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周總理唯一的「兒子」,隱藏真實身份50年,父子倆終身只見過一面

2024-01-20歷史

周總理唯一的「兒子」,隱藏真實身份50年,父子倆終身只見過一面

周總理一生未育兒嗣,然而,他的唯一「兒子」實際上是他在回紹興祭祖時認識的義子。

這位義子名叫王戍,原本是周總理的姑表侄兒。但他在初次見到周總理時深受感動,渴望跟隨周總理投身抗日鬥爭。

盡管王戍年僅16歲,周總理婉言謝絕了他的請求。然而,面對這位熱血少年的失落,周總理的話鋒轉向,提出:「你成為我的幹兒子吧。」

這突如其來的提議讓王戍及其家人欣喜若狂,全都欣然同意。周總理鄭重地接受了這位「兒子」,卻在終生未再見到他。

認了個「兒子」發生在1939年春天,周總理以回鄉祭祖之名回到祖籍浙江紹興。這裏既是周總理的祖籍,也是魯迅先生的故鄉。周總理與魯迅先生有著同宗同源的親戚關系,周總理甚至得稱呼魯迅為「叔叔」。

然而,這次回到紹興不僅是為了追根溯源,更重要的是秘密會見浙東地下黨組織領導人,並進行其他革命工作。然而,六名士兵也跟隨周總理來到,名義上是為了保護他的安全,實際上卻監視他的一舉一動。

因此,周總理還得在明面上進行一些活動。祭祖是其中一項,自然少不了和親戚們寒暄,還要請他們幫忙。在這其中,總有一個年輕人圍繞著周總理不停地轉悠,眼中閃爍著崇敬之光,那就是王戍。

從家族關系上來看,王戍與周總理並非近親。兩人的關系需要往上追溯到王戍的祖母周桂珍。周桂珍是周總理的嫡堂姑母,但由於周總理的聲望,王戍對這位表伯格外親近。

一行人計劃好了3月29日的行程,乘著烏篷船,緩緩駛離紹興城,先後參拜了先祖的墓地,之後又遊覽了大禹陵。整個過程中,王戍不斷提出各種問題,而周總理微笑著一一解答,使得王戍對周總理的崇拜更加深厚。

王戍的聰明好學深深打動了周總理,他對這位年輕人充滿了喜愛。第二天活動結束後,周總理應邀到姑父家共進晚餐。在眾多親友的請求下,周總理為大家題寫留念,而為王戍題寫的題詞是「沖過錢塘江,收復杭嘉湖」。

王戍雙手捧著表伯遞來的宣紙,上面的字跡深深觸動著他的心。王戍充滿激情地拉著父親的手,請求他替自己向表伯求情,希望能與他一同投身抗日前線,「打鬼子」。

雖然周總理也為王戍的熱血所感動,但他更看重這位年輕人未來的發展。考慮到王戍年紀尚小,更需要在學校裏多學習一些知識,成為國家未來的棟梁之才。因此,周總理委婉地拒絕了,並建議王戍先好好學習。王戍聽後神情一下子低落,周總理心生柔軟,拍了拍他的肩膀說:「你願意做我的幹兒子嗎?」

這一提議立刻讓王戍心中的失落得到了撫慰。父子倆當即點頭表示同意。王戍向周總理鞠了三個躬,高聲稱呼了一聲「幹爹」,周總理笑容滿面,這段親子關系就此確立。

盡管周總理回老家祭祖、認下幹兒子等傳統活動看似隨意,卻在幕後完成了革命工作的布置。他不讓「兒子」沾光,擔憂可能會影響到王戍的發展,因此在公開場合並未公開這段親子關系。盡管兩人義父義子的關系牢固,卻未再見面。

周總理在告別時鼓勵王戍好好讀書,而王戍也未辜負期望。盡管未再見義父,他牢記周總理的教導,勤奮讀書。1945年抗戰勝利後,王戍考入上海交通大學,堅持求學。

1949年畢業後,王戍加入人民解放軍南下服務團,後被派到福州市工作,之後調到福建高級工業學校。他始終未曾利用與周總理的關系謀取任何特殊待遇。雖然未去北京找過周總理,但他頻繁給義父寫信,匯報近況和工作心得,只是未曾得到回信,周總理的顧慮自是不言而喻。

當時,周總理已是國家總理,繁忙至極。他認為回信可能會對王戍產生不利影響,避免引起特殊對待。雖然兩人未再相見,但王戍一直堅持學業。50年間,他一直在福建工作,未曾炫耀過與周總理的關系,默默奉獻在崗位上。周總理曾寫過家規,強調不要在任何場合炫耀與他的關系。王戍深知平等對待的重要性,從未沾染周總理的「光」。

周總理重新提筆為王戍寫下了新的詞:「乘長風破萬裏浪!慕向表侄義兒周恩來。」盡管兩人未再見面,但王戍一直將周總理的教誨銘記心間。

王戍深諳義父的用心良苦,明白他一直為自己著想。因此,50年來,他一直隱瞞自己的身份,從未向任何人透露與周總理的關系。周總理一直是他心中的偶像,直到1978年,他的身份才被曝光。

當時,周總理已經離世兩年有余。整理周總理生前檔案時,工作人員在日記中發現了與王戍相關的資訊,從而聯系到了他,揭示了他的身份。

周總理的親戚朋友一直謹記著他的告誡,將與周總理的關系當作一個秘密珍藏在心底。他們以普通人的身份認真生活,周總理與王戍的這段關系一直是不為人知的秘密,直到晚年才「曝光」了他的身份。

曝光的契機是紹興的一位堂叔利用這段關系找到周總理,謊稱商議祖墳之事,希望得到一份工作。周總理親自召集在京的親戚,自己沒有坐主位,耐心解釋了平墳的原因,並語重心長地強調:「我是國家的總理,不是周家的總理,希望家鄉人民理解,也告誡自己不要搞特殊化。」

周總理的為人處事令人感慨,他的清廉作風,一生為國為民,甚至連子嗣都未留下,令人感到惋惜。他離世時,十裏長街擠滿了百萬群眾,紛紛含淚為他送行。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鏗鏘聲音仍在耳畔回蕩,許多學子將他視為榜樣,艱苦求學。他寄給鄧穎超一張印有李蔔克內西和盧森堡畫像的明信片,上面寫著「希望我們兩個人將來也想他們兩個人一樣,一同上斷頭台」,這份堅持不懈的執著令人敬佩。

從戰爭時代走到新中國的建立,周總理在政治、經濟、外交、國防、科技、文化等各領域都為國家和人民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即便在確診患有膀胱癌後,他仍然超負荷地堅持工作。當身體不再支撐時,他歉意地告訴工作人員:「以後不要叫我總理了,叫恩來就好,我現在沒有為人民、為國家做貢獻的能力了……」這番言辭令人動容,他永遠是我們的總理,是人民永遠深愛的總理。

1976年1月8日,周總理永遠地閉上了雙眼,毛主席悲痛不已,致使身體狀況更加不適。78歲的周總理離開了我們,但他永遠活在我們心中。他留下遺囑,讓骨灰灑向祖國的山川大海。他以另一種方式獲得永生,看到了新中國蒸蒸日上,看到了這盛世如他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