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七月分兵接連失利到底是戰略還是戰術錯誤?粟裕為何受陳譚批評?

2024-07-20歷史

1947年6月30日,劉鄧大軍強渡黃河天險,發起魯西南戰役,揭開了全國性戰略進攻的序幕。

而在此時的華東透過戰場上蔣介石又調集9個整編師共25個整編旅的兵力,擺在不到50公裏的戰線上,三四個擺成方陣、互動前進,企圖迫使華東野戰軍主力在魯中狹窄地帶迎戰,因此此時的華東戰場還是集中在內線。

但根據中共中央關於策應劉鄧大軍外線出擊的指示,華東野戰軍決定改變之前堅持內線作戰的部署,執行中央軍委新的指示,由陳士渠、唐亮率領第三、第八、第十這三個縱隊向魯西挺進,由葉飛、陶勇率領第一和第四這兩個縱隊向魯西南出擊,陳毅、粟裕、譚震林直接指揮第二、六、七、九和特種兵縱隊留在內線作戰,這一作戰部署在上報中央軍委的同時也命令各部隊7月1日開始執行。

這就是後來常常提到的華野「七月分兵」。

陳、唐和葉、陶共五個縱隊出擊敵後的行動,給在山東的國民黨軍軍隊以嚴重威脅,7月上旬,陳唐葉陶的行動終於迫使蔣介石抽調已經進入魯中山區的邱清泉第五軍等7個整編師分路西援,留下胡璉的整編第11師等4個整編師在魯中山區固守要點。

對於戰局的這一變化,華野領導人做出了不符合實際的判斷,認為敵人對山東的重點進攻已經被粉碎,留在魯中山區的敵人勢必相繼西撤。

但實際上敵軍並未西撤,而是集結兵力在南麻、臨朐兩地,並迅速構築起數以千計的子母堡工事,固若金湯,註意「子母堡」這一新型的堡壘構築方法,未來將讓華野吃大虧,對於敵軍這一部署情況華野領導人卻並不知情。

7月中旬,華野前指做出新的作戰部署:

指令陳、唐兵團3個縱隊迅速西進,密切配合劉鄧大軍作戰;

指令葉、陶兵團2個縱隊轉兵北上,尋機殲滅從魯中西援的敵人;

陳、粟、譚直接指揮的4個縱隊,趁敵人未全部後撤前,首先殲滅位於南麻的整編第11師5個團,切斷整編第9師等蔣軍的退路,然後與葉、陶2個縱隊協力殲滅整編第25師和整編第64師。

7月17日黃昏,南麻戰役按照預定計劃發起,可是戰役一打響,陳、粟、譚就發現敵情與原來了解的不符。

整編第11師師長胡璉接受了張靈甫全軍覆沒的教訓,行動十分詭譎小心。他為了此戰精心準備一個月,一到南麻地區就在周圍的大小山頭和村莊構築起密密麻麻的子母堡2000多個,形成火力互相支援的地堡群,陣地前500公尺內的樹木、莊稼一律砍光。

可是華野得到的情報卻是南麻敵軍構築工事未成,戰鬥過程中華野部隊每攻克一個堡壘都要付出傷亡數十人上百人的代價。

加上正是雨季,山洪暴發,道路泥濘,部隊行動受阻,彈藥受潮失效,更增加了作戰的困難。

而此時蔣介石也嚴令整編第9師、整編第25師等部隊支援南麻守軍,20日上午,國民黨援軍前進到距離南麻僅有10公裏的地方,並突破了華野阻援部隊陣地。

此時粟裕手上已經沒有預備隊,無法增加打援兵力,只能下令部隊撤出戰鬥。

南麻一戰,雖然殲滅蔣軍整編第11師少將旅長覃道善以下官兵9000余人,但華野也付出了傷亡4000多人的代價,沒有達到預期的作戰目的,打成了消耗戰。

撤出南麻後,華野剛轉移到臨朐地區又得到情報,李彌第8軍準備搶占臨朐城,企圖切斷南北交通,威脅華野後方安全,但是第8軍主力尚在進軍途中,陳粟譚決定,乘敵人立足未穩,突然發起進攻,殲滅第8軍。

