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5千箱故宮文物被偷運到台灣,居然放在一個小村子,15年沒人知道

2024-01-07歷史

解放戰爭的炮火連綿到1948年底,局勢已經見分曉。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淮海戰役的結束敲響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潰逃的鐘聲。蔣介石一邊下令讓前線的國民黨軍隊死撐到底,一邊自己準備逃到台灣。

他分批次把國民黨高層家屬和國內的珍寶文物都偷運到台灣,為他日後的美好生活做鋪墊。其中, 有五千多箱故宮文物被偷偷運到了台灣,可是不知道是怎麽回事,這些文物居然被放在一個小村莊裏,15年竟然沒人知道。 這是什麽情況?

解放前,蔣介石在分析局勢後,發現自己要給自己找個退路,他還想東山再起。那時候,他看中了兩個地方,一個是海南島,一個是大西南。

蔣介石說出自己的退路,有個浙江大學的教授卻給出了不同的意見。這個教授名叫張其昀,浙江人,和蔣介石一個老家的。眾所周知,蔣介石身邊的人幾乎都是浙江人,他喜歡拉幫結派搞小團體。俗語說,英雄莫問出處。但是蔣介石不信這個邪,就非要問出處。是不是英雄不重要,是不是老鄉才最重要。

張其昀當時擔任浙江大學的一個教授,主攻地理學。他看著中國地圖,對蔣介石建議: 「去台灣吧。萬一戰敗了,國民黨軍隊退到台灣,那是進可攻,退可守。台灣和大陸只有一線之隔,但就是這條淺淺的海峽線,可以抗衡解放軍。」

沒想到,關鍵時刻,蔣介石身邊的人才在跑路這方面居然如此有預見性和先見之明。張其昀真的是改變了中國的歷史,也是導致台海問題的始作俑者。他或許不清楚,就是他的這句話,足以成為華夏民族的千古罪人。

原本蔣介石對自己的撤退計劃很有信心,他認為大西南是自己的福地,海南島也有海峽可以作為天險。並且,如果他的軍隊被解放軍打敗了,他還能逃到菲律賓。

但張其昀的一番陳詞,卻完全扭轉了蔣介石的想法。他認為, 台灣的氣候和土地適合耕種,物產豐富。那麽多國民黨軍隊到了台灣,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吃飯問題。台灣的地理優勢可以解決這個困難。

其次, 台灣曾經被日軍占領,留下了工廠和商貿發展的基礎,去那裏可以順勢發展經濟,借力打力。

然後,台灣民眾被日軍殖民多年,而國民黨政權在大陸已經持續了幾十年。

台灣民眾未必能搞清楚解放軍和國民黨軍隊的差別,也未必能搞清楚蔣介石的獨裁和中共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區別。

就是 因為他們什麽都不懂,還是一張白紙,所以誰先去,誰就占有優勢。洗腦什麽的,很容易。台灣民眾很容易接受國民黨的主張。

除此之外,中共在台灣沒有打下基礎,地下黨人數也少,所以到了台灣,蔣介石進行大清洗是很容易和方便的,阻力不會那麽大。

最後一條是最關鍵的一條,張其昀分析, 台灣是位於太平洋西航道上,和美國的遠東線相互連線。以美國政府的一貫作風,他們一定想要透過控制台灣然後控制亞洲的局勢 。如此一來,蔣介石集團必然會得到美國政府的「庇護」。

如果不帶個人情感,張其昀的分析簡直是絕了。他的戰略眼光是超前的,只是他這個人的家國意識是一敗塗地。 毛澤東同誌曾經講過, 一個有知識的人越反動,破壞力就越大 。張其昀就是如此。

張其昀的分析讓蔣介石佩服得五體投地,心服口服。於是立馬讓蔣經國擔任國民黨台灣省黨部主任委員,讓陳誠擔任台灣省主席,為日後敗走台灣進行經營。

這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 蔣介石下令讓手下搜刮民脂民膏、珍寶古玩、黃金、白銀、外匯等,通通運輸到台灣。 蔣介石敗走台灣不是臨時起意,而是早就計劃好了的。

從這之後,張其昀成為蔣介石的心腹和座上賓。蔣介石在1949年一月份回老家的時候,還帶著張其昀。敗走台灣之後,張其昀也跟著一起走了,並且受到了蔣介石當局的重用。

那麽問題來了,蔣介石在逃到台灣之前,究竟帶走了多少值錢的東西?

蔣介石離開大陸之前,四大家族為了斂財,為了搜刮黃金,多次讓紙幣貶值。貶值到老百姓要買日常生活用品,要帶著成捆成袋的紙幣去大街上購買。

解放前,紙幣的價值是和黃金掛鉤的。但蔣介石政府要帶走銀行儲蓄的所有黃金。 1948年11月30號,國民黨軍隊運送了200萬兩黃金去台灣。

1949年5月17號,湯恩伯遵守蔣介石的命令,把20萬兩黃金和100萬兩白銀透過遊輪運輸到了台灣。船上有重兵把守。

蔣介石集團運送到台灣的黃金不止這個數,當時擔任國民政府中央銀行總裁的劉攻蕓記載僅僅是中央銀行運輸到台灣的就有294萬兩黃金。

而當時擔任聯勤總部副總司令的家人則說,應該是帶走了350萬兩黃金,七千萬美金的外匯。

兩個人的說法,也不是全部的數量。所以很難斷定,蔣介石到底帶走了多少黃金。四 大家族發行金圓券的本意是為了套走老百姓手裏的黃金。當蔣介石敗走台灣之前,國民經濟全線崩潰,民不聊生。他搶奪了人民的所有財富,中共接手的是個一貧如洗而且全面崩盤的經濟爛攤子。

