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58年「批粟」,十大將中蕭勁光力挺他,另外兩位卻選擇嚴厲批判

2024-05-10歷史

粟裕是新中國開國大將之首,他的軍事能力極為突出,像蘇中戰役、宿北戰役、魯南戰役、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淮海戰役等等,他都是主要指揮者,敗在他手上的國軍名將數不勝數,很多人甚至將他稱為「戰神」。

但是,人的精力有限,在一個方面特別突出,其他方面就難免會有欠缺,粟裕作戰出色,政治方面就有些不太敏感。因此,在新中國成立後,他無意間與一些同誌有了工作上的分歧,最終在1958年被批得退居二線。

那次大會上,十大將裏的大部份人沒有說話,只有蕭勁光、譚政、黃克誠做了明確表態,那麽這三人當時各是什麽反應,背後又出於什麽原因呢?

1954年,粟裕擔任了解放軍總參謀長,這個職務有很大的權力,但卻在很多方面與國防部份工不明。粟裕習慣了戰場上直來直往的方式,所以有三件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屬於「越權」行為。

一是1955年的策劃攻打媽祖列島事件,他繞開了國防部召集福州軍區、南京軍區的一些幹部,做了一番奪島的準備部署,這番布置與先前中央的規定不符;

二是1957年的訪蘇忽視外交紀律事件,他在莫斯科與蘇聯總參謀長索科洛夫斯基元帥交流時,徑直問對方國防部與總參究竟該如何分工,並希望對方能給一份材料借鑒參考。

這種涉及到核心部門的問題以及文獻材料的收贈,都是需要中央授權的,粟裕如此直接,不太符合程式;

三是1958年的誌願軍撤軍紕漏事件,當時中朝兩國已經商定將最後一批誌願軍撤回國內,國防部也召開了會議敲定誌願軍回國後的一系列安排,粟裕認為既然兩邊都做好了準備,那就盡早撤回,於是他又繞開國防部給誌願軍下令。

如此種種,徹底點燃了國防部部長彭老總的怒火,軍委不久後召開了擴大會議「批粟」。

黃克誠和譚政這兩位長期在政工戰線上工作的幹部,很明白粟裕這三件事都做得不太妥當,因此在會議上都對粟裕進行了批評。

當時黃克誠身兼軍委秘書長、副總參謀長等職,這兩個職務他更多地是在軍委協助彭老總工作,而很少到總參謀部去上班。

從紅軍時期開始,黃克誠就與彭老總合作非常密切,彭老總擔任過紅三軍團軍團長,黃克誠擔任過紅三軍團政治部主任,兩人的感情自不用多說,在很多問題上的看法也一致。彭老總是力主「批粟」的人,黃克誠自然也會受到一些影響。

不過黃克誠以秉公持正著稱,他之所以批粟,更多地還是看到了工作上的問題,所以他才在會議上說粟裕存在「越權」、不尊重上級、有個人主義表現。

1958年9月17日,粟裕和黃克誠共同主持了總參的交接工作,黃克誠接替粟裕出任總參謀長。在交接會議上,粟裕先說:

其實沒有什麽特別需要交代的,黃老在總參工作好幾年了,各方面都比較熟悉,從今天開始,我就解除總參謀長的職務,各位有事即向黃老和各位副總長請示。

黃克誠接著說:粟裕同誌在黨內工作很久,過去工作做得好,成績很大,他多次提出不適合做總參工作,中央考慮他的情況,認為眼下還是調動一下好。粟裕同誌新職務有兩個,國防部副部長和軍事科學院副院長,責任同樣也很大,我相信粟裕同誌會把工作做好的。

總的來說,黃克誠這番話並沒有落井下石之意,很多地方還給粟裕稍微「包裝」了一下,可見他大體還是從公出發的。

1958年其他人批粟或多或少都帶了些個人情感,無論是彭老總、聶帥、黃克誠等人都有點,只有譚政完全是從事情本身出發。

當時譚政擔任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指出全軍的工作錯誤、規範部隊的政治生活是他的職責所在。換句話說,如果有問題他不說,反而是失職。

軍委擴大會議上所列舉粟裕的事跡,譚政從政治工作的角度來看,的確是有獨斷專行的一面,因此他進行批評也在情理之中。

上面兩位大將是政工幹部,看待問題也是從政工出發,而蕭勁光是軍事幹部,所以想法就有些不一樣。蕭勁光深知粟裕的為人,明白他可能有些事情做得不是很合程式,但出發點是好的,絕沒有什麽「個人主義」,「反領導」、「要權」之類的事。

在軍委擴大會議上,蕭勁光就為粟裕申辯,說自己願意為粟裕做擔保。後來毛主席單獨把蕭勁光叫過去詢問,蕭勁光也是一樣的說法。

主席其實一直也非常喜歡粟裕,並不想他就此被打倒,所以肯定了蕭勁光的話,並說:粟裕是一個很好的人,人品端正。隨後主席又表了個態:粟裕同誌建國前打仗打得好,是為公的。到北京以後是為公還是為私?不能說都是為私吧!

蕭勁光也明白主席的意思,在接下來的軍委會議上就復述了毛主席的話,粟裕的處境得以轉危為安。

蕭勁光私下裏跟粟裕的感情很好,早在1931年兩人就共同在中國工農紅軍學校中任職,1933年紅11軍成立時蕭勁光擔任軍政委,粟裕則擔任軍參謀長。蕭勁光在回憶錄中就記載了那段難忘的歲月:

粟裕同誌是年輕有為的軍人。開辟和鞏固閩贛根據地時,我們一起指揮打過多次勝仗。在攻打硝石的戰鬥中,粟裕同誌和我一起指揮部隊,戰鬥最緊張時,我們一起帶領部隊沖鋒,並肩戰鬥。

建國後,粟裕先是擔任副總參謀長,分管軍兵種建設,蕭勁光則是海軍司令員,兩人之間需要配合的工作非常多。蕭勁光感慨過:海軍建設能那麽快,是粟裕同誌幫助和支持的結果。

軍人嘛,做事不瞻前顧後很正常,可要是因此而擴大化那就不好了,蕭勁光明白粟裕的脾性,因此才敢以身作保。

雖然粟裕在1958年被錯誤批判退居二線很可惜,但話說回來這對於他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往後的風雨要更為激烈,對政治不敏感的粟裕在那種環境下還身居高位,可能遇到的波折要更大。

他退居了二線,反而不會引人註意,往後的十多年裏都沒受到什麽大的影響。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