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77年黎筍訪華,以中越關系為籌碼索要援助,鄧小平:被逼上絕路了

2023-12-31歷史

1950年1月,中越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中國政府安排越南駐華大使黃文歡和中國第一批駐外大使一起接受培訓,還給他起了一個代號:老蔡。

1960年以後,胡誌明老爺子在北越領導層中的作用基本就是「精神圖騰」,實際掌權的已是「南方派」黎筍。

胡誌明

1965年,黎筍跑到北京向中國求援,在工作人員的記憶中,他總是熱情地和大家打招呼、握手,行動坐臥謹慎小心,算得上「最禮貌謙卑」的外賓。

在受到毛主席的接見後,我方接待人員告訴黎筍:我們的援助只有一個原則,那就是有求必應!

黎筍

1976年,毛主席逝世,中國政府派出專家小組到越南了解胡誌明同誌水晶棺的事宜,但越南方面推三阻四。

1977年,黎筍再次訪華。在和鄧小平同誌會談的時候,他聲稱為了中越關系的長遠大計,要求中國繼續提供巨額援助。而彼時中國的援越物資足夠一支200萬人的軍隊打上10年。

一邊是黎筍傲慢而無力的要求,一邊是國內百廢待興的艱難局面,鄧小平同誌清楚地意識到我們已被逼上絕路。

那麽,中越關系在不到30年間到底經歷了什麽?

以至於越南對待中國的態度會有如此劇烈的轉變呢?

患難兄弟

1945年9月,在胡誌明的領導下,越南民主共和國成立。轉年,法國殺入越南,胡誌明和領導人們只能逃出河內,到越北堅持鬥爭。當時,中國共產黨還沒有精力和實力支援他們。

1950年1月14日,胡誌明發表聲明,願意和各國建立外交關系,可放眼全球,連蘇聯老大哥都沒搭理他。就在尷尬之時,中國政府在第二天就正式宣布和名存實亡的越南民主共和國建交,並互派大使。

中國政府給北越外長的外交照會,都是身在莫斯科的毛主席親自起草的。而且,毛主席於1月19日還專門為中越建交在【人民日報】發表了社論,這在新中國的外交史上是空前絕後的。

所以,越南政府的「外交勝利日」定在了1月18日。

毛主席和來訪的胡誌明

胡誌明得知後,欣喜異常,專門委派45歲的老戰友黃文歡擔任了首任駐華大使。雖然從1945年開始,黃文歡就是越南勞動黨(越南統一後,才改為越南共產黨)的中央委員,但對於外交卻是一竅不通。

當時,中國政府抽調了一批政治過硬、戰功卓著的解放軍將領,準備派往建交各國擔任首任大使。這些將軍大使們在出發前,都正在北京接受外交工作的培訓。

於是,經過周總理特批,黃文歡就成了「插班生」。為了保密,他的對外身份是「歸國華僑」,名字叫「老蔡」。在外交部裏,只有副部長李克農同誌知道此事。他的「同學」們對此一概不知。

黃文歡

這裏還有個插曲。王幼平同誌在1969年出任駐越南大使。黃文歡在彼時已經是國家副主席。王幼平在拜會他的時候,驚道:「你不是老蔡嘛!」隨即,兩位戰友熱烈擁抱。後來,對越自衛反擊戰打響後,黃文歡在1979年中,直接到中國治病。此事在越南國內和國際上引起了巨大轟動。

王幼平同誌

培訓結束後,中國外交部的同誌又幫黃文歡安排了東交民巷的一處原美國學校作為越南大使館。鑒於黃文歡還是「光桿司令」,我方又幫他配齊了所有工作人員,直到越方派來人員接替。

胡誌明在1950年1月30日秘密來到北京,劉少奇同誌又在2月3日安排他乘坐火車去往莫斯科,與毛主席和史達林共同商議援越抗法事宜。商談的結果是蘇聯對中國進行經濟援助,而中國負責援助北越。不過,這兩個援助的本質區別在於蘇聯要錢,而中國是無償的。

