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解放軍中大名鼎鼎的三楊、三陳和三梁分別是誰?

2024-04-22歷史

中國有句古話,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在人民解放軍發展壯大當中,很多同姓的將領因為戰功卓著或者長期互為搭檔,而被大家經常放在一起相提並論。

在解放軍的高級將領中楊得誌、楊成武和楊勇皆為開國上將,因此也經常被稱為「三楊」。陳賡大將、陳錫聯上將和陳再道上將,因為抗戰時都曾經在129師的關系也被稱為「三陳」。

相比之下「萬歲軍」軍長梁興初和他的兩位遠親因為是解放軍中少有的家族將軍,所以有時也被稱為「三梁」。

透過回顧他們英勇無畏的光輝業績,我們更能了解解放戰爭的偉大和人民解放軍的光榮使命。

開國將軍

楊得誌與楊成武同為長征先鋒,戰功與資歷幾乎不分伯仲

在解放軍1955年第一次授銜時55位上將中只有三位完全同姓,那就是楊得誌,楊成武和楊勇。他們不但軍銜相同,而且戰爭年代經歷也驚人相似。

楊得誌是「三楊」中年齡最大的,他1911年生於湖南省醴陵。

1928年朱老總率領南昌起義余部發動了湘南起義,不到18歲的楊得誌加入了革命隊伍並上了井岡山。而作為客家人的楊成武1913年生於福建省長汀,1929年參加農民起義投入紅軍隊伍。

二人都是在基層崗位上經過戰火的磨練,並且在紅一軍團改編過程中幾乎同步進行升遷。

三楊

楊得誌曾率紅1團打退了國民黨軍隊3個師,受到表彰並被授予三等紅星獎章。楊成武則有「軍中趙子龍」之稱,多次沖鋒陷陣成了「三楊」負傷最多的一位。

1934年長征時楊得誌是紅一軍團紅一師一團團長,而楊成武是紅二師紅四團政委。

在經過慘烈的湘江戰役後紅軍各部損失慘重,接受毛主席提議決定向貴州進軍。正是這時開始紅一團和紅四團都成為了開路先鋒,而為了進軍貴州必須強渡烏江。當時楊得誌所部在下遊,而楊成武在上遊幾乎同步突破烏江並順利進入遵義城。

遵義會議之後毛主席指揮紅軍同敵人巧妙周旋,突破金沙江後進入四川。

在突破大渡河時楊得誌的紅一團首先到達安順場渡河,但隨即中央軍委又命令楊成武部沿大渡河北上奪取瀘定橋[1] 。

楊得誌

紅四團一晝夜冒雨走了240裏山路,創造了人類戰爭史的奇跡。正是楊得誌和楊成武同步進軍瀘定,才讓蔣介石「讓紅軍變成第二個石達開」的陰謀破產。

1937年抗戰爆發後,紅一方面軍整體改編成八路軍115師。

這樣已經升任紅二師師長的楊得誌成為了343旅685團團長,名副其實的八路軍第一團。而楊成武為師長的紅一師卻委屈地成為了115師獨立團,這是當時為了應對蔣介石限制而不得已的下策。

隨即685團和獨立團聯手參加了9月25日的平型關戰役,楊得誌的685團成為戰場伏擊的主力;楊成武則率部突然出現在腰站地區,頑強阻擊日軍援兵保障了勝利。

楊成武

之後楊成武率獨立團開赴敵後並行展壯大,而楊得誌在原旅長升任代師長後成為了343旅代旅長。

抗戰結束時楊得誌是晉冀魯豫軍區第1縱隊司令員,楊成武是晉察冀軍區冀中縱隊司令員。

之後中央軍委命令楊得誌率部進入東北,可晉察冀形勢的惡化後朱老總親自點名讓楊得誌留在晉察冀。晉察冀野戰軍組建後楊得誌成為司令員,隨即楊成武被調來擔任了第二政委。

1947年9月楊得誌率部圍攻徐水,不料蔣介石派出了駐石家莊的第三軍北上支援。楊得誌隨即改變計劃準備在清風店地區殲敵,但此時敵人距清風店90裏我軍足有250裏。

楊成武等人

楊得誌和楊成武命令部隊發揚當年強渡大渡河的精神,全軍晝夜趕了120公裏終於取得了主動。

1948年5月楊得誌改任華北軍區第2兵團,第3兵團後楊成武成為了司令員,兩人配合完成了平津戰役。

新中國成立以後兩人都曾經入北韓參戰,且都曾經擔任過解放軍的最高職務。楊成武早在1954年就成為解放軍副總參謀長,1966年起又擔任了代總參謀長。而楊得誌1979年初擔任昆明軍區司令員,和許世友共同指揮了對越自衛還擊戰。