蔣介石不僅要奪走老百姓的財富還要奪走中國的文物財寶。他在1949年一月份就已經下令讓手下的人把故宮的珍寶文物分批次運送到台灣。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可是蔣介石要占為己有。國家出現這樣一個大盜,實為民族的不幸和恥辱。

蔣介石讓當時擔任教育政務處處長的杭立武負責運輸故宮文物珍寶去台灣。

杭立武祖籍是浙江杭州,但他生在安徽滁州。上過教會學校,去英國倫敦大學深造過,擔任過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研究員。1930年進入國立中央大學擔任政治系的教授和主任。1944年擔任蔣介石政府的教育部常務副部長,1949年升職為教育部部長。

杭立武接到蔣介石的命令,他沒有懷疑,也沒有家國意識,就執行命令了。他分別向台灣偷運了三批文物,前兩批放到了指定位置。只有第三批出了岔子。

之所以出岔子是因為船不夠了。國民黨內部都知道,蔣介石要逃去台灣,他們安排家屬親屬分批去台灣。機關政要的家屬肯定有船坐,但是附庸在他們身邊的一些聽到風聲的並沒有多少權勢和財力的人也想跟著去台灣。人一多,船就不夠用了。

杭立武帶著第三批故宮文物珍寶,足足有三千箱,這麽多珍寶,不是小船能負載的。所以他找到國民黨的海軍司令,跟對方說明是什麽情況。當然擔任海軍司令的桂永清聽完就清楚了,這麽重要的大事還是運送文物,肯定要特事特辦。

桂永清調來了一艘船,名字是「昆侖號」。讓士兵把這三千箱文物搬運到船上。杭立武以為這批文物會順利抵達台灣。但是這艘船不是專門為了運送文物而來的,船上的海軍有任務要執行。所以這艘船每到一個新港口就要停靠一次,士兵去執行任務。最終,這艘船航行了二十多天才到達台灣的基隆港。

抵達基隆港之後, 杭立武把所有文物先堆到了一個倉庫,這是一個糖廠的倉庫。這些裝文物的箱子上面還有封條。

杭立武知道,文物是需要精心保護的。放在糖廠的倉柯瑞不是長久之計。有些文物如果保存不當會損壞,這種損失之大,無法預估。杭立武想要保護這批文物,於是他給蔣介石打報告,想讓蔣介石重視一下這批文物,找個地方保護。

但是蔣介石對這批文物珍寶是沒有什麽感覺的,他個人對文物的感覺只和金錢掛上等號。當時蔣介石到了台灣之後,第一時間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發動白色恐怖,進行大清洗。

蔣介石對權力的渴望根本無暇顧及那些文物珍寶,他沒有這方面的意識。

杭立武多次溝通無果之後,只能自己想辦法解決。他找到了懂得收藏文物和保護文物並且一起逃到台灣的專家,一起商討給這些文物建造了一個新的倉庫,保證這些文物不會受到損害。

商定好之後,杭立武他們一起去尋找合適的修建倉庫的地方。 他們看中了霧峰鄉北溝村的一片空地。然後杭立武決定去找蔣介石索要修建倉庫的費用。

蔣介石很忙,對此事也不上心。杭立武坐了幾次冷板凳,但是不依不饒。杭立武前前後後跑了一年多,蔣介石當局才把這批費用給杭立武。在杭立武的監督下,倉庫修建完成。他們把這批文物放進倉柯瑞。

杭立武沒想到的是這些文物一放就是15年。蔣介石當局一直忙著發動白色恐怖、和美國勾勾搭搭、金門海戰、政治大清洗。直到六十年代,蔣介石感覺不忙了,大局已定,才想起來這批文物。

台灣當局想起這批文物的價值,於是派人收拾。1964年,蔣介石願意保護這批文物了。杭立武等人這次沒有費多少口舌,但蔣介石意外很痛快地批準了,他批了經費,要給這些文物建造一個博物館進行存放。

經過清點,這批文物一共有5522箱。整個故宮,都快被蔣介石和杭立武他們搬空了。可是面對中國文明的珍寶,這些人毫不愛惜。

五千多箱文物流落到台灣一個小村莊,竟然15年無人問津,無人知曉,也沒有進行很好的保護。不知道杭立武有沒有一刻感到對這些文物的愧疚,如果不是他們偷運,這些文物會在大陸的博物館裏受到精心的守護。

1965年,台北故宮博物院修建完成,台灣當局把倉柯瑞的文物全部放在了這裏。對外開放。這些年,對於故宮文物的關註,讓海內外許多人知道了台北故宮博物院那些文物。也讓這些文物被偷運到台灣的歷史被翻出來,讓世人知曉。

這些文物的顛簸歷史,見證了解放前那段動蕩的歲月。當國家處於一個動蕩的時期,有些人想的是保護中華文明和歷史文物,有的人想的是占為己有。

1949年,毛主席在進入北京之後,幾次經過故宮城墻都沒有進去過。他告訴身邊人,一定要記住,「我們不是李自成」!有人贈送文物給毛主席,毛主席捐給了故宮的文物收藏館。

中華文明的珍寶文物是屬於所有中國人的,也屬於我們的民族。所有想要占為己有、只為一己私欲而興風作浪的都是國之賊。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海峽那一道淺淺的線阻擋不了14億人共同的心願,阻擋不了萬眾一心的夙願。這些被偷運到台灣的文物,總有一天要回歸故土,認祖歸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