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蔣介石承認外蒙獨立,陳嘉庚的反應讓毛主席感慨:陳老先生有骨氣

2024-01-10歷史
1945年2月4日,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形勢一片大好,同盟國三巨頭史達林、羅斯福、丘吉爾在凱瑞米亞半島的休養勝地雅爾達聚在一起。他們當然不是來度假休養的,他們是來談買賣的。
不幸的是,中國成為了他們交易的籌碼。

此時,歐洲戰場上基本上大局底定了,但亞洲戰場上,日本帝國主義甚至還在頑強地進攻,岡村寧次正在策劃一次直接攻進重慶的計劃。美國原本打算到日本登陸作戰,但盤算一下可能要付出100萬傷亡的代價。因為日本武士沒有歐美大兵那種一見形勢不妙便投降的習慣。對於「尊貴」的美國人來說,100萬的數位是沒辦法接受的。

後來發揮重要作用的兩顆原子彈,此時根本還沒有音信。蔣介石的大軍在正面戰場上節節敗退,放著幾十萬的美械王牌部隊在陜甘寧邊區周圍,不去打日本人。這樣的軍隊,根本也指望不上。於是,羅斯福打起了蘇聯幾百萬紅軍的主意,但史達林又豈是好對付的角色?

丘吉爾、羅斯福、史達林在雅爾達

羅斯福顯然不可能大義凜然讓史達林承擔拯救世界的責任,要想蘇聯出兵打日本人,還得給點甜頭才行。很不幸,史達林看上了中國的東北,羅斯福在跟他討價還價半天後,秘密達成了協定。連英國那個傲慢的丘吉爾,都只不過是在最後的協定上簽了個字。

中國的蔣介石,直到1945年6月14日,羅斯福已經不在人世了,才從杜魯門那裏獲知有這麽一個協定的存在。蔣介石很氣憤,卻也只能無奈地說,「美國對華和對蘇政策所加於談判的影響之大,無可諱言。」

羅斯福沒有看到美國的兩顆原子彈落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史達林看到了,第二天即下令百萬蘇聯紅軍開進中國東北。幾天後,就在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的前一天,1945年8月14日,中國近代史上又多了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蔣介石的外交部長王世傑在條約上簽了字,中國在東北中長鐵路、旅順大連的權益上,做出了非常大的讓步。到1946年1月5日,根據條約的約定,蔣介石政府照會蒙古人民共和國政府,被迫承認外蒙古獨立。蔣委員長為了推卸賣國之責,還專門讓外蒙古搞了一次公投的官樣文章,「無償」給了外蒙古獨立法理上的條件。

1945年8月14日,【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簽訂

南洋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老先生聽到這個訊息後,頓時老淚縱橫,痛哭失聲。旁人不理解,問他「抗戰已經勝利了,你老先生為什麽還要哭成這樣呢?」這位深得國人敬重與愛戴的老人痛呼:

「外蒙呢?外蒙呢?我們抗戰八年,如今勝利了,為什麽卻落了個割地的下場?上一次大戰我們是戰勝國,卻要我們割青島。如今呢,說什麽中國是‘四強之一’,作為戰勝國卻喪失大片領土還失去那麽多權益!這樣喪權辱國的條約,國民黨政府居然也同意簽訂!我們愧對先人哪!」

在延安的毛澤東聽說陳嘉庚為喪失外蒙而痛哭的事,感慨道:「陳老先生是好樣的,有骨氣!」

蔣介石引以為傲的「四強」,到頭來被證明不過是一個「誤會」。1943年秋天,是羅斯福竭力說服了極不情願的丘吉爾,經史達林點頭同意,讓中國位列「四強之一」。那個時候的羅斯福,惟恐那位騎慣了兩頭馬的蔣介石跟日本人勾勾搭搭,才將「四強」作為甜頭送給了蔣介石。盡管如此,在當年的開羅會議上,蔣介石還是出足了風頭。

有人要問,蔣介石不是中國的抗日領袖麽?怎麽到了1943年,羅斯福還要擔心他跟日本人勾搭呢?毛澤東在1944年寫的【評蔣介石在雙十節的演說】中也曾這樣質問蔣介石:

蔣介石及其一群歷來是日本帝國主義誘降的物件,難道不是事實嗎?日本帝國主義者至今還沒有向國民黨政府宣戰,他們說,日本和國民黨政府之間還沒有戰爭狀態存在呢!國民黨的要人們在上海南京寧波一帶的財產,至今被敵寇漢奸保存得好好的。

敵酋畑俊六,派遣代表到奉化祭了蔣介石的祖墳。蔣介石的親信們暗地裏派遣使者,幾乎經常不斷地在上海等處和日寇保持聯系。特別是在日寇進攻緊急的時候這種聯系和談判就來得越多。所有這些,難道不是事實嗎?

