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亮劍】中屢立戰功聲威赫赫的李雲龍為何只授少將?他到底冤不冤

2024-01-07歷史

在電視劇【亮劍】中,李雲龍參加過黃麻起義,到抗日戰爭中已經是八路軍的團級幹部,作戰勇猛,而且很會帶兵,能將一支新師弱旅在短期內訓練成虎狼之師。

他在抗日戰爭中屢立戰功,先是擊斃阪田聯隊長,相當於日軍團級指揮官,又從日軍包圍圈正面突出重圍,後來又在李家坡戰鬥中全殲山崎大隊,一個大隊1000號人,戰績非常亮眼,不僅受到上級領導的青睞,也受到敵人的重點關註,日軍華北派遣軍司令還特意派出日軍中最精銳的特種部隊圍剿他,要知道這可是將軍才有的待遇。

而到了解放戰爭時期,李雲龍也是表現不俗,受到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粟裕的直接指揮,面授機宜,只是沒想到,戰功赫赫,威名卓著,革命資歷也不淺的李雲龍在1955年僅被授予少將軍銜,這是為何呢?

他為此還抱怨不斷,覺得自己軍銜授低了,不願意穿將軍服,聚眾鬧事,最後還是劉伯承元帥親自出馬才說服了他,那麽李雲龍的軍銜真的授低了嗎?

1955 年授銜主要看兩個因素,一個是革命資歷,一個是當時的職務。

就革命資歷而言,李雲龍是不低的,但是在1955年他在南京軍事學院學習時職務僅僅是代軍長,屬於準軍級,這個級別授少將很正常。

但問題也來了,在抗戰初期就已經是八路軍團長的李雲龍為何到1955年連個正式軍長或者更高級別的職務都沒混到?在屢立戰功、聲名遠播、領導青睞之下為何還僅僅是個代軍長?

要知道1937年紅軍改編成八路軍初期的團長、副團長、甚至營長位列上將、中將軍銜的不少,如上將韓先楚、中將王近山1937年也僅僅是個副團長。

按照電視劇中的描述,李雲龍本是大別山的農民,參加過黃麻起義,也就是1927年就參加了革命,加入了紅四方面軍,後來參加過長征,在紅軍時期就已經當上了團長,在改編成八路軍前他的職務應該不低,至少是紅軍中的師級幹部,因為1937年忻口會戰時他已經是八路軍的團長。

可是問題來了,到抗戰末期,過了八年時間,他仍然是個團長,只不過這個團的兵力已經由一千多人上升到一萬左右,相當於一個師的兵力,而到了1948年年底淮海戰役李雲龍負傷離開戰場前,他還是只擔任師長,而且又因傷離開了戰場,後面抗美援朝又沒有參加,因此到1955年他的職務才是個代軍長,職務發展算是很慢的了,這也導致他僅被授予少將軍銜。

這非常不正常,因為李雲龍這個人物的原型是王近山,看看王近山的職務發展就知道李雲龍的發展有多不正常了。

王近山1915年出生,到1930年才加入紅軍,沒參加過黃麻起義,因為1927年黃麻起義爆發時,13歲的王近山還在給地主當長工。紅軍時期王近山從小兵幹起,一直幹到師長。

到抗戰初期他擔任八路軍129師386旅772團副團長,1943年擔任太嶽軍區第二軍分區司令,相當於旅長。

1945 年11月任晉冀魯豫軍區第六縱隊副司令員,相當於副軍長,1946年8月擔任六縱司令,相當於軍長,1949年任 第二野戰軍 第3兵團副司令員兼第12軍軍長、政治委員,已經是副兵團級。後來又參加了抗美援朝,1955年也才被授予中將軍銜。

李雲龍說是以王近山為原型,其實在軍中的發展根本沒法和王相比,也僅僅是取了他作戰勇猛,和在抗戰中表現亮眼、打了幾場漂亮的伏擊戰這兩點,其他各方面根本沒什麽可比性。

但是李雲龍這個發展過程也正常,原因就在於他經常戰場抗命,在紅軍時期就因為縱兵搶糧被一擼到底成為夥夫,在抗戰時期也多次違抗命令,多次被降職成為被服廠廠長,營長等,職務多次出現反復,影響了他的升遷。

