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稱帝後,在洛陽南宮設酒宴。
問了一個被討論千年的問題:我為何得天下,項羽為何失天下?
他自己回答,雖然我運籌建策比不上張良,管理國家不如蕭何,統領大軍不如韓信,但我能知人善用,人盡其才。
以前,看到這情節時,我心生疑竇:
不對呀,你文不及張良,武不如韓信,為何能壓他們一頭,帶他們取得天下?
這幾天再讀【史記·高祖本紀】,我這個疑惑終於解開了。
與麾下謀士將領相比,劉邦贏在了通曉人性。
如張良等謀士,運籌帷幄,決算千裏之外,偏算不出人性幽微;
像韓信等武將,排兵布陣,統禦百萬之眾,唯獨駕馭不了人性。
只有劉邦,理解了人性,拿捏了人心。
01
對別人,拿捏人心
公元前204年,黔布猜忌項羽報復,千裏迢迢投奔了劉邦。
他以為劉邦會好酒好肉地招待他,卻沒想到一進屋,就瞧見劉邦叉開兩腿坐在床邊洗腳。
叉腿叫踞,在古代是一種很不禮貌的行為,何況當著人面洗腳。
黔布見狀怒火中燒。
為什麽劉邦會在洗腳時,接待一個前來投奔的諸侯王?
因為在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之時,劉邦和黥布同為諸侯王。
黔布為項羽左右手,地位甚至略高於劉邦。
若劉邦對黥布卑辭厚禮,會滋生其傲氣,故意以洗腳相見,明確地位尊卑。
當然,如果只有這樣的安排,黔布必心生間隙。
劉邦還有後招,他讓仆從帶黔布到寢宮休息。
黔布走近一看,發現那裏的陳設、飲食、侍從的規格都與劉邦相同,於是又喜出望外。
先一個棒槌,讓其畏威;後一個蘿蔔,使他懷德。
劉邦就這樣拿捏住了黔布。
陳壽在【帝王世紀·漢高祖論】談到劉邦之所以能羈勒英雄,問鼎天下,是因為他「或以威服,或以徳致,或以義成,或以權斷」。
劉邦有金剛之威,也有菩薩之柔。
雖然手下有各式各樣的人物,樊噲是賣狗肉的,周勃是吹嗩吶的,蕭何是縣吏,張良是貴族,但他禦下有術,把這一幫人管理得服服帖帖。
漢高帝十年,陳豨興兵叛漢,自封代王。
劉邦禦駕親征,但因為召集的諸侯軍未及時趕到,不得不在趙國直接選拔將領。
於是,劉邦詢問趙國丞相周昌,趙國能找到帶兵打仗的壯士嗎?
周昌順勢推薦了四個人。
劉邦與他們一見面,直接破口大罵:就憑你小子們也能領軍打戰?