1980年鄧小平因為工作繁忙決定卸任解放軍總參謀長後,同葉劍英等商量後由楊得誌接任。這樣楊得誌和楊成武在紅軍時代、八路軍時代、解放戰爭時代和上世紀70年代擁有如此雷同的工作經歷,這在世界軍事史上都是罕見的。

楊得誌

楊勇資歷相對「二楊」遜色,同赴北韓周總理首創「三楊」開泰

楊勇比楊成武大一歲,1913年生於湖南文家市。他1930年加入紅軍只比楊成武晚半年,但或許就因為這個原因他升遷總比其它「二楊」慢半拍。

在紅軍時代楊勇主要在紅三軍團,所以在一段時間之內並沒有和楊得誌、楊成武相提並論。

1934年長征後楊勇擔任紅4師10團政委,在湘江戰役中力挫敵軍保證了中央順利過江。1935年6月毛主席曾經誇楊勇:「你真是員猛將,在關鍵時刻有那麽一股子虎勁!」[2]

1937年八路軍成立後楊勇擔任了由紅三軍團改編的343旅686團副團長,在平型關之戰中與楊得誌配合圍殲日軍。1941年楊勇調任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恰好成為了楊得誌的副手。

楊勇

抗日戰爭結束時楊勇擔任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1947年同劉鄧主力南下大別山。之後楊勇成為了中原野戰軍第六縱隊司令員雖然在中原戰場屢建奇功,但是和已經升任兵團司令的另外「二楊」相比還是慢了一步。

直到1949年他才升任第二野戰軍第5兵團司令員,渡過長江後參與解放貴州和成都戰役。

1953年5月楊勇調任誌願軍第20兵團司令,指揮打贏金城戰役促成了北韓半島停戰。

楊勇等人

這樣楊得誌、楊成武和楊勇並肩作戰於北韓,周總理得知了後稱贊他們是「三楊」開泰。

1958年10月楊勇回擔任北京軍區司令員和解放軍副總參謀長,1977年又一次擔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

雖然同樣位居總參謀部高位,但和楊得誌、楊成武相比又慢了半拍。

1979年楊勇也參與組織指揮了中越邊境自衛還擊戰,卻在1983年1月病逝成為「三楊」中第一個離世的。

楊勇(右)

陳賡的才能連蔣介石都贊不絕口,兩次出國作戰卻英年早逝

在解放軍的「三陳」將軍裏,陳賡大將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甚至在【亮劍】裏讓李雲龍都畏懼的旅長,其原型就是陳賡。

他1903年出生於湖南湘鄉,某種程度上可以算是毛主席的同鄉。

他1916年就離開家鄉在軍閥部隊參軍,1924年成為黃埔一期中的佼佼者。當時黃埔生中有句話:蔣先雲的筆,賀衷寒的嘴,都比不上陳賡的腿。陳賡在軍校期間表現優異,畢業後就成為了第二期的隊長。

1925年蔣介石親率黃埔軍東征陳炯明時,其司令部突然被優勢敵軍包圍。面對兵敗如山倒卻束手無策,蔣介石一度羞愧的要拔槍自殺。幸好擔任警衛連連長的陳賡及時阻止,並冒著巨大的危險背著蔣介石一路狂奔才轉危為安。

蔣介石

陳賡的英勇和忠誠讓蔣介石贊不絕口,回到廣州後馬上將其提拔為親信。但是陳賡卻堅定了要同中國共產黨走下去的決心,在蔣介石「整理黨務案」後公開表明共產黨員身份。

1927年南昌起義後陳賡負傷後輾轉來到了豫鄂皖,成為了紅四方面軍早期四個師長之一。

然而1932年他在戰鬥中再次負傷,在上海治病期間成為了周總理建立「特科」的助手。

好不容易治好了腿準備去中央蘇區,陳賡卻意外被叛徒發現而被捕。面對曾經的救命恩人蔣介石親自出馬恩威並施,但陳賡卻對高官厚祿不為所動。面對輿論的壓力和眾多黃埔將領的求情,蔣介石最後只好讓陳賡逃脫。