為了方便運送物資,胡誌明在7月初決定對法軍展開一次邊界戰役,以便掃除中越邊境運輸通道的障礙,並請求中國在提供後勤支援的同時,再派出一位高級指揮員負責整個戰役的籌劃和指揮。

中國則派出了胡誌明的老戰友~陳賡同誌。陳賡同誌是孫國父的衛士,胡誌明是孫國父蘇聯顧問的轉譯,所以很早就認識,感情深厚,不用磨合。

陳賡大將

但越軍的戰鬥素養實在是讓這位百戰名將欲哭無淚。在一次戰鬥中,7000越軍打400法軍,居然打了3天,最後還放跑了20多個。陳賡同誌最終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抱病圓滿完成了任務。武元甲當時很客觀,說自己只配給陳賡同誌當個團長。

在邊界戰役開打後,中國300多人的軍事顧問團在韋國清同誌的率領下也於8月中旬抵達越北的叢林。最終,北越軍隊在我顧問團的運籌帷幄之下,獲得了奠邊府戰役的勝利,成功趕走了法國人。

韋國清上將

1952年,擔任北越南方局書記的黎筍訪華。他在中國領袖面前大贊誌願軍的英勇無畏。而回到北越後,他卻告訴胡誌明 「越南人很勇敢,而中國人根本談不上勇敢。」不知道在27年後,他看著諒山的一片廢墟,是不是還會想起這句妄語

不管怎麽樣,有胡誌明在,中越一直是「兄弟」,在個別問題上的小分歧也無礙大局。截止到1960年,中國小到火柴廠,大到發電廠,共援建了北越200多個工業計畫。這還沒算武器彈藥和基礎設施的援助。

但隨著胡誌明的病重和中蘇關系的破裂,機會主義分子黎筍就開始躍躍欲試了。

「墻頭草」

1960年代初,胡誌明病重後,一直在中國養病,北越的實際大權開始掌握在黎筍手中。這家夥崛起於越南南方,所以和中國老一輩革命家基本沒什麽感情,而且還帶有越南南方人特有的「商業頭腦」。

黎筍

基於歷史的原因,很多越南人始終對中國多少都保持著戒心,生怕有朝一日,中國又成了他們的宗主國。

隨著中蘇關系決裂,黎筍看到了機會。在他眼裏,要排擠以胡誌明為首的北方「親華派」,防止越南被中國「控制」,就必須要找條「更粗的大腿」。

不過,天不遂人願。赫魯雪夫在當政後期,號召社會主義陣營與西方國家展開「經濟戰」,而不是「熱戰」。布里茲涅夫上台後,則是熱衷與美國在大洋上展開波瀾壯闊的角逐,對越南的事也沒有太大興趣。

赫魯雪夫訪美

所以,美軍在1964年殺入越南戰場後,黎筍還得找中國幫忙。於是就出現了本文開頭時的一幕,他來中國存取的時候,不管心裏有多大情願,但還是得夾著尾巴。

毛主席和周總理認為提供援助是中國的義務和責任。所以,毛主席親自批示「越南方面需要的,我們都要優先提供」。周總理也指示要把援助越南的工作當作所有援外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黎筍心滿意足地回國後,中國的援助物資源源不斷地運過了邊境線。

周總理接見黎筍

從1965年到1976年,中國援助越南的槍支總數超過170萬支(挺)、各類火炮超過3萬門、坦克和裝甲車超過800輛、汽車超過15000輛、電台超過8萬部、炮彈超過1600萬發、槍彈超過10億發、地雷將近20萬枚、糧食500多萬噸,援助金額總計超過200億美元。

中國召開的聲援越南大會

這些物資完全可以支持越南打一場曠日持久的「世界大戰」。而且,這都是中國人民勒緊褲腰帶給他們提供的。

同時,我軍還派出了總計32萬的部隊到越南負責防空和工程,共有1400多名烈士葬身於異國他鄉。

可這些換回來了什麽?