四個人慚愧地趴在地上不敢吱聲。
可他們出去後,劉邦大手一揮,分封四個人各一千戶的食邑,任命為將。
四人一上戰場,奮勇殺敵。
永遠不要相信人,要相信人性。
只貶不褒,會讓人離心離德;只賞不懲,誘使人得寸進尺。
與人相處,敬意有度,施壓有尺,才能拿捏住人性。
說白了,展示幾分力量,是懾服人心;給予幾分善意,是為了收攏人心。
02
對自己,戰勝人性
西方認為:人有七宗罪,傲慢、嫉妒、暴怒、懶惰、貪婪、暴食和色欲。
這是人性的底色,我們終其一生,都在與其賽局。
劉邦討伐匈奴時,派出許多探子偵探敵情。
回來的人都稟告說,匈奴軍隊皆為老弱士兵、瘦弱馬匹,主張這仗可以打。
最後派出的是婁敬,婁敬探查後,卻堅決說不能打。
匈奴以騎兵強大著稱,如今卻只剩老弱病殘,這分明示敵以弱。
人性恃驕,劉邦已貴為皇帝,更是目空一切,一氣之下把婁敬關起來,撂下狠話:打完勝仗回來殺你。
劉邦帶著少數部隊冒進,被困白登山,差點兵敗身死。
打敗仗的劉邦,不僅沒有殺婁敬,還虛心向婁敬承認錯誤。
後來,他還封婁敬為關內侯。
這是劉邦克服了傲慢,這七罪之首。
自高自大只會招致禍患,心懷謙卑才能行穩致遠。
劉邦與婁敬的這一幕,在幾百年後再次上演。
袁紹在官渡之戰之前,田豐不斷諫言不能打。
袁紹惱羞成怒地把他關了起來。
官渡之戰兵敗後,眾人都會以為田豐會被釋放出來。
田豐卻苦笑道,如果打了勝仗回來,我還有活命的機會,如果打了敗仗,我必死無疑。
果然,兵敗而歸的袁紹,自尊心作祟下,立馬殺了田豐。
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傲慢的人聞過則怒,知過不改,一步步走向敗局。
作家姚華飛說: 人生最大的對手是自己,戰勝自己,人生就是一馬平川;被自己擊敗,人生就成了荒蕪的山野。
劉邦起於阡陌,成於帝王,與其說是因為打贏了敵人,不如說是因為戰勝了自己。
司馬遷評價劉邦:高祖為人,好酒及色。
入鹹陽時,他卻滿堂金玉一律不取,三千佳麗一概不碰。
這是克服了色欲。
禦史大夫周昌罵劉邦是夏桀、商紂。
劉邦只是一笑而過
這是克服了暴怒。
人,應該是自己的主人。
當你審視人性,改變自己時,也會成為命運的主人。
03
對大勢,迎合人情
古人言: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
順天應人,按照國學大師曾仕強的解釋就是:順乎天理,適應人情。
人情所向者,往往也是受益者。
公元前206年,劉邦率大軍跨過函谷關,直入鹹陽。
無天險可據,無兵可守的秦王子嬰,只能選擇投降。
他披著白色孝服,駕著白色馬,以繩自縛,帶著傳國玉璽在關道上迎接劉邦入城。
眾將皆言,誅殺秦王子嬰。
素來聽勸的劉邦,卻選擇留下子嬰和秦宗室。
子嬰因為殺趙高、平息亂政,在秦民心有一定好感。
如果一殺了之,他又如何當關中王。
況且他一路招降這麽多秦人,殺了又怎能收買秦人之心。
畢竟天下這一盤棋下到最後,要靠軍隊攻城略地,也要靠人心大勢。
一個月後,項羽率部進駐鹹陽。
他殺秦王子嬰及其宗族,屠鹹陽民眾,燒阿房宮,民心盡失。
天下百姓都在看項、劉二人,觀其言、察其行。
他們希望能茍全性命,能居有定所,這是戰亂時的人心,也是人性。
劉邦深諳其道,順人心而為,仁厚愛人,約法三章。
項羽卻不明白,從流放途中暗殺義帝,到坑殺20萬投降的秦軍,再到誅秦王子嬰,最後諸侯驚懼他、百姓厭憎他。
楚漢相爭,懂人性的劉邦,順勢得了天下。
有歷史學家提出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劉邦的仁義是出乎本心,還是帝王手段?
不管是哪種,但給了我們一個啟發:
當一個人體察人情、順應大局,自然能遊刃有余地行走於社會。
▽
有一次,後趙開國皇帝石勒問大臣徐光:我相當於自古以來開創基業的哪一類君主?
徐光回答:你可以和漢高祖劉邦相比。
石勒聽完擺擺手,人怎能沒有自知之明,我遇到漢高祖,只能俯首稱臣,與韓信、彭越一起爭著當他的大將,為他效力。
劉邦是一介布衣,石勒自己也是奴隸出身,所以他深知一個人從底層爬上來有多難。
但劉邦為何能以一介布衣,開四百年大漢?
歸根結底,無非是他拿捏了人性,戰勝了自己,也戰勝了別人。
點個 贊吧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