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粟裕接受采訪,稱淮海戰役是他指揮的,秘書卻勸他:請別這樣說

2024-04-15歷史

文|歷史求知所

編輯|歷史求知所

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國共決戰的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最大、參戰人數最多、影響最深遠的一次戰役。

經過這場戰役之後,解放軍開始勢如破竹,只用過短短不到三個月就擊敗了蔣介石的國民黨部隊。

在建國後,有很多專業人士開始探尋解放戰爭時期這些戰役背後的故事,然後以戰爭為原型進行文藝創作。

而當時國內也很重視三大戰役的宣傳工作,在中央的支持下很多人對此展開電影拍攝。當時擔任南京電影制片廠影視編導的石征先就打算編撰一本有關淮海戰役的書。

為了準確性,石征先翻看了很多有關這方面的資料學習。他發現作為淮海戰役指揮員之一的粟裕卻在他個人的回憶中對於這一戰役提及甚少。

為了對淮海戰役更加了解,石征先決定去見見粟裕,當面采訪一下他。而當時粟裕因為患病,身體狀況已經不太理想。為了讓他好好休息,只給了石征先20分鐘的談話時間。

當石征先見到粟裕後,粟裕卻表示:「原來的時間限制作廢,我給你4個小時,中午飯也在我這裏吃。」

石征先對粟裕慷慨豁達的態度大感意外,並且在采訪中粟裕直截了當地說:「淮海戰役是我指揮的。」

當時,粟裕的秘書一聽這話,趕緊勸他,讓他不要繼續說,但是,粟裕卻沒聽,繼續說了下去。

後來石征先回憶說:「這句話讓我震驚,當時就做了記錄。」石征先為何會感到震驚呢?原來原因竟然是小平同誌也說過一樣的話。

那麽這場戰役到底是誰指揮的呢?想要知道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先了解一下這場淮海戰役。

«——【·淮海戰役·】——»

淮海戰役的規模空前龐大,是中國從古至今戰爭樣式最復雜,傷亡最大殲敵最多的一場戰役,也是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跡。

當時參與這場戰爭的有140萬正規軍,400多萬民兵和地方武裝。解放軍60萬人擊敗了國民黨軍隊80萬人,我們不禁發出疑問,這60萬人怎麽就稀裏糊塗地把這80萬人給吃掉了呢?

當時80萬國民黨軍隊以徐州為頭,蚌埠為尾,津浦線為身擺出一字長蛇陣。華野和中野60萬大軍將占領淮州和海州,打算把「長蛇」截成兩段,最後孤立徐州。這也是淮海戰役名字的由來。

按照計劃,華野在碾莊包圍了黃百韜軍隊。國軍雖然不擅長野外作戰,但是憑借著堅固工事和先進的裝備,在防禦時表現得很出色,碾莊一時無法攻克。

碾莊無法攻克,而這時徐州方向的敵軍又派來了增援,其攻勢異常兇猛。於是東邊的戰場很快便陷入了僵局之中。

為了截斷這一字長蛇陣,也為了牽制國軍來吸引火力,中原野戰軍選擇出擊宿縣。但是讓人沒有想到的是,機械化的國軍行軍竟然這麽快。中野很快就遭到了三方圍攻,處境異常艱難。

就在中野陷入處境困難的境地時,幸好此時碾莊之戰勝利結束了,國軍收縮回徐州,華野給中野派來了增援。

而南邊的軍隊進攻又不積極,於是中野做出了驚天的決定——包圍黃維兵團於雙堆集。

與此同時,杜聿明集團正準備給中野來個南北夾擊。華野在發現其意圖之後也做了個驚天的決定——包圍杜聿明集團於陳官莊。

為了追擊堵截杜聿明,華野開始與時間賽跑。此時的戰場極為的詭異,非常像兩個皮薄餡大的灌湯包。對此劉伯承元帥有個精妙的比喻「吃一個、夾一個、看一個」,當前要先吃掉黃維兵團。

但是【孫子兵法】中曾提到:「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當時這兩個包圍圈內外兵力大致相等,國民黨火力非常兇猛。該怎麽吃掉敵軍呢?