不料第8軍進展很快,還沒等華野做好準備李彌就率領5個主力團進入臨朐城內,迅速控制周圍各個制高點,並構築起大量子母堡工事。

得知這一情況,陳、粟、譚發出作戰命令,於2月24日黃昏發起戰鬥,決定速戰速決,殲滅李彌部。

然而天不遂人願,命令剛已發出突然天降暴雨,頓時山洪爆發,河水泛濫,臨朐城外一片汪洋,部隊行動受阻,彈藥受潮失效。

天時地利都對華野不利,經過兩天兩夜惡戰,華野部隊多次攻城未能奏效,反而傷亡慘重,此時國民黨援軍也突破了華野的阻援陣地,於是陳、粟、譚決定主動撤出戰鬥。

就在南麻、臨朐惡戰的時候,華野進入魯西、魯南的5個縱隊也打得很艱苦,部隊在大水和泥濘中連續行軍作戰,80%的指戰員爛腳,非戰鬥減員嚴重,葉、陶的第一和第四兩個縱隊各傷亡約5000人,非戰鬥減員各約5000人。

第一縱隊的3個師,除了第2師尚余2個團外,其余2個師均只有1個團,陳、唐的第10縱隊傷亡近2000人。第3縱隊也減員數千人。部隊實力大減,思想比較混亂。

由於「七月分兵」後幾仗沒打好,有些人對「七月分兵」的決策和全國大反攻的形勢產生了懷疑。

8月初,陳、粟、譚一起商議如何總結經驗教訓,向中共中央寫報告,他們決定由粟裕起草初步總結報告,粟裕很快就完成了起草工作,從戰略指導和戰術指導兩方面分析了幾仗未能打好的原因,以及由此得出的經驗教訓。

粟裕把報告交給陳、譚審閱,沒想到他倆都不同意粟裕的意見,認為戰略指導上沒有問題,只是軍事部署上的錯誤與戰術上的不講究。

如果只是戰術上的錯誤,那麽粟裕就要承擔主要責任,因為華野的作戰指導部署歷來由粟裕負責。

沒辦法,粟裕另行起草了一份短電給中央軍委和華東局,承擔了責任,請求處分。

就在粟裕發出請求處分電報的同一天,譚震林給粟裕寫了一封長信,提出對粟裕的批評,他從蘇中戰役講起,列舉第二次漣水戰役、宿北戰役,魯南戰役、萊蕪戰役和孟良崮戰役,認為粟裕「在軍事上常常粗心大意,缺乏遠見」,常常只看到第一、二兩步。

關於七月分兵後幾仗沒有打好的原因,譚震林批評粟裕不能將原因歸咎於對形勢的樂觀和輕敵,也不能歸咎於敵人的力量還很強大。應該承認就是戰術指導上的失誤。

譚震林首先把這封信送給陳毅,並請陳毅轉交給粟裕,陳毅看後,認為對粟裕很有幫助,當天就把信轉交給他,並邀請粟裕徹夜長談。

但是粟裕看到這封信後並不完全認可譚震林對他的批評,於是就給譚震林回了一封信。

粟裕說道:「我承認軍事部署上的確有錯誤,戰術上的確很低劣,但是我仍然認為過分樂觀是南麻臨朐戰役失利的主要原因」,「我軍由於過分樂觀而發生輕敵,由於輕敵而企圖硬啃核桃,企圖一鍋端,企圖連續殲滅蔣軍幾個整編師」,「因此在部署上就以攻堅為主,而不以打援為主」,「而你比我和陳軍長更加樂觀。。。」

但是粟裕仍然抱著很謙虛的態度接受了譚震林對他關於戰術指導上有誤的批評,主動承擔了責任。

那麽關於粟裕請求處分,中央軍委和華東局分別是什麽態度呢?是否要處分他?

中央軍委對粟裕是鼓勵和信任,安慰粟裕「幾仗沒打好不要緊,整個形勢仍然是好的,請安心工作,鼓勵士氣,以利再戰」並且要粟裕趕快去魯西南指揮陳、唐、葉、陶的五個縱隊。

而華東局更是表現出對粟裕的關切,對粟裕評價很高,還讓他保重身體,鼓勵他再取得新的勝利。

上級領導對他的信任和關心讓粟裕非常感動,他冷靜下來深入分析華東以至全國戰局及其發展趨勢,進一步探索戰爭發展的客觀規律,在認清了整個局勢的樂觀以及當面情況仍然嚴重的實際之後,他的思想逐步轉移到集中兵力打更大規模殲滅戰上來,隨後終於迎來了沙土集戰役勝利的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