陳賡

陳賡來到中央蘇區後先在軍校任職,長征期間率幹部團屢次挽救危局。

非常神奇的是到了陜北後陳賡又從紅一方面軍被調到紅四方面軍成為紅31軍軍長,這樣八路軍成立後陳賡順理成章地成為了129師386旅旅長。

抗戰時期陳賡率部屢次重創日軍,尤其是伏擊「戰地觀光團」讓日軍惱羞成怒,甚至在裝甲車上寫著「專打386旅」。

抗戰勝利時陳賡又成為了晉冀魯豫野戰軍名將,1947年在山西消滅了狂妄的胡宗南「天下第一旅」;讓蔣介石極為震怒,甚至說五個胡宗南也抵不過一個陳賡。

陳賡

劉鄧大軍南下之晉冀魯豫野戰軍第4、第9縱隊組成陳謝集團,陳賡任前委書記率部強渡黃河轉入戰略進攻。他在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解放大西南後成為西南軍區副司令員。

1951年陳賡奉命去越南支援越共抗擊法軍,之後擔任過誌願軍副司令員發揚坑道戰禦敵。

1952年後陳賡全力籌備哈軍工,還被彭德懷中意為國防部長候任人選。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陳賡將軍積勞成疾,1961年在南京休養期間不幸去世。

陳賡

陳錫聯在陽明堡一戰成名,陳再道成為末任鐵道兵司令

在解放軍中陳錫聯和陳再道之所以能和陳賡並列,除了姓氏原因也是因為他們都出自八路軍129師。

陳錫聯1915年生於湖北黃安,1930年參加黃麻起義開始了在紅四方面軍的革命生涯。

他短短幾年就成為了副師長和師政委,成功開辟川陜蘇區並率先突破嘉陵江開始長征。抗日戰爭爆發後他成為129師385旅769團團長,率部深入敵後到山西陽明堡時得知附近有日軍機場。

考慮到當時中國軍隊防空作戰非常被動,陳錫聯果斷決定采用突襲的方式端掉日軍的「雞窩」。於是10月9日769團三營在其他部隊的配合下順利攻入日軍機場摧毀24架敵機,讓忻口前線的中國守軍一下子輕松了不少。

陳錫聯

因此蔣介石不但進行了口頭嘉獎,還破天荒地給769團發了大洋作獎勵。

抗日戰爭結束時陳錫聯也在晉冀魯豫野戰軍,後來成為了劉鄧大軍的重要將領。1947年他率3縱率先到達大別山北麓,豫北戰役中成功消滅了敵第2快速縱隊。

淮海戰役開始後率部突然攻占宿縣,使徐州國民黨重兵集團陷入孤立最終走向滅亡。1949年2月成為第二野戰軍第3兵團司令並解放重慶,新中國成立後毛主席親自點名其擔任炮兵司令員。

陳錫聯的地位雖然達不到陳賡的高度,但他曾經做過北京軍區司令員、中央軍委常委。特別是1976年中央發文通知在葉劍英不方便時由陳錫聯負責主持中央軍委工作,這是解放軍歷史上的特例也是對陳錫聯的肯定。

陳錫聯

陳再道名氣要更低一些,甚至他本姓程不姓陳。

他1909年出生於湖北省麻城程家沖,1927年11月參加黃麻起義。黃安縣城失守後他在木蘭山裏堅持鬥爭,成為著名的木蘭山72名遊擊英雄之一[3] 。

1928年加入紅四方面軍,從第11軍排長做到了紅4軍軍長。1934年7月在反「六路圍攻」時,他指揮紅11師堅守玄祖殿20余天未丟一寸陣地。

1935年擔任軍長後打仗仍沖鋒陷陣在第一線,以至徐向前下達命令時經常特別補充一句:「不準陳再道打沖鋒!」八路軍成立後他129師386旅副旅長,抗戰結束時晉冀魯豫野戰軍第2縱隊司令員。