所有這些,是事實嗎?蔣介石自1928年濟南事變、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對日本從骨子裏就是主和派。到1933年,蔣介石政府簽了塘沽協定,出賣了華北權益,派龐炳勛(後來成為漢奸)、馮欽哉部準備進攻馮玉祥率領的抗日同盟軍。後來又有何梅協定、淞滬協定,蔣介石一路下來對日本人步步退讓。英勇抗戰的十九路軍,被蔣介石一點一點瓦解。

龐炳勛

那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後,蔣介石不是扛起抗戰大旗麽?對此,毛澤東曾有文指出,「你們以為蔣介石是心甘情願領導抗日的麽?那是在楊虎城將軍、張學良將軍的武力逼迫下,在共產黨的武力反擊下,在全國人民不斷地抗爭下,才被迫答應的。」

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又是怎樣「抗日」的呢?1937年7月份還沒過完,蔣介石就先後約見了英國、美國、德國、法國大使,目的都只有一個,那就是希望西方列強調停。美國總統羅斯福也接到了蔣介石的請求,美國駐日本大使還曾向日本外相表示,如有必要,美國願意幫助解決中日糾紛。

當時二戰尚未爆發,歐美列強還在執行綏靖政策,已經爆發戰火的抗日戰爭,在他們眼裏也不過是「中日糾紛」。大概就是從那時候起,羅斯福就已經看到了蔣介石好騎「兩頭馬」的習慣吧。只是此時的日本根本不搭理英美,蔣介石轉而又托德國居中調停。

德國人陶德曼居中調停

1938年,汪精衛開始唱對日和平的調子,陳嘉庚先生過去與汪私交甚好,原本不相信汪會出如此昏招。在確認汪精衛漢奸嘴臉已現端倪後,陳嘉庚痛心疾首,連發多封電報力勸汪精衛回頭,終未如願。

1938年10月28日,抗戰時期的一次很重要的會議——國民參政會在重慶召開。身在新加坡的陳嘉庚以國民參政員的身份,向大會發去一個電報,電報原文為:議長秘書公鑒東電悉庚因事未能赴會甚歉茲有提案三宗乞代征求參政員足數同意並提請公決(一)日寇未結束中國土之前凡公務員對任何人談和平條件概以漢奸國賊論(二)大中學校在抗戰期間禁放暑假(三)長衣馬褂限期廢除以振我民族雄武精神陳嘉庚叩首。

這封電報最重要的當然是第一條,「日寇未結束中國土之前凡公務員對任何人談和平條件概以漢奸國賊論」。這條最後被精簡為十一個字,就是振聾發聵的「敵未出國土前,言和即漢奸。」著名報人鄒韜奮稱陳嘉庚的電報為「這寥寥11個字,卻是幾萬字的提案所不及分毫,是古今中外最偉大的一個提案。

陳嘉庚這封電報針對的是汪精衛,但他不知道的是,此時的蔣介石也從未停止過跟日本的私下接觸。高宗武,這個汪精衛投降日本的關鍵人物,最開始卻是奉蔣介石之命秘密跟日本接觸。日本曾開出議和條件,包括內蒙自治、華北設非武裝區、上海非武裝區擴大、停止排日,修改教科書、共同防共等等。

據美國國務院關於德國(當時作為蔣介石政府跟日本之間的說客)的檔案公布,蔣介石托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轉達,表示願意接受日本提出的和談條件。1938年,在高宗武奉命飛香港前,蔣介石要他轉達:東北與內蒙問題,可留待他日再談,惟河北省應即交還中國,長城以南中國領土與主權完整,日方應予以尊重。

