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49年,毛岸英跟毛主席說接賀子珍來北京,為何沒能實作

2024-04-11歷史

1949年,毛岸英跟毛主席說接賀子珍來北京,為何沒能實作

1949年,受毛主席的授意和賀子珍的同意,李敏和毛岸青來到北京。

除了毛主席,最期待與李敏、毛岸青見面的是哥哥毛岸英。不久後,毛岸英前去看望弟弟妹妹,在見到他們後,毛岸英問道:「嬌嬌,賀媽媽好嗎?我很想念她。」

李敏聽到哥哥的詢問,高興地談起了賀子珍,讓毛岸英感到了一份安心和喜悅。

在回憶起與弟弟毛岸青和賀媽媽在蘇聯的4年時光時,毛岸英的思緒不由得飄回過去。

1937年年底,賀子珍獨自前往蘇聯莫斯科,想要取出身上的彈片,並在莫斯科學習兩年再回國。

不久後,賀子珍得知毛主席的孩子毛岸英、毛岸青也在莫斯科學習,於是買了些水果和食物前去看望他們。

在學校老師介紹賀子珍時,毛岸英、毛岸青開始警惕,因為他們並不熟悉賀子珍。

賀子珍將水果放在桌子上後開始整理他們的床鋪和桌子,然後把臟衣服準備帶回家洗。整理好後,賀子珍削好水果,遞給毛岸英兄弟倆。他們則忙著為賀子珍倒了杯熱茶以示關心。

當時,毛岸英和毛岸青雖然並不了解賀子珍的身份,但他們知道賀子珍對他們毫無敵意,甚至對他們展現出慈母般的關懷和愛護。

隨著時間的推移,每逢星期天和節假日,賀子珍都會帶些食物去看望毛岸英和毛岸青。盡管賀子珍每月只有70元盧布的待遇,但她除了必要的開支外,將剩余的錢都用在了毛岸英和毛岸青身上。

漸漸地,毛岸英和毛岸青也常常利用課余時間去探望賀子珍,並且幫忙做些家務。

1938年,賀子珍在莫斯科生下了一個孩子。毛岸英和毛岸青特意前往看望賀子珍和他們的弟弟。抱起弟弟時,毛岸英高興地對賀子珍說:「這小弟弟多像我爸爸啊!」

賀子珍笑著摸了摸毛岸英和毛岸青的頭說:「因為他和你們是同一個爸爸呀!」

此後,賀子珍的小房間成了毛岸英和毛岸青的家。他們經常來家裏陪弟弟,而賀子珍也會為他們做飯,講述紅軍長征和毛主席的故事,也分享自己的經歷。

然而,不幸降臨了,賀子珍剛生下的孩子突患肺炎夭折了,這讓賀子珍極度傷心。當毛岸英和毛岸青前來探望賀子珍時,他們看到賀子珍滿臉淚痕,心情沈重。得知小弟弟的夭折後,他們急忙安慰賀子珍:「賀媽媽,請不要傷心了,您要保重身體。小弟弟雖然不在了,但我們還在這裏,我們也是您的兒子!」

賀子珍聽到毛岸英兄弟的話後,停止了哭泣,緊緊地抱住他們,不停地叫著:「我的孩子啊!」

毛岸英、毛岸青也溫柔地稱呼:「媽媽,媽媽!」

在兩個兒子的陪伴下,賀子珍的情緒逐漸平復。

不久後,賀子珍喪子之痛傳遍國內,毛主席為了緩解她的悲傷,也為了讓李敏擺脫孤獨,將李敏送到了她身邊。

李敏的到來給賀子珍帶來了極大的喜悅。回憶起與母親相見的情景,李敏曾說:「媽媽見到我就激動地抱住我,親吻我;問我、關心我,眼淚直流。她一遍又一遍地問我:你是誰?來幹什麽?‘我是李敏,來找媽媽的!’‘你媽媽叫什麽名字?’‘叫賀子珍。’‘你給媽媽帶來了什麽禮物?’‘我給媽媽帶來了李敏!’」

有了李敏的陪伴,賀子珍不再感到孤獨,而毛岸英、毛岸青也非常高興有了妹妹,經常和她一起玩耍。

不久之後,蘇德戰爭爆發,食品供應極度短缺,每人的食物供應都受限,甚至連5歲的李敏也吃不飽。

為了照顧三個孩子,賀子珍不僅工作,還擠出時間開荒,種植胡蘿蔔、馬鈴薯和蔬菜等。有時甚至會節省口糧,留到周末,只為讓毛岸英、毛岸青能吃飽一些。

許多人都問她是否感到疲憊,但她總是輕笑著說:「很累,但這樣至少可以讓孩子們吃飽一點。」

毛岸英和毛岸青在周末回家時的幸福時光無比愉快,他們享受著和賀媽媽以及嬌嬌團聚的快樂。然而,這段美好的生活並沒有持續太久。1942年,毛岸英前往士官學校學習後,很少回家,但經常給賀子珍寫信,關心家中情況。

1944年底,毛岸英參加了對德戰爭的大反攻,戰爭結束後,回到國內繼續學習。賀子珍得知兒子回國,非常欣慰,知道毛主席也會很高興。然而,毛主席對毛岸英要求嚴格,雖然親情深厚,但也很嚴格要求毛岸英自立自強。

1947年,賀子珍帶著毛岸青和李敏回國,他們一直想念毛主席和毛岸英。毛岸英常常寫信給賀媽媽,表達自己的思念和關心。然而,因為韓戰的爆發,毛岸英主動上戰場,未能完成接賀子珍來北京的計劃。1950年11月25日,毛岸英在北韓戰場犧牲,年僅28歲。

毛主席得知毛岸英犧牲後,表達了對戰爭犧牲的理解,但內心仍然悲痛。中央為了讓毛主席緩解悲傷,安排他到北京周邊城市休息,毛主席接受了這一決定。

賀子珍雖然未能見到毛岸英最後一面,但對兒子的思念和愛意始終如一。她聽到毛岸英犧牲的訊息後,痛苦地哭泣,表達了對兒子的無限懷念和遺憾。賀子珍把毛岸英視為自己的親生兒子,這份母子之情已經超越了血緣關系,成為了一種深沈的感情。

盡管毛岸英和毛岸青未能長時間陪伴賀子珍,但他們之間的深情和親情始終不減。這種母子之愛已經成為了賀子珍晚年回憶的溫馨和充滿愛的一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