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毛主席批準授予粟裕元帥銜,周總理主張授予陳毅元帥銜

2024-01-14歷史

1955年9月27日下午5點,中南海高層將領們齊聚,舉行了中國歷史上首次隆重的授銜儀式。毛主席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向朱德等十位同誌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隨後,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為粟裕等十位同誌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軍銜。除了這十大元帥和十大大將,還有大部份上將、中將和少將參加了授銜儀式。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陳雲、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也參加了這一盛大儀式。元帥軍銜是對那些「在建立和領導人民武裝力量或領導戰役軍團作戰,取得卓越戰績的高級將領」所授予的特殊榮譽,以表彰他們對軍隊建設和國家建立的貢獻。對於了解中國軍隊發展史和新中國建立過程的軍事迷們來說,或許會有一個問題:在威震國民黨軍的粟裕為什麽沒有被授予元帥軍銜呢?這個問題不僅困擾著軍事迷,也曾一度困擾著當時的中央政治局領導們。那麽,究竟原因何在呢?首先,我們來看一下軍銜評定的前期工作。

新中國成立後,毛主席曾號召全軍向蘇聯學習,學習他們的一切先進經驗,改變我軍的落後現狀,力爭把我軍建設成為像蘇聯一樣的優良的現代化革命軍隊。1950年底,軍委提議將軍銜準備工作列為下一年的主要任務。1951年2月初,軍委在內部印發了【關於幹部評級工作指示】,但因韓戰局勢緊張,這項工作沒有得到實質性的落實。1952年4月,彭德懷因身體原因回國治病,治療結束後打算返回北韓戰場,但毛主席未予同意,而是要求他留在國內主持中央軍委的工作。至1952年底,彭德懷在軍委會議上傳達了中央關於軍隊改革的一系列決定,其中包括計劃在1954年開始執行的軍銜制度。中央軍委於1953年初在內部印發了【關於實施軍銜制度準備工作的指示】,軍銜制度工作開始啟動,由軍委工作負責人彭德懷牽頭實施。然而,由於韓戰尚未結束,軍銜制度的準備工作進展緩慢。

直到北韓軍事停戰協定於7月27日簽署後,彭德懷才開始將部份精力投入軍銜制度方面的工作。經過多次會議深入研討,軍銜制度的明確目標逐漸確立。彭德懷在報告中向毛主席匯報軍銜制度的工作情況,明確指出軍銜是國家授予軍人的最高榮譽,能夠激勵他們不斷進取。隨後,中央軍委在全國軍事系統幹部會議上提出了從1954年開始全面實行軍銜制度的計劃。軍委成立了專門的人員進行了廣泛調研,最終確定了由4個等級、共14級的軍銜制度。1955年1月,中央軍委內部頒發了【關於評定軍銜工作的指示】,並於2月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獲得全國人大透過,規定自1955年10月1日起正式實行軍銜制度。這也給軍銜評定工作設定了最後的時間限制,要求在國慶日前完成。根據當時的軍銜評定相關規定,中央政治局書記處負責商定大將和元帥兩個級別的人員名單,中央軍委負責商定上將、中將和少將的評定名單,而其他軍銜的評定則由各大軍區負責商定。

軍委初步商議後將元帥和大將的名單遞交給毛主席,其中包括了周恩來、劉少奇、程潛、鄧小平、朱德等14人被提名為元帥,李先念、粟裕、譚震林等12人被提名為大將。毛主席看完名單後提議,不需要大元帥的頭銜,因為他是從人民中走出來的,將來還需要經常走向人民,如果穿著大元帥的軍裝到人民中去,會感到很不自在!而且,穿著大元帥的軍裝講話也不方便。此外,對於已經不在軍隊工作、而是到地方工作的同誌,最好也不要參加評銜。與會者紛紛表示意見,認為毛主席是中國人民和軍隊的領袖,在中國共產黨二十多年的奮鬥中,帶領中國人民和軍隊趕走日本侵略者、打敗蔣介石、建立新中國,功勞最大、人民最擁護,理應授予大元帥軍銜,這也是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心願。然而,毛主席堅持不接受大元帥頭銜,並轉身詢問周恩來、劉少奇和鄧小平是否願意接受元帥頭銜,而他們都表示不需要。

1955年1月中旬,彭德懷主持了一次中央軍委會議,專門研究了軍銜評定的一些基礎性工作。會議達成了一個重要共識,即確定了元帥授予標準為「現任中央軍委主席和軍委委員」。隨後,中央軍委將授予元帥的具體名單和軍委會議上的意見一並呈報給軍委主席毛澤東。毛主席審閱後,並未提出特別意見,而是對與會人員表示肯定,他贊賞了評銜工作的重要性,並對大家表示理解,認為這項工作辛苦而艱巨。隨後,毛主席要求彭德懷將意見和名單送出政治局書記處討論。在政治局的討論中,大家基本上按照這一方案進行,沒有提出重大的異議。1955年8月19日,中央政治局書記處批準了軍委提出的預授銜名單,此時的元帥共有11位,這也就是1954年9月新的中央軍委領導來集體成員,毛澤東為軍委主席,朱德等11位為軍委委員。隨後,羅榮桓代表軍委將11位元帥名單報送給總理周恩來和委員長劉少奇審查修改。

