當年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畢業的,當時張學良還獎勵給他一塊懷表,一把指揮刀。

他畢業後進入東北軍,直接擔任少校團副,1936年,年僅29歲的萬毅就晉升中校團長,成為當時東北軍中最年輕的團長之一。

抗日打鬼子他沒有含糊過,37年參加江陰要塞保衛戰和南京保衛戰,在38年的 大桅尖戰鬥中重創過日軍,奇襲過日軍占領的合肥機場和宿遷, 後被發展入黨。1942年9月,他率部進入山東根據地,接受中國共產黨改編,所部成為八路軍濱海支隊。

1945年七大上,毛主席作了 【關於第七屆候補中央委員選舉問題】的報告,隨後,萬毅作為東北幹部的代表,當選七屆中央候補委員。同為候補委員的,還有粟裕大將、陳賡大將、黃克誠大將、譚政大將、羅瑞卿大將、肖勁光大將,以及程子華、王震、張際春、宋任窮這些資歷頗深的同誌。

李天佑過去是686團的團長,是一縱112師的老首長;但萬毅也是一縱114師的老首長啊,他把這支部隊從東北軍帶到八路軍,又從山東帶到東北。

為了說服萬毅,野司首長作了很多工作,還提出如果他不願意去松江軍區,可以到齊齊哈爾步兵學校當校長,但萬毅始終一言不發,最後才說了一句:「我就不說了。」

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萬毅最終改變了主意,決定服從組織安排;而野司也透過這件事明白了萬毅想留在前線的決心。最終,這件事被折中處理:李天佑擔任一縱司令員的任命不變,萬毅也不去松江軍區,就留在一縱給李天佑當政委。

至此,李天佑終於又回到了一線部隊,擔任了縱隊首長。在隨後的夏季戰役中,李天佑率領一縱攻占公主嶺等地,兩戰四平最終攻克,對開啟東北的局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在遼沈戰役,一縱雖然作為戰役的總預備隊,未能參加第一階段的攻錦戰役或塔山阻擊戰,但在隨後的遼西會戰中,他們消滅 新一軍 新六軍 和新三軍各一部,之後又率部攻占 沈陽,戰功也不容小覷。

平津戰役中,李天佑率領一縱(此時已改稱38軍)從西面攻入天津,俘虜陳長捷。不久後,李天佑出任十三兵團第一副司令員。

作為四野的頭號猛將,38軍萬歲軍的首任軍長,李天佑因為戰功卓著,於1955年獲得開國上將軍銜。

人們關於李天佑的傳說,也大都是關於他在新中國成立前創造的那些經典戰例,對於他在建國之後的經歷,往往不太了解,以至於李天佑後來漸漸在人們的視野中「銷聲匿跡」,名字不僅不如許世友、陳再道、韓先楚、楊成武、張愛萍、陳錫聯、楊得誌、鄧華等上將響亮,甚至還不如王近山、蘇靜、張國華、張震、陶勇、梁興初這些開國中將響亮。

李天佑「銷聲匿跡」的原因無非以下兩點:

1,他在建國後,因為職務的安排,就沒有再帶兵打仗了。因此,他遺憾錯過了抗美援朝、一江山島、對印自衛反擊戰、珍寶島等等戰役。

軍人只有在戰爭中,才能綻放自己的光彩。

2,李天佑在1970年就去世了,當時他年僅56歲。這放在57位開國上將中,可以說是「英年早逝」了,57位上將中,只有李克農、劉亞樓、甘泗淇、賴傳珠等少數幾位比他去世得早。

疾病的困擾,壯年的早逝讓李天佑未能在職務上更進一步,也讓他未能參與六七十年代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乃至改革開放後的種種變遷。

同一批的開國上將如許世友、陳再道、楊成武、張愛萍、陳錫聯、楊得誌等等,則深度參與了後續的歷史,繼續書寫了自己人生的重要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