此時的共產黨方面,粟裕開始了極限操作。當時國軍準備南北對進。陳官莊北邊空虛,華野可以減少兵力給中野以支援。

得到增援後,黃維軍團很快就獨木難支,被聯合消滅了。此時的解放軍已經掌握了絕對的優勢,陳官莊包圍圈裏邊的國民黨部隊只能依靠飛機來獲取補給,但是這完全是杯水車薪。

國軍士兵在饑餓、寒冷與勸降的三重打擊下,開始大量投降。總攻的時刻最後還是來臨了。

1949年1月6日,華東野戰軍對杜聿明集團發起了總攻。如秋風掃落葉一般,僅僅4天後,徐州剿總司令部副總司令杜聿明被俘。

這也意味著淮海戰役勝利結束。

«——【·戰役的總指揮究竟是誰?·】——»

1948年9月24日,在遼沈戰役爆發後不久,我軍在全國戰場上都取得了勝利。為此粟裕專門向中央遞交了後來有關淮海戰役的初步構想。

但是此淮海戰役並非我們所熟悉的淮海戰役,而是以解放兩淮海州3個城市的戰役,史學界稱為「小淮海」。

在初期部署的小淮海戰役時,毛主席明確指示由陳、鄧統一指揮。到了11月16日,「小淮海」演變成「大淮海」。

毛主席又宣布由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粟裕和譚震林組成總前委。劉、陳、鄧為前委委員,小平同誌為總前委書記。

由此不難看出,小平同誌在淮海戰役中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是淮海總前委的最高決策者。那麽淮海戰役真的是小平同誌指揮的嗎?

事實上,總前委非但幾乎沒有指揮過粟裕,反倒是粟裕透過毛主席多次指揮了總前委。

第一階段圍殲黃百韜,粟裕請陳、鄧統一指揮。陳、鄧二人以通訊工具太弱委婉拒絕,讓軍委直接指揮。

總前委成立的時間是11月16日,此時距離殲滅黃百韜軍團僅僅只剩下6天的時間,作戰目標沒有改變,因此第一階段並非總前委指揮。

在第三階段圍殲杜聿明集團時,劉帥和陳毅已經離開了淮海戰場,前往了中央商討渡江戰役了。

而鄧小平則領導中野野戰軍進行休整,第三階段也是華東野戰軍獨立完成的,總前委並沒有直接指揮。

從「小淮海」演變成「大淮海」,在這個過程中的幾個關鍵時節粟裕都提出了關鍵性的建議。

1948年5月,粟裕不贊同3個縱隊過長江,建議留在中原打仗。毛主席讓他前往中央所在地城南莊親自詳談,粟裕的這個關鍵性建議,為後來的淮海戰役奠定了基礎。

城南莊會議後,陳毅被派去前往中原軍區工作,粟裕開始獨自承擔華野軍政大權。

毛主席同意粟裕暫時不過江,但是要求少則4個月,多則8個月之內必須殲滅第五軍等部五六個至十一二個正規旅,完成渡江準備。

粟裕回到華野後立即就發起了豫東戰役。結果邱清泉兵團第五軍跑了,區壽年兵隊做了替死鬼。

為了完成殲敵目標,粟裕馬上又指揮了濟南戰役,圍點打援,吸引徐州集團主力北上增援,在途中將其殲滅。

不曾想只用了8天就將濟南城攻下,直接把杜聿明給嚇跑了。在濟南戰役結束的當天,粟裕又遞交了作戰方案。他建議華野主力應乘勝追擊,立即攻占淮陰、淮安、連雲港、高郵和海州。

在和毛主席幾封電報往來後,確定了作戰方案,形成了淮海戰役的初步構思,即所謂的「小淮海」。華野行動後戰場出現了新變化,起初粟裕只是希望中野幫助切斷津浦線,牽制孫元良兵團。