1947年7月率部發起魯西南戰役,在羊山集殲滅國軍整編第66師讓敵人全域震動。繼而進軍挺進大別山,淮海戰役中率第2縱隊圍殲黃維兵團立下大功。

淮海戰役

1949年後他擔任了河南軍區司令員,開始雷厲風行地解決困擾中原人民20多年的匪患問題。

陳再道曾經向上級保證:若不掃清匪患,他就提頭來見。

到1950年共剿滅伏牛山、桐柏山、大別山土匪和殘兵十余萬,河南由此恢復了安定成為中原大糧倉。

之後他擔任過解放軍武裝力量監察部副部長後武漢軍區司令員,毛主席曾經向英國元帥蒙哥馬利介紹陳再道:「雖然他沒有讀過多少書,可打起仗來異常勇敢,是一員虎將。」

1977年陳再道以68歲高齡再次出山擔任鐵道兵司令員,後又在大裁軍時為順利取消鐵道兵做出巨大貢獻。

陳再道(右)

江西吉安梁氏一門三將軍,萬歲軍軍長和政工領導都是功臣

以上無論是「三楊」還是「三陳」他們都沒有血緣關系,但神奇作為曾經的「萬歲軍」軍長,梁興初與另外兩位開國將軍居然真的來源於同一家族。

他們三位都出自於江西吉安渼陂村的梁氏一族,盡管沒有直系血緣;但比梁興初大一歲的梁仁芥竟然是他的長輩,而僅比梁興初小四歲的梁必業卻要小一輩。

名氣最大的梁興初生於1913年8月,1930年4月正式參加紅軍。在反「圍剿」作戰中因戰功榮獲了紅四軍三級獎章,長征開始後成為我軍首任騎兵偵察連連長。

他在偵察哈達鋪時帶回了陜北紅軍的訊息,為我軍終於找到了最後的落腳點。

梁興初(右)

抗日戰爭時期曾任八路軍115師教五旅旅長等職,1943年1月因巨峰保衛戰贏得了「梁老虎」的聲譽。

抗戰後梁興初率部進軍東北,1947年9月擔任了新成立的東北民主聯軍十縱隊司令員。

遼沈戰役中蔣介石命令強大的廖耀湘兵團出沈陽去救援錦州,東野司令部急令梁興初率部在蒙特內哥羅堵其退路。梁興初在蒙特內哥羅堅守五晝夜令敵寸步難行,為東北全面解放立下了大功。

1949年後他改任38軍軍長,率部參加抗美援朝第一至第四次戰役。

特別是在第二次戰役中首戰德川殲滅韓軍第七師,繼而西進嘎日嶺重創土耳其旅等敵;接著大膽穿插搶占三所裏隔斷敵人聯系,戰役勝利後彭德懷興奮地喊出「38軍萬歲」。

彭德懷

著名作家魏巍後來采訪了參與戰鬥的營長王宿啟,其作品【誰是最可愛的人】很快在全國引發轟動。

1955年梁興初被授予中將軍銜,1967年任成都軍區司令員卻因未能去西藏而抱憾終身。

「三梁」中最小的梁必業1930年3月參加革命並任團支部書記,9月正式參加紅軍開始戎馬生涯。他在1933年成為了師政治部青年科科長,長征過程中成長為紅一軍團政治部總務處處長。

抗戰爆發後梁必業成為了第115師政治部總務處處長,後進入山東成為山東軍區教導第一團政委。

1945年後他先後成為東北民主聯軍第一縱隊師政委、縱隊政委,1950年後離開野戰軍擔任中南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部長等職。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是我軍政治工作者中的佼佼者。

梁必業

年齡最大的梁仁芥同樣在1930年參加紅軍,1931年後擔任了紅4軍政治部宣傳隊分隊長。

長征會師後他先成為懋功獨立營政委,後進入紅二方面軍擔任政治部青年部部長。

抗戰爆發後他在120師教導團擔任了政治處副主任,到了抗戰後期才成為團政委。解放戰爭爆發後他在晉綏解放區和西北野戰軍擔任團政委等職務,建國後在第一野戰軍和誌願軍擔任了軍政委。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同樣是我軍政工系統的革命功臣。盡管職務和資歷差距很大,但梁興初和他的遠親都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