劉少奇提出,按照毛主席之前的觀點,到地方工作的同誌最好不參與評銜,因此建議不要評為元帥的有鄧小平胡陳毅兩位同誌。9月9日,中央政治局書記處就劉少奇委員長的意見進行了會議討論,但最終還未確定元帥名單。9月11日,中央政治局再次召開會議商討授銜工作,與會人員開始進行了激烈的討論。有人認為鄧小平胡陳毅都是中央軍委委員,對軍隊建設負有重大責任,應該評為元帥;另外也有人認為鄧小平此時擔任中央秘書長職務、陳毅擔任國務院副總理職務,都沒有在軍隊中擔任具體職務,應該算是到地方工作,因此還是不評為好。將粟裕同誌評為元帥,恰好可以湊齊十大元帥。毛主席推薦粟裕為元帥,周總理則堅持推薦陳毅為元帥。毛主席表示了贊同對第二種提議。那麽,為什麽主席贊同粟裕可以授元帥銜呢?原因在於粟裕在戰場上取得了巨大的戰功。

在解放戰爭中,華東野戰軍打了多次出色的戰鬥,提升了全軍的戰鬥力;他率先打響了淮海戰役,從而拉開了解放全中國的大幕。粟裕在黃橋戰役、宿北戰役、魯南戰役、萊蕪戰役、泰蒙戰役、孟良崮戰役、豫東戰役、濟南戰役、渡江戰役和上海戰役等一系列戰役中展現出了非凡的軍事指揮才能。他曾參與南昌起義和湘南起義,對於建立和領導革命武裝也做出了重要貢獻。粟裕為人友善,待人真誠,品德高尚。正是基於這些不爭的事實,毛主席才同意授予粟裕元帥銜。最終,經過一番討論,十大元帥基本上由九位中央軍委委員和總參謀長粟裕組成。然而,在9月11日晚上的政治局會議上,周總理因外出未能參加。當他得知有關粟裕被授予元帥銜的匯報後,立即表達了自己的異議,並要求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轉達他的意見給毛主席及其他政治局同誌。

周總理主要提出兩點意見:首先,之前確定的元帥標準是中央軍委委員,因此授予粟裕元帥銜並不合適;其次,其他九位元帥分別代表各自的隊伍,唯獨華東野戰軍沒有元帥代表,因此華東的代表應為陳毅。同時,周總理還讓楊尚昆向毛主席轉達,認為授予陳毅元帥銜沒有任何不妥之處,這不會影響工作,平時可以不穿元帥服,必要時再穿,並以蘇聯的布爾加寧為例加以說明。此外,他認為由陳毅代表華東部隊評為元帥,也有助於各部隊之間的平衡,並且能更好地得到華東部隊各級將領的認可。楊尚昆很快將周總理的意見匯報給了政治局領導,大家一致認為總理的考慮非常周到,因此授予陳毅元帥銜會更加妥當,畢竟陳毅一直是華東的代表。雖然粟裕在指揮戰鬥方面表現出色,但就整個華東部隊而言,大家更認同陳毅的領導地位。周總理回來後親自向毛主席做了解釋。

毛主席表示,無論是從功勞、才能、資歷還是品德上看,粟裕都有資格擔任元帥,畢竟在軍中誰不知道華東的粟裕呢!周總理也表示贊同,認為粟裕確實配得上元帥銜。周總理還告訴毛主席,粟裕因大家有意授予他元帥銜,專門寫信謝絕了這一提議,明確表示不會接受元帥軍銜。他甚至表示,對於被授予大將銜已經感到非常榮幸,他並非不滿足,而是覺得元帥銜太高了。毛主席沈思片刻後說道:「粟裕真是不易啊!竟然三次謝絕當元帥!」毛主席和周總理一致表示,粟裕可以放棄二級將領的職務,讓位給司令員或元帥。鑒於人才難得,粟裕必須擔任大將的重任。毛主席進一步強調,粟裕必須成為第一大將,這是首要任務,接著才能確定其他十位大將和十位元帥的人選。新中國首次評選元帥的人選基本確定,隨後的幾天集中討論了十位大將的人選。最初預備晉升大將的12名候選人減少到8名(李先念、譚振林、鄧子恢、張鼎丞因到地方工作不參與評定)。

為了填補10位大將名額,軍委決定將原定晉升上將的王樹聲和許光達調整為大將,經過中央政治局書記處的批準後最終敲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