在蔣介石眼裏,可以「談」的不僅僅是讓陳嘉庚先生痛泣的外蒙,連東北跟內蒙都在內呢!他只需要日本尊重「長城以南中國領土與主權完整」,就願意坐下來談和了。只不過,當時國軍在戰場上太不爭氣,日本軍隊勢如破竹,自然不願講什麽和談了。

1940年3月,66歲的陳嘉庚親自率領南洋華僑慰勞團回國存取,蔣介石在重慶機場搞了一個盛大的歡迎儀式。陳嘉庚在其後奢華的招待中,從國民黨官員的裝束排場中,看出了蔣介石政府的腐敗無能。更讓他難以接受的是,像孔祥熙等國民黨高級官員,居然還都有著龐大的生意,在與其交流中,甚至還試圖跟他談談生意。

在重慶美國人開的洋行裏,陳嘉庚甚至看到了南洋華僑捐贈的抗日物資,被標以高價,當做稀缺物資在出售。這樣的政府哪裏像是一個抗日的政府?老先生真可謂是痛心疾首,那麽多華僑散盡家財,為國捐贈,到頭來成為這幫老爺的生財之道。

可是,陳嘉庚看到的還只是蔣介石政府的腐敗,還沒能察覺到蔣介石背地裏「騎兩頭馬」的行徑。在陳嘉庚存取重慶時,號稱領導抗戰已經三年多的蔣介石,甚至都還沒有正式向日本宣戰。也難怪日本人會說,日本和國民黨政府之間還沒有戰爭狀態存在了。直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兩天後的12月9日,蔣介石政府才正式對日宣戰。

國民黨迎接陳嘉庚

蔣介石與日本講和的管道,在八年抗戰之中從未中斷,就連後來的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都曾於1939年、1940年、1941年,替蔣介石向華北日軍傳達過,以長城以南主權為前提的和談要求。只是因為日本人最後接受了汪精衛的漢奸政權,也就不再願意與蔣介石政府講什麽和談了。

當外蒙古獨立成為既定事實後,陳嘉庚終於徹底看清了蔣介石集團的本質。對內貪腐獨裁,對外也是唯美國馬首是瞻,不惜做出賣國之事。這樣的政府,又如何能仰仗以振興中華?陳嘉庚先生明白,中國的未來絕不在蔣介石的國民黨。

事實上,在1941年存取重慶時,陳嘉庚失望之余提出到延安看一看,而正是延安一行,才又讓他重新對祖國燃起了希望。陳嘉庚說,「我未到延安時,對中國的前途甚為悲觀,以為中國的救星尚未出世,或還在學校讀書。其實此人已經四十五歲了,而且做了許多大事了,此人就是毛主席。」

陳嘉庚到延安

1946年國共內戰爆發後,陳嘉庚反對美國援助蔣介石,以南僑總會主席名義致電美國總統和國會表示抗議。並且抵制蔣介石召開的國民大會,指出蔣介石「一夫獨裁,遂不惜媚外賣國以鞏固地位,消滅異己,較之石敬瑭、秦檜、吳三桂、汪精衛諸賊,有過而無不及。」

然而,陳嘉庚先生的抗議卻未受到任何奏效。最終,美國人的援助還是源源不斷給到了蔣介石,大量美式武器源源不斷地被送到了內戰的戰場上。當然,美國人又豈會做虧本的生意?他們從蔣介石政府獲得的權益,足以讓他們送出的援助獲得更高的報酬。正因如此,蔣介石集團敗退台灣,失去了輸送利益的能力,杜魯門也就視蔣介石為「百無一用」了。

其實,在蔣介石尚未完全結束大陸,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在南京解放時,就選擇了留在南京,而沒有跟著國民黨政府南下廣州。當時,司徒雷登還曾向共產黨政權提出過繼續「中美關系」。然而,美國人提出的繼續享受蔣介石政府賦予他們的在華權益,這點顯然無法讓毛主席接受。為此,毛主席甚至做好了防止美國人直接出兵,幹預中國內戰的應戰準備。

基於多方面的考慮,美國並未出兵,解放軍勢如破竹,很快解放了整個大陸。1949年6月,陳嘉庚先生再一次踏上祖國的土地,參與了新中國的政治協商。傾余生之力,為新中國的建設做出重大貢獻。

毛澤東與陳嘉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