隨著美國參戰力度的加大,蘇聯為了全面爭霸,也開始重視越南。彼時的蘇聯還算財大氣粗,軍火有的是。雖然中國傾盡全力,但還是沒法滿足黎筍的胃口,所以,堂堂北越最高領導人宛如青樓歌妓一般,向蘇聯敞開了懷抱。

蘇聯當時給越南提供最多的是防空飛彈。數量多到什麽程度呢?

美軍B52轟炸機的飛行員說越南人在發射飛彈的時候,簡直是在放煙火。連敵人都覺得越南兵太糟蹋東西了。黎筍見此美景,自是喜笑顏開,根本不在意我軍防空戰士的浴血奮戰。

從1968年開始,黎筍就私自與美國開始談停戰的問題。雖然中國無權幹涉北越的內政,但大家同在一個反美戰壕中,總得通個氣吧。即便如此,毛主席也對黎筍選擇了理解和寬容,對他「邊打邊談」的作法表示了支持。

毛主席接見黎筍

可中國在出於自身戰略安全的考慮,與美國開始接觸的時候,黎筍卻認為中國背叛了越南。他不是不知道毛主席已對尼克森提出了從越南撤軍的要求。

從此以後,黎筍完全是一副典型的小國寡民做派,心裏沒有「升米恩」,裝的都是「鬥米恨」。

白眼狼

在美國做出從越南撤軍的決定中,中國起到了核心作用。一是因為中國的支援已經把美國耗得苦不堪言,民怨沸騰,與中國在緩和後,美國可以體面地撤軍。二是因為與中國修好,美國可以對蘇聯形成更大的威懾。

大國間的「換牌」很多時候都是以小國為籌碼。但是,中國在與美國緩和的過程中,從未拿越南作為交換,對其援助從未削弱。

毛主席會見尼克森

不過,黎筍那點智商也就適合在越南當個省長,根本理解不了大國戰略。他不但把統一越南的功勞全都算在了自己的腦袋上,而且還不顧中國的感受,和蘇聯走得越來越近。

普通人都怕自己不知道吃幾碗幹飯,更別提是一國的元首了。在他的腦子裏已經做起建立「印支聯邦」的黃粱美夢。

1977年初,黎筍訪華,他明確了解到中國政府反對其透過侵略擴張來建立「印支聯邦」。而與此同時,為了擴張自己的中南半島的勢力範圍,蘇聯可是對他的餿主意大加贊賞。由此,中、越兩國的關系已無可挽回地急墜而下。

當年11月,黎筍再次訪華,在與鄧小平同誌的會談中,他又獅子大開口,提出索要巨額援助,並以此作為恢復兩國關系的前提條件。當時,中國剛剛經過「特殊時期」,百廢待興,已經沒有額外的力量再進行巨額援助。

鄧小平同誌很清楚:我們已經被逼上絕路。

答應援助,中國就是在餵一只填不飽的白眼狼,而且攔不住黎筍和蘇聯眉來眼去。

拒絕援助,那黎筍肯定會與蘇聯沆瀣一氣。很快,越南將成為一個巨大的威脅,並與蘇聯一起對中國形成南北夾擊之勢。長此以往,中國必須長期保持巨額的軍費開支以應對雙線的威脅,國內經濟建設將無從談起。

不過,黎筍忘了,鄧小平同誌可是指揮過千軍萬馬的統帥。他深知妥協換不來和平,戰場上拿不到的,談判桌上更別想。

醉臥沙場君莫笑

於是,在黎筍這次訪華後的第15個月,我軍發動了自衛反擊戰。黎筍在戰後看著被炸成一片廢墟的諒山,長久無語。

透過此戰,全世界都認清了一個事實:在沒有路的地方,我們中國人會硬生生地踩出一條路。而在絕路面前,我們中國人更會硬生生地闖出一條生路!