假如李雲龍能夠改掉違抗命令這個毛病,他也不至於到淮海戰役時還是個師長,起碼也能成為縱隊司令,也正是因為這個毛病,上級也認為李雲龍僅能指揮一個團、一個師,指揮一個軍幾萬人還不聽命令就太危險了。

還有一點就是在抗戰中我軍主要采用的是遊擊戰,每次戰鬥兵力並不多,你違抗命令,影響並不是很大,何況你還能打勝仗,但是到了解放戰爭我軍又回到了大兵團運動戰,動輒是十幾萬人一起上陣,非常講究各支部隊之間的配合,一旦配合不好,將影響到整個戰場形勢,像李雲龍這種經常違抗命令的指揮員,打仗雖然勇猛,上級也不放心讓他擔任更高級別的職務。

如果拋開電視劇回到歷史現實,李雲龍的起點其實並不高,李雲龍隸屬於129師386旅,而紅軍改編成八路軍時,129師只有385旅和386旅兩個旅,每個旅下轄2個團,另外還有個師直屬教導團,合計五個團,按照番號分別是:

385 旅769團:團長陳錫聯、副團長汪乃貴

385 旅770團:團長張才千、副團長胡巫師

386 旅771團:團長徐深吉、副團長韓東山

386 旅772團:團長葉成煥、副團長王近山

師直屬教導團:團長張賢約

其中385旅回到後方負責保衛延安,前線只有386旅和教導團共三個主力團。

1937 年並沒有什麽新一團、獨立團、在這9位團長副團長中,除了葉成煥在抗戰中犧牲之外,1955年授銜上將的有陳錫聯、中將有張才千、胡巫師、徐深吉、王近山、張賢約,少將有汪乃貴、韓東山。
而一直到1938年初,129師才新增了補充團、獨立團和騎兵團,使得在抗戰前線的主力團達到了6個。

也就是說李雲龍並不是八路軍第一批16個團的團長之一,是後來補充的,其戰鬥力、重要性肯定不如最開始組建的16個紅軍團,主要由地方武裝升級而成,在電視劇【新亮劍】中在紅軍剛改編成八路軍時李雲龍只是個營長,這倒是比較符合史實。

再說李雲龍在淮海戰役中負傷,淮海戰役的時間是1948年11月6日到1949年1月10日,李雲龍早早離開了部隊在醫院養傷,缺席了接下來一年的解放戰爭,負傷前打的也主要是阻擊戰,並沒有什麽很亮眼的表現,一直到1950年底才歸隊擔任代理軍長,也沒能去成北韓,離開前線兩年時間,這也大大影響到到他的戰功和職級。

再說說李雲龍的老戰友孔捷和丁偉,孔捷應該是在解放戰爭末期才升任軍長,後來率部參加抗美援朝,手下兩個師長也都是少將,和他軍銜一樣,他為此也抱怨不已。但是這也很正常,在抗美援朝中像九兵團第27軍軍長彭德清是三野王牌軍長,在長津湖戰役中立下大功,也僅被授予少將,手下三個師長也都是少將,在鐵原阻擊戰中力挽狂瀾的63軍軍長傅崇碧立下那麽大的功勞,也只是少將,手下三個師長兩個少將,一個是大校,這樣的情況屢見不鮮。

而丁偉則要強一點,擔任軍長的時間比較早,他很有可能授中將,保底是少將,但是他沒有參加抗美援朝,再加上他是以四野猛將鐘偉為原型,歷史上的鐘偉後來遇到青樹坪戰鬥失利對他的授銜影響很大,最終被授予少將。

所以說這三個人中,雖然在抗戰時期,李雲龍名氣最大,也最受領導青睞,敵人重視,但是後來發展李雲龍比不上孔捷和丁偉,他授少將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