陳、鄧竟然率中野主力攻開啟封,迫使孫元良兵團逃往徐州方向,由此中原野戰軍也加入了淮海戰場。

考慮到此戰的規模將空前龐大,於是10月31日這天,粟裕向軍委提出建議,請陳軍長和鄧政委統一指揮,到這裏仍然是小淮海。

隨著張克俠起義,導致徐州東北門戶大開,粟裕綜合敵情變化,連夜給毛主席發電報,要求把敵人主力抑留在徐州及其周圍,之後再不斷削弱、逐漸殲滅。

但是毛主席在看到內容後卻下不下來決定。因為粟裕的胃口太大了,本來計劃只是殲滅黃百韜兵團12萬人,現在要消滅的卻是國民黨實力最強大的整個徐州集團。

在經過一天的深思熟慮,以及與周總理和朱老總三人協商後決定,爭取在徐州附近殲滅敵軍主力,勿使其南竄。

自此「小淮海」才徹底演變成「大淮海」。考慮到此戰的規模空前龐大,軍委經歷有限,而且遠離戰場。因此在11月16日成立了總前委,整個戰役由總前委統一排程。

根據粟裕晚年的回憶,在淮海戰役他緊張過兩次。一次是在第二階段,這也是他最緊張的一次。

當時華野全殲了黃百韜兵團,黃維兵團在增援的路上被中野圍住。當時蔣介石不想放棄黃維兵團,於是命令杜聿明前去解救。

但是杜聿明在撤離徐州時陽奉陰違、違抗軍令,暗地裏卻打算從西南方向撤退。杜聿明成功騙過了我軍臥底,導致毛主席對粟裕發電報說杜聿明打算從兩淮方向突圍。

杜聿明在撤離時集中炮火向東方猛轟,這一假象導致譚振林深信不疑。可粟裕卻堅持自己的判斷,沒有聽從命令,冒著巨大的風險,把兵力部署在西南方向的津浦路兩側。最終把杜聿明30萬大軍包圍在陳官莊。

而在中野包圍黃維兵團後,劉、鄧十分樂觀地稱僅僅需要3天就可以全殲敵軍。粟裕連忙打電話提醒不要小看黃維兵團。

結果中野再打了5天後完全啃不下黃維,自身傷亡反而不斷增大。於是陳毅連忙致電粟裕詢問當時是怎麽打敗的黃百韜兵團的,粟裕回答是迫近作業。

於是劉帥下令所有部隊停止進攻用挖戰壕的方式抵禦敵軍,結果中野還是啃不下黃維,打得異常慘烈,戰局頓時陷入焦灼。

在另一邊的粟裕要包圍杜聿明的30萬大軍,也無兵可調。華野不斷縮小包圍圈,在殲滅孫元良兵團後,粟裕敏銳地察覺到,杜聿明集團的士氣逐漸消沈。

於是粟裕便決定大膽用兵,讓陳士榘率領華野3個縱隊,外加特種兵縱隊主力,共十幾萬人前去援助中野。正是粟裕的兵行險招,才讓中野殲滅了黃維兵團。

到了第三階段,因為中野因傷亡較大奉命休整,圍殲杜聿明軍隊也是由華野獨自完成的。

可以說淮海戰役從一開始構思戰役藍圖到實際指揮的過程中都是粟裕在主導著整場戰役的行程。連毛主席都多次說過:「淮海戰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小結·】——»

現在人們每當談論起三大戰役,世人都會普遍認為,林彪指揮了遼沈戰役和平津戰役,粟裕指揮了淮海戰役。

的確,雖說成立了總前委,但這個戰時臨時設立的總前委,沒有發出過任何軍事指令。

總前委統籌淮海戰役一切事宜,並不是戰役指揮,而是後勤保障。而對於鄧公稱自己指揮了淮海戰役也有一定的道理,不過是從職務級別、職務權責而言的。

面對這麽龐大的戰場,想要從中協調好兩大野戰軍,統籌全域,就必須有一個領導機構,總前委由此成立。

而在這個指揮中樞中鄧小平擔任總前委書記。所以從級別職務角度而言,鄧公就是淮海戰役的最高級別指揮員,這個說法也是成立的。

所以,鄧小平胡粟裕都說「淮海戰役是我指揮的」,其實都有道理,只是角度不同而已。從整個淮海戰役的角度來說,鄧小平是這次戰役的最高領導人,自然可以說這次戰役是他指揮的。

而從淮海戰役的作用和貢獻來說,粟裕又是出力最多、功勞最大的,說是他指揮的也是有道理的。

此外在這場戰役中,中央的指揮調動也不可或缺。

所以就個人之見,無論是中央的指揮,還是野戰軍前線的奮戰,還是總前委鄧公的後勤保障,任何一環都缺一不可。

淮海戰役勝利是一場特殊的,由大